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罗斯外长说
巴解准备恢复巴以和谈
阿拉法特敦促安理会通过保护巴人决议
本报突尼斯3月12日电记者赵章云报道:正在此间访问的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昨天宣布,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经准备恢复同以色列的和谈,但没有说明会谈恢复的时间。
科济列夫是昨天晚间从以色列抵达突尼斯对巴解进行短暂访问的。他与阿拉法特就重新启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进行了会谈。
会谈后,科济列夫对报界说:“我荣幸地向你们宣布,阿拉法特已经作出了重要的和非常勇敢的决定,他保证恢复谈判和继续和平进程。”
阿拉法特本人则回避提及恢复与以色列自哈利勒屠杀事件后中断了的和谈,只是声明说:“巴解一直信守和平进程,尽管发生了悲剧和屠杀。”
科济列夫已于当晚离开了突尼斯。
本报突尼斯3月11日电记者赵章云报道:阿拉法特今天在迦太基宫会见了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后对报界发表声明说,安理会推迟表决保护巴勒斯坦人的决议,“将对本地区形势产生严重影响并有鼓励以色列极端分子和狂热分子继续不受制裁地屠杀巴勒斯坦人的危险”。他坚持通过决议的必要性,并认为,安理会的决议必须“清楚和具体”,“达到对被占领土上的人民和穆斯林与基督教的圣地进行国际保护的目的”。他对安理会推迟表决保护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人的决议草案表示“愤怒和担心”。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苏丹粮仓吉齐拉农场巡礼
本报记者刘水明
以农业为经济支柱的苏丹,素有“非洲粮仓”之称,而位于青、白尼罗河之间的吉齐拉农场,则是“非洲粮仓中的骄子”。
开车出喀土穆沿青尼罗河南驰,行不多远但见风光如画。一望无际的肥沃田野上,银色的水渠穿流其间,嫩绿的庄稼如同细针密缕织就的绒毡。这一富饶景观告诉客人:你已经置身于吉齐拉农场了。
吉齐拉农场是苏丹最大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非洲面积最广的灌溉区。从地图上看,它北起巴基里,南至散纳尔和舒瓦利,绵延300公里,酷似一只张开大嘴的“鳄鱼头”,总部设在瓦德迈达尼附近,正好位于“鳄鱼头”的咽喉处。
吉齐拉农场始建于1911年,当时统治苏丹的英国人在瓦德迈达尼市以北10公里处的塔依布划出600费丹(1费丹约等于6.3亩)土地,作为农业试验基地,其中250费丹试种棉花,剩下的试种小麦、玉米和高粱。他们在吉齐拉安装了第一台水泵,从青尼罗河抽水进行灌溉,当年试种大获成功。此后,基地开始扩建为农场。至1925年,面积达2.2万费丹。后来随着散纳尔水库的建成,农场耕地面积逐年增加,到50年代中期已达100万费丹。需要指出的是,英国人苦心经营吉齐拉农场数十年,并不是为了苏丹人的温饱,而是要利用苏丹的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力,为英国的纺织工业提供充足原料——优质长绒棉,为大英帝国的国库聚敛更多财富。
1956年苏丹独立后,吉齐拉农场获得了新生,它的管理权回到了苏丹人民手中。从1957年至1963年,位于青尼罗河上游的鲁赛里斯水库和麦奈格尔大灌渠建成,吉齐拉农场的面积猛增到210万费丹。现在,吉齐拉农场生产的棉花占全国总产量的60%,棉花出口量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0%,而棉花出口创汇额又占整个苏丹出口创汇额的45%。另外,苏丹74%的小麦、32%的花生、12%的高粱均产自吉齐拉农场。除农业外,从80年代起,吉齐拉农场还开始致力发展畜牧业,现在全场有44万头牛,88.9万只绵羊,86.7万只山羊,不仅能向市场提供大量奶、肉、蛋产品,而且还能为农牧民们提供许多良种牲畜、家禽。