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学术)
专栏:

  市场经济与文化发展散论
贾春峰
随着21世纪的来临,文化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学术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这表明了人们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研究的浓厚兴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看来并非是无缘无故的。
从国际范围来说,处于世纪之交,人们都在回顾本世纪已经走过的路程,展望新世纪的前景。而这就离不开文化的思考。特别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拓展和深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势头。而在几种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研究中,大都提出了日益显示其重要性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问题。有人进而认为,现代国际市场上的经济赛局,几种市场经济模式在下个世纪的角逐,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将归结为“文化力”的较量。
从国内来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事业实现新的繁荣提供了契机,注入了巨大活力。同时,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繁荣,必须付出巨大心血,精心规划,进行一系列扎扎实实、创造性的工作。就目前来看,已有的文化格局、文化管理体制和传统文化观念受到的震荡是前所未有的。在社会文化领域,一时间,五光十色,纷繁杂乱,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纷至沓来的局面。这也就突出了进行文化研究的紧迫性,要求我们必须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从正在发生变化的客观实际出发,以新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发展这一重大课题。
   从国际市场竞争和综合国力说起
在国际上有关经济与文化的研究著作中,分析“文化市场机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时,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力”概念。“文化力”,包括科技和教育在内,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智力因素,在经及文化市场机制”、“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时,提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力”概念。“文化力”,包括科技和教育在内,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智力因素,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增强,从而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邓小平同志指出,拿中国来说,50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20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20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20年,后果不堪设想。
“文化力”的概念,就是日本在变成经济大国的这个20年内提出来的。邓小平同志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背景来论述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问题,是高瞻远瞩、富有深远战略指导意义的。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也包括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力”在内。精神文明、“文化力”在综合国力中具有巨大的凝聚力量、动员力量、鼓舞力量和推动力量。因此,增强综合国力,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和科技实力,也必须发挥精神文明这个优势,发展“文化力”。对此,邓小平同志作了深刻论述。他说:“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邓小平同志还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21世纪大业的主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20、121页)这些论述,表现出了对当代世界经济竞争和中国实现发展的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我们必须从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发展目标,开创21世纪大业,迎接国际市场竞争的高度,来认识发展“文化力”的极端重要性。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发展“文化力”,强调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和内在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之一,就是经济与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现代商品中的文化含量、文化附加值越来越高,科技、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日趋增长。在现代商品生产中,降低资源、能源、财力的有形投入即“硬投入”,提高科技、文化的无形投入即“软投入”,已成为现代企业富有竞争力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目标。从这个发展趋势所引出的结论,是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实力和“文化力”的增长。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之二,就是智力将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优势。这正如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莱斯特·瑟罗所分析的,绿色革命与材料科学革命的兴起已经降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拥有自然资源未必能致富,自然资源贫乏未必是致富的障碍。一场电信—电脑—运输—后勤保障体系的革命使全球资源网得以形成,而且还可以发展出一个世界性的资本市场。这就是说,电脑和电信手段使拥有资本积累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才是真正优势。微电子、生物科技、新材料工业、民用航空、电信、机器人加机床以及电脑加软件是未来几十年的七项关键产业,它们都可以说是脑力产业。这些产业可以设在地球的任何一处。谁能有效地组织调动人的智力从事上述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就在谁那儿落脚。既然科技创造了人为相对优势,那么,争取人为相对优势就必须要求企业从上到下,每一个层次的职工都具备技能。职工的技能将是21世纪关键性的竞争武器。从对这个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引出的结论,同样是必须高度重视智力因素、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实力和“文化力”的增长。
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趋势之三,就是生产的工艺流程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国际上,市场经济理论研究中,一些经济学家十分注重这样的事实:已经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三种主要新产品——磁带摄影机和录像机、图文传真机和激光唱片机,是由美国人和欧洲人(荷兰人)发明的,但是,若看销售额、就业人数和利润三个方面,上述三种重要产品都变成了日本的产品。这个引人瞩目的事实证明,谁能降低产品的成本,谁就能从发明者手中夺走产品,占领市场。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新产品的发明者若不能同时又是成本最低的产品制造者,发明的收益就微乎其微。而要成为成本最低的制造者,职工的整体素质就很重要。而提高素质,就要有教育发展和在职培训的配合。从这个发展趋势中引出的结论,仍然是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实力和“文化力”的增长。
    文化发展战略与各个领域的文化建设具体形式相对接
