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2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民怎样走向市场

  “断”果富丁樊
吕企才
山西万荣县丁樊村,远近闻名。
它之所以出名,一在苹果种得多,二在苹果“断”得多。1986年,村里调整生产结构,发挥当地适宜苹果生长的优势,他们提出“一人一亩苹果园”的目标,并出台了群众栽一棵苹果树,村里补贴一角钱和长期稳定果树承包地的“土政策”,结果当年全村就栽下2000多亩。为了防止果树被盗被毁,村里又推行了苹果保险制度。按照果树生长情况,村里收果农每株1角到1元保险费,村里组织治安巡逻队,分片长年值勤,丢失毁坏全部赔偿。还真管用,巡逻队成立至今,全村没有丢失一棵果树。到去年底,苹果园已发展到4050亩,近3000亩开始挂果,年产果180万公斤。
丁樊更精彩的是“断”得多。村党支部副书记张元庆领我到各家各户去看,只见家家户户都挖有地下果窖,贮藏着鲜灵灵的苹果。贮果大户冯创元家院子里有3个果窖,窖窖苹果满满登登,3间房子里堆着保鲜袋装的苹果,院子里还码着200多箱准备外运。主人告诉我,他每年贮几万公斤果子,收入六七万元。而整个丁樊村,现有上千个砖砌的地下果窖,贮藏着2000多万公斤苹果。果农们旺季贮、淡季销,打时间差增值。每公斤按增值4角计,2000多万公斤,就是800多万元,仅此一项,户均9000多元哩!
全村年产果才180万公斤,怎么变成贮存2000多万公斤了?乡、村干部们道出了这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个村每年有千人出门“断”果园。所谓“断”果园,就是当果客,在苹果坐果时节,这个村父子同出,亲朋打伙,揣上资金到秦晋产苹果的地方去“断园”。他们同园主协商,估算整个园子的产量,用现款买下园主的果子,然后,和园主一起精心管理到果子成熟,卖掉早熟的,拉回晚熟耐贮的,贮藏到冬春出售。
连续7年在外“断园”的冯建华说,没有点敢闯敢冒的精神,不敢出外“断园”。从坐果到成熟,三四个月,风餐露宿、蚊叮虫咬自不待说,还要担惊受怕,防盗防抢,防天灾虫祸。弄好了,挣个三万五万,弄不好,可就难说了。2000万公斤苹果就是这么“断”回来的。
在村委会门口,我们遇到几辆装满果子的汽车和嘣嘣车,是南方的客商和周围县的小贩买果子的。丁樊人说,货不怕多,只要形成市场,有了规模,不愁卖不了。他们告诉我两个诀窍:一是要打出知名度,二是不欺客。村里成立了果品推销站,变坐在家里“等客来”为拉上果子走南闯北“拉着卖”,至今已与南方20多个城市的百余名果商建立了长期伙伴关系,丁樊苹果成了南方的抢手货。对于上门的客商,村里免费提供食宿,帮助联系货源,包办车辆、车皮,代办一切手续。对欺客的,村里绝不袒护,及时处理,加倍处罚。客商们有安全感,丁樊的信誉大增,每年有1500多万公斤丁樊果销往南方。丁樊人的日子也随之火爆起来。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了确保今年小麦丰产,北京市通县政府要求各乡镇春季小麦管理早动手、早补肥、早浇水。春节刚过,梨园镇的机车就全部下地,给万亩麦田开沟施肥。
王儒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经济漫笔

  说“断”
吴酩
“断”果?!直到编完这篇稿子,我也没弄清楚这“断”字的确切含义。只能凭个人感觉,姑且说之。
首先,这“断”似有买断之意。你看,果树刚刚坐果,果客们便通过协商,把整个果园的果子全部买下了,而且现金立付;随后,他们就与园主一道精心管理,直到苹果成熟下树。这一“断”,断去了风险,断来了帮手,自然受到果农欢迎。这一“断”,断到手了稳定的货源,断出了参与管理的权力,产品质量可以了如指掌,果客当然也高兴。
其次,这“断”好像又有中断、截断之意。起码可以分为两层,对果农来说,一个完整的生产、销售流程被截断了。本来要等到苹果成熟、出售之后才能得到的收入,由于果客的到来,果农提前“收获”了。对苹果来说,常规的运动过程也被中断了,成熟之后,它们并没有像过去那样直接进入市场,而是被果客们“断”到了丁樊的地窖里,经过一段时间,再重见天日。这种“断”,不是被动的积压滞销,而完全是一种自觉的经营策略,即所谓“储存增值”。避开产品集中上市的峰头,防止果贱伤农;通过妥善保存,适时推销上市,储者亦得以获利。一举两得,“断”得实在是高。
“断”果,说不上是什么伟大的发明创造,完全是一种农民的自发经济行为,但它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给果农、果客都带来了实惠。一个村子一年竟倒腾了2000万公斤苹果,确实不简单。而更为可贵的是丁樊人这种敢闯、敢实践的精神。我绝不是提倡大家一窝蜂地都去“断”果,而是希望农民兄弟不要畏惧市场,学学丁樊人的精神。
众多口口声声要为农民排忧解难的部门、单位,除了热情支持类似丁樊人的“断”果行为外,是否也可以试着当当各种“断客”呢?
