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份报告提出诊治“农村病”良方
发展非农产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
本报讯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促进我国农村兴旺繁荣,给广大农民带来丰厚实惠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农村病”。为此,国务院研究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专题报告。本报记者特将报告要点综述如下:
    值得重视的“农村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农村病”,主要表现是:
乡镇工业布局分散。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2079万个,其中1900多万个分布在自然村。分散办厂的优点是启动成本低,开办费少,可以“工农”兼顾等。但缺点更多:一是封闭;二是分散;三是难以解决工业污染的治理问题;四是重复建设严重,低水平竞争,造成资源利用的浪费等。
小城镇建设缺乏规划。目前,在沿海省份的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乡镇大部分已经发展为小城镇,有的地方小城镇已是首尾相连。但大多数规模过小,形不成合理的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利用率低,而且占地过多。
离农人口“城乡两栖”:户口在“原籍”,承包着农村的土地,就业、日常生活在城镇,在农村原籍和城镇都拥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设施。一方面无心或无力再从事农业,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分待遇。
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明确几条指导方针:第一,解除制约因素,创造能够自然形成“相结合”的政策环境。第二,“相结合”的立足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小城镇,发展新的小城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第三,“相结合”不是要把已经分散的非农产业项目都拆迁集中起来,这是不现实的,主要是指新发展的项目。第四,“相结合”不仅是非农产业与小城镇的“结合”,而且也是离农人口与小城镇的“结合”。
    积极引导二者结合
引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近十几年来,乡镇企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大发展,至1992年已安排1.06亿乡村劳动力,目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7亿人左右,相当于全国517个城市的城区人口总数。今后还将在目前1.7亿人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今后的“就地消化”在内涵上要有所扩大。以往的“就地”主要是指“原籍”,今后的“就地”要超出“原籍”的范围。事实说明,第三产业的“消化”能力要远远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镇,也就是说小城镇“消化”剩余劳力的能力更强。
(二)有利于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实现农业的新飞跃。今后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要登上新台阶,需要解决农民过多,人均承包地过少的问题。
(三)有利于减缓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大中城市的冲击压力。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户籍管理已经限制不了农民流向城市。唯一的办法在于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在农村规划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作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海绵”,是最现实的、符合国情的做法。
(四)有利于计划生育、减少人口的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由于进镇农民实行城镇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减少人口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农民的通婚可以扩大,城镇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又可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五)有利于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引导农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布局更加合理,许多公共设施可共用,既可节约土地,又可节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六)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居住相对集中为前提。
    配套支持的政策和措施
为了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建议逐步实行配套的改革和相应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户籍政策。放宽农民常住地户口迁移政策,准许农民在具备一定条件后迁移到小城镇落户;放宽范围一般可以是县城镇和县以下城镇,总方针是稳定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小集镇,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行分散决策的原则,在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由各省、区、市依据自身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
