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为铁路运输创造良好环境
佳木斯铁路法院严惩车匪路霸
本报讯黑龙江省佳木斯铁路运输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严厉打击车匪路霸,为铁路运输创造良好环境。
对于影响恶劣的重大罪犯,他们按照依法从严从快的原则,组织精干力量,快审快结。去年在判处的车匪路霸案犯中,被判处5年以上刑罚的占83.3%。去年5月份,犯罪分子姜佩玉、段庆有窜上521次旅客列车的第9号车厢,段庆有持水果刀对旅客进行威胁,他们先后对旅客行抢后逃走。此案在当地造成很坏影响。铁路法院受理此案后,快审快结,两名罪犯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10年。
佳木斯铁路运输法院还选择典型案件多次在车站广场、候车室和列车上召开宣判大会,对严重危害铁路治安秩序的重大犯罪分子进行公开宣判,并就案讲法。
(王金恒齐明杰曹红晨)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学习实用技术帮助群众脱贫
郧阳农村党员带头发展经济
本报讯湖北省郧阳五万多农村党员积极参加实用技术培训,掌握致富本领,不仅自己带头致富,而且努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有效地推动了全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九九一年以来,该区投资二十七万元,选配一千五百多名教师,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实用技术教育网络,使农民党员的科技素质和致富本领普遍得到了提高。在全区五点六万名党员农民户中,百分之二十四点四已成为科技示范户,百分之十一点八已成为专业大户,百分之二十一点八已跨入小康户行列。
农村党员在带头致富的同时,还通过党员联系户、党员科技责任区,带领群众奔小康,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竹山县柳林村党员、“天麻能手”——王运龙,向全乡推广天麻生产技术,每年为乡财政增收五十余万元;房县柳树垭村党支部书记李文祥带领群众成立食用菌研究会,利用山林资源,发展香菇、木耳生产,去年全村共产香菇五千多公斤,仅此收入二十余万元,成为该区第一个小康村。目前,全区村级工农业总产值超百万元的村已达二百三十五个。
全区由于发挥了农民党员学科技用科技的带头作用,取得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双丰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一万三千九百五十七名农民申请入党,约有三十万个农民掌握了一门以上实用技术,百分之八十九的农户有了奔小康的项目。
(