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春雨初寄
姜桦
雨点落在了枝头
 透明晶亮的雨
 每一颗雨滴
 唤醒一枚娇嫩的叶子
 雨还带来了更多
 蝴蝶、花、森林里的蘑菇
 河坎上芦笋白嫩一片
 像儿童的手指
 它指点着江山
 指点着未来的果实 
指点着春天最感人的章节
 年轻的母亲
 怀抱中的婴儿
 凝望着小鸟第一次
 张开翅膀


第8版(副刊)
专栏:

  遥望塔里木
张守仁
夜深了,来自塔里木盆地的朋友,跟我畅谈了大漠见闻,离开了我的旅舍。我拉开宾馆四楼的窗帘,倚栏望着星空,不能成眠。
这里是河北涿州。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局的总部就设立在这桃园三结义的地方。15年来,物探局领导的数千找油健儿,西出阳关,千里挺进塔里木,在荒凉空旷、缺水无人烟的戈壁上,在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里,以青春、爱情、热血甚至生命作代价,克服了沙暴、干旱、炎热、严寒等难以想象的困难,忘我地、锲而不舍地寻找地下的太阳——石油。他们以探险家的胆略,拓荒者的勇气,在56万平方公里的盆地里纵横驰骋,将4.3万公里的地震测线连成片,织成网,从而探明了地下的储油构造,吹响了塔里木石油会战的号角。
沙漠腹地,瀚海无边,天上没有飞鸟,地上没有小草。找油人在几乎是绝望的环境里寻找着希望,在死亡地带顽强地生存着、拚搏着。有个青年工人在勘探营地兴奋地告诉我的朋友:“附近有个沙漠公园。”朋友半信半疑。青工带着他翻过一个沙包,在凹陷处见长着一棵骆驼刺似的植物。朋友问“这就是沙漠公园?!”工人说:“是啊。你可知道,我每天到这里来,用节省下的矿泉水浇灌它。它是我沙漠中的伴侣,我每天和它对话。每当我孤独时,我就来到这里。面对不惧寒暑、扎根地下的骆驼刺,我自问,难道我还不如它吗?”
蓝天之下,除了黄沙,别无他物。因为太荒凉,工人们偶然看见一只麻雀、一条小狗或一行狐狸的足印,就惊喜不止,议论不休。车队里谁带来了一只羊羔,司机们小心翼翼用牛奶喂养它,出车时都抢着把羊羔放进自己的驾驶室,让它在荒漠之路上陪伴自己。有个青工突然接到女友从关里打来的电报,说有要事叫他速归。队长让他到四百公里外的阿克苏打长途电话问明情况。那个工人驾车穿越沙漠,整整奔走一天,才赶到阿城。第二天去邮局给张家口打电话。阿克苏线路少,一直打了五个小时才打通。他女友说,已为他在张家口找到了工作,叫他赶快回去;如不回,就分手。他握住话筒,想了几秒钟,毅然对远方的女友说:“我实在太忙,不能回去;如你等不及,我也理解,那就分手吧。”打了五个小时的长途电话,还没有说上五分钟,就撂下话筒,连夜返回营地,赶在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和伙伴们一起出工。
找油工人的事迹可歌可泣:小分队有时被风暴围困,断粮、断水,只能以尿解渴;有的工人长年在大漠中不能回家,一旦回家,儿子不认识父亲,不准父亲进妈妈的房间;有的身患癌症,还坚持在沙漠前沿搞科研;有的家属挺着身孕,演出一幕万里寻夫的动人故事……
物探队伍是石油战线上一支能打硬仗、能吃大苦的队伍。他们发扬大庆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南北转战,四处奔波。他们在塔里木洒下的是血汗,收获的是石油工业的美好前景。
从1956年地质部一个分队首闯“死亡之海”,到1958年春天新疆石油局物探队员九进九出大沙漠;从1978年石油物探局一群胸怀锐志的热血儿女进军塔里木西南坳陷,到塔北、塔中一口口油井呼啸奔涌,近40年风风雨雨,石油物探工作者走过的足迹,留下了无愧于先辈和无愧于时代的光荣。十多年来,物探局已有44位英烈长眠于塔里木盆地。想着他们,想着这些当代英雄的献身精神和他们所创造的光辉业绩,我在旅舍里来回踱步,久久不能成眠。
遥望塔里木,我向在“死亡之海”上寻找地下太阳的普罗米修斯致敬!


第8版(副刊)
专栏:

  仍需要艰苦创业精神
迟浩田
《下丁家人》的主人公王永幸同志,是我的老相识。在他身上,既留下了战争年代英勇作战的印记,又洋溢着劳动模范质朴憨厚、拚搏进取的品格。他带领下丁家人民撼天斗地、艰苦创业、可歌可泣的业绩,早在全国农业战线闻名遐迩,广为传颂。不久前,我的老战友、作家艾奇同志不顾年迈体弱,跋涉于胶东山区,深入实地采访,将所见所闻辛勤笔耕,完成了这部力作。拜读之后,让人击节赞赏,感慨万千。
书中以翔实真切的事例,展现了主人公从杀敌立功挂花,到立誓回乡创业;从慷慨解囊买驴,到大战穷山恶水;从锐意改革创新,到率众共同致富的奋斗历程,使人们了解到这个顽强老兵、铁打硬汉的宽阔胸怀和铮铮风骨。书中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调,辑录了他有功不恃甘当农民、严教子女良好家风、两袖清风一身正气、退居二线发挥余热等动人事迹,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个人和群体紧密相连,事业与生活和谐统一,高尚而平凡,敬佩又可信。
王永幸同志和下丁家人民作为一个缩影,折射出当今中国八亿农民的精神风貌,这就是: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艰苦创业、顽强拚搏的英勇气概,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顾全大局、竭诚奉献的优良品德……这是中国人民顶天立地的魂魄,是凝聚民心、振兴中华的动力。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伟大的军队。60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有志青年在这座革命大熔炉中冶炼成钢,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王永幸同志是复转、残废军人的榜样,是出自军队熔炉中的一块好钢。无数像王永幸这样的人物,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血,为军队增辉,为国家奉献。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我军的光荣传统正在各条战线上发扬光大,蔚成了煌煌火炬,辉映着伟大的钢铁长城。
经历过战争年代的人都深深体会到,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要经受无数艰难险阻和血与火的考验,要付出舍身忘死的代价。今天,我们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任务极为繁重艰巨,仍然需要艰苦创业,继续奋斗。本书的出版,将给人们提供坚信党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发扬光荣传统的生动教材。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政治营养,陶冶道德情操,激发革命精神,征服一切困难,满怀信心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需要提及的是,作家艾奇同志也是军人出身,离休后不图安逸,积极投身于改革和建设大潮,奋笔著书,热情讴歌,这种执著精神,难能可贵,值得称道。我忠心祝贺本书的出版,并期盼艾奇同志有更多的新作问世。


第8版(副刊)
专栏:

  写给竹子
廖静仁
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崎岖的山路,被冰雪严严实实地覆盖着,每走一步,仿佛探险似的,稍有不慎,就会有着滑倒的危险。我们做的是包工活,须自己携带粮食及干菜。师傅是该享受一些特权的,挑担卖苦力的营生,自然非我这位小学徒莫属了。十多岁的我,与挑着的箩筐几乎一般高矮,一路走着,一路磕磕绊绊,有许多次,我都险些滑入谷底,毁了年幼的性命。
那个时候,我并不完全懂得“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诗句有何深意,只铭心刻骨地体会到,在冰天雪地的崎岖山路上挑着重担行走,那才是人世间最苦最累的事情。
幸亏遇上了那一片竹林。是竹子长了我的精神,坚定了我的意志,使我能够从那个遥远的日子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走到今日,而且还将走向更为遥远的明天。也许明天的路上会铺满鲜花,充满阳光,也许会布满泥泞,会更加坎坷,但那并不要紧,我既然是从覆盖着严严实实的冰雪的崎岖山路上走过来的,就决不会担心自己会被明日的阴霾或棘丛拦倒。而这一份自信,又正是竹子所给予。
那是怎样的一片竹林啊!在冰雪的重压下,竹林并没有沉默,一棵一棵的竹子,虽然暂时地弯曲着腰杆,但它的灵魂是倔强的,意志是坚强的,性格是耿直的。我说过,竹子只是暂时地弯曲着腰杆。我是一辈子也忘不了那样的场面:飞雪与寒风啸叫的竹林里,最初是一棵竹子“嘎嚓”一声弹了起来,甩掉了满身的冰凌,在飞雪与寒风的啸叫中,抖擞着一团翠绿,就如同抖擞着一团绿色的火焰,就如同飘扬着一面绿色的旗帜……紧接着,又是第二棵、第三棵……满山满岭的竹子啊,原来是潜伏在冰雪中的一支支强弓,只等待着一声号令,就会齐刷刷地射向这个被寒冷封锁着的冬日!
就在那片竹林中的一栋木屋里,我们住了下来。木屋的主人,是一位瘸了腿的老汉。
没过多久,我们所带的干菜全都吃完了,而住户老汉一个单身人家,照样也不可能有多余的菜拿出来为我们作补充,他只是提醒了我们,说:“后山的竹林子里,有的是好吃得很的鲜菜呢!”师傅就一拍膝盖,“是啊,该有春笋挖了!”那个时候,冰雪已逐渐消融,春天已随着山坡上率先绽开的一朵两朵野花露出了笑意。
虽然,我是着实感到了惊异的,那一棵棵竹子,居然顶破了一块块坚硬的青石,潇洒而又风流地漾溢着满目翠绿,一代复一代繁衍至今,并且,还将潇洒而又风流地繁衍至遥远的未来!这就难怪了,古往今来,总会有那么多的名人骚客,不断地为竹子或吟诗作赋,或写照丹青,而且是名篇迭出,丰富着古老中国的文化宝库。
请不要以为我年少幼稚,不要讥笑我书生意气,那样的时候,我是整个身心地被震慑住了,完完全全地不忍心甚至不敢舞动手中的锄头,我宁愿遭受师傅的白眼,宁愿蘸盐水淘饭吃。我深切地感到,那一锄下去,毁掉的并不仅仅只是一棵稚嫩的竹笋,而是一种蓬勃向上,敢于向冰雪严寒,向坚硬顽石拚命的无畏战士!
从那时起我就萌发了一个念头:想为竹子写一篇文章。


第8版(副刊)
专栏:

长沙《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跋 (书法)臧克家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主办的全国第三届报纸副刊论文评选,全国有148家中央、省、市报纸及部分专业报纸的副刊编辑、记者的近200篇论文参加了评选。
评委们一致认为,这届参评论文与前两届参加评选的论文相比,在水平上有了新的突破。这表明,报纸副刊的编辑、记者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使新闻改革不断取得可喜进展。参评论文,经过评委们的初评、复评、定评,共评选出一等奖8篇,二等奖23篇,三等奖42篇。
(王群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