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3月1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冲向海岸线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观念变化述评
新华社记者贾奋勇本报记者潘跃
相对于沿海,中国的中部和西部民族地区目前还不是改革开放的热点地区。在沸腾的沿海和相对静寂的民族地区之间,似乎有着无法克服的地理、物质和观念的距离。
但是,1993年,在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中,人们都会感到民族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干部到群众,从经济发展到精神文化,民族地区正努力追赶发达地区,正奋力向海岸线的水平看齐。“冲向海岸线”,这已经成了广大内陆民族地区奋斗的目标。
仅1993年上半年,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宁夏、云南、贵州、青海等民族八省、自治区国民生产总值就达1087.7亿元,同比增长12.4%。同期,这八个省区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37.57亿元,同比增长8.9%,大大高于全国地方财政收入平均增长1.4%的水平。八省区的对外开放更是日新月异。1992年,八省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40亿美元,同比增长35.8%。1993年上半年,八省区外贸额和外资引进水平继续保持良好势头,外贸总额完成20.9亿美元,仅云南和内蒙古两省区上半年就批准引进项目437个,广西利用外资额更空前地增长了60%。
伴随着不断提高的统计数字,民族地区的各种运输设施也在向海岸线延伸。宝中铁路、南昆铁路、兰新铁路复线以及许许多多的公路、水运设施,正在民族地区加紧建设,正在把民族地区不停地向大海推进。民族地区的各种物质手段也在全面地追赶沿海,中西部许多民族山区都已利用天然优势,实现了生活电气化。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属各县的发电量大都供大于求。而在广西的许多地区,最现代化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已成为很普遍的事物。
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与统计数字和运输线路一起,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观念、意识也已越过千山万水,正在向“海岸线”接近。鄂西恩施州的领导们,年年都要组团到沿海发达地区认真学习、取经,这大大更新了他们和全州人民的观念。以前,他们更多地考虑本地如何偏僻,如何需要帮助。现在,他们每天都在认真计算自己与沿海地区的地理和心理距离,他们每天都在算计如何为本地的特产赢得海外市场。中越边境的东兴走出战争和对抗的雾区,人们的目光就投向了遥远的大洋洲、东南亚。自治区党委书记的话让人难忘,他说,我们广西北部湾沿海是整个西南的出海口,只有我们率先冲向大洋,腹地的广大地区才能真正尝到大海的味道。
在云南中缅边境,人们更能感受到民族地区冲向大海的宏大气势。在接受了东部沿海新观念的洗礼之后,这里的人们发现,他们处于一个很好的地理位置。于是,他们掉头向西、向南,向印度洋的海岸进军。一时间,穿越横断山区出现了多路竞进的局面。德宏州陇川县自己出资在缅甸的土地上修路,90公里的山间大路一直通向伊洛瓦底江边,许多人以为替别人修路不合算,县长却气势不凡地说:这是我放向大海的长线,一条路让我们拥有了全世界,还有什么比这更划算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雪山不会忘记
阿坝自治州州长泽巴足关心国防建设的故事
肖坤友王卫红曾祥荣
初冬。成都军区代号“939”演习部队挺进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区,立刻被雪山草地上一片炽热浓烈的氛围包围。
州长泽巴足带领州慰问团,拉着100只羊、30头牦牛翻过雪山冰峰,入茫茫草地慰问演习部队。
汶川、理县两个县城的鞭炮、水果都被拥军的群众抢购一空,他们自发地站在街旁,舞着哈达,燃放鞭炮。
身着藏袍的姑娘、小伙子们头顶飞雪给部队送来滚烫的酥油茶和咂酒。
在泽州长率领下,全州78万藏乡儿女再现当年“十里送红军”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
演习部队总指挥、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廖锡龙中将拉住泽州长的手,动情地说:“就是铁石心肠的汉子,见了这感人肺腑的场面也要流泪的!”
那年,泽巴足当选为四川省阿坝州人民政府州长。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是带着财政、建筑和军分区等单位的同志,到红原县那个破旧的民兵武器库前现场办公。
开会的议题只有6个字:“筹钱修武器库。”局长和科长们叫开了苦:“州长,我们州委、州府的木楼子,一个人上楼全楼都响,都要垮喽。”“州长,州里的财政赤字已达好几千万了……”
“同志们,我们阿坝州再穷,不能穷了部队,不能让部队的武器没有安全感。”州长一席话,说得大家没再吭声。这一次会,筹措资金23万元。次年春夏,雪山草地上建起西南地区第一个全自动监控武器库。以后的4年里,在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支援下,军分区和13个县人武部相继建起了民兵武器库、教导队,新建和改建了人武部住房。
如此重视人武部工作,在经济发达的内地倒不觉什么,但在目前尚处于发展中的民族地区阿坝州,实在是难得。
在阿坝州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经济发展还不算兴盛,但共和国军营里的阿坝籍战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自豪:军人家庭的优抚金高于内地甚至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州长泽巴足定的。
泽巴足扳着指头给我们算了一笔帐:他的13个县的县长、县委书记,有11个是退伍转业军人,占80%,各县的部、局级领导中转业干部占70%,光是州府机关的转业干部就有150人之多。1987年以来,退伍战士安置率为100%。
这一串数字向人们显示这样一个事实:复员转业军人成为阿坝州的各级领导;阿坝州重视复员转业军人的安置工作;阿坝人民厚爱子弟兵!
