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聚光镜

  敬业精神与艺术芳香
陆建华
近年来,电视艺术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出现了大批优秀电视剧,还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专题节目。在这林林总总、百花争艳的艺术园地里,江苏电视台的“文学与欣赏”节目,犹如夏夜里的一丛幽兰,散发出动人的清香,甚是惹人喜爱。
电视艺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产生的视觉艺术,它融会了电影、戏曲、话剧、音乐、美术等诸多姐妹艺术的特点,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新的文化消费载体。这种新的文化消费载体能将大众文化与商业文化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但在如何提高观众的文学欣赏与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如何提高观众的审美水平方面,似乎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或者说被很多人忽略了。正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江苏电视台迎难而上,独辟蹊径,颇具首创精神。
这种首创在于将电视艺术和文学作品进行杂交嫁接,创造了电视小说、电视散文、电视诗这样一些新鲜独特的艺术文体。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如何将其移植到电视屏幕上,特别要传达出原作的语言美,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难题,江苏电视台“文学与欣赏”节目的制作者们对此作了辛勤的探索与不懈的努力。他们首先选择一些篇幅简短、意境优美、且为广大读者看好的文学佳作,充分发挥电视艺术善于表现画面的特点,精心营造原作中鲜明突出的意象,让电视镜头随着作品的内在旋律和人物情绪自然地流动。虽然屏幕上也间或出现“叙事”和人物之间的对话,但这些叙事和对话不像电视剧那样是为了“再现”某种场景,而是为了“表现”文学作品的特定内涵,所有的画面都是为了语言艺术的充分的展示而存在的。还值得指出的是,“文学与欣赏”节目已介绍过的小说、散文、诗歌,都是按照原先的稿文顺序而予以全文播出,并不进行某种改编和删改,这就保持了文学作品的原汁原貌,并从而能将声音、图像、音乐、语言等诸多因素融合起来,立体地传达出文学作品的精神。
“文学与欣赏”节目在表达方式上也作了多种尝试与探索,制作者一方面选择富有时代气息、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另一方面也借用“他山之石”,寻求多种艺术的综合。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听泉》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再配上东山魁夷那些清新悦目的画作,真可谓珠联璧合,美不胜收。这样,国外的“他山之石”变成了光彩熠熠的艺术。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江苏电视台“文学与欣赏”节目因其着眼于较高层次的文学品位的追求,这就较难于受到赞助商们的青睐,因此而带来的便不免是经济的窘迫。令人感动的是,该专题的制作者们注意把有限的经费点点滴滴花在节目制作上,而自己则甘于清贫,淡泊名利,以宝贵的敬业精神,赢得了艺术的芳香,这在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影视文化界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天的呼唤
鹿书信
面向太阳
让我们敞开心扉
抖掉棉衣的束缚
唱关于春天的歌
在春天的怀抱
人们开始播种希望
笑声冲决残冬的冰封
汇成一股澎湃的春潮
生命的翠绿就在眼前
尽情享受时代的阳光
报答雨和空气之后
中国的故事更将芳香四溢


第8版(副刊)
专栏:

  草原情怀
桑原
朋友,你到过草原吗?
那儿天上的白云很低很低,好像伸手就能够撕下来;那儿的地平线很长很长,好像永远也找不到边际似的;那儿的草滩很静很静,好像一个身着绿衣的睡美人。啊,那儿的鹰总爱在开满五颜六色花儿的上空盘旋,那儿的百灵鸟总爱擦着草皮儿扑噜噜一边飞翔一边歌唱……
那儿的空气常年是透明的,清灵的,芬芳的,几乎没有一丝污染。敞怀深呼吸吧,郁郁的奶香蘑香四野飘散着,飘散着……
生活在那儿的人们,心中都有一条很长很长的地平线;纯朴、憨厚、笃诚、骁勇、好客,是牧民的特点。
蒙族兄弟对人总是以诚相待的。主人到草肥水美的地方放牧去了,门不闭,柜不锁,倘若你遇上天黑或刮风下雨,主人就要留你过夜,温暖你的仅是身子下的毛毡、狼皮褥子吗?不,更主要的是主人一颗热乎乎的心!第二天,给你喝好了喷喷香的奶茶,吃了手扒羊肉才送你上路的啊!
谁到了草原,谁就会有草原的襟怀。
朋友,你到过草原吗?到过锡林郭勒大草原吗?
那儿像一篇迷人的童话,是的,比童话还迷人。
牧民们的毡包是圆圆的,像那儿的穹隆似的圆圆的,像被四周的地平线圈起来的草滩一样圆圆的。圆圆的包顶上只有一个天窗,阳光灿烂时可以打开,刮风下雨时可以关闭。圆圆的包壁上只有一个门,猫着腰方可跨进去的门。而这门开着时,可见蓝天、白云、草海、野花、畜群、辽远的地平线和地平线上吐出的朝霞、跳出的旭日、刚刚竖起来的井架和风车以及从远方沙海跋涉而来的长长的驼队……
朋友,你到过草原吗?参加过草原盛会——“那达慕”吗?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呵,是牧民们最欢乐最幸福的时候!每逢盛夏或初秋,旗、盟的“那达慕”开幕了。各民族乡亲从几十里、几百里甚至千里以外乘汽车的,骑马骑骆驼的,驾轻骑的,坐勒勒车的,蹬自行车的,风尘仆仆赶来了。他们扎起毡包,搭好了帐篷,喂好了赛马,摆整齐了货架……那是个花好月圆的黄金季节啊,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蜜酒,每个人的脸上都溢满了笑容。
在那儿,你就会感到眼界顿开了,胸怀博大了,即使心有忧思,也在这开阔的面前消失了。
最有趣的是摔跤比赛;最吸引观众的、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还是赛马呵!而赛马中最生动的场面莫过于60华里长跑了。站在平展展的大草滩上,最好站在终点看赛马,看最后的“冲刺”,那才一饱眼福呢。我曾看过两次长距离赛马:
第一次,我是从汽车上看赛马的。车从终点开到起点,我清楚地看到裁判怎样让那些马排好列次,怎样用手指挥他们站好,怎样开枪发号,马怎样箭也似地向前腾跃……汽车开得再快,也追不上马。只见一匹匹马像一个个雾团裹着似地向前飞窜(因为四蹄溅起的尘土很大),唯有马尾巴上那一绺红绸子,像火苗似地燃烧着,跳动着,带着信念、力量和胜利。待汽车追到终点时,前三名都已经到草甸子遛马去了。
第二次,我是在终点看赛马的。赛场的跑道很宽,长一层层茸茸浅草,草间还有星星点点的小花。黑压压的观众全站在白线和护绳的外边,踮起脚尖,屏住呼吸,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地平线,等待着那兴奋时刻的到来。蓦地,一团黄雾,两团黄雾,三团……嗬!由远到近,由慢到快,由小到大,红的,白的,黄的,须臾间,才看清了马,稍后,才看清楚马背上的人。“好啊!过来了!”人们雀跃着,欢呼着,那匹紫枣骝,身子像一条线,平,稳,嘿!上去了,名列前茅……人们指点着,评论着,欢叫着,好像自己就是骑手,心随蹄鼓有节奏然而又是十分急骤地跳荡着!
那真不愧为“马背上的民族”呵!
朋友,你到过草原吗?到过我日夜眷念的绚丽的草原吗?
那是大自然描绘出的人世间最美的图案,有着迷人的神彩和风韵。
大草原,就是一个豁达民族的胸襟!


第8版(副刊)
专栏:

  海南行(汉俳五首)
陈明仙
一、天涯海角
昔日蛮荒地
海天尽处化神奇
芳草深不迷
二、鹿回头
爱情弭干戈
黎族始祖绝处生
恋歌凝塑型
三、万泉河
万泉河水清
犹忆飒爽娘子军
动人鱼水情
四、椰子
椰娃笑盈盈
洁白乳汁清且纯
位高却近人
五、橡胶树
刀割亦无恨
生命琼浆献人群
默默抚伤痕


第8版(副刊)
专栏:

  徐州汉兵马俑
孟竞
这是一尊制作年代悠远的兵马俑,头戴盔,身著袍,额头宽且高,眉骨稍凸,面颊中间略宽,二目平视,呈静穆之态。长袍外罩圆领衣,圆领前开,呈三角形装饰。整个陶俑仪态端庄,神情平和,既有运筹帷幄的将相之势,又有羽扇纶巾的儒雅之气。
这是位于徐州狮子山的汉兵马俑博物馆中的一个典型代表。徐州汉兵马俑塑于西汉景武之际,是当时楚国的某王侯随葬的一个组成部分,数量有数千,种类数十,规模仅次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它的制作之精,当属汉艺术精品。
汉兵马俑不重形似但求神韵。兵马俑高度只有42—47厘米,不像秦俑那样体魄高大,完全以秦军将士为蓝本,但是,楚汉艺术家们用简练明快的线条,塑造出千姿百态的不同年龄、不同兵种、不同职位的兵俑。并且,他们继承我国古代雕塑传统风格,以写意的手法,对创作对象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刻画出复杂多变、维妙维肖的人物精神风貌和心理活动。你看柜台里那尊兵俑祥和的面部略带深沉凝重,双目沉思,长袍披肩不乏洒脱、威严,几十厘米高的陶俑展现出来的是出神入化的人物内心世界,这,不仅表现了汉代人民对世间生活的关注,对自然对象的征服热情,也表现出汉代人民那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珍视,那颗“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热切之心。精美的汉艺术品给予人的不仅是美的享受,也是智慧的启迪。
徐州汉兵马俑发掘于1984年,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它不仅对研究我国汉代雕塑艺术、衣冠服饰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对研究汉代社会生活、丧葬制度、军制战阵都有极高的价值。目前已于原址建立了典雅别致的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国内外游客纷纷慕名前来,一览为快。


第8版(副刊)
专栏:

归途(蛋彩画)李晓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