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8日人民日报 第9版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天天过年
皮子
小时候,就盼着过年。过年,能吃上油条、麻花,能吃上花生、瓜子,能多吃几粒水果糖,能多吃几顿猪肉炖粉条。从大年三十开始就放开肚皮可劲“造”,平时填满玉米面的肚子撑得溜圆,结果消化不良直跑厕所。
短缺时代的孩子怎能不盼过年!过年,给孩子带来的最大满足是能吃到好东西。岂止是孩子,大人又何尝不盼过年!过年,意味着平时只供应半斤的猪肉变成了二斤,意味着三两油变成了五两,意味着半斤豆腐变成了一斤……劳累了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像样地解解馋了。如今,孩子们对过年已经不当回事了,因为他们天天都在过年。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弄不明白爸爸妈妈那时候会对花生米、水果糖充满激情。
现在,大人们也是在天天过年。就说吃吧,平时的餐桌与过年已没有本质差别。吃肉要吃瘦,吃鱼要吃活,吃菜要吃鲜,窝窝头又成了香饽饽。过去,爱说市场繁荣、购销两旺,逢年过节,报纸、戏匣子就把这两句话炒得爆响,以至于成了经典性的新闻语言;如今,逢年过节,报纸、戏匣子已不怎么说这词儿了,有的甚至做起节日市场无新闻的新闻,可是,正是今天人们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市场繁荣、购销两旺。
改革引进市场机制,调动起千军万马积极性,短缺经济一下子就变了样,老百姓就有了好日子过。尽管我们还有种种不如意,尽管现实中还可能有“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但是我们毕竟碗里有了肉。改革带来了物质的丰富,思想的解放,这是改革的最大贡献,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石。从传统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有风险,有麻烦,但是我们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因为我们想永远天天过年,我们想过上比过年还好的日子。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春节万花筒
百合
最得人心的禁令——市区禁放烟花爆竹。继广州禁放烟花爆竹收效之后,已有北京、成都、昆明、杭州、福州等20多座城市实行了这一“新政”,火灾及其他人身伤害事故将由此大大减少,各地百姓对此禁令拍手称快。
人口密度最大的“区域”——旅客列车车厢。为赶回家乡过个团圆年,挤得每个人都恨不得变成相片。
最可能供不应求的“商品”——“面的”。春节一家老小大包小裹走亲访友,在城里最方便最实惠的交通工具就是“面的”。市民的大量外出与部分“面的”节日歇业可能造成运营“面的”格外抢手。
最忙的线路——国际长途电话线。每逢佳节倍思亲,国际长途电话成为国内的人们与海外亲友互致问候的纽带。
最忙着从人们兜里“掏”钱的人——大商店和个体户。大量的年货都得通过他们的手递到千家万户,而人们口袋里的钱也大部分掏给了他们。过年不歇业成为商业部门的普遍做法。
工作量减少最多的部门——医院和消防队。由于许多城市禁放鞭炮,受伤的人数和失火的次数都大大少于往年,医生和消防队员可比较轻松地过个年了。
外地汽车数量骤减的地方——政府机关的大门口和宿舍区。企业正在由“求”政府变成“求”市场;反腐倡廉,机关作风也大大好转;两方面的因素导致这些地方由车水马龙逐步变得冷清。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温馨祝福送与你
陈陆军
临近春节的一天,家住北京台基厂的一对青年人正热热闹闹地举行婚礼。一位陌生的小姐走进屋,把一束美丽的鲜花递到新娘新郎面前,祝贺他们新婚之喜。一问才知道,原来鲜花是新郎远在石家庄的战友为这对新人贺新婚、贺新春的。这项服务是北京邮政局新开通的异地鲜花邮递业务,刚才这位陌生的小姐就是公司派来的“送花仙子”。
不光是送鲜花,人们新春问候的形式越来越多,一位公司的经理说,他将在大年初一那一天,把朋友的BP机全呼一遍,在显示屏上留下“祝您新春愉快”的字样;北京大钟寺附近的一位中年人说,他将在除夕之夜去大钟寺,通过自己的手中“大哥大”把新年的钟声传给在深圳的亲人。新春钟声起,天涯共此时,我觉得这种无言的问候胜似千言万语。