泽巴足说:“我们阿坝就业再困难,也要克服困难安排部队回来的同志;我们再穷,也要给军嫂们一碗饭吃。因为,我们阿坝州的经济要腾飞,离不开他们。”多么朴实的肺腑之言啊!
每年退伍战士未到,州里的安置计划就已经出台。尤其叫人感动的是,每年的转业干部一到,泽巴足都要逐个找他们谈话,征询安置意见,尽量让他们满意,有时亲自为他们联系工作单位。
泽巴足在一份材料中这样写道:“阿坝这块8.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浸染着先烈们的碧血,具有光荣的双拥传统。我们新一代阿坝人,要把先辈留下的这为世人所颂扬的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把雪山草地变为人民军队的大后方。”
那一年秋,泽巴足还是阿坝县委书记。驻军部队要精简,大批来自农村的即将随军家属将随着丈夫回归故里。泽巴足找来县民政局长和有关部门的同志开会,他的口气十分沉重:“部队精简整编,驻在我们这里的解放军要走了。这些干部把青春献给了雪山草地,苦了自己,苦了他们的妻子儿女,我有个愿望和要求,无论指标多么紧张,请大家也要想方设法把所有够条件随军的家属的户口都办成城镇户口。因为军嫂们苦盼几年甚至几十年,跟着丈夫来到这雪山草地吃这么多苦,而今要走了,我们给她们办件好事,完全应该。”
泽巴足说到这,心情非常激动。他那颗为军人办实事的赤诚之心,深深地打动了在坐的人。就这样,尽管困难重重,但几十位军嫂的户口都由农村转为了城镇。
泽巴足常对人们说,是党和人民军队把他从一个马背上的牧童,培养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州长。回顾自己短暂的成长过程,3年军旅生涯最令他自豪和难忘。他动情地说,3年军旅生涯铸造了他的人生观和性格。
作为州长,泽巴足更注重武装工作,从政策上倾斜。为了充实人武干部队伍,他规定每年从招干数目中拨出指标,用于招聘基层人武干部,把每年分来的部队大中专学生充实到人武部门,使人武干部始终保持年轻化、知识化。此外,他还注重从难从严摔打民兵,抓好以劳养武,组织民兵训练。几年来,阿坝州的地方武装力量已经自成体系,初具规模,不断壮大,现已拥有3000多人的民兵应急分队,并且训练有素。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塞外天池”
乌兰察夫
您听说过“塞外天池”吗?
您到过“塞外天池”吗?
从北京向西北不足500公里,经山西大同出塞进入内蒙古境内,您即可见到一面硕大的镜子镶嵌在嵯峨群山之中——那就是近年来引起海内外人士极大兴趣的“塞外天池”。
“天池”位于内蒙古凉城县。当地人叫其为“岱海”。岱海总面积约160平方公里。四面环山,那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怪石林立,苍松翠柏,野兽出没,是人们探险狩猎的好去处。群山怀中,万顷湖水碧波荡漾,鱼飞草长,环境十分幽美,令人流连忘返。
“天池”之说,最早见于《山海经》。每当春秋之际,“风涛大作,浪高丈余,若林立,若云垂,峻岭奇峰重见叠出,顷刻万变,莫可名状,塞外奇观也”;每当夏季到来,又如清人范大元诗中赞美的那样:“轻寒猎猎逼西风,万顷波涛涌碧空。突起鳌山翻雪白,倒悬乌日谢天红。玻璃世界真仙境,琼玉峰峦似化工。仿佛灵胥回八月,云垂海立阖门东。果然海上有三山,莫谓虚无缥缈间。一阵黑风来朔漠,千层白浪起峰峦。云腾神马来飘忽,壁峭灵鳌驾往还。蓬岛漫言修不到,而今蓬岛在尘环。”清人王瑞奄的《北海腾蛟》一诗也记述岱海:“破浪翻涛大海中,蛟龙吞吐气如虹。昂首易撼波心月,掉尾能生水面风。更有山峦排左右,尽多云雾绕西东。知君不是寻常物,直与鲲鱼变化同。”可见岱海在历史上的影响。