“断”,是一种经营,其实也是一种服务。“断客”越多,农民的风险就越小,市场就会越稳定。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民进市场公司架桥梁
——闽北农村推广“公司加农户”的调查
赵学敏
具有闽北特色的“公司加农户”的生产经营形式目前正在福建南平地区推广。最近,笔者到水口库区的一些乡镇和政和县高山贫困区做了调查,看到了这些最先推广“公司加农户”的地方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政和县的高山贫困区镇前镇、杨源乡和澄源乡,原来是全区最为贫困的特困乡镇,1992年以来,在南平山鹰公司、政和县高山农业开发公司的帮助下,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大力发展以养猪和食用菌为主的种养业,三个乡镇农民1993年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形成和发展
1989年开始,南平山鹰公司就提供种苗、饲料、技术、销售,在南平炉下乡进行“企业管理、农户代养”的探索。后来他们又把这种形式用到扶贫工作上,并进一步在全区农村推开。政和县这种形式目前已覆盖63个行政村、4100多户,饲养瘦肉型猪6万多头,种蔬菜1500亩,食用菌1600万袋;还有鸭、桂鱼、毛蟹等。政和县还把工业公司、蔬菜公司、良种场、科研所等6个行政事业单位合起来成立一个政和县高山农业开发总公司。仅仅8个月,这个公司产值和利税分别是去年这6个单位总和的3.5倍和2.2倍。
闽北的“公司加农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与闽北生产力水平相适应。闽北土地、光、热、水、生物等农业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人均山地、耕地面积均居全省首位,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5亿多公斤,商品材120万立方米,均占全省1/3。但是由于农业生产结构单一,近几年来一直低速低效增长。地委、行署提出抓住当地的特色产品,尽快形成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体系。按照这个思路,全区各地开始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烟、莲、瓜、菜、桑、菌6条经济作物带,种植面积达58万亩;开发优质米、茶、竹、果、杂粮5个百万亩优高农业项目。但是,用什么样的生产经营形式来与这种生产力发展要求适应呢?1992年以后,他们在几个重点食用菌产区推广“公司加农户”的形式,解决了产品的技术、保鲜、市场等问题,食用菌生产由特色而成规模,1993年全区食用菌栽培达2.5亿袋,创产值2.7亿元,为农户增收2亿元。政和县高山地区的反季节蔬菜,光泽县的鸡业、鳖业,南平的瘦肉型母猪、灵芝、獭狸,邵武的蚕桑,建阳的席草、鸭业,都是按这个思路组织生产的,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业结构。
二是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目标要求相衔接。闽北的乡镇企业虽然起步不晚,但增长幅度一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自实行“公司加农户”的形式以来,出现了突破性发展,这是因为:第一,它解决了山区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规模问题。例如光泽鸡业有限公司,在全县4乡12村发展分户养鸡,月出栏肉鸡10万只,一举成为全省最大的肉鸡公司,产值增长了十几倍,由几百万元达到1993年的6000万元以上。山鹰饲料集团公司月产值从400万元上升到1600万元。第二,它优化了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由于公司与农户之间普遍订有经济合同,双方的责、权、利受到法律的约束,因此,经济利益十分密切,对调动经营者积极性产生了很大作用。第三,它较好地解决了产供销一条龙的问题,分散的千家万户通过公司而进入市场,保证了山区农村乡镇企业与市场的顺利接轨。
三是与搞活山区农村流通相结合。“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应用到流通领域,即形成以某一商贸企业(专业协会)为龙头,以广大农户为直接推销队伍的销售共同体,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流通的发展。
    基本特性和意义
“公司加农户”在闽北有自己的特色,它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经济实体)为龙头,以特色规模经济为基础,用经济合同的形式或直接的利益机制把农户联结起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济共同体。这种形式的最大优越性,就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来组织生产。
“公司加农户”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运用企业管理的方式来改造传统农业的一种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的推广,有效地克服了小生产的分散性,形成相对集中的专业化大生产和社会化服务,增加了产品的总量,提高了农业的效率和土地的产出率,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增产增收和公司(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