由此可见,吉齐拉农场在苏丹国民经济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吉齐拉农场直属苏丹农业部领导,下设一个16人的管理委员会,其中半数以上的委员是农技专家。农场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统辖农业、工程、财务、行政等部门和14个分农场,1055个村庄。现有科研管理人员2770人,劳动力10.7万人,其中1万多为固定职工。在每年3、4月份小麦收割和棉花采摘季节,农场还要雇请数以万计的临时工。为了保证出口创汇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生产,吉齐拉农场的棉花、小麦、高粱、花生、芝麻、蔬菜、水果每年都必须保持一定的种植规模,如蔬菜的面积不得少于7.5万费丹,其中20%的产品由国家统销。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农场的投资、供求关系和经营管理方式也在逐步改革和完善。目前它的收入分配比例是:47%归农民,36%上缴政府,10%归农场管理委员会,3%为社会福利基金,2%为储备基金,2%由地方灌溉委员会支配。
在采访中,农场总经理马吉德和管理委员会秘书长优素夫向我们概述了吉齐拉农场未来10年的宏伟目标。当我们来到小麦田参观时,看到去年11月播种的小麦已经抽穗,长势喜人。身旁宽阔的水渠和笔直的公路,劈开万顷“麦海”,伸向遥远的天际,联想到拥有两条尼罗河、2600万人口的苏丹,其可耕地面积相当于中国的2/3,而至今开发利用的土地还不到可耕地的1/10这一事实,我们不禁惊叹苏丹的农业具有多么巨大的发展潜力!
(本报开罗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以外长举行会谈
据新华社耶路撒冷3月11日电以色列外长佩雷斯今天下午在特拉维夫会见了来访的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双方讨论了如何恢复已陷于僵局的巴以和谈的方法。
科济列夫在会谈后对记者说,俄罗斯支持巴解组织提出的向被占领土派驻国际部队以保护巴勒斯坦人的要求。
科济列夫是上周以来出访中东的第二位俄罗斯高级官员。俄罗斯外交部第一副外长伊万诺夫上周作为总统叶利钦的特使穿梭访问了突尼斯和耶路撒冷,劝说巴以双方回到谈判桌前。
佩雷斯在与科济列夫联合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以色列欢迎俄罗斯参加中东和平进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博普塔茨瓦纳宣布将参加南非大选
曼德拉表示将联合接管“黑人家园”
本报哈拉雷3月12日电记者申明河报道:据来自约翰内斯堡的消息,南非博普塔茨瓦纳“黑人家园”“总统”曼霍佩已于11日下午被迫接受示威群众提出的要求,宣布参加4月26日至28日在南非举行的首次全民大选。
11日,博普塔茨瓦纳首府姆马巴托发生激战。在激战中至少有67人死亡,上千人受伤。11日晨,5000名武装的白人极右分子集结在姆马巴托,声称为保卫曼霍佩而战。在南非政府军开进姆马巴托后,这些右翼分子被迫于当天下午4时开始撤退,到6时全部撤离。据南非电台今天中午广播,姆马巴托的局势已得到控制并趋向平静。
非国大主席曼德拉11日在比勒陀利亚对工人说,南非多党过渡行政委员会和南非政府将联合接管博普塔茨瓦纳。曼德拉说,南非部队开进博普塔茨瓦纳的行动不仅仅是军事行动,而且是给博普塔茨瓦纳带来社会安定的一种积极因素。德克勒克总统对曼霍佩宣布参加南非大选表示欢迎,并说这是一个“好消息”。他还说,在南非没有私人军队存在的地方,法律给予部队的权力是打击右翼分子。
与此同时,因卡塔自由党发言人说,博普塔茨瓦纳的投降减少了因卡塔自由党参加大选的机会。该党主席布特莱奇说,博普塔茨瓦纳事件更使他决心不参加大选。他说,为了原则,我将准备进入丛林。