土地政策。严格用地审批制度,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区和小城镇建设用地,采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办法,出让采用协议、招标、拍卖形式;对商业、工业、住宅等不同类型的用地,采用不同的地价政策,对农民进入规划小区务工经商的,在地价上给予优惠;已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或者以其他方式已经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民,应退出农村的承包地、自留地,解除承包合同,由集体统一安排转承包;小城镇的商品房农民可以自由购买,不受限制;对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采用经济手段,如征收、调高乡镇企业土地使用费、以地换地等办法,鼓励和促进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和向小城镇集聚。
社会政策。在小城镇内部,建立居委会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社区服务、职业介绍所等社会服务组织等;加强小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根据小城镇的特点,建立涵盖面广,不同社会保障对象都能受益的社会保障网络;小城镇社会保障计划要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不论哪种所有制的企业,不论职工身分,都必须参加。
资金政策。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地价款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用于小城镇建设;适当提高小城镇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全部用于所在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作为企业来投资和经营,谁投资,谁受益,有偿使用;新进入小城镇的居民,先缴纳一定数额的配套建设费,以后再逐年返还;银行给予择优支持等。
措施:加强县(市)一级的规划和管理指导。县(市)一级的规划和管理指导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是克服地域意识、乡土观念以及乡村行政区域对“相结合”的障碍;二是在县(市)范围内对“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既要避免重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的问题,也要避免到处“相结合”,工业小区、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的现象。
县(市)一级是乡镇的上级,由县(市)一级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指导,效果会更好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化肥今年又成抢手货
库存下降、销售上升、淡季不淡
本报郑州电记者李而亮从河南省石化厅与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了解到,自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本是化肥销售淡季,可不少农民和化肥经营单位、个体经营者却早早就开始购置化肥。昔日冷落的化肥生产厂家门前,如今车水马龙,热热闹闹。化肥销售量直线上升,去年掉到谷底的化肥价格也开始上扬。截至目前,去年全省化肥生产企业积压的250万吨化肥已经销售一空,积压在农资部门的175万吨化肥,库存也下降了40%。全省几个大化肥厂,尿素需求的预订金已经收到了3月份。化肥生产企业重又开足马力生产,并且生产多少就被拉走多少。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也是化肥生产大省。全省每年的化肥需求量约900万吨,而省内年生产为820万吨左右,仍有少量缺口需外购。可去年春开始,由于农民向土地投入积极性下降,化肥需求出现大幅度滑坡。据统计,省农资部门全年只销出了630万吨。需求的滑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许多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
今年化肥需求为什么又急转直上呢?据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近两个月粮油价格上扬,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农民手中存放的粮食大都卖了出去,手里有了一部分钱。他们根据粮油价格上涨的现象,担心农资也会涨价,因此早买多存;二是国家对进口化肥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使过去依靠进口化肥的用户转向购买国产化肥;三是将农业推向市场后,许多地方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尝到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甜头,增加了投入的积极性。而大家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一年多来,广大农民对从中央到地方党委、政府在重视农村工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的真抓实干有了真切的感受。特别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更令农民吃上了定心丸。据了解,春耕急需的农膜、农药、农用机械等,也出现了旺销的势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为农民办实事

  太谷瓜,还会不会顶呱呱?
本报记者王艾生
“头大皮薄水水足,沙甜爽口瓤瓤鼓,太谷瓜顶呱呱,皇帝吃了也直夸”。
闻名山西省内外的太谷西瓜,曾使这里的8万多瓜农发家致富过上好光景。