今天,岱海仍然以其独特的景观吸引着众多观光客。您若乘车往海边急驶,便进入了山光天色,水天融于一体的人间仙境。湖内渔帆点点,鱼虾成群,漫游逍遥。沿岸芦苇丛丛,杨青柳翠。海滩绿草如茵,驼铃叮当,马儿撒欢。半山羊群如团团白云,牧人高唱悠扬委婉的“蛮汉调”,碧空鸿雁回旋,海鸥鸣啭……
如若您在北京穿短衣短裤还觉得闷热,那么到达凉城岱海滩畔,您就觉得丝丝凉意啦,不得不穿起长袖衣裤来。记者近年在炎热的盛夏多次穿行于北戴河—北京—凉城之间,知凉城的气温低于北京、北戴河三四摄氏度之多。当地人夏季烧着火炕,夜间睡觉还得盖被子。那里凉爽宜人,早晚温差大,确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一首民谣这么唱:“说与江南人不信,雁门关外野人家。早穿皮袄午穿纱,晚抱火炉啃西瓜”。
再说那玩。您可乘大小游艇在万顷碧波中一领塞上风光,您可骑上膘肥体壮的蒙古马在草地中竞相嬉逐,您也可脱光了衣服下海抓一条鲤鱼,在野炊的木炭上烧烤,您可穿上绚丽的蒙古袍坐在蒙古包里,一边吃正宗的手扒羊肉,喝蒙古奶茶,一边听蒙古姑娘唱一曲曲嘹亮的祝酒歌……那滋那味是您在内地任何一个观光点,任何一个餐馆享受不到的。
岱海北岸的山脚下,有一股神奇的温泉水,是岱海又一景致。碗口粗的泉水宛若银蛇自然喷射而出,气浪滚滚,蔚为壮观。据测,泉水一年四季温度均高达38摄氏度之多,用手去试,有微烫之感。温泉日出水量高达2700多吨,水中含有锶、锂、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可治愈白癜风、牛皮癣、疮疥、静脉曲张、皮肤过敏和皮肤干裂等各种疾病,同时对风湿性腰腿疼痛、胃病等也有辅助疗效,是内蒙古乃至北方罕见的热水资源。有“天赐神水”、“塞外宝泉”之誉。
由于泉水最初是从一块有马蹄印的岩石下涌出,当地人盛传该泉叫“康熙皇泉”。
相传公元17世纪,康熙大帝巡视塞外,途经此地,正值炎炎夏季,烈日当头,毒烤似火,人困马乏,正为无法解渴而发愁。只见他的坐骑咆啸长嘶,前蹄腾空而起,猛刨地面,蹄落泉涌,解决了康熙皇帝北巡遇到的一大难题。之后,康熙认为这一带为风水宝地,曾大兴土木修建中京,亭榭楼阁,庙宇连绵,但被国民党六路军于1939年11月份烧毁,至今残迹仍存。
春节前夕,记者看望来京开会的内蒙古自治区云布龙副主席。他对记者说,岱海温泉浴疗中心正在规划建设之中,一些海内外有识之士已多次前去考察投资,拟配套成片开发。一座新型的观光疗养城将出现在“塞外天池”岱海滩畔。热情爽朗、知识渊博的云副主席说,“那里前景十分广阔,大有文章可作哩!”
(附图片)
蒙古包里的手扒羊肉回味无穷。
岱海滩畔游人醉。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一方水土

  云南咸菜:千奇百怪
周东棣
华灯初上的时候,陈昆生和妻子麻利地在街头放上一张长条桌和几个凳子。旁边的火炉上,一大锅稀饭冒着腾腾热气。最引人注目的是桌子上那三十多碟咸菜,金黄色的是甜头,红色的是泡辣椒,绿色的是酸腌菜,白色的是腌大蒜,棕色的是豆豉,黑色的是大头菜,白里透红的是腌萝卜,红黄绿黑相间的是韭菜花这斑斓色彩和空气中飘着的卤汁清香,诱人驻足,由不得你不垂涎。许多外地到昆明旅游观光的人都对如此多的咸菜惊叹不已,称这是名副其实的“咸菜宴”。
然而,云南的咸菜远不止陈昆生桌上的这些。据昆明食品研究所的统计,云南的咸菜种类不下二百种!
