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怎样走向市场

  蕉藕全身是宝,农民卢清明计划动员大家一起种,一家种一分地,全县就是两万亩。他收购加工,一年也可获利100万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忙了四五年却——
“蕉藕大王”梦难圆
在四川省邻水县,卢清明“蕉藕大王”的美梦已经做了四五年,可至今美梦不但未成真,反而带来了一些烦恼。去冬,蕉藕收获季节来临之际,笔者专程采访了他。
1981年卢清明将家从袁市乡树桠村搬到袁市街上办起食品加工厂,发了财。1988年夏天,老卢在下苏杭、奔上海、赴云贵均无收获的情况下,一天在贵州省的兴义市发现当地猪边油1公斤才4元4角钱,而邻水却要7元钱1公斤。深入农家一看,原来这里农民家家户户都养有一二十头肥猪。再一打听,猪饲料来源主要靠蕉藕粉渣。这事引起了老卢的兴趣,他便进一步向当地的人了解蕉藕的用途以及如何种植等一系列知识。当地人介绍,蕉藕叶、粉渣可以喂猪,蕉藕秆和根须可肥田;用蕉藕加工的淀粉做成的粉条,市场上很走俏,蕉藕粉还可以做糖果、制西药。蕉藕全身都是宝。了解这些情况后,老卢兴奋得两眼放光彩。当下签订了购买100吨蕉藕种的合同书。他认为找到了一条他和农民兄弟一齐发财的生财之路。
卢清明的细帐是这样算的:全县20万农户,每户在房前屋后的鸡嘴地上种一分地的蕉藕,全县便是2万亩;一亩照中等产量5000公斤计算,总产便是10万吨。他收购、加工成淀粉,再做成粉条出售,1公斤蕉藕盈利1分钱,他一年便可获利100万元。
卢清明一门心思做着“蕉藕大王”的美梦。他想通过三年五载的努力,把邻水发展成“蕉藕县”。他冒着酷热赶回家找有关领导谈发展蕉藕的事。袁市区的领导决定先在袁市、关河、龙桥三个乡试种,然后在全区推广。卢清明还办了几桌酒席把乡村干部请来,见人一包“红塔山”,向他们宣传种蕉藕的优越性和种植方法,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老卢舍老本订出优惠措施:凡用承包地种蕉藕的农户,每亩由他赔偿粮食750公斤,折合人民币750元,另外,预付80元钱的化肥款。照说,这些条件是很有吸引力的。
可是,响应者并不多。老卢意识到这不是件简单的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他及时发电报到兴义市,减少了购蕉藕种的数量。这年冬天,他千辛万苦运回了55吨蕉藕种。又用汽车、拖拉机运送到乡村、再请人力挑到一个个村里,供给每家3公斤蕉藕种,并送上一份种蕉藕的资料介绍,一共近两万份。可是,一半以上的农户将分给的蕉藕煮熟喂了猪,或者切成片磨了粉。第一年,卢清明只收购到40多万公斤,与估算的可收四五百万公斤,相差很远。结果,机器吃不饱,工人常常停工待料。那些没种蕉藕的农户,老卢等于白白奉送了蕉藕种不说,签订了合同的土地补偿费,老卢还得硬斗硬一分不少地照付。
卢清明希望通过那些种得好、收入多的农户的带动,慢慢辐射开去。可一晃四五年,年年收购量都不大。老卢忧心忡忡地感叹说:“你说没人种嘛又有些农户在种;你说收购不到嘛,又零零星星有人送蕉藕到加工厂出售,弄得我骑虎难下。”
究竟农民种蕉藕有无经济效益?笔者专程采访了袁市乡团坝村的村文书邱建设。他说:“我连续种了4年蕉藕,其实种蕉藕并不难,就跟土里种芋头差不多,也不影响种小麦和玉米,只是少栽红苕,但蕉藕比红苕的产量高,经济价值也高得多。”当记者问他明年是否还种蕉藕时,他回答很干脆:“只要卢清明的加工厂收购,我还要继续种。”邱建设停了一会儿又补充说:“只是蕉藕要冬至过后才挖,僵手僵脚的,洗泥巴也麻烦,所以一般的人都不愿意种。”
卢清明则抱怨说:“政协开会,个体协会开会,我都没忘记宣传。县上的领导,有关部门的领导,我也找过多次,光是嘴巴说支持,抵啥用?”