然而,受了一辈子称赞的太谷瓜,听了一辈子好话的瓜主人,近年来却屡屡出岔、受挫。西吾村的113户瓜农去年“钻心的疼”,眼看就要到手的200多亩瓜,“好像跟上鬼似的”齐刷刷得了枯萎病,“赔了个底朝天”。辛苦了大半年的张黎明,近3亩地只产下不到千斤瓜,杨拴玉更伤心,一亩半地瓜全部枯死。找了找原因很简单,早该“改朝换代”的种子还在固执盲目地用。土壤结构在变,外部条件在变,药物配制在变,操作手段在变,而固守脑子里的“爷爷手里就是这样”的经验却不忍心变。
当地资料表明,一直占据山西及邻省瓜果市场的太谷西瓜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产量下跌,质量下滑,市场萎缩。去年,太谷县共种植西瓜1万余亩,总产量3000万公斤,面积、产量、瓜农收入均比鼎盛期的80年代下降65%左右。
这项一直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6%的主要产业的急剧滑坡,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山西省农科院瓜类研究室和太谷县农业局的同志率先出击,他们蹲在北洸、侯城、水秀、阳邑、胡村、小白、任村、范村8个乡镇21个村与瓜农一道摸爬滚打分析调查,摸清了除上述之外的主要问题和症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眼下太谷平原虽寒风刺骨,但他们却肩扛优种,带着技术,挨地串户,一家一家苦口婆心地宣讲,一村一村不厌其烦地模拟示范。从秋天到冬天,他们顾不上回城拿衣服,随便披件老乡的棉袄又上了路。
他们已与省西甜瓜研究会联手,一开春就在太谷建起优质西瓜生产基地,采用良种配良法做示范,彻底改变粗糙放任的栽培现状。瓜类研究室技术开发部的同志一头扎在当地,加紧高纯度亲本种子的繁殖,确保来年瓜种换代。
小白乡的老瓜农王成喜,指着“省里来的赵老师”对记者说:“我看太谷的西瓜还会顶呱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德州农民办水利有新招
打股份井卖商品水
本报讯水利股份制这棵新苗,在山东德州地区肥沃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并以旺盛的活力迅速成长起来。截至去年底,全区投入水利建设的总股金达3075万元,其中个人股2895万元,集体股180万元。全区采用股份制办水利的工程超过1万处。
地处黄河冲积故道的夏津县1986年夏季又遇大旱,80多万亩耕地亟待浇水。县里原有5000眼机井,平均160亩地还摊不上一眼。严重的现实逼迫农民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入股合作打井”这个大胆的想法被群众提出来并且实践了。曾经一度打股份井、卖商品水,在夏津农村成为时尚。平均每年有600多眼股份井问世,7年下来,全县共打成股份井4320眼,达到了60亩地一眼井,扩大灌溉面积30多万亩。德州地区充分肯定了农民入股合作办水利的做法,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发展股份制水利的办法。这些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是:允许农民打破乡村界限,自愿入股合作办水利;可带资入股,也可用物料或投工折资入股;凡是以股份制形式修建的水利工程,承认股东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使用权,并可转让、出租、继承,允许卖商品水。
德州市王村店乡境内有一片面积2500亩的荒洼地。去年春天,农民利用股份制开发这块荒洼地,共招股272万元,在荒洼地上挖水塘31个,形成水面560亩。农民成立了水产养殖股份公司,公司将已开发水面租赁给30名承租者经营,年纯收入高达200万元,荒洼地变成了聚宝盆。股份制把农民的切身利益与水利效益紧紧捆在了一起。股东们选信誉好的打井队施工,保证成井质量;给机井垒起了井台,加盖了井盖,有的还建起了井房;在经营上除了保证股东自己用水外,尽可能多地卖商品水。孟庆海是乐陵市大孙乡西店村的一名普通农民,股份制这个新词儿,曾折腾得他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最后他终于没能挡住它的诱惑。1992年春,他联合三户农民合股2000元打了一眼股份井,自己的责任田浇上水了,用不了的水卖给周围农户。一年下来,回收了全部投资,每户还分红300多元。
  (李平商克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农民股”连着农民心
股份合作制在农村是新事物,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办什么事似乎只要一“参股”,劲头就来了,无怪乎乐陵那位普通的农民被折腾得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股份合作对农民有什么吸引力呢?以办水利为例,农民一旦以折股的形式投工、投资后,工程就有了他的“一份”。有如当年搞大包干联产就连了心一样,如今修水利只要有了“农民股”,也就会拴住农民的心,打了井就会想着加盖,修了渠就会想着防渗。农民心里有底:这回我投进去的,劳力也好,资金也好,不会“扔到水里——白投”。用句时髦话说,这就是产权明晰化之后带来的好处。
过去,我们办水利基本上是国家、集体掏钱,由农民出工,并且这“工”多是义务工。领导花很大的精力把大家组织起来,修了好多工程,农民尽了义务之后,却感到那些工程与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于是经营管理跟不上、老化失修没人管等等问题接踵而来。有什么好办法呢?还得靠改革,德州等不少地方有了实践,股份合作制值得探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股份合作制是怎么回事?
胡定核
股份合作制是对经典合作制的发展,是在传统合作制的基础之上,吸收股份制的一些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主要表现在:一、入社自愿,退社则受到一定的限制;会员不得随意抽资出去或转让。二、在决策上,以一人一票制为主,但对于出资较多者,则适当增加其票数,但增加的票数受到限制。三、在分配上,由只拿股息不分红变为在年终盈余扣除储备金、公积金之后,拿出一部分用于分红。四、为扩大合作社资本,吸收资金,在社员之外,以入股分红方式吸收非合作社成员入社,成为“非正式会员”,但对其投票权和投资比例有所限制。
