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邓小平经济特区建设思想在深圳的成功实践
彭立勋
邓小平同志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小平同志关于特区的这一精辟论述,科学地阐明了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功能及其对我国四化建设的意义,是特区建设的根本指针。它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又直接指导了我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又通过特区推动了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深圳经济特区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设计、指导下创办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14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他关于经济特区建设思想指导下,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一座现代化的都市,生产力获得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全市从1979—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由1.96亿元增加到284.3亿元,增长147倍;国民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193.5亿元,增长121倍;工业总产值由0.7亿元增加到371.38亿元,增长531倍;出口贸易总额由930万美元增加到50.97亿美元,增长548倍。深圳特区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显示了邓小平特区建设思想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一)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实现经济生活的国际化
小平同志指示:“特区经济要从内向转向外向”。这就是说,特区必须致力于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是经济特区是否办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深圳特区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过10多年的努力,深圳已经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农贸技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在引进外资、技术和发展出口创汇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到1992年,深圳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共1万余项,实际利用外资达45亿美元。在引进外资方面,深圳已逐步实现从“三来一补”向“三资”企业,从劳动密集型项目向资金、技术密集性项目的升级和转型。除引进资金外,还重视引进设备、技术和智力。与此同时,深圳努力开拓海外市场,积极推进跨国经营,大胆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到1992年,深圳已与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贸易往来,进出口贸易总额近80亿美元,出口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在1992年深圳工业总产值中,出口产品产值占56.8%。深圳还逐步成为广大内地的“中转港”,为内地输出商品和输入所需的物质、设备、技术。事实证明,打破封闭,坚持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发挥经济特区“窗口”作用的根本要求,是特区经济成功发展的必由之路。
深圳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引进外资,办“三资”企业,是过去常被人争论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这是发展了资本主义,影响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这个问题,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结合深圳实际作了明确回答。他说:“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只要我们头脑清醒,就不怕。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又说:“‘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这是从实际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它对于我们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大胆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经济特区既要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窗口和基地作用,又要在对内开放即改革中发挥试验和示范作用。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深圳经济特区是一个试验”。在1992年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热情肯定了“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这都要求特区要大胆进行改革试验,勇于冲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敢于探索,敢于创新。
10多年来,深圳坚持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超前的试验,从而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
在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上,深圳以“三资”企业为参照系,引进“三资”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进行改造。1987年,在全国率先成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投资管理公司,把国有资产管理职能从政府的双重经济职能中分了出来,对探索国有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作了有益的尝试。同时,开始在全国首先进行股份制改造的试点。到1992年底,深圳已有股份有限公司150多家,其中上市24家。这些上市公司由于经营机制迅速转变,从而使企业净资产、利润和上缴税收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实践证明,股份制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一种较好模式,它有利于明确界定企业产权,体现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将企业塑造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主体。
在市场的培育建设上,深圳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蔚为大观、充满活力的市场体系。农副产品、日用工业品等消费品市场;建材、机电、电子元配件、有色金属等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劳动力、房地产、技术等要素市场;仓储、运输、通讯、旅游、文化等服务市场,还有动产拍卖市场、产权转让市场、期货市场等,多已初具规模。各类市场发育程度和开放程度较高,市场规则较健全,竞争较公平,市场运行基本走上了健康有序的轨道。与此同时,物价基本放开,除少数商品和收费项目实行控制价格外,多数商品价格按照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随行就市,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已经基本形成。
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经济调控方式上,深圳通过纵向放权和横向分权,政府职能已逐步从直接调控经济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更多地运用财税、金融、外贸和产业政策等经济手段来调控市场、引导企业。政府的经济职能也已转换,初步做到政企分开。
14年来,深圳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靠转换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特区经济高速度高效益增长,避免了经济的大起大落。它以生动的实践印证了邓小平同志“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精辟论断。
   (三)正确利用资本主义有用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改革旧体制,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都同正确利用资本主义对我们有用的成果这一问题相关。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在某种意义上说,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的试验,主要一点就是如何利用资本主义的有用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试验。它包括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和各种专门人才;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所实行的某些反映客观规律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立法,等等。限于篇幅,本文只着重谈谈深圳是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实行市场经济的有效作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
资本主义几百年间的发展所形成的一套市场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游戏”法则等,是人类历史演进的文明成果。深圳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大胆将它加以吸收并创造性运用。如在企业制度改革方面,深圳通过办“三资”企业等形式,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西方企业运行机制、经营管理等方面经验,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企业采用股份制形式,最早也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深圳借鉴西方发展股份制企业的经验,最先在中国采用股份制形式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造。实践证明,股份制不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它也是我们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有效形式。深圳还借鉴西方企业兼并、破产的方法,建立了企业产权转让和企业破产制度,促进生产要素流向效益高的企业,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又如在市场组织和建设方面,深圳大胆采用西方国家以市场配置资源、将生产要素商品化的做法,在全国最先建立了劳动力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进行了土地有偿转让和公开拍卖。深圳还引进西方市场营销办法,利用西方的市场渠道和销售网络,引进国际市场调节机制,将产品大量销往国际市场。还有,在经济调控方面,深圳吸收了香港、新加坡等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管理办法,将原有的行业主管部门改造为企业实体,并成立一系列行业协会,以发挥中介和协调作用。特区政府参照国外尤其是香港等地区的法律制度和国际惯例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条例,从而保证了市场机制在“游戏”规则的制约下有序运行。可以说,敢于和善于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展市场经济的有效作法,是深圳得以迅速、顺利地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深圳在利用资本主义的有用成果时,坚持了“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引进,并加以创造性运用。实践证明,只要坚持这一原则,就能正确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四)坚持“两手抓”,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小平同志关于特区是“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的指示,确定了经济特区在政治上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在特区建设中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坚持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坚持两手抓。小平同志说:“80年代初建立经济特区时,我与广东同志谈,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严厉打击经济犯罪,包括抓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两点论。”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他再次强调:“广东2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深圳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能否保持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这是许多人曾经担心的一个重要问题。应该说,这种担心不是没有原因的。深圳开放度高,又毗邻香港,地处两种社会制度临界点;改革步伐快,商品经济较发达,这些特殊条件,确实为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特区党委对此一直保持着清醒认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针对新的情况、新的问题,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
