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探访录

  大海一般的爱心
——访冰心
黄传会
虽然未曾见过面,应该说,我们早已经相识了,她的那些清新秀丽的名著像《寄小读者》、《小桔灯》,在我的少年时代,便已融进了我的血液之中。
不过,真正促成我们这次见面的媒介是希望工程。我的那篇发表在《当代》的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她不仅看了,还专门为此写了评介文章。令我感动万分。
摁响了门铃,迎接我的是老人的女婿陈先生。
我们走进了小客厅,冰心老人正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陈先生介绍道:“娘,他就是写希望工程的黄传会同志。”
我迎上前去,把自己精选的一束鲜花献给她。冰心老人笑着接过花,说:“感谢你送我鲜花,每次来人送花,我都把它摆在总理像下。”
我看见,在电视机左侧的墙上,挂着一幅周恩来总理的彩色遗像,下面,果然摆着一只插着鲜花的花瓶。
老人让我坐到她的身旁,和蔼地问我:“你还是一名军人?”
我说:“我是海军。”
老人眼睛一亮,“我爸爸以前也是海军,海军好,可以走许多地方。”
冰心老人与海是有缘的,1900年,当她刚满七个月时,就随在海军供职的父亲到了上海,三年后又去了烟台。她的整个童年时代都是在海边度过的。汹涌澎湃、变幻无穷的大海,陶冶了她的性灵,丰富了她的情感,后来,又赠予她创作的灵感。她曾经说过:“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
老人问我有没有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当我告诉她,我有一个女儿,还取了一个带有海味的名字海贝时,老人笑了:“你不愧为海军啊!”她又说:“女儿好,我喜欢女孩,女孩是宝。可至今还有人瞧不起女孩子,重男轻女,封建思想实在可恶。”
我们的话题转到了希望工程上。冰心老人说:“看了你的文章,使我了解了许多情况。”
我给老人介绍了在贫困山区采访的所见所闻。当说到广西平果县新安乡汤那屯五位失学的女孩,在早春二月穿着单薄的衣衫,向我诉说渴望上学的情景时,老人的眉心拧得紧紧的,她叹了口气,说:“还有这么些穷孩子上不起学,让人心焦啊!”
这些年来,冰心老人时时在关注着我国的教育事业。她不仅多次在报刊上呼吁,而且还身体力行,倾尽全力支持教育。就我所知,她曾先后三次为希望工程捐赠善款,共计2.3万元;去年,当她听说祖籍福建长乐横岭村小学的校舍需要维修时,又寄去了两万元。
然而,这位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大师,自己却一直过着清贫而又淡泊的日子。小客厅里的摆设简单而又朴素,沙发和柜子的漆皮有的已经开始剥落。家人告诉我,老人每日的饮食也很俭朴。
冰心老人问我下一步的创作打算,我告诉她,正在进行另一部报告文学《中国山村教师》的创作准备。为了收集素材,我到了山东的沂蒙山、湖南湘西、贵州六盘水和四川的大巴山,采访了近百名的山村教师。如果把教师比为蜡炬的话,那么这些山村教师更像是两头都在燃烧的蜡炬。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之光,为偏远山区送去了文明的圣火。他们像牛一般,忍受着各种的艰辛,在那块清苦的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我告诉老人,我国有500万名小学教师,其中约有200万名为山村教师,这些山村教师多数是民办教师。可是,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地方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另一方面,斗富摆阔、铺张浪费却比比皆是。
老人气愤地说:“我已经多年不出门了,现在听说一桌饭要好几千块钱,实在是太离谱了。不重视教育,不提高教师的地位,弄得师范学校没人上,将来谁来教孩子?”
告别时,冰心老人嘱咐我:“趁着年轻,你应该多到人民中去,多到生活中去。你写了失学孩子,现在又在写山村教师,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
离开了老人的住处,在月光下慢慢地走着走着,我又想起了大海,我似乎感悟到了一个道理:凡是真正爱海的人,必定会有大海般的博大胸怀和大海般的深深爱心……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别丢了“阶梯”
向贤彪
近日,笔者在进行一项家庭文化调查中,发现在一些现代味很浓的家庭中,各种家用电器、高档娱乐设施应有尽有,而偏偏缺少书籍。在笔者调查的120个城乡家庭中,近45%的人除了课本一类的书之外基本无藏书,只有50册左右的达36%,而且大都是武打和生活常识书籍,不适合儿童阅读。有18个家庭,去年孩子收压岁钱都在千元以上,这些钱大都被家长用来购置高档玩具、服装,甚至购买了金银首饰,只有4家为孩子购了百元左右的书。打开这些家庭的书柜,也大都堆满了食品、玩具之类的东西,仅有的几本书也“无家可归”,被胡乱堆在一边。
同这些家长交谈,问他们为何热衷于给孩子购置别的东西而较少购书呢?其理由是五花八门的。一种认为现在大众传播媒体多,学习知识、了解信息的渠道广,不一定要买很多书,买了也没时间去读。另一种认为,单位有图书室或者离图书馆近,借书很方便,用不着个人藏书,再说现在书价很贵,买多了开销也大,不如借书合算。我问一位用压岁钱为孩子购置了两件金玉首饰的家长出于何种考虑,她直言不讳地说:“买点金玉首饰给孩子保存着可以保值,买书看一遍就扔掉了,没有太大的价值。”