有一种意见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特殊或非典型的股份制。其实,股份合作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合作制。股份制主要表现为一种资金的联合;而合作制则既有资金的联合又有劳动者的联合,是一种双重联合。股份合作制中也是既有资本的联合又有劳动者的联合,在此基础上借鉴了股份制的一些机制如按股分红、扩大社员范围、按股投票、退社限制,但都受一定限制。它的本质仍是建立在共同劳动基础上,故不能认为它是特殊的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对于农村改革的意义在于使农村的产权明晰化。产权明晰化,可以给所有者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人们就愿意投资,形成资本的积累,资源就会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明晰农村产权,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上,股份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制度。而在农业上,合作制则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国农村改革实践中,就应用股份合作制来规范社区集体农业、来规范乡镇工业发展。改变目前社区内财产关系不清,财产责任不明的状况,明确界定社区与农户,社区与企业的财产关系,使资产流动成为可能,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春耕在即
警惕假农资害农
我县黄埠乡东塘村田心组张书发是公认的种田能手。去年3月他种了12亩杂交稻,6月初,出现穗颈稻瘟病,他马上到供销社买进10瓶“富士一号”农药,施用两天后,病情不但得不到控制,反而迅速蔓延。起初他以为配淡了,又去买回10瓶“富士一号”,仍然没效,12亩早稻有10亩一片枯黄。
类似的事例,在我县大部分乡村都出现过。
据统计,我县去年2万亩早稻受灾,其中4000亩颗粒无收,全县早稻减产10%。县里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假劣农药、化肥、种子是罪魁祸首。假劣农资来自不同的产地,通过种种渠道流入我县各乡村,广大农民深受其害。
时下,备耕、春耕生产在即,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借贵刊一角呼吁各地政府应多方面采取措施杜绝假农资泛滥:
一是要加强管理,规范农资市场,农资产品应实行“谁经营谁负责”制度。经营者要经资格认定,出了问题要依法追究责任。并要求经营者到正规产地直接进货,避免接二连三地倒买倒卖。
二是农业、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密切关注农资市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重点打击牟取暴利的不法商贩。
三是加强宣传,特别是要深入乡村,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如《农业法》、国务院颁布的《种子管理条例》等等,以提高农民的政策水平、识伪能力,增强法律意识、自防意识。
江西上犹县读者炜言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慈溪促高效农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范伟国报道:浙江省慈溪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企业为龙头,调整农业结构,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了新发展。
据统计,这个市去冬今春新扩种蔬菜、水果、药材7.5万亩,新放养“特优稀”水产品4500亩;引进新优品种42种,建立示范基地250个。蔬菜产值已达3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收40%以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新乡农民人均收入逾千元
本报讯河南新乡县去年的乡镇企业产值、利润、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71.3%、69.6%和131.2%,实现人均产值万元、人均税利千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31元。
对乡镇企业较为薄弱的村,县里帮助他们因地制宜上一些短平快项目,并注意在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200元。
(刘承武)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昌平下庄乡果园实行租赁
本报讯北京市昌平县下庄乡改农田果园承包制为租赁制,一定50年不变,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这个乡自1982年实行果园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承包期较短,致使出现短期行为,全乡核桃、板栗等干果产量近5年徘徊在20万公斤左右,鲜果产量已由200万公斤减到100万公斤左右。
下庄乡党委、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意见,于去年10月推出改承包为租赁的新措施,受到全乡农民的欢迎。
(冯长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农垦旅游业有特色发展快
本报讯著名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线,从陇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到嘉峪关、敦煌都有农场,农场沿着这条线路围绕食、宿、行、玩和购物等兴办了一系列旅游项目。
目前农垦系统的旅游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他们利用沙丘、湖泊开发了宁夏沙湖旅游度假区,利用柑桔果园创办了上海前卫农场柑桔度假村等。除了在全国各风景名胜地区创建一批宾馆外,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兴建宾馆、商贸旅游大厦150多座。(贾大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北海东星农业扶贫开发区动工
本报讯记者夏珺报道: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办、北海思创实业发展公司协办的东星农业扶贫开发区日前在广西北海市破土动工。
这个开发区是广西首家跨地区易地移民开发的试点,主要安置对象是河池地区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石灰岩山区的贫困农户;目前已安置大化瑶族自治县贫困户300多人,计划3—5年内再安置4000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两种选择两种结果