翻开袁市区、乡的有关文件,蕉藕作为经济发展项目也作了规划,但规划是回事,农民是否愿意种植又是另一回事。正如卢清明所说的:“要把个人的打算同千家万户的小算盘统一起来打,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卢清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投资数万元,为千家万户分散生产,零星种植的农户,找到一个与市场需求接轨的项目,不被广大农民所接受,你能说他不忧心,没有怨言吗?今年,他已决定再将收购价提高,吸引更多的农民大种蕉藕,共同发财。
(王元武王蓉)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请关心农民的“梦想”
立人
卢清明的“蕉藕大王”之梦何以难圆?是他选项不准,效益不佳;还是当地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种植习惯,不愿接受新品种?是各级政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还是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因而不被农民所接受?好像都是又都不是。到底什么原因,四五年了,卢清明的“蕉藕县”的计划就是实现不了。
编者未作实地调查研究,不敢妄加断论。我们之所以把这篇报道发表在这里,主要是想引起农村经济工作者、学者专家们注意,农村不但需要农业科技工作者送来科技和实用致富技术,同时还需要经济工作者、专家学者们给以有关经营策略、发展方针等方面的指点,希望他们也像农业科技人员一样,多到农村走走,帮他们出出点子。
在农村,能出现像卢清明这样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当领头羊的农民,实是幸事。农村发展商品生产,农业走向市场,非常需要这样的人,因此,也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他们的“梦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粮农谈种粮
新华社记者杨玉良通讯员杨春廷
最近,记者访问了被誉为山西省小麦生产“十标兵”之一的永济市于乡镇屯里村农民刘仲祥。今年45岁的刘仲祥是个种田能手。他与记者谈了一些心里话。
    要使种粮不吃亏,就要在种地上下功夫
记者:这几年你承包了多少亩耕地,收成如何?
刘仲祥:我村平均每人耕地2亩,1989年前我只摆弄分给我家4口人的8亩耕地,有劲使不上。1989年后,村里有的人家离土经商去了,我就向村里要求多承包土地,村里就把这些人家的土地让我承包种植了。5年来,我每年种植粮食20亩以上,平均亩产粮食都在一吨以上。1993年我种粮28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12.5公斤,复播玉米21亩,平均亩产达到610公斤,复播黄豆7亩,亩产175公斤。其中有6亩地,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93.6公斤,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两茬平均亩产1343.6公斤,创造了全省粮食亩产最高纪录。总之,这几年我种的土地产量一年比一年高,一年比一年收成好。
记者:您感到种粮吃亏不吃亏?
刘仲祥:我感到地种好了就不吃亏!去年,我家种了25亩小麦,复播21亩玉米,还种了7亩黄豆。三宗共卖21481.6元。支出帐共5笔,一笔土地承包费,第二笔是肥料款,第三笔是机械耕作费用,第四笔是良种费,第五笔是电费,总共花去10041.6元。总收入减去总支出,去年我家种粮纯收入11440元,平均每人2860元以上。
记者:那为什么许多农民说种粮吃亏呢?
刘仲祥:许多农民说种粮吃亏这也是实情。我也常同村里乡亲们议论。我认为,一是粮食价格上涨幅度低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农民感到不平衡,就常常议论此事。二是与产量高低有关。以我所承包的粮田为例,去年,大部分农户在一亩地上麦秋两茬庄稼的投入比我少,大体在350元左右,我一亩地是412元。我一亩地产612.5公斤小麦、610公斤玉米,以粮食局收购价格计算,可卖782元以上,一亩地纯收入则可达370元。可一些户,在一亩地上两茬庄稼打的粮食和我一茬庄稼的产量一样或多一点,这样,就显得不合算了。因此,要使种粮不吃亏,一是要调整粮价,二是农民本身要在如何提高粮食单产上下功夫。
记者:为什么有的农民不能和你一样的投入,夺得同你一样的产量呢?