第6版(国际)
专栏:

  智利新总统弗雷宣誓就职
表示要加深同亚太特别是同中国的关系
新华社圣地亚哥3月11日电(记者吴惠忠)爱德华多·弗雷11日中午在议会所在地瓦尔帕莱索举行的议会特别会议上,宣誓就任智利总统。
除了智利政界和其他各界人士外,90多个外国官方代表团参加了弗雷的就职仪式。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参加了这个仪式。
在此之前,智利参、众两院今天上午分别举行会议,选出了新的领导。基督教民主党的加夫列尔·巴尔德斯再次当选为参议院议长,争取民主联盟的豪尔赫·绍尔松当选为众议院议长。
弗雷同卸任的总统艾尔文一样,都是执政的争取民主联盟中基督教民主党的成员。在去年12月11日举行的大选中,弗雷作为该联盟的总统候选人,获得57.99%的选票而当选。
今天下午,弗雷回到首都圣地亚哥后,在总统府拉莫内达宫的阳台上向数以千计的群众发表讲话,强调他的政府将致力于消灭极端贫困,解决智利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对外关系方面,弗雷在其竞选纲领中宣布要达到3大目标:使智利经济更加国际化,同各国尤其是拉美国家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选择地参加旨在谋求和平、扩大民主、尊重人权、发展和公正的国际倡议。
此外,他还表示要进一步完善和加深同亚太地区特别是同中国的关系。
(附图片)
3月11日,智利新总统爱德华多·弗雷(左二)宣誓就职仪式在瓦尔帕莱索智利议会大厦举行。这是卸任总统艾尔文(右一)为弗雷佩带绶带。新华社记者 杨建华摄(传真照片)


第6版(国际)
专栏:

  阿塞拜疆总统谈访华成果
中国改革经验对阿有益
本报莫斯科3月12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阿塞拜疆共和国总统盖达尔·阿利耶夫高度评价他日前访华期间所取得的成果。据报道,他在乘飞机回国途中对随行记者说,此次访问的“全部计划都圆满地完成了”。
阿利耶夫总统说,阿塞拜疆是一个年轻的独立国家,目前正在经历其历史上的困难时期。他这次访问为进一步发展阿中两国关系和确立独立的阿塞拜疆的地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谈到中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时,阿利耶夫总统强调指出,中国的许多经验对阿塞拜疆都是有益的。他表示,将派人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国实现这些改革的机制。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简讯

  国际简讯
塔吉克斯坦副总理遇害塔吉克斯坦副总理纳扎尔绍耶夫10日晚在杜尚别其住所院内被害。据俄通社—塔斯社报道,塔吉克斯坦检察院11日已确认,杀害纳扎尔绍耶夫的凶手是以卡西姆为首的反政府武装团伙的两名成员,目前凶手尚未捕获。
加蓬总理姆巴宣布辞职加蓬总理卡西米尔·奥耶·姆巴11日向邦戈总统递交了他和政府的辞呈。邦戈随即要求总统派和反对派召开会议,讨论组成一个扩大的联合政府,来控制因非洲法郎贬值后首都出现的紧张局势。
斯洛伐克总理被议会罢免斯洛伐克共和国议会11日通过一项不信任案,罢免了总理梅恰尔的职务。这一提案是由斯总统科瓦奇向议会提出的。9日,科瓦奇公开批评梅恰尔“独断专行”,说政府已“腐败”,提请议会考虑罢免他的职务。据悉,150名议员中有78名在表决中投了赞成票。 (据新华社)
玻前军人总统梅萨被捕被玻利维亚最高法院缺席判刑的前军人总统加西亚·梅萨11日在巴西圣保罗市被巴西联邦警察捕获,他将被引渡回玻利维亚服刑。梅萨1980年任玻利维亚陆军总司令时发动军事政变,自任总统。他被指控犯有屠杀平民、政治谋杀、贩毒等17项罪。6年前梅萨从玻利维亚失踪。1992年4月玻利维亚最高法院对他做出终审判决,总计监禁270年。
萨布罗夫出任克里米亚副总理克里米亚议会11日任命俄罗斯经济学家叶·萨布罗夫为克里米亚共和国副总理。莫斯科新闻媒介认为,萨布罗夫实际上将领导内阁,因为根据克里米亚宪法,总统为内阁首脑,形式上领导内阁,内阁实际上由副总理领导。(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安理会敦促塞浦路斯两族开放被围地区
据新华社联合国三月十一日电(记者高坚)联合国安理会今天通过一项决议,敦促塞浦路斯的希腊和土耳其两族尽早就开放被围困的瓦罗沙地区和尼科西亚国际机场达成协议。
瓦罗沙位于联合国缓冲区以北土族控制区内。这里以前的居民大多为希族人,一九七四年被土耳其部队包围后逐渐变成了一座空城。
近来,在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推动下,希、土两族就重新开放被围地区并将其作为希、土两族进行接触和贸易的特别区进行了谈判。


