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促进发展富民兴晋
孙文盛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们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任务的行动指南。学习这部光辉著作,对于山西来说,首要的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和富民兴晋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理论的核心,牢固树立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论点之一,就是把握时机,发展自己。《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深刻揭示和论证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和极端重要性。综观邓小平同志的论述,他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述发展问题的。首先,从时代的主题谈发展。“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1页)(以下引文均来自第三卷)发展问题带有全人类性,它既是发展中国家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利用现在有利的和平环境来发展自己。其次,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谈发展。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有通过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最后,从中国的国情谈发展。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由这种特殊的国情所决定,“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是摆脱落后”。(第244页)要通过发展,使国家的力量增强起来,使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邓小平同志在三卷的结束篇中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当前中国各族人民追求的主要目标。这理所当然地就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核心。学习邓小平同志的理论,关键是要抓住这个核心,牢固树立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
从山西来看,促进发展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地域、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特别是作为能源、原材料基地,计划经济旧体制打下的烙印更深,转轨中背负的包袱更沉,突出表现在生产要素封闭式组合,支柱产业单一,初级产品比重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效益差。尽管山西人民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却没有同步富裕起来。199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仅16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710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最终目的和基本标志,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推进器。民富才谈得上省兴。为此,一要排除一切干扰,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这是大局。一切从这个大局出发,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把人们的注意力和积极性都引导到发展生产力、全面完成经济建设任务上来。二要在实事求是、讲求效益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现代世界日新月异,“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第375页)我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条件,尽可能地搞快点,力争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三要正确处理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同时,“我们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以便进行改革和建设。”(第138页、211页)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和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发展的目标才能达到。发展又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的基本保证。要根据发展的现实要求来规划改革的步骤、措施。既要充分考虑社会和群众的承受能力,避免剧烈的社会震动;又要有敢于闯关的精神,下决心解决阻碍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通过促进发展,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这样,就能掌握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动权,高屋建瓴地推进改革和建设。
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省情,探索符合山西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第260页)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山西的建设也要从山西的实际出发。所以,为了加快山西的发展,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山西的省情,把握山西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找出符合山西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
确立科学的发展思路,最根本的是要切实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恰当地运用这些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扬长避短,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山西省情特殊,资源优势与制约因素都十分突出。境内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品种全、质量好、易开采,这就决定了山西有条件大力发展煤炭工业,并可以依托煤炭和其他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电力工业、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建材工业等,走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重点并大力提高各类资源加工产品附加值的路子。制约山西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山多、水少、交通不便,由此导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这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晋煤外运压力大,其他产品运输困难,抑制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刚性强,调整难度大,又形成了高价买进外地日用消费品、低价卖出本地初级产品的“价值双向流失”的局面。根据山西省情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强化“三个基础”(农业基础、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突出“四个重点”(挖煤、发电、引水、修路)、实现“一个转变”(由单纯向外输煤转变为输煤、输电并举)的发展思路,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按照这条路子走下去,山西的经济振兴就大有希望。
三、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富民兴晋的步伐
思想解放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导,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第377页)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就走不出新的路子,就干不出新的事业。现在,山西是背着计划经济形成的“历史包袱”去追赶市场经济的“时代列车”,如没有敢闯敢冒的精神,就难以摆脱困境。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才能在工作中出胆略、出智慧、出思路、出办法。解放思想应从两个方面着力:一是要强化发展意识、忧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二是要确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要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富民兴晋的战略目标奠定思想基础,提供精神动力。
长期背负计划经济“包袱”的山西,要真正建构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当前必须着力抓好四个方面的改革:一是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市场主体,突破新体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加大非国有经济成份的发展力度,实现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二是打破条块分割、小范围内封闭的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并与国内国际市场对接的大市场格局,实现生产要素在大范围优化组合;三是突破支柱产业单一,初级产品比重过大的经济结构,形成综合开发、整体创新的经济格局,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四是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高效、灵活、权威的省级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在加快改革的同时,还要致力于扩大开放,以形成“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的开放格局。围绕扩大开放,当前要着力抓好四个重点:一要打开空中、陆上和电信“三大通道”,为大开放奠定良好的基础;二要抓好内陆开放城市太原市和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发挥中心辐射作用;三要深化外经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四要组织贸工农技一体化企业集团,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特别是要着眼于内陆省的特色,努力扩展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开放层次。
加快山西的建设,必须有真抓实干的作风,奋力拚搏的精神。现在,富民兴晋的奋斗目标已经制定,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扎实工作,狠抓落实。要切实加强各级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排忧解难,以推动富民兴晋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作者系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代省长)