可以想见,温馨、别样祝福将给许多家庭和个人带来一份出乎意料的“新春快乐”的惊喜,给我们原本欢乐的节日再添几分喜庆和吉祥。(附图片)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少吃肉多买果 补品洋菜卖得火
年货不再土气
李丽辉
与往年相比,城里人购买与选择年货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在北京百货大楼分外拥挤的黄金饰品柜前,一位来自石家庄的女士说,她为了给母亲买一对称心如意的耳环做新年礼物,特意来到北京,跑了好几个地方,在这儿总算如愿以偿了。她认为,穿衣对人们来说平时与过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了,披金戴银,既增添喜庆气氛,又满足了保值心理,于是不少人的目光便集中到“戴”上,金银、珠宝饰品理所当然成为第一选择。
按传统,大鱼大肉是年货的大宗,家家得囤够整个正月吃的量。而今年人们对肉制品一是购买量减少,二是买半成品、小包装多。一位住天津小海地小区的主妇说:“家门口的商店里什么都有,随吃随买还新鲜。好不容易休息几天,谁也不愿意把时间都花在锅台上,买点半成品既好吃又省事儿。”
在北京街头的水果摊前,可以见到堆成小山一样的成箱水果,一位摊主说,今年家庭中水果消费量明显上升,几斤几斤地买太麻烦,而一箱水果也不过10公斤左右,正好够一个家庭吃上十天半月的。这几天,他每天都能卖个几十箱。
据北京北太平庄商场同经理介绍,临近春节,商场里几十元、上百元一盒的花旗参、冰糖燕窝、鲜王浆等营养品卖得格外火,顾客除了自己食用外,多数是作为礼物送给父母或长辈亲友的。另外,他们专门经营精细菜的蔬菜专柜,荷兰豆、西兰花、塘蒿菜等“洋”菜受青睐,常常出现排队购买的场面。一位顾客说:“黄瓜、蒜苗这类细菜平时都吃,过年总得换换口味。”北方从大白菜当家到细菜普及再到今天常吃“洋”菜,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也许过不了多久,在人们眼中这些“洋”菜将与西红柿、洋白菜无异,不知那时候这“口味”该怎么换?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火车挤 轮船慢 飞机贵点也不嫌
广东民工“一步登天”
王建宁张纳新
进入春运以来,广州白云机场空前繁忙。在攒动的人群中,随处可见成群结队的民工,带着大包小裹办理登机手续。
我们来到候机楼,看到七八个女工正围着一堆行李说笑,就与她们攀谈起来,一位名叫杨丽的姑娘告诉我们,她们是安徽来的打工妹,在一家手袋厂工作,正等待前往黄山的航班。记者问:“机票钱谁出?”“老板一半,自己一半啦!”她们还告诉记者,她们厂里还有100多位姐妹都买好了回家机票。
在候机室的另一侧,记者又采访了从海口到广州转机前往河南郑州的5位民工,他们在海口一家建筑公司干活,每人单程机票就花去了900多元。记者问:“这么多钱,单位给报销吗?”他们说全部自己出。
据中国南方航空公司市场销售部门介绍,该公司专为春运安排的100多班加班、包机,已有八成以上被民工团体包用,整个春运期间,预计乘机的民工总数将突破40万人次。
与往年不同的是,民工已经取代了往年春运航空市场的大头——港澳台海外回乡客的地位,成为广东各机场春运期间的最大主顾。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老外”侃春节
尹智博申咏瑛
汤姆(加拿大):我是在北京做汽车生意的,第一次赶上在中国过春节,心里很兴奋。早就听说中国的春节非常热闹,有好多好吃的、好看的和好玩的。春节对我来说是个充满新鲜感的“洋节”,我和儿子一直在盼着这一天到来,吃一回中国大菜,逛逛庙会,好好饱一回口福和眼福。
李哲(朝鲜):我在中国做了多年生意,春节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中国人过春节很热闹,很有意思。我的庆祝方式是:在除夕晚上吃朝鲜民族风味的饭菜:粘糕、扣肉、月季汤等,然后看中国的电视节目。初一这天,我跟家人出去玩,逛逛公园,拍拍照片,看看电影。
奥尼尔(英国):中国人过春节很高兴,我也很高兴。我愿意与中国人交朋友。我们办公室也有中国人。春节这天,我将去中国朋友家里作客和庆祝,看望中国朋友的老人、太太、小孩,与中国朋友一起同吃中国的饭菜,还有中国的饺子。(附图片)
汤姆和儿子节前在北京伊莎园娱乐城欢唱。李舸摄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农村大嫂“罢工”:
过年不蒸馒头了!