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了治穷致富的良机。就是“闯”与“守”那么一念之差,眼界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学科技,闯市场。瞧,山东枣庄市薛城区职业中专27岁的教师李桂明,潜心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农民致富又添一条新途径。左图为他正在向人传授技术。姬虎摄
有的人却依旧靠鸡屁股当银行。看他,蹲集头愁眉锁眼想什么?右图为山东枣庄市西部山区农贸市场一景。丁大康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份报告提出诊治“农村病”良方
发展非农产业与建设小城镇结合
本报讯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在促进我国农村兴旺繁荣,给广大农民带来丰厚实惠的同时,也诱发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农村病”。为此,国务院研究室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专题报告。本报记者特将报告要点综述如下:
    值得重视的“农村病”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变,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农村非农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特有的现象,有人称之为“农村病”,主要表现是:
乡镇工业布局分散。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2079万个,其中1900多万个分布在自然村。分散办厂的优点是启动成本低,开办费少,可以“工农”兼顾等。但缺点更多:一是封闭;二是分散;三是难以解决工业污染的治理问题;四是重复建设严重,低水平竞争,造成资源利用的浪费等。
小城镇建设缺乏规划。目前,在沿海省份的一些工商业比较发达的乡镇大部分已经发展为小城镇,有的地方小城镇已是首尾相连。但大多数规模过小,形不成合理的城镇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利用率低,而且占地过多。
离农人口“城乡两栖”:户口在“原籍”,承包着农村的土地,就业、日常生活在城镇,在农村原籍和城镇都拥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设施。一方面无心或无力再从事农业,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身分待遇。
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引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并在实践中明确几条指导方针:第一,解除制约因素,创造能够自然形成“相结合”的政策环境。第二,“相结合”的立足点主要是充分利用和改造现有的小城镇,发展新的小城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发展。第三,“相结合”不是要把已经分散的非农产业项目都拆迁集中起来,这是不现实的,主要是指新发展的项目。第四,“相结合”不仅是非农产业与小城镇的“结合”,而且也是离农人口与小城镇的“结合”。
    积极引导二者结合
引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更多地转化农业剩余劳动力。近十几年来,乡镇企业等农村非农产业大发展,至1992年已安排1.06亿乡村劳动力,目前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约1.7亿人左右,相当于全国517个城市的城区人口总数。今后还将在目前1.7亿人的基础上继续增加。今后的“就地消化”在内涵上要有所扩大。以往的“就地”主要是指“原籍”,今后的“就地”要超出“原籍”的范围。事实说明,第三产业的“消化”能力要远远大于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是城镇,也就是说小城镇“消化”剩余劳力的能力更强。
(二)有利于为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实现农业的新飞跃。今后我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要登上新台阶,需要解决农民过多,人均承包地过少的问题。
(三)有利于减缓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大中城市的冲击压力。在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户籍管理已经限制不了农民流向城市。唯一的办法在于加强引导,积极鼓励农村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非农产业发展的同时,在农村规划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作为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海绵”,是最现实的、符合国情的做法。
(四)有利于计划生育、减少人口的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一方面由于进镇农民实行城镇的计划生育政策,可以减少人口的自然增长;另一方面农民的通婚可以扩大,城镇的文化教育水平比较高,又可以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
(五)有利于节约土地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引导农村非农产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布局更加合理,许多公共设施可共用,既可节约土地,又可节省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六)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为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以居住相对集中为前提。
    配套支持的政策和措施