提出文化发展战略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呼唤。文化发展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智慧和道德是相互渗透的。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思想建设包括理想、道德、纪律教育,不仅不能削弱,而且需要开创新的局面,使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风貌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拓而获得新的提高。同样,文化建设,也必须倾听实践的呼声,立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基本事实,开拓新路子,实现新的繁荣。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文化发展战略。前些年,有的地方搞过文化发展战略研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今天进行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二是激烈的国际竞争,包括现实开拓市场的竞争,也包括世纪之交和即将来到的21世纪的“文化力”的较量。国外有一本关于世界文明史的著作,在谈到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生在意大利时,说了四个方面的原因,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意大利的城市是东方贸易复兴的主要受益者。很多年来,威尼斯、那不勒斯、热那亚和比萨实际上控制着地中海的贸易。佛罗伦萨、波伦亚、皮亚琴察和伦巴德平原地区其他城市的商人是南欧和北欧间商业的主要中间人。商业所带来的经济繁荣是思想和艺术进步的主要基础。”这个论述是有道理的。书中还谈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必然是和根本的经济变革同时发生的。如果中世纪经济方式不发生急剧的变化,思想和宗教也不可能发生巨大变化。”正是商业革命标志着“从半停滞的、地方化的、非赢利性的中世纪后期的经济”向以后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过渡。我们今天发展市场经济,这是发生在我国大地上极为广阔的、生机勃勃的、创造性实践。我们的文化研究必须在这个实践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研究文化发展战略。
文化总体发展战略要与各个领域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具体实践相对接、相结合。这里所说的各个领域文化建设的具体形式、具体实践,主要是指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等等。这些不同领域的文化建设,容易和不同岗位、不同职业人员的心灵相沟通。分门别类地对这些不同领域的文化进行研究,并且大力进行实践,才能使文化总体发展战略得到落实,使整个文化建设扎实有力。应当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这些不同领域的文化建设,愈益显示其重要性,并且出现新的发展势头。拿企业文化来说,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认识到,文化因素在企业发展中、市场开拓中,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开始以新的视野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前几年已经出版了一些关于企业文化的著作。但总的看,那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写的,有其当时的局限性。企业文化在一些企业也在实践中,但往往强调一些文娱、体育之类的活动,对企业走向市场的内在因素发掘不够。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在已引起不少企业家的重视。可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目标的确定,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研究也正在步入新发展的起点。
    当前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
当前中国文化发展中,正在呈现出一个传统文化同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相嫁接的趋势。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新问题。我们可以以山东淄博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对齐文化的研究来说明这个问题。该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很快。正是那里城乡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着淄博人重新认识和研究齐文化的价值。他们刚刚拍摄了一部五集电视专题片《历史拥抱今天》,专门探讨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专题片第五集“朴素的真理”中引了管子的话:“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专题片特别强调齐文化的重商传统,讲到“通商积财”是齐国人人乐道的事情,“无市民乏”是齐国上上下下的共识。而最有趣的是,那时的齐人不仅重视生产,而且还重视管理。一次齐王问大臣们:“为什么官府的手工作坊制造的弓弩质量不高、射得不远?”大臣答道:“因为官府养的工匠干好干坏无所谓,照样坐吃俸禄,因此不思进取,质量自然不高;民间匠人多是猎人出身,要靠强弓硬弩来吃饭,自己也要射杀飞禽走兽,当然不会骗自己,技术质量也就好。”电视片解说词接着说:开个玩笑,这是不是在批评官办企业“大锅饭”的弊端呢?那时候,到齐国做买卖、搞贸易的人“归之若流水”,是什么在吸引着各地的商人呢?专题片说:“是大胆的开放,是周到的服务,是有利可图。请看,齐国的优惠政策和那些更加优越的商业服务吧。”“打开关禁,不搞地区封锁,降低关税,‘五十而取一’。就是说,税率仅为2%,而且交了关税,就不再重复交其他的税。对小商小贩的小买卖,干脆予以免税。齐国规定,带4匹马1辆车来的商人,免费吃饭;带12匹马3辆车的商人,既免费吃饭又免费供给饲料;带20匹马5辆车的,除了上述条件,还专门配备5个服务员,以供使唤。为了发展商业,齐国又规定,每隔30里就设一驿站,供外来商人大贾歇脚憩息。齐国把完善市场、管理市场当成繁荣商业的重要手段;把诚信原则、公平交易看成是发育市场的根本途径。如果有谁敢于在这里骗人钱财,缺斤少两,那么导致的罚款,将高达100倍。”解说词接着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可贵的重商传统,多么聪明的齐国文化,怎么竟会沉埋千年无人知晓?怎么竟有人会把明明是我们祖先的重商精神看作是外国的舶来品?”“传统不是古玩,更不是华贵的陈设,它是一种等待挖掘的智慧。”专题片对齐文化智慧的挖掘是认真的。它引管仲的话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得人才,最为天下贵;人,就是事业的成功之本。
淄博人为什么现在拍这样一个专题片呢?为什么这样重视挖掘齐文化重商业、重人才的思想呢?显然是现时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所驱动的。他们以新的视角来研究、认识齐文化,所从事的是一项把齐文化的优秀传统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相嫁接、相结合的工作。这个事实说明,现代市场经济的开拓需要“文化力”的配合,而文化自身也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发展的巨大内在动因。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本来就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平行线,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可以说是,“合则齐美,离则两伤”。因此,研究现代中国的文化走向,就要盯住这个传统文化同市场经济相嫁接、相结合的实际进程,关心、支持和研究这个进程。
这个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新加坡已经看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卢绍昌教授说:“在新加坡,除了华人之外,还有马来人、印度人等各色人种。其中,华人约占全部人口的3/4,文化传统也主要是华夏文化。但这种华夏文化又是远离华夏大陆的华夏文化。也许正因为我们是在一个移民社会,一个各种文化并存的社会里生活,才更容易发现自己的文化与别人文化的不同,才更珍惜和看重、更容易保存这种文化传统的不流失。我这里所说的这种文化传统,当然是指谦让、礼貌、善良、助人、修身养性、爱国爱家等等中华民族的美德,这是世人所谓的新加坡精神文明的灵魂。”
这个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在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中也看到了。例如被称为“企业之王”、“金融之王”、“株式会社”企业组织方式的创始人涩泽荣一就提出过“论语加算盘”的理论,也叫“经济道德合一”说。
我很赞成关于中国传统哲学走向的这样一种观点:一切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真切的需要。产生之后的发展也是这样。这种需要是基于最广泛、最具代表意义的人们所萌生的。当前中国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相嫁接、相结合的趋势,是一种双向的真切的需要:市场经济需要传统文化;传统文化需要在市场经济中找到实现其发展的新契机。而且在今天,这种需要不仅为企业家,也为文化人所萌生、所意识、所追求。这就势所必然地向人们展示了文化开拓的新领域、新境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