刘金霞
农历腊月十七的上午,河北省肥乡县人民食堂门口,从十里八乡赶来的农民们在争着定做过年的馒头。
一位中年妇女挤进人群,气喘吁吁地说:“师傅,俺家离这儿十五里地,一大早就往这儿赶。快记上,俺定做50公斤。”说着把20元钱递了过去。
“大嫂子,今年咋不在家做了?”有人问道。“咳,往年过年全家动手蒸馒头,一忙几天,怪累人的。今年俺想痛快痛快,图个清闲歇几天。”
笔者问:“到这儿定馒头,不怕多花钱吗?”“大兄弟,现在咱农民的生活也不像从前了,花这几个钱儿不算啥。”
这位大嫂看着食堂师傅给她登记好,才满意地离去。
据食堂经理王怀山介绍,一扎腊月边儿,就有许多农家开始来这儿占号,现在登记要求定做馒头的,已有全县80多个村子千余户人家。如果每天蒸700多公斤,按号排已排到除夕那天了。
经理指着案板上一对用面做成的小狗说:“这是辛庄村妇女李淑焕专门定做的,她说今年是狗年,把面狗请回家放在门头上,让它看门保平安。”听了这话,周围的人都笑了。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两盒点心两瓶酒,礼品循环大旅游”在消失——
走亲访友拎什么?
崔佳
如今,从嘴里吃的到身上穿的;从脸上抹的到脚下蹬的;从眼里看的到耳朵听的……琳琅满目的商品,不断变化的消费观,加上日渐鼓起的腰包,这一切,使得过年礼品异常丰富。
在北京蓝岛大厦的保健品柜台,一位小伙子一口气买下了10盒“中华多宝口服液”、两大盒“十全乌鸡精”和两瓶“延生护宝液”,共花了246元。他说,这些都是准备送给老人的。“鸡鸭鱼肉家里常年不缺,买点营养品祝他们长寿呗!”