为了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建议逐步实行配套的改革和相应的支持政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户籍政策。放宽农民常住地户口迁移政策,准许农民在具备一定条件后迁移到小城镇落户;放宽范围一般可以是县城镇和县以下城镇,总方针是稳定大中城市,发展小城镇、小集镇,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实行分散决策的原则,在国家总体规划指导下,由各省、区、市依据自身的条件作出具体规定。
土地政策。严格用地审批制度,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小区和小城镇建设用地,采用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的办法,出让采用协议、招标、拍卖形式;对商业、工业、住宅等不同类型的用地,采用不同的地价政策,对农民进入规划小区务工经商的,在地价上给予优惠;已在小城镇落户的农民,或者以其他方式已经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民,应退出农村的承包地、自留地,解除承包合同,由集体统一安排转承包;小城镇的商品房农民可以自由购买,不受限制;对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采用经济手段,如征收、调高乡镇企业土地使用费、以地换地等办法,鼓励和促进分散发展的乡镇企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和向小城镇集聚。
社会政策。在小城镇内部,建立居委会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社区服务、职业介绍所等社会服务组织等;加强小城镇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外来人口的管理;根据小城镇的特点,建立涵盖面广,不同社会保障对象都能受益的社会保障网络;小城镇社会保障计划要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不论哪种所有制的企业,不论职工身分,都必须参加。
资金政策。出让土地使用权获得的地价款和小城镇房地产开发的利润用于小城镇建设;适当提高小城镇的城市维护建设税的税率,全部用于所在地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用设施作为企业来投资和经营,谁投资,谁受益,有偿使用;新进入小城镇的居民,先缴纳一定数额的配套建设费,以后再逐年返还;银行给予择优支持等。
措施:加强县(市)一级的规划和管理指导。县(市)一级的规划和管理指导所要达到的目的,一是克服地域意识、乡土观念以及乡村行政区域对“相结合”的障碍;二是在县(市)范围内对“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既要避免重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的问题,也要避免到处“相结合”,工业小区、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的现象。
县(市)一级是乡镇的上级,由县(市)一级统一进行规划和管理指导,效果会更好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化肥今年又成抢手货
库存下降、销售上升、淡季不淡
本报郑州电记者李而亮从河南省石化厅与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了解到,自去年12月到今年1月,本是化肥销售淡季,可不少农民和化肥经营单位、个体经营者却早早就开始购置化肥。昔日冷落的化肥生产厂家门前,如今车水马龙,热热闹闹。化肥销售量直线上升,去年掉到谷底的化肥价格也开始上扬。截至目前,去年全省化肥生产企业积压的250万吨化肥已经销售一空,积压在农资部门的175万吨化肥,库存也下降了40%。全省几个大化肥厂,尿素需求的预订金已经收到了3月份。化肥生产企业重又开足马力生产,并且生产多少就被拉走多少。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也是化肥生产大省。全省每年的化肥需求量约900万吨,而省内年生产为820万吨左右,仍有少量缺口需外购。可去年春开始,由于农民向土地投入积极性下降,化肥需求出现大幅度滑坡。据统计,省农资部门全年只销出了630万吨。需求的滑坡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许多企业被迫停产或半停产。
今年化肥需求为什么又急转直上呢?据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近两个月粮油价格上扬,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实惠。农民手中存放的粮食大都卖了出去,手里有了一部分钱。他们根据粮油价格上涨的现象,担心农资也会涨价,因此早买多存;二是国家对进口化肥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使过去依靠进口化肥的用户转向购买国产化肥;三是将农业推向市场后,许多地方加大了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尝到了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甜头,增加了投入的积极性。而大家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这一年多来,广大农民对从中央到地方党委、政府在重视农村工作、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的真抓实干有了真切的感受。特别是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后,更令农民吃上了定心丸。据了解,春耕急需的农膜、农药、农用机械等,也出现了旺销的势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为农民办实事

  太谷瓜,还会不会顶呱呱?
本报记者王艾生
“头大皮薄水水足,沙甜爽口瓤瓤鼓,太谷瓜顶呱呱,皇帝吃了也直夸”。
闻名山西省内外的太谷西瓜,曾使这里的8万多瓜农发家致富过上好光景。
然而,受了一辈子称赞的太谷瓜,听了一辈子好话的瓜主人,近年来却屡屡出岔、受挫。西吾村的113户瓜农去年“钻心的疼”,眼看就要到手的200多亩瓜,“好像跟上鬼似的”齐刷刷得了枯萎病,“赔了个底朝天”。辛苦了大半年的张黎明,近3亩地只产下不到千斤瓜,杨拴玉更伤心,一亩半地瓜全部枯死。找了找原因很简单,早该“改朝换代”的种子还在固执盲目地用。土壤结构在变,外部条件在变,药物配制在变,操作手段在变,而固守脑子里的“爷爷手里就是这样”的经验却不忍心变。