刘仲祥:要提高产量,就要采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耕作方法。但是,现在农村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种田还是摆脱不了旧的一套播种、管理办法,不讲究科学性和合理性,图省事、怕吃苦,所以就影响了粮食的产量。比如,农业技术部门不断宣传秸秆还田的好处,但一部分农民就是怕麻烦,不搞秸秆还田。麦收后,为了省事省力,就一把火把好端端的麦秸、玉米秆都烧了。你们夏收和秋收后到农村就能看到这种情景,真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我不这样做。每年,我都把麦秸、玉米秆粉碎后撒在地里,这样,不但保护了地表,还增加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一年又一年,土地就越来越肥沃,再配以施用化肥,土地的肥力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了。可那些不搞秸秆还田的人家,以为只要施用了化肥就能增产,年年凭施化肥夺丰收,弄得土壤的有机质成分越来越少。
    从实际出发看待为农民服务的工作
记者:要使农民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看来还要进一步加强涉农部门为农民服务的工作,你对此有何看法?
刘仲祥:要说服务工作,我认为,要从两个方面去讲。一个方面,任何时候党和政府以及县里的涉农部门都有一个进一步完善为农民服务的问题,尽量把工作做细做到家。但另一个方面,被农民自己忽视了,这就是被服务的对象:农民自己。我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农户,老是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老是存在一种等、靠、要的思想。每到农事季节,却有不少人守在家里等着乡里来人上门服务。如果上头主动,农民也主动,两个方面都主动,事情不是就好办多了,服务工作不是就能做好了!
我就举一些农村常见的例子,如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广播、电视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知识,可许多农民不去听讲。农科网写的有关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材料发下来了,要紧的很哩,可许多农民也是扔在一边当废纸用,不知道这是宝贝,可以创造财富。又如,乡里办了许多“庄稼医院”,可每年有多少农民到“庄稼医院”去谈自己种田过程中所发生的一些问题?
我和县里、乡里的农业科技部门联系密切,我在种庄稼中,发现了啥问题,就当即到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去请教,每次人家都很热情,都使我满意而归。
    改变农民对市场经济的误解
记者: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报纸上登的你看了没有?
刘仲祥:看过了,看过了!我家就订了好几份报纸,一共50条,我看了好几遍哩!
记者: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如何认识的?
刘仲祥:现在不少农民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场混淆了。他们一听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以为是让他们到集市上去做买卖,去摆小摊,以为自己家里生产的东西都得背到市场上去卖,拿一杆秤到集市上去就是市场经济了。
我认为,市场经济的市场,不是一个地方的一个集市,而是指整个社会。这个市场大得很,既是国内的,又是国外的,我们农民也可以根据国内外的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安排自己的致富活动和发财门路。搞市场经济,是件好事,但农民如果缩头缩脑,四平八稳,没有竞争意识,不敢冒风险,就进不了市场经济的大门。
    农村工作的新要求
记者: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农民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什么新要求?
刘仲祥:农民要走上市场经济,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我认为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目前有这样两点需要注意:
一、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由于文化低,思想不开阔,所想的做的,还带有旧习气,还在老的生活圈子里打转转。因此,当前党和政府要帮助农民提高素质,要设法改变他们的老观念,旧习惯,把他们头脑变得灵活起来。他们思想新了,行动上新套套就多了。否则,在农村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千难万难。这一方面的工作早抓主动,迟抓就会造成损失。
二、作为一个农民,我常常琢磨市、乡、村的工作,发现新的形势、新的变化来了,他们往往显得手忙脚乱。他们是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头人。因此,党和政府的另一项工作就是要让这些吃“皇粮”的人比农民先走一步。如果他们也像一些老百姓那样,稀里糊涂,那就糟糕了!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突破单一经营林工商综合发展