第5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必须解决效率问题
莫臻
效率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搞四个现代化不讲工作效率不行。现在的世界,人类进步一日千里,科学技术方面更是这样。落后一年,赶都难赶上。所以必须解决效率问题。”在激烈的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效率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重要。可以这样说,没有高效率,就没有现代化。没有高效率,就没有竞争力。在坚持高标准、高效率方面,宝钢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并取得了成效。
宝钢建厂15年来,以改革求高效率,以高效率求高效益,坚持“三高一流”(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创世界一流水平),其核心是高效率。高效率的衡量尺度,在实物形态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创世界一流水平;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工资经营奉献率创世界一流水平。可以说,宝钢的改革是以效率为核心,以体制为保障,以减人为杠杆,以竞争为动力,以国际先进水平为衡量尺度而系统推进、不断深化的。
为了提高效率,宝钢果断地对吞噬效率的“大而全”、“小而全”的旧体制进行改革,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创造了一套具有宝钢特色的机制、体制和基层管理模式。首先,宝钢将“发挥员工的最高效率的体制与制度的系统运作”设定为企业经营机制系统的根本机制。其次,宝钢建立了与企业根本机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宝钢一贯强调“企业不办社会”,不搞“大而全”、“小而全”,企业才有活力,社会才能进步,“宁可承受改革的阵痛,不可改变改革的方向”。宝钢主体生产线上的各厂是“大型、高速、连续、自动”地进行生产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宝钢实行集中一贯管理加社会化专业协作的管理体制,坚持“管好主体,服务主体,放开辅助,搞活辅助”,企业内部“机构不重叠,业务不重复”,机关发挥“服务、参谋、调研、监督、办事”的职能,辅助部门“管理到现场,服务到职工”,生产厂不设科,生产厂只承担“带好队伍、搞好生产,及时掌握国内外同行科技发展信息”等三项任务,从而为企业根本机制的有序运转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再次,宝钢强调要抓住市场,首先要抓好现场。企业的根本机制和管理体制要对现场发挥最高效能,现场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为此,宝钢建立了现场“五制”模式,即以作业长制为中心,以计划值为目标,以标准化作业为准绳,以设备点检定修为重点,以自主管理为基础。
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为企业提高效率提供了组织体制上的保障,另一方面使企业减员显得更为必要。宝钢的减员,是从厂长减起的,各生产厂的正副厂长从8个减到2个。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公司的定员由设计的4万减至目前的2.3万,全员实物劳动生产率由1987年128吨钢/人,提高到1993年的313吨钢/人,工资经营奉献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高效为竞争,竞争出高效。企业的市场竞争、员工的岗位竞争,是发挥优势的动力,关键在于岗位竞争。宝钢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以利税分流为经营方式,与国际同行业动态的一流指标为竞争目标,以质量、价格和信誉为竞争的重点,以精干、高效为一切竞争方式的基础,但这一套如不能在企业内部各个岗位上落实,都将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宝钢把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的法则贯彻到岗位,通过实行岗位竞争,来激励企业各个岗位的效率和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实行岗位竞争,就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和量才使用人员。可以说没有按劳分配就没有岗位竞争。多年来,宝钢坚持破除平均主义的观念,建立“效率——工资——效益”的新观念,推进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工资分配与岗位任职的绩效挂钩,与职称、资格脱钩,从根本上革除“八级工资制”,实行了岗效薪级工资制,为实行岗位竞争提供了制度保证,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1993年,宝钢一、二期工程的员工总数比一期工程的设计定员还少2200人,但产钢721万吨,超过一、二期工程设计能力50万吨,生产的高难度、高附加值产品占总产量的30%,在去年下半年国内钢材市场发生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宝钢产品仍保持旺销势头,全年销售额达175亿元,实现利税57亿元,出口创汇达4亿美元。


第5版(理论)
专栏:

  《群星璀璨——中国明星村乡镇场》评介
艾力农
《群星璀璨——中国明星村乡镇场》一书(王郁昭、席守诚等主编)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70万字(含1500多幅照片),共列选300多个村乡镇和200多个农林牧渔场。该书全面具体地反映了当前中国村乡镇场基层建设的成就、经验、特点及其发展前景。
中国现有行政村804153个。有乡镇58185个,其中乡43660个,民族乡2421个;镇11882个,民族镇222个。有国有农场2149个、林场4235个,国有和集体所有畜牧场8200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出现了一批明星村乡镇场。据1992年统计,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村已达到430多个,其中总产值超过5亿元的10个,超过2亿元的70个。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乡镇已达4255个,其中10亿元以上的乡镇55个,超过20亿元的乡镇10个。社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农场有125个,其中超5亿元的9个,超过亿元的国有林场1个。
这些明星村乡镇场,虽然在整个村乡镇中还是少数,各地所占比率和疏密度差异很大,但它们像璀璨的明珠遍布于祖国的四面八方,辐射着广袤的大地,吸引鼓舞着8亿农民的心,也受到3亿城市居民的刮目相看。
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这些明星村乡镇场,何以能够捷足先登,越过了温饱、走向富裕,登上了国内外经济大舞台?它们有何特点和奥妙?本书具体生动地回答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


第5版(理论)
专栏:

  股份合作制和农村第二个飞跃
阎寿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的最大优越性,是彻底打破“大锅饭”,使农民真正获得对土地的经营自主权,调动了千家万户发展生产的巨大积极性,从而使农村生产力获得了飞跃发展。但是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从我县的情况看,土地分散与集约化、农民意愿与农业区划、分户经营与商品化等矛盾日益显露出来。适时地解决这些矛盾,将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新飞跃。
要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农业要搞规模经营,把农业当做企业,逐步实现农业专业化、现代化。从我县开发农业引入股份合作制的成功实践来看,推行股份合作制,是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农村第二个飞跃的突破口。
我县开发农业实行股份合作制主要采取土地入股、劳力入股、资金入股、技术参股和村户联营、户户联营、企事业单位和村户联营、科研部门与村户联营、跨村联营等形式。这样做的结果是,我县开发农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开发的规模和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开发农业由零打碎敲向基地化、标准化、良种化、区划化发展,生产经营由粗放型逐步向集约型转变。据验收,两年来开发100亩以上连片基地有185片。全县涌现出五万农民股东,还有一批农民跨县进行农业开发,并已开始渗透到山区公路建设、小水电开发等领域。股份合作制在我县农村各业中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为农村经济发展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总结我县这两年采取股份合作制开发农业的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股份合作制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十四大报告指出,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我们在开发农业中实行股份合作制,农户原来承包的自留山、责任山可以入股,参与收益分成,股权可以继承、转让或馈赠,实质是承认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和使用权,并使其价值化。这一措施切实保证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这一基本政策的稳定。同时,实行股份合作制并不是回到过去的集体化,重开“大锅饭”,而是仍然实行承包制这一基本经营形式。承包者可以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生产经营者,又是股权所有者,这种结合较之以前的承包关系将更紧密。如武阳镇的千亩板栗基地,由6个村的222户农民入股开发,222个农户是小股东,6个村是大股东,董事会决定将这块基地承包给13户农民经营。这种经营形式,是通过股份合作制建立起来的新的组合基础上的家庭承包,是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家庭承包,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自我调整、自我完善和螺旋式的上升。
第二,股份合作制是明晰产权关系、强化农村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从我县的情况看,家庭承包以后,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部分经济特产承包不合理,产权关系不明确、部分产权旁落到少数人手中的问题,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地方因此而发生群众性哄抢茶叶、水果等事件。另一方面,过去连片开发往往都强调“千亩乡、百亩村”,我们抓工作的重点在集体,并且往往采取土地简单收上来的办法,搞劳动积累工的办法,一定程度上无偿占用农户的劳力,侵犯农民的经营承包权利,因此农民的开发积极性不高。实行股份合作制,各种生产要素都按其投入量折成股份,实行按股分红。对农户来说,他在这个股份合作项目中有多少股份,得多少利益,看得见、算得清、拿得到,利益机制又促使他通过股东代表大会、董事会这一民主管理形式对经营情况进行监督;对集体来说,由于收益分成比例上实际考虑了土地集体所有权这一因素,体现了土地的所有权还是集体的,有效地克服了农村产权主体虚化的问题,增强了集体的产权主体地位和经济实力。因此,股份合作制产权关系明晰,利益直接,充分调动了个人和集体两个积极性,开发农业有内在动力,不是要我搞,而是我要搞,是比较适应现阶段农村生产力需要的产权组织和管理形式。
第三,股份合作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优势和新的生产力。家庭承包股份合作制引入开发农业之后,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各种要素合理流动起来,打破了原来封闭堵塞的局面,在股份合作制的基础上重新组合,做到了人尽其能、地尽其力、物尽其效,形成了新的优势和新的生产力。特别是通过允许农户以土地的承包权、使用权入股的形式,使土地这一基本要素合理地流动起来,不仅推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而且使土地经营有了稳定的条件,有利于农业的长期投资,促进土地的高效利用和提高产出率。
第四,股份合作制推动和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股份合作制掀起的大规模的开发农业,是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它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和市场经济衔接。同时,这种生产又促使一大批有经济头脑、有致富欲望的农民,从小生产中走出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发展各种名优经济特产,走“一优二高”农业的路子。武阳镇农民顾能显即是典型一例。他承包150亩荒山,投资20万元开发成胡柚基地,当采访他的记者问他怕不怕时,他回答得很干脆:“不怕,胡柚盛产时我一年就可收回全部投资。”这种生产也促使我们要更好地重视加工、流通等问题,加快城乡改革的双向推进步伐。目前我县已出现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全县已有2000多农民加入运销队伍,形成了一批农副产品专业市场。正如有的农民讲,过去我们单家独户搞开发,产品肩挑手提走村串户叫卖,吃力不赚钱,现在搞规模开发,收购的大卡车自己开到村里来,市场就在村里了。这样,开发农业不再是种养业本身,而是以种养等基础产业为主体的,包括延伸产业以及依附于农业的商业服务业等有机联系的产业群。
          (作者为中共浙江省武义县委书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