第6版(国际)
专栏:

  政府军开始遣散
莫和平进入新阶段
据新华社马普托3月11日电(记者刘大龙)联合国驻莫桑比克特别代表阿杰罗今天在这里指出,随着莫政府军遣散工作的开始,莫和平进程已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阿杰罗是在此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讲这番话的。
莫政府10日在南部省份遣散了第一批250名政府军。
阿杰罗认为,遣散军队是莫和平进程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阶段,能否顺利进行将直接影响莫和平进程的成败。他表示,联合国方面将认真对待莫双方军队的遣散工作,并尽一切努力详细核查莫双方军队的人数,以避免出现差错。
他在谈到莫重新组建军队时说,这项工作目前就应着手进行,不能再有任何拖延,并强调,莫定于今年10月举行的首次多党大选不可能在没有组建统一军队的情况下进行。
遣散军队是莫和平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安理会的决议,此项工作应从今年1月开始进行。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最高法院决定
继续审理“8·19”一案
据新华社莫斯科3月11日电俄罗斯最高法院11日决定继续对1991年的“8·19”事件一案进行审理。
据报道,俄最高法院军事法庭对有关“8·19”事件一案的审理工作已持续近两年。今年3月1日该法庭根据国家杜马的大赦令决定停止对“8·19”案件审理工作。涉及此案的前苏联领导人也相继获释。对此副总检察长杰尼索夫等向最高法院提出异议,坚持要求根据刑事诉讼法继续对此案进行调查并要求作出最终判决。最高法院主席团今天决定,满足总检察院的要求,并将案件转交别的司法机构审理。


第6版(国际)
专栏:

  朝北南举行第六次工作代表接触
综合本报平壤、汉城3月12日电朝北南第6次工作代表接触今天在板门店军事分界线南方一侧的“和平之家”举行。双方经过商讨就特使交换协议书的大部分条款达成一致意见,接触取得一定进展。双方决定于16日举行第7次工作代表接触。
在今天的工作接触中,双方就特使交换协议书的28项条款进行了商讨,对多数内容达成一致。但在特使交换的任务、顺序、时间等3项核心内容上仍存在分歧。


第6版(国际)
专栏:

  意大利外长访俄
称俄将参加7国首脑会议政治磋商
据新华社莫斯科3月10日电(记者黄慧珠)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0日会见了来访的意大利外长安德烈亚塔,对意大利领导人把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间的关系真正理解为伙伴关系的立场表示赞赏。
据此间新闻媒介报道,叶利钦高度评价俄意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认为俄意有条件建立平等互利的关系。
安德烈亚塔是以欧安会主席的身份于9日到达莫斯科进行工作访问的。
本报罗马3月11日电记者史克栋报道:据此间报纸报道,安德烈亚塔昨天在与叶利钦会见后向记者表示,今年7月8日至10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西方7国首脑会议上,俄罗斯将参加首脑会议的政治磋商。


第6版(国际)
专栏:

  英西芬将向前南增派维和部队
综合本报和新华社记者报道:应联合国的要求,英国、西班牙和芬兰将向波黑和克罗地亚等前南地区增派维和部队。
英国内阁10日正式决定,向波黑增派900名士兵,使英国在波黑的部队由目前的2450人增加到3350人。
西班牙国防部11日宣布,西班牙下周增派200名蓝盔部队,他们将同现已驻扎在波黑穆斯塔尔地区的1200名蓝盔部队一起监督停火并保障当地居民的安全。芬兰10日宣布,将向克罗地亚地区派遣一支39人的维和部队,这支部队将于本月15日启程。


第6版(国际)
专栏:

3月11日,伦敦希思罗机场遭受迫击炮袭击。幸而炮弹未爆炸,无人员伤亡。伦敦警方旋即加强了对机场戒备,并增加持枪巡警,以保证机场的正常运转。
新华社记者赵迎新摄(传真照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