高档礼品的顾客大多是年轻人。一位小姐手里拿着一个精品盒,里面装有精致的领带夹、打火机、银包和皮带,说是给男友买的新年礼物:“我要从头到脚把他‘武装’起来。”言语中透着无限情意。
在新华书店的音像制品柜台,笔者遇到一个外地来京出差的干部,他正在选购少儿学英语的磁带。他说:“本想给小孩买点吃的,后来一琢磨,孩子吃得已经够好了,还是送给他们些更有用的东西吧。”
过去那种“两盒点心两瓶酒,礼品循环大旅游”现象正在消失,礼品正朝着多样化、实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酒精”考验吃不消
过年真烦
刘长海
你可能不相信,我这人最怕过年,每次过年我都要受一次罪。
我们东北小县城有个习俗,从初一到初四要串门子拜年,尤其是我们这些做基层干部的,请的人多,需要拜的人也多。可是,不管到哪家拜年,不上酒席喝上几盅,你就甭想离开,东北人好面子,你要是拒绝,人家就会认为你是不赏脸,瞧不起人家。
这里喝酒有个规矩,上桌先干三杯,然后才进行划拳猜酒令,你要是没有个半斤酒量,准得被灌趴下,你要是以饮料代酒,大伙儿对你的那顿围逼、挤兑,比喝醉了还让你难受。所以我们那疙瘩有句口头禅:要想当干部,必须酒(久)精(经)考验。
前几年,我喝酒伤了胃,落下了病根,去年过年被灌醉了,老毛病发作还被送进了医院。所以今年春节一临近,我这心头就笼罩上了阴影,节日那几天,真想找个地方藏起来,免受那份罪。
曾去南方出差,人家哪里喝酒讲究个随意,我挺欣赏。本来嘛,大家在一块喝上两盅,图的是个痛快,如果喝酒成了负担,变成了受罪,就太没意思了。因此我想说,咱北方的劝酒习惯是不是也该改一改啦?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多一份宽容 少一份企盼
春节晚会我不为你痛苦
张锦力
有人说,如今看春节晚会也和看足球一样,一年比一年让人失望。尽管有人每次看后,都表示以后再也不看了,可是每年春节晚会还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在街头采访发现,今年百姓对春节晚会的态度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企盼。北汽离休工程师杨喜振说:“11亿人一台戏,众口难调,我看让谁当导演,都难让各层次的人都满意。今年除夕,几个老哥们商量好了,边搓麻将边看晚会,遇咱们爱看的小品、京戏就停停牌欣赏欣赏,剩下的时候咱们边听边玩。”
也有不少人表示,不守在电视机旁,去外面的世界潇洒一番。某计算机公司黄晓云小姐说:“平时我和我先生特别的忙,很少有空能轻松轻松。过年了,好不容易有了一点闲暇,除夕晚上,我们俩准备到歌厅卡拉OKOK!”
“那你们不看春节晚会了?”记者问。“我们让父母帮我们先录像,第二天再看,爱看多看一会,不爱看的就按快进。”
总政某印刷厂的闵祥强说,平心而论,与日常的节目相比,春节晚会的水平还是最高的,可为什么又怨言最多呢?原因是爱看的不看觉得遗憾,不爱看的看着又觉得不带劲。每年为了爱看的节目又不得不守电视机从头看到尾。正因如此,许多打算走出家门过春节的年轻人建议,电视台能否在初一过后,将春节晚会的节目,按戏曲、相声小品、唱歌、舞蹈分类,集锦在不同的栏目重播,到时就可以萝卜青菜,各取所爱了。(附图片)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想吃就吃 想玩就玩 想歇就歇 想干就干
自由自在过个年
申咏瑛
张微(北京崇文区工商局干部):今年春节我要过得与往年不一样。我将参加学友、同事们的聚会,叙叙旧情新谊。再就是尽情地玩:逛逛龙潭庙会,滑滑冰,跳跳舞,办个家庭卡拉OK。
赵前江(安徽省无为县农民):我和妻子在北京清华园摆摊卖水果已经好几年了。我打算一天都不歇,继续做生意。但我要让回家过年的同乡捎些家乡没有的年货,香肠、果脯和营养品,带给父母,祝他们热热闹闹过个年。
周寰(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局长):我们邮局也想给市民过年添点彩儿,家家吃的喝的都备齐了,我们给北京市民准备了25万份《邮政指南》报,将信息免费送到千家万户,让大家过节之余,不用出门就能了解社会、了解市场。
孙卓(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三中学学生):我特愿过春节。过年我还可以去亲戚家串门,和小伙伴们玩个痛快。还可以在街上看到东北大秧歌,看敲锣打鼓、吹唢呐表演,还有吃好的,穿新衣……过年真高兴!
王三(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王记修车铺掌柜):今年春节不放鞭炮,省钱了,也减少了伤亡,我喜欢过这样的春节。我的伙计们一年尽心尽力地看车、修车够辛苦的了。我也没别的报答,过年请伙计们到我家里,足吃足喝,好好地乐呵它三天!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著名画家韩美林特意为本版读者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祝大家狗年万事如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