有钱给孩子买高档玩具和服装,甚至买金玉作为收藏,以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代替课外阅读,是当今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就有认识上的偏差。比如有的人认为通过接受大众媒体的信息就可以代替读书,这是一种不全面的认识。是的,看电视、听广播等,能让人了解信息,增长见识,娱乐身心。但是,其中有些毕竟是浅层次的文化活动,而读好书则是一种深层的文化活动。它不仅能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而且能使人明辨是非,提高修养,净化心灵,充实人生。我们所熟悉的一些伟人、名人,其渊博的知识,恐怕没有一人主要是从接受大众媒体的宣传得来的,而是靠读书等学习获取的。
现在许多当父母的,一方面对孩子的期望值那么高,要求严格得那么可怕,一方面又不去积极营造家庭的文化环境,引导孩子在读书中去求知明理,结果岂不是事与愿违吗?事实证明,不读书会使人特别是青少年知识贫乏,视野狭窄,流于浅薄,成为西方学者说的“平面人”——只有长度与宽度,没有深层次的容量,造成思想文化素质下降,道德水准滑坡。我们的古人尚且有“遗子万金,不如一经”的精辟见解,作为现代人更应该懂得读书明理对子女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高尔基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沿着知识的“阶梯”,才能步入成功的殿堂,达到理想的境界。真爱孩子,就要多为他们创造一点读书的氛围,引导他们上“阶梯”,登“书山”。其途径一是在房间的一角,为他们设置一二书柜,二是在家庭开销中,增加一点购书的支出,三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教养与浓厚的学习氛围。这里并非要求作父母的都要“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或者居所之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但父母既有孩子日后知书识礼、有所作为之心,自己当然应当率先作勤奋学习的榜样,总不能自己心安理得地在一边搓麻将、甩老K,而要求孩子埋头苦读吧。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遥远的北方有座城
大海
这座城市原本是十分宁静空旷的,前些年,从商品大潮汹涌澎湃的南方城市归来,一出机场或车站大门,便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觉。再没有“时间就是金钱”那种逼人的喧嚣,而是“蓝蓝天上白云飘,白云底下马儿跑……”的悠闲。车马行人、楼台亭阁……都像电影里的慢镜头,缓缓的、飘飘然的。这里的一切,与长城以内的城乡相比,似乎是一代人的时空差距。
后来,江浙的、四川的、广东的……钉鞋匠、木匠、裁缝、补铝锅的、理发美容师、跑单帮的……走西口,闯进塞外边城来了,那种凝固不动的时空节奏被搅动了。宽阔的人行道摆出一长串价廉工美的鞋摊、馄饨挑、自带斧锯的工匠,国营大商店突然冒出个体租赁柜台,空闲的临街旧房,一夜间变成装潢华丽的发廊和美容厅、时装店、咖啡厅……流行的服装款式,新颖的家具,时髦的发式,生猛海鲜……也闯入人们的衣食住行。
忆往昔,这好求生活的口外,这地广人稀的千里草原,耕作粗放的农田,流动着匈奴、契丹、靺鞨、突厥、蒙古、回鹘等民族的斗争与融合。这些天灾战祸中逃荒避难走西口的汉族饥民的后代们,早已塑成一种性格上的豪放和粗疏,终已忘记祖先求死不得,求生艰难,风餐露宿,奔逃口外的凄惶。
从长城以内,大河南北闯进来的新走西口的南方人,穿街串巷、满城叫卖,才打破了这里田园诗般的宁静,掀动了古朴的民风,引发起好多震撼灵魂的思考。这里人已不再满足于维持在缺钱花的贫困线上的温饱,为什么要捧着金碗安于贫困,靠国家资助?为什么不像那些远来的江浙客背上钉鞋机闯天下,也敢手握一把鸡毛换金银?为什么不黎明即起、披星戴月、节衣缩食,千方百计广求生活门路,积攒钱财……
商品混合着金银财富流动,唤醒了当地人的灵性,正当来源的金钱并不烫手,沿街叫卖者人格并不低下。于是,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在那些新走西口的南方人的摊旁、店旁,便雨后蘑菇般冒出来经营百业的公司、各种各样的摊位,气势磅礴,独占了服装、饮食、百货、建材、批发等等市场,在人声嘈杂的夜市,街头川流的TAXI中崛起。他们手持大哥大,出入股票公司和银行、商社。他们越过新走西口的南方人,与闻风而来的美利坚人、英吉利人、法兰西人、俄罗斯人、日本人、海外华人……签订合资合同,兴办三资企业。
随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开发区的建立,人们财富的增加,对国家补助的依赖减少,这座古老城市旧貌换新颜,一座现代化的崭新都市在塞北崛起。


第12版(副刊)
专栏:

书法 胡忠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