云南咸菜最显著的特点是没有加入味精和任何色素,却使人感到鲜味十足,而且咸、甜、酸、辣适中,脆润嫩香,色泽斑斓。
到过云南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蔬菜品种是全国最多的,因为云南的立体气候特别适宜各种蔬菜生长,而云南的咸菜,大多是用这些蔬菜作原料制成的。云南咸菜风味独具,除选料讲究、用水讲究外,香料也独特。云南咸菜的调料,许多既是香料,又是药物,如砂仁、豆蔻、香椿、甘露子、茴香子等。腌制也注重选择季节,一般是在冬天,还加上独特的传统工艺技术。
例如驰名全国和东南亚一带的玫瑰大头菜,得选用云南独有的芥头,个头大,水分少,其他食盐、红糖、饴糖、玫瑰糖、老白酱、醅子酱等调料,都要到专门产地购买,像滇南磨黑的食盐、竹园的红糖、昆明的玫瑰糖等。
腌制韭菜花也不一般,要以带嫩籽的韭菜花作为主料,与辣椒、苤蓝丝精心配制,除了加红糖、精盐外,还要加一定比例的白酒和生姜,酒的度数要高于五十度。腌制成熟需半年。
云南咸菜在制作时,要添加许多传统的天然食用香料,如草果、八角、香叶、香草、香花、花椒等,这使得咸菜产生一种独特的清香味。近几年,日本的好几家食品公司都曾派人到云南考察咸菜的制作方法,还特意邀请云南的食品专家去日本帮助生产,但终究做不出云南咸菜那独有的风味。这也只能说是“一方水土养一方咸菜”了。
据考证,云南咸菜有它特殊的起源。自古以来,历代朝廷都将云南视为流放之地,有些官职较高的人发配到云南,竟还带有厨师及菜谱,其中不乏制作咸菜的方法。这些厨师在云南,结合云南风味制作咸菜,互相取长补短,便形成了特殊风味。可以说,云南咸菜是中国咸菜的集大成者。也许正因为如此,不仅北京人喜爱吃,上海、四川、广西、陕西、东北的人们都对它赞不绝口,足见其食味的广泛性。
云南咸菜还具有民族特点,因为云南共有二十五个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在各自的生活中酿制出风味迥异的咸菜,更为云南咸菜家族增添了特殊的光彩。傣族的八宝菜、酸笋、腌芒果,白族的骨头、猪肝,拉祜族的腌木瓜,彝族的泡辣酱,纳西族的腌蒜根,佤族的酒糟花叶——林林总总,也堪称“千奇百怪”。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山南:藏民族的发祥地
丛亚平
山南有一个美誉是“西藏粮仓”——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风景宜人。也许正因为这种地理条件,它成为藏民族的发祥地。
在雅砻河东岸的一座山岗上,矗立着西藏历史上的第一座宫殿——雍布拉康。这座宫殿是公元前237年为藏族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所建的宫殿,确立了西藏大多数寺庙、宫殿、庄园都建在山上的基调,形成雄踞一方、傲视一切的气势;也奠定了藏式建筑的基本风格。
在乃东县境内的雅砻河流域,还诞生了许多个第一:第一块农田——撒拉村粮地;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第一座炼铁炉,第一座学校,第一个创演藏戏的村庄——札西曲德;第一部经书——《帮贡恰恰》……山南,堪称西藏古老文明的摇篮。
建于松赞干布时期的昌珠寺,为西藏著名寺院。“昌”,在藏语中为“鹰”,“珠”是“龙”的意思,隐含了一个松赞干布令法师化为鹰鹞斗败毒龙的神奇传说。起初昌珠寺规模不大,主殿供放着松赞干布从藏北带来的度母像。后来昌珠寺又扩建了6个宫殿,供奉着无量佛、法佛、观音佛以及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等的塑像,造型秀丽,丰采奕奕。导游特地指着挂在主殿的一幅苦行者米拉日巴像唐卡(唐卡是指卷轴画像)说,这幅像是由近3万颗珍珠穿织起来的。走近细看,果然珠光剔透,精细无比,仅这一幅唐卡,其价值就无法估量。长久以来,昌珠寺逐渐成为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如今,它也成了中外游客经常光顾之地。
游人到了山南,还有一地方不可不去,那就是位于琼结县的藏王陵,在这里,安葬着公元七至九世纪吐蕃王朝自松赞干布以后的众王室,共达13座墓穴。
藏王陵背靠木惹山、前临雅砻河,墓高达10余米。当年强盛起来的吐蕃王朝迁都拉萨后,松赞干布不忘根本,在山南建了夏衙,不时移居于此,逝世后更将陵墓建于故乡。
当高原又一个清丽的早晨来临时,我们告别热情的山南人,向美丽的羊卓雍湖进发了。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土家族青年男女去踏青。黄彩虹摄


第11版(民族大家庭)
专栏:

每逢节日,苗族妇女便着盛装,她们头饰衣服上缀满了各种银器饰物,以示幸福富裕。
刘生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