它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过去我们抓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什么步伐缓慢?关键问题是,行政命令不能解决调整结构所带来的资金、技术、市场问题,甚至由于盲目调整损害了农民的切身利益。现在则由公司解决调整后农产品的市场、加工问题,调动和保护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它产供销一体化,较好地解决了千家万户与大市场接轨的问题。“公司加农户”解决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买难卖难、加工难的问题。南平炉下乡特种养殖开发公司根据市场需要,组织农户饲养毛蟹、肉鸽、獭狸等,他们在广州、浙江、云南、广西、江西等地设立了十来个代销处及市场信息网点,定期不定期向农户传送市场信息,使农户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生产,避免了盲目性。
它找到了农民增加收入奔小康的一条捷径。“公司加农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家家户户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多种经营的发展,拓宽了农民的致富门路,提高了农业的生产率和土地的产出率。
它为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开辟了新路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由于主要是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难以从利益机制上把农户与服务组织联结起来。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办法,直接将服务与生产联在一起,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建立了新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它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一方面促进了许多城里的公司、工厂向农村拓展,如蔬菜公司、良种场、副食品公司、种子公司到农村办基地,另一方面加速了农户向城、乡企业的流入,扩大了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结合。
它推进了城乡机构改革的步伐。首先是推动了各种涉农部门的改革。“公司加农户”直接由公司解决农户的各种服务问题,这就给乡镇原有的服务实体带来挑战。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放开眼界看林业

  开篇的话
有人说,林业就是植树、砍树;
有人说,林业是一种生存产业,没有森林,人类就会失去生存的基础;
有人说,林业是绿色开发事业。
这些简洁的概括,都不能反映林业的全部内涵。在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即将到来之际,本报和林业部联合推出“放开眼界看林业”专栏,试图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林业的实况,使人们从多种角度看看林业的作用,看看林业的潜力、前景和希望。
放开眼界看林业,立足点是我国的国情和林情。我国有近9亿农村人口,山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70%,林业用地达40亿亩,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分别占世界总量的12%和10%以上。无论是从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角度看,还是从国土资源、劳动力资源和林业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林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放开眼界看林业,目的是让人们更多地了解林业,开拓思路,为促进林业发展出力。我们希望这个专栏,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森林食品业悄然兴起
山货野菜走俏大市场
本报讯过去穷人吃野菜是充饥,如今山货野菜却成了食物中的珍品,身价倍增,是不少大城市人们食品消费的新时尚。据林业部统计,目前全国仅山野菜的年产量已达上亿公斤,还有竹笋干1亿多公斤,香菇4亿公斤。
目前,森林食品的开发已形成森林果品、森林蔬菜、食用菌、森林饮料、木本食油、木本粮食、森林色素、森林花粉等8大类几百个品种。仅东北林区,就有30余家企业生产森林食品,年产野菜达3000吨。
森林食品的开发,活跃了山区经济,增加了林农收入,丰富了城乡市场,也大大促进了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少地方森林食品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浙江省湖州市森林食品的总产值已达1.08亿元,占全市林业总产值的40%。福建省尤溪县发展食用菌产品10多种,产量达7000吨,产值1.25亿元,超过木材生产产值,全县人均食用菌收入达314元。
森林食品还是国际市场的紧俏商品。近几年来,我国的竹笋、蕨菜、香菇、腰果、白果等森林食品大量出口。山东省郯城县银杏果实及系列加工产品年出口创汇达400万美元。