东港林场迈向大市场
本报讯地处辽宁丹东的国有东港市林场,在改革开放中突破林业单一经营的格局,走出林区,迈向市场,实行林、工、商、旅游齐上的经营战略。他们在全国4200多个国有林场中率先组建了集团公司——辽宁北方林业集团公司,结束了“独木难撑”的局面。去年,全场销售收入达到2056万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3268元,成为全国同类林场中的佼佼者。
东港林场是个经营面积仅4.2万亩、林木蓄积量不到8万立方米、职工人数只有168人的小型林场。过去,一直是吃饭靠“皇粮”、花钱靠贷款、收入靠卖树,职工的工资有时都发不出。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后,场领导班子抓住机遇,抛弃销售木材的单一经营观念,瞄准市场需求,大胆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有限资金,采取滚雪球的发展方式,优先上马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办起了9个小型林业企业和木材、金属、果品等10个商业经营企业,建起大孤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场经济顺利起步。
去年初,集团公司成立后,他们对内部经营机制作了较大改革,打破大多数国有林场目前实行的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体制,率先推行两级核算的管理体制,按林场现有产业,组建起林业公司、工业公司、林业物资公司、森林旅游公司,同时想方设法吸收外来资金,拓宽联营渠道,相继办起京东旅游开发公司、辽东物资联营公司和辽东物资边贸公司。在去年的销售收入中,97%的收入来自各种经济实体。
经济的增长促使林场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近几年来,林场投入营林生产的资金达90余万元,相当于林场建场初期22年的总和。每年造林1000亩,抚育3000亩,林地面积和蓄积量都比以往增加。
(吴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跳出林业办林业
 仅有100多人的东港林场,去年销售收入达2000多万元。显然,光靠种树砍木头是不行的,关键是他们实行了林工商多元化经营,小林场办起了大公司。
林业企业大多处在深山老林,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再加上过去单一的经营方针,不少林业企业出现森林资源枯竭、生产和职工生活难以为继的状况。出路何在?跳出林业办林业的方法可以借鉴。林场山地广阔,各类资源十分丰富,兴办加工业、采掘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大有可为。可以用有限的资金滚动发展,也可以吸引外地资金联合发展。总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要跳出单一林业的发展格局。
跳出林业,是为了壮大实力;实力强了,反过来又能促进林业发展。把赚来的钱拿出来投入林业,青山常在,林业企业才能真正活起来,富起来。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我国磷肥产品质量大幅提高
小型企业质量问题值得注意
本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去年我国磷肥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在由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全国统检中,样品平均合格率达81.9%,比1984年统检提高59.4个百分点,比1989年提高了15.9个百分点。但有关部门提醒,由于未到磷肥生产旺季,一批季节性生产的小企业的质量问题尚未完全暴露。
去年的全国统检共抽查了26个省800家磷肥生产企业的811批样品,结果是,大中型企业样品合格率为96.2%,小型企业合格率为76.9%;过磷酸钙合格率为80.3%,钙镁磷肥合格率为93%。
这次统检发现,小型企业的质量问题较为严重,其样品合格率仅为76.9%,比大中型企业低19.3个百分点。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一些生产条件不差的企业,管理松弛,质量意识差,如浙江省绍兴县磷肥厂,虽具备生产条件,但生产的古越龙山牌三级过磷酸钙,有三项指标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二、有22.3%的小型企业不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技术水平低,有的企业还用已淘汰的坑化方法生产磷肥。江苏省徐州铜山县磷肥厂等企业,没有生产厂房,全部的生产设备仅是用几十个废弃的硫酸坛子,靠人工搅拌,根本无法保证产品质量。三、一些企业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如陕西省城固原田化工厂生产的四级过磷酸钙,有效磷含量仅3.6%,比标准要求低8.3个百分点,水分含量却高达26.8%,比标准要求高11.8个百分点;湖北省襄阳县施可康化工厂生产的施可康牌四级过磷酸钙,有效磷含量仅有2.8%,水分却高达27%。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王堂久销售伪劣种子被判无期徒刑