当地资料表明,一直占据山西及邻省瓜果市场的太谷西瓜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产量下跌,质量下滑,市场萎缩。去年,太谷县共种植西瓜1万余亩,总产量3000万公斤,面积、产量、瓜农收入均比鼎盛期的80年代下降65%左右。
这项一直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16%的主要产业的急剧滑坡,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密切关注。山西省农科院瓜类研究室和太谷县农业局的同志率先出击,他们蹲在北洸、侯城、水秀、阳邑、胡村、小白、任村、范村8个乡镇21个村与瓜农一道摸爬滚打分析调查,摸清了除上述之外的主要问题和症结,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根本性措施。
眼下太谷平原虽寒风刺骨,但他们却肩扛优种,带着技术,挨地串户,一家一家苦口婆心地宣讲,一村一村不厌其烦地模拟示范。从秋天到冬天,他们顾不上回城拿衣服,随便披件老乡的棉袄又上了路。
他们已与省西甜瓜研究会联手,一开春就在太谷建起优质西瓜生产基地,采用良种配良法做示范,彻底改变粗糙放任的栽培现状。瓜类研究室技术开发部的同志一头扎在当地,加紧高纯度亲本种子的繁殖,确保来年瓜种换代。
小白乡的老瓜农王成喜,指着“省里来的赵老师”对记者说:“我看太谷的西瓜还会顶呱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德州农民办水利有新招
打股份井卖商品水
本报讯水利股份制这棵新苗,在山东德州地区肥沃的黄土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并以旺盛的活力迅速成长起来。截至去年底,全区投入水利建设的总股金达3075万元,其中个人股2895万元,集体股180万元。全区采用股份制办水利的工程超过1万处。
地处黄河冲积故道的夏津县1986年夏季又遇大旱,80多万亩耕地亟待浇水。县里原有5000眼机井,平均160亩地还摊不上一眼。严重的现实逼迫农民寻找摆脱困境的办法,“入股合作打井”这个大胆的想法被群众提出来并且实践了。曾经一度打股份井、卖商品水,在夏津农村成为时尚。平均每年有600多眼股份井问世,7年下来,全县共打成股份井4320眼,达到了60亩地一眼井,扩大灌溉面积30多万亩。德州地区充分肯定了农民入股合作办水利的做法,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发展股份制水利的办法。这些办法归纳起来主要是:允许农民打破乡村界限,自愿入股合作办水利;可带资入股,也可用物料或投工折资入股;凡是以股份制形式修建的水利工程,承认股东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使用权,并可转让、出租、继承,允许卖商品水。
德州市王村店乡境内有一片面积2500亩的荒洼地。去年春天,农民利用股份制开发这块荒洼地,共招股272万元,在荒洼地上挖水塘31个,形成水面560亩。农民成立了水产养殖股份公司,公司将已开发水面租赁给30名承租者经营,年纯收入高达200万元,荒洼地变成了聚宝盆。股份制把农民的切身利益与水利效益紧紧捆在了一起。股东们选信誉好的打井队施工,保证成井质量;给机井垒起了井台,加盖了井盖,有的还建起了井房;在经营上除了保证股东自己用水外,尽可能多地卖商品水。孟庆海是乐陵市大孙乡西店村的一名普通农民,股份制这个新词儿,曾折腾得他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最后他终于没能挡住它的诱惑。1992年春,他联合三户农民合股2000元打了一眼股份井,自己的责任田浇上水了,用不了的水卖给周围农户。一年下来,回收了全部投资,每户还分红300多元。
  (李平商克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农民股”连着农民心
股份合作制在农村是新事物,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办什么事似乎只要一“参股”,劲头就来了,无怪乎乐陵那位普通的农民被折腾得两天两夜没有合眼。
股份合作对农民有什么吸引力呢?以办水利为例,农民一旦以折股的形式投工、投资后,工程就有了他的“一份”。有如当年搞大包干联产就连了心一样,如今修水利只要有了“农民股”,也就会拴住农民的心,打了井就会想着加盖,修了渠就会想着防渗。农民心里有底:这回我投进去的,劳力也好,资金也好,不会“扔到水里——白投”。用句时髦话说,这就是产权明晰化之后带来的好处。
过去,我们办水利基本上是国家、集体掏钱,由农民出工,并且这“工”多是义务工。领导花很大的精力把大家组织起来,修了好多工程,农民尽了义务之后,却感到那些工程与自己关系不那么密切,于是经营管理跟不上、老化失修没人管等等问题接踵而来。有什么好办法呢?还得靠改革,德州等不少地方有了实践,股份合作制值得探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股份合作制是怎么回事?
胡定核
股份合作制是对经典合作制的发展,是在传统合作制的基础之上,吸收股份制的一些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主要表现在:一、入社自愿,退社则受到一定的限制;会员不得随意抽资出去或转让。二、在决策上,以一人一票制为主,但对于出资较多者,则适当增加其票数,但增加的票数受到限制。三、在分配上,由只拿股息不分红变为在年终盈余扣除储备金、公积金之后,拿出一部分用于分红。四、为扩大合作社资本,吸收资金,在社员之外,以入股分红方式吸收非合作社成员入社,成为“非正式会员”,但对其投票权和投资比例有所限制。
有一种意见认为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特殊或非典型的股份制。其实,股份合作制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合作制。股份制主要表现为一种资金的联合;而合作制则既有资金的联合又有劳动者的联合,是一种双重联合。股份合作制中也是既有资本的联合又有劳动者的联合,在此基础上借鉴了股份制的一些机制如按股分红、扩大社员范围、按股投票、退社限制,但都受一定限制。它的本质仍是建立在共同劳动基础上,故不能认为它是特殊的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对于农村改革的意义在于使农村的产权明晰化。产权明晰化,可以给所有者形成稳定的收入预期。人们就愿意投资,形成资本的积累,资源就会从低收益部门向高收益部门流动,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明晰农村产权,股份合作制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世界各国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上,股份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制度。而在农业上,合作制则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国农村改革实践中,就应用股份合作制来规范社区集体农业、来规范乡镇工业发展。改变目前社区内财产关系不清,财产责任不明的状况,明确界定社区与农户,社区与企业的财产关系,使资产流动成为可能,提高资产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春耕在即
