1994年3月1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两会专页)
专栏:

  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小组会发言摘编
维护大局积极进取稳定发展
黄达 (北京):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领导向人民群众传达的信息应是一贯坚持积极进取与冷静谨慎的高度统一,这样才能增强群众的信心,保持社会心理的平衡。二是要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应维护中央的权威,中央要照顾到地方的利益。三是传媒的舆论导向应当向读者全面传达中央精神,避免人为引起社会心理的波动。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突出表现在物价上。从我国的情况看,物价上涨10%左右是群众承受能力的边界线。今年经济的弦绷得很紧,要想控制住需求膨胀,物价上涨不突破10%,任务十分艰巨,必须从宏观上坚定不移地采取偏紧的方针。
郭新璋 (山东):发展包括数量增长和质量提高。前些年侧重解决经济总量不足和群众温饱问题,现在一些地区应当转到如何提高经济素质和质量上来。经济素质包括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劳动者素质等,其中劳动者素质是核心。因此,要提高经济素质,就必须下大力气抓好教育,为教育实实在在地办几件事。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用健全的法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包括决策者的行为,使经济发展由单纯靠政策指导转变为靠法制规范和保障。
周质胜(安徽):搞好社会稳定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反腐败不能松懈,只突击抓一下是不行的,要打“持久战”。(2)必须搞好社会治安,提高公安人员的素质。(3)要抑制通货膨胀,以稳定民心。(4)优先保证工资发放,现在增资的政策很多,但不少单位不能兑现,有的县曾经连教师工资也发不出。(5)基层单位的领导班子要团结。有些单位搞不好,出乱子,首先是领导班子有问题。
深化改革攻克难题
阮崇武(海南):在改革中,政府机关也面临着权力和利益调整问题。人、财、物等资源由市场来配置,政府部门的权力就受到了限制,因此,要转变政府的职能。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还有一些问题单靠市场是办不到的,必须有政府的干预。如那些社会效益高而经济效益不高的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的建设,对不可再生资源的管理,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防止垄断保护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和经济环境、调节分配和反腐倡廉等,都是政府实行公共行政管理所必须承担的责任。总之,政府要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在职能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转变。
王人生(黑龙江):目前,深化改革力度很大,但研究不够,特别是对它的艰巨性、长期性与复杂性认识不足。如大中型企业实施现代企业制度,也有十六字方针,但是通过什么途径,哪些办法,还需要继续探索。
吴咏诗 (天津):有些项目的投资并没有做到民主化、科学化,投资决策错误造成亏损。宏观决策应有个民主化、科学化的论证过程,投资决策应有责任制,以所谓“交学费”掩盖错误决策的责任不能再继续下去了。不能总交学费而不毕业。对重大决策错误要追究责任。应建立人大的监督机制,进行质询。
杨玉辉 (台湾):我有三点建议。(1)要加强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工作,中央要投入很强的力量。(2)今年出台很多改革措施,宣传一定要加大力度。(3)去年反腐败有成效,但也不能估计过高。应继续坚持下去,认真调查研究,花大力气。
申诚、王录生(贵州):企业之间拖欠款问题非常严重,这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要从根本上找原因,想办法予以解决。
杨竞衡 (天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保持和发展外商来华投资的良好势头,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有些外资不能及时到位,或者是利用国内资金、贷款来冲抵外资投入,造成实际上并非引入外资。有些企业,甚至政府主管部门,由于办合资企业心切,明知存在问题而不敢正视。二是外商在合资合作经营过程中弄虚作假,虚亏实盈,转移利润,逃税避税。三是合资企业立项审查不严格,可行性报告中说得很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所以有些合资企业建成之日就是产品滞销之时。四是有些项目引进技术并不先进,而且有些关键技术及产品的后续开发技术往往未能同时引进,以致项目引进后长期受制于人。建议实行工程负责人制度。所有建设项目都应指定全权负责人,要对项目上马后的经济效益负责,如果是政府强行决定上马的,由决策者承担责任。
闻世震(辽宁):目前辽宁工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搞好产业结构调整。要打破所有制界限、大中小企业界限、地区界限,从发展市场经济角度去发挥各自优势。在工业发展方向上要向高科技产业发展,利用高新技术改造老企业,尽快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要建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要利用辽宁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基础工业优势,在精深加工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注意发展规模经济,提高市场覆盖率。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要注意调整轻重工业的比例。现在轻重工业的比例是28∶72。要从习惯于搞基础工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从最终产品抓起,逐步向前发展。
号脉开方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
耿昭杰(吉林):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抓住了增强企业活力的根本点。作为企业界的一名代表,我感到大中型企业“改制”的大方向、大目标已经明确,我们盼望已久。只要下决心,按照中央部署干下去,大中型企业肯定大有希望,大有前途。
郭代仪 (四川):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要理顺企业与国家在产权方面的关系;二要理顺企业与政府间的关系;三要理顺企业办社会涉及的各种关系;四要建立起企业内部科学管理的机制,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全哲洙 (吉林):企业有几大包袱,一是负债过多,二是离退休职工过多,三是企业办社会的压力很大,这需要精心研究相应的对策。至于某些企业管理差的问题,我认为应该抓住几项管用的措施,坚持抓下去,否则,“招法”滥了,难以真正改变落后局面。改变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困境,利用外资搞企业嫁接也是个有效途径。
张道恒(湖北):目前国有企业困难很多,一是亏损面、亏损额很大。二是经营机制转换困难重重。三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资金紧张。建议国务院出台一些更优惠的政策,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宽松、更有利的环境。