据林业专家介绍,我国是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森林食品业开发有巨大潜力。全国有高等植物3.28万种,占世界种类的12%以上,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许多是可开发食用的植物,为发展森林食品业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封加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树下也有宝
说起林业,不少人眼光只盯着树上,算计能结多少果实,砍伐多少木材。其实树下也有宝,过去不被重视和利用的山野菜,如今成了宴席上的佳肴珍馔。森林食品业的兴起,说明林业的发展潜力大得很。
森林食品,无毒、无污染、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上等“绿色食品”。随着人们饮食时尚的转变,必将越来越受到青睐。因为食野味,除了“尝鲜”的饮食心理外,还因为人们看重野菜山货的药用价值和营养价值。这是人们由吃饱到吃好转变的标志之一。
眼睛朝树下看,多渠道开发利用树下的宝藏,既可以丰富大众餐桌,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也能够促进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增加林农收入。这应当成为我国林业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原阳高效农业有特色
本报讯河南省原阳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02元。
去年初,县委、县政府通过调查,联系实际,制订出面向市场需求,围绕农业“一优双高”开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新的发展规划。以30万亩优质高产水稻开发为重点,推广水稻旱育稀植面积达21万亩,发展香米、黑米、红米等特、优、新水稻品种4.7万亩。以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为重点,全县发展保护性蔬菜种植面积近10万亩。此外,还发展了8万亩优质林果,开发了万亩水产养殖水面。原武镇特种水产养殖、路寨乡柳编、黄河滩区畜牧养殖等“十大基地”建设也都已初具规模。去年,全县庭院经济总产值达2.4亿元,较上年增长64%。(胡封亮赵光岭白瑞阁)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贫困山区急需“立体型”人才
笔者是山区普通干部。就我对鄂西北郧阳山区发展状况调查了解,目前贫困山区急需“立体型”管理干部人才。
所谓“立体”,是指长、宽、高多侧面,多空间,多方位。“长”,就是具有一定技术专长,有经营之长,有治“穷”之长;既有长远的眼光,还要有长久的志向。不要“锻炼”两年,屁股一拍,回城上班,再重来个“走马灯”式干部。“宽”,就是知识面宽,政策思路宽,致富路子宽,事业胸怀宽,不要“当官无巧,上面叫咋搞就咋搞”的“逮死老鼠”式干部。“高”,就是思想境界高,道德品质高,政策水准高,领导技艺高。不要“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干部。
山区要发展,科技是关键。而领导干部是科技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因素。所以,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需要一大批“长、宽、高”式的“立体型”管理人才。
            湖北郧阳地区建行 刘昕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全省上下齐动员抓住农业不放松
福建追春赶春备耕急
本报福州2月23日电记者潘帝都报道:春雨潇潇,八闽大地追春赶春备耕急,喜人信息不断从全省各地传来:素有“粮仓”之称的闽北,组织5000多名干部深入基层,入村入户,抓点带面,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全区已冬翻土地100多万亩;闽东地区把水稻良种摆在首位,共已筹备良种17万多公斤,基本满足农民生产需要;闽中、闽南农田水利建设有声有势,为春耕打下良好基础,眼下正忙着溶田育秧、积肥运肥……
福建是个缺粮省份,去年因种粮面积减少,粮食总产受到影响,据此教训,省政府强调,今年备耕春耕要上下齐动员,狠抓粮食播种面积的落实,严禁抛荒、撂荒和种而不管的现象,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不少于2950万亩,力争粮食总产达到950万吨。据悉,各地已将种粮面积层层分解落实到每家每户。
为保证粮食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除认真落实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各项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措施外,还结合本地实际,纷纷出台了一些扶持粮食生产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全省各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搞好各项服务。农业科技人员迅速归队,深入生产第一线。龙岩市的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农民播下了两万多亩“立春秧”;种子部门及时调剂余缺,确保春播用种;农资、运输部门集中人力、物力,将春耕所需的物资及时调拨、运送到位;金融部门认真搞好信贷工作,主动、积极提供农用资金;气象部门准确提供气象预报,尤其是加强育秧时期的气象测报。
此外,各地干部群众还根据去年夏、秋、冬连续干旱和今年头2月雨量偏少的情况,从各方面做好抗旱防涝两手准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