警惕假农资害农
我县黄埠乡东塘村田心组张书发是公认的种田能手。去年3月他种了12亩杂交稻,6月初,出现穗颈稻瘟病,他马上到供销社买进10瓶“富士一号”农药,施用两天后,病情不但得不到控制,反而迅速蔓延。起初他以为配淡了,又去买回10瓶“富士一号”,仍然没效,12亩早稻有10亩一片枯黄。
类似的事例,在我县大部分乡村都出现过。
据统计,我县去年2万亩早稻受灾,其中4000亩颗粒无收,全县早稻减产10%。县里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发现,假劣农药、化肥、种子是罪魁祸首。假劣农资来自不同的产地,通过种种渠道流入我县各乡村,广大农民深受其害。
时下,备耕、春耕生产在即,为切实保护广大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特借贵刊一角呼吁各地政府应多方面采取措施杜绝假农资泛滥:
一是要加强管理,规范农资市场,农资产品应实行“谁经营谁负责”制度。经营者要经资格认定,出了问题要依法追究责任。并要求经营者到正规产地直接进货,避免接二连三地倒买倒卖。
二是农业、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应密切关注农资市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重点打击牟取暴利的不法商贩。
三是加强宣传,特别是要深入乡村,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如《农业法》、国务院颁布的《种子管理条例》等等,以提高农民的政策水平、识伪能力,增强法律意识、自防意识。
江西上犹县读者炜言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慈溪促高效农业发展
本报讯记者范伟国报道:浙江省慈溪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企业为龙头,调整农业结构,使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了新发展。
据统计,这个市去冬今春新扩种蔬菜、水果、药材7.5万亩,新放养“特优稀”水产品4500亩;引进新优品种42种,建立示范基地250个。蔬菜产值已达3亿多元,比去年同期增收40%以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新乡农民人均收入逾千元
本报讯河南新乡县去年的乡镇企业产值、利润、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71.3%、69.6%和131.2%,实现人均产值万元、人均税利千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31元。
对乡镇企业较为薄弱的村,县里帮助他们因地制宜上一些短平快项目,并注意在政策上优惠,资金上扶持。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增加200元。
(刘承武)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昌平下庄乡果园实行租赁
本报讯北京市昌平县下庄乡改农田果园承包制为租赁制,一定50年不变,进一步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这个乡自1982年实行果园承包责任制以来,由于承包期较短,致使出现短期行为,全乡核桃、板栗等干果产量近5年徘徊在20万公斤左右,鲜果产量已由200万公斤减到100万公斤左右。
下庄乡党委、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农民意见,于去年10月推出改承包为租赁的新措施,受到全乡农民的欢迎。
(冯长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农垦旅游业有特色发展快
本报讯著名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一线,从陇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到嘉峪关、敦煌都有农场,农场沿着这条线路围绕食、宿、行、玩和购物等兴办了一系列旅游项目。
目前农垦系统的旅游设施已经初具规模。他们利用沙丘、湖泊开发了宁夏沙湖旅游度假区,利用柑桔果园创办了上海前卫农场柑桔度假村等。除了在全国各风景名胜地区创建一批宾馆外,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兴建宾馆、商贸旅游大厦150多座。(贾大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北海东星农业扶贫开发区动工
本报讯记者夏珺报道: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主办、北海思创实业发展公司协办的东星农业扶贫开发区日前在广西北海市破土动工。
这个开发区是广西首家跨地区易地移民开发的试点,主要安置对象是河池地区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石灰岩山区的贫困农户;目前已安置大化瑶族自治县贫困户300多人,计划3—5年内再安置4000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两种选择两种结果
改革开放给农民带来了治穷致富的良机。就是“闯”与“守”那么一念之差,眼界不同,结果不一样。有的人学科技,闯市场。瞧,山东枣庄市薛城区职业中专27岁的教师李桂明,潜心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为农民致富又添一条新途径。左图为他正在向人传授技术。姬虎摄
有的人却依旧靠鸡屁股当银行。看他,蹲集头愁眉锁眼想什么?右图为山东枣庄市西部山区农贸市场一景。丁大康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