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思想,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着重抓好价值观念的导向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以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特区人。这方面的措施都较为具体、讲究实效。如以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为核心,深入持久地开展“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单位、建文明深圳”的活动,定期在全市进行大规模的评选,对全社会的价值导向起了很好的作用。对于商品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市委也能辩证地加以分析和对待,如平等、竞争、效益的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应加以提倡。小平同志曾经给予肯定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最早出自蛇口,现已深入人心。另一方面,也能清醒地看到商品经济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的消极影响,抵制拜金主义。在这方面,舆论导向起了很好的作用。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还下大力气抓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建设。从1980—1991年的11年间,仅兴办教育事业的投资,就占了同期市财政支出的15.7%。如今,各种大型的、现代化的文化、教育、科技、体育设施,成了深圳人津津乐道的一项成就。
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重要举措,就是认真抓干部党员的廉政建设,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先后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采取了“两公开一监督”等廉政措施,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行政监察局和经济罪案举报中心,对党政干部加强管理和监督。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这些对保持特区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都起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只要坚持“两手抓”,特区就能够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主义精神风貌,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比翼齐飞。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全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述要
卢冀宁
去年,国防大学召开了全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全军机关、部队和院校为这次会议提供了数百篇论文,其中85篇优秀论文的作者出席了研讨会。兹将会议讨论情况简介如下。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学习和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系统的创造性的理论。这个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旗帜。
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在关系,有些同志指出,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民主革命时期,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的逻辑,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把中国现代化建设引向成功之路。两次飞跃的共同点、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都是“相结合”,两条道路的理论精髓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但是,两次飞跃的内容、性质、使命是大不一样的。毛泽东同志在其有生之年也试图揭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逻辑,并有所建树,但由于这项历史使命的极其艰巨复杂性,毛泽东同志本人晚年犯了主观主义思想性质的错误,可以说,这项历史使命基本上没有完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认真研究、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新的实践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理论对毛泽东同志的探索有继承,有纠正,但更主要的是创新、发展。
与会同志指出,努力学习和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坚持用这个理论指导我们的思想和工作,必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这是关系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和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坚持用这个理论武装全军干部战士的头脑,才能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军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保证人民军队的性质,保证军队各项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科学体系
与会同志认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一个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结构完整丰满的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渊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但极富创造性、实践性和时代感。它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一系列原理、原则的简单搬用,或枝节性的补充、修正,而是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一系列原理、原则的重大发展。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来看,它都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
之所以说这个理论已形成了一个科学体系,是因为这个理论同其他科学理论形态一样,具有其独有的一系列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所谓完整性,是指它全面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所谓系统性,是指在这些基本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所谓深刻性,是说它是对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理论概括,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理论表现。
与会同志饶有兴趣地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进行了探讨,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点、支撑点。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主干、主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这个理论的崭新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个理论的精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个理论的核心内容和集中体现。
大家还一致认为,党的十四大报告,把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这个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点,这对于我们学通这个理论,弄清其科学体系,十分重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由一系列观点、原理、原则构成的有机的科学体系,只有完整地准确地学习、研究、领会这个科学体系,才能真正掌握其精神实质。
三、认真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把我军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邓小平同志既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我军建设的总设计师。通过学习和讨论,与会同志进一步认识到,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一方面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最根本的东西,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系列崭新的观点。贯穿于其中的最基本思想,就是我军必须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搞好革命化、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许多同志指出,我们学习贯彻邓小平同志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一定要紧密联系部队的具体实际,紧紧“扭住”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进一步加快我军建设和改革的步伐。一定要努力加强我军质量建设,把教育训练摆到战略地位,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训练部队,全面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与会同志还深入探讨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各种利益关系都在进行着调整,引起了整个社会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要正确估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官兵思想产生积极影响的主流,善于抓住主流,化弊为利。要大力弘扬邓小平同志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和江总书记概括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引导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无私奉献精神,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要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官兵求知成材的需要,努力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教育训练中去,提高部队科学文化素质,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善于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真正关心干部战士学习、训练、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总之,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军的传家宝,是我军特有的优势。只要我们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新时期军队建设的思想武装全军干部战士的头脑,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经验,就一定能开创我军思想政治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第5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毛泽东大典》出版
《毛泽东大典》是一部再现毛泽东生平业绩、展示毛泽东影响声威、重温毛泽东思想的大书,是沈阳人民出版社向毛泽东百年诞辰献上的一份厚礼,它为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及全国各族人民学习、研究伟大的毛泽东思想提供了一些丰富和翔实的资料。著名党史专家廖盖隆担任该书顾问、名誉主编,并为全书作序。中央党校、中国军事科学研究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工运学院等单位的一批长期从事党史和毛泽东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了全书的编著。
该书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则,以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人民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实践为依据,以全面反映、客观评价毛泽东一生为指导。全书以总的序言和各分卷导论为统领,按篇、章、节系统编排。全书三百余万字,分三卷:《生平·业绩·风范》卷;《思想·智慧·方法》卷;《传播·研究·影响》卷;并以附录形式编排“毛泽东大事记”和“毛泽东著作、文电、言论年表”;每卷开篇都选编了毛泽东的珍贵资料图片。(黄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