本报讯(记者朱剑红)报道:据全国“打假”办公室提供的消息,吉林省高级法院终审判决销售伪劣种子犯王堂久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王堂久系黑龙江鸡西人,于1990年10月至12月间,先后两次雇用安图县松江镇白旭光等人,到河北省围场县收购华北落叶松种子,经筛选后,假冒朝鲜进口的长白落叶松种子,卖给通化林木种子站劳动服务公司7520公斤,获种子款467200元。王堂久在其中非法获利161500元,并受通化林木种子站劳动服务公司经理李玉江(已被判刑)的委托,将种子送到黑龙江省林业厅。育出苗木经鉴定系华北落叶松后,所有苗木全部作废,造成间接损失180万余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西洋参栽培技术亟待推广
虽然国产西洋参已经完全达到了进口参的水平,但我国每年仍需花去上千万美元来进口西洋参及洋参制品,有关专家呼吁在我国已经成熟的西洋参栽培技术应尽快推广。
西洋参是一味中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昔日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的西洋参,已很快地进入了寻常百姓家。目前,我国西洋参的消耗量迅速增长,约占世界西洋参总产量的80%。为了改变西洋参依赖进口的状况,国家科委在70年代就投资进行西洋参的引种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这项技术的推广进展缓慢,我国国民对国产参也缺乏了解和认识,虽进口参比国产参价格高30%,仍崇尚进口参。目前我国每年仍需花上千万美元进口洋参及其制品。
专家们呼吁大力推广西洋参栽培技术,呼吁国人认识并选用国产洋参。
(晓林)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国植保总站预报
今年病虫害将为中等偏重发生
本报讯据农业部全国植物保护总站预计,今年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将为中等偏重发生年。希望各级农业部门认真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
在各种主要农作物中,小麦病害将偏重流行,虫害将中等发生。预计大部麦区白粉病将中等发生。河北、山东、河南等省部分长势好的麦田将中等偏重发生。预计今年小麦条锈病将在甘肃、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省蛾卵地带常发区为中等流行;在甘肃天水、平凉、湖北江汉平原等地各麦区偏重流行,在江淮及黄淮海冬麦区中等偏轻发生。小麦吸浆虫近年来常发区虫口密度下降,但一些新发生区虫口密度较大,预计河北、河南、安徽等省局部虫量高的地区可能偏重发生。
对棉花危害甚大的棉铃虫,今年仍是偏重发生趋势,据各省和全区域病虫测报站调查,棉铃虫越冬蛹量大部地区低于1993年冬前,但高于常年。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棉区总蛹量偏高。棉蚜虫由于北方棉区间、套种面积增加,种植方式多样化,对苗期蚜虫的发生不太有利。据测定蚜虫对农药品种的抗药性略有增加,若夏季气候条件适宜,棉蚜将迅速繁殖。
水稻稻瘟病将中等发生,其中华南和西南稻区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偏重流行。水稻虫害去年发生较重,残虫量高。预计稻飞虱在华南、江南及西南地区将中等偏重发生,在两广北部、福建大部、赣南、武陵山区将大发生;早稻稻纵卷叶螟在华南北部、江南西部及贵州东部地区偏重发生,中、晚稻稻纵卷叶螟在长江下游、江淮及江南部分地区中等偏重发生。
危害油菜生产的油菜蚜虫,今年1—2月,大部分产区虫量偏高。预计大部分冬油菜区为中等偏重发生。
(农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东台实施多种经营致富工程
本报讯江苏省东台市去年多种经营产值超过15亿元,比上年增长50%以上,名列全省第一。
东台市去年在因地制宜继续抓好蚕茧、生猪、山羊等传统致富项目的同时,大力开发市场紧缺、科技含量高的山鸡、肉鸽、螃蟹等特种养殖。全市各乡镇中,单项产值超过100万元的特种养殖工程已有10个。
(黄少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庆丰村列上海村级经济前茅
本报讯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合庆乡庆丰村依靠科技进步,开发高品位的当家产品,工业利润从两年前的不足800万元增到去年的8000万元,从而在上海市郊村级经济中名列前茅。
他们推出的高品位的“喔喔”系列奶糖去年日销量达45吨,销量全国第一,年创利4000多万元。
(王龙祥钱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素有“百万雄鸡下江南”美誉的江苏海安县,养禽业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上效益。1993年全县饲养家禽1600万羽,是近几年来最多的一年。图为仇湖供销社将收购来的鲜蛋过砰、分类,准备星夜运往上海、南京等地,丰富城市人民的菜篮子。 杨一秋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近年来,江西省泰和县大力调整家畜饲养结构,引进国外西门塔尔黄公牛改良本地吉安黄牛。图为泰和县上田乡农民放牧役、奶、肉兼用特种牛。 新华社记者 王绍兴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