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盲目攀比
黄涤岩(广东):去年我国的经济工作在宏观调控方面,既解决了局部经济过热问题,又保持了高速发展,走出了过去“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这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探索出了一些经验,意义十分重大。
桂中岳(陕西):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经人代会批准的各项经济指标,要保证完成。从1993年情况看,有几项指标完成得不好:一是发展速度过快,经济效益较差;二是固定资产投资超3000多个亿,造成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三是外贸进出口没有持平,出现了逆差;四是物价指数超7个百分点,群众反映强烈。
潘心城 (福建):加强宏观调控,首先,要树立宏观调控的权威性。如果还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然严重干扰宏观调控。第二,担负宏观调控职能的主要部门应加强协调,尤其是国家财政、计划、金融部门的综合协调。第三,要加强宏观调控工作的预见性。对国际、国内的经济态势进行观察、预测,以避免类似去年出现的盲目上项目和开发区热、房地产热的现象。
李泊溪(天津):基建投资规模过大令人担忧,这不仅超出了国力,而且有些甚至是正在建设未来必定亏损的企业和产品无市场需求的企业,这往往是政府行为,建议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规定投资者的责任。
逄先知、李景常(山东):盲目攀比发展速度,把经济关系绷得太紧,国力难以承受,长此以往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这也不符合小平同志一再强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俞正声(山东):为什么盲目攀比发展速度的问题屡禁不止,关键在于我们的干部体制,考查干部以速度为政绩,放下一屁股债,人提升走了。要改变干部考查方法,重视“群众满意程度”。
项秉炎(浙江):目前在港口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宏观调控,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投资很多,效益不好。建议由国家计委和交通部牵头,对港口建设实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同时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避免重复建港。还可考虑选择几个港口作为试点,采取一些特殊政策和措施,吸引外资参与合资、合作,共同开发,使港口的效益和作用真正得到发挥。
建设精神文明净化社会风气
梁凤颖、段雅文(黑龙江):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丑恶现象,不能让其蔓延,败坏社会风气。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李明先、李登海、王永幸(山东):现在有些青年人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影响,贪图享乐,有的甚至违法犯罪,长期下去令人担忧。因此,当前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的理想、道德教育和劳动、纪律观念的培养,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经济文化的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范士良 (吉林):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注意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要注意抓好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全体职工的素质,并注意培养、树立和选拔先进人物。
深入持久反腐败
王戍堂(陕西):反腐败中央已采取了不少措施,但行业不正之风屡禁不止,一些部门利用自己的职权,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建议党中央和国务院继续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反腐败斗争能够取得更明显的成效。
沈祖伦(浙江):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有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妥善予以解决,促使反腐败斗争深入持久地开展。(1)认识腐败现象的严重性,许多领导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很不够的。实际情况比我们了解的要严重得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2)反腐败不能只局限在经济领域。应该看到在非经济领域,比如干部问题上的腐败现象就相当严重。现在跑官、要官之风开始兴起。(3)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是一种腐败。(4)防止腐败要靠群众,靠民主和法制。腐败现象严重,正说明这方面的不足。我们不赞成搞大民主,但在依靠群众,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等方面必须加强。要有强有力的群众监督、政党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制监督。
加快立法严格执法
李立功、张奎(山西):法制建设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从实践上看,立法重要,执法更重要,立了法不执行等于无法。经济发展依赖法制的健全和完善,只有同时抓好立法和执法工作,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法制保障。
增加教育投入防止人才流失
李玉芝(黑龙江):教育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改革和稳定的条件。目前教育投入少,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些大专院校经费严重不足,搞科研、上实验课和实习都有困难,有的挤专项经费给教师开工资。一些学校为解决经费问题,不顾办学条件,大量招收自费生,影响了教学质量。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控制招收自费生的规模。
张敏、程汉邦、王秀君(山东):当前教育人才流失严重,高智力型人才的流失是最大的损失。人才的效益不是短期所能看出来的,教育是百年大计,要加大教育投资,加强管理,保证教育的长期发展。
谢立信(山东):对青年知识分子的培养使用应强调以国内为主,勉励拔尖人才留在国内,尽量为他们提供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留学归国人员一是欢迎,二是政策上还是要来去自由,鼓励在国内出成绩。
庄万 (山东):现在教育阵地受商品市场冲击比较大,有的学校、教师打着搞市场经济的旗号向学生派购商品或者让学生推销产品。这种做法应当坚决制止,保护好学校这片净土,否则将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培养。
杨玉辉(台湾):学校教育有个怪现象,不少孩子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都一直拚命苦读,进了大学就不怎么念书了。建议严格国家考试制度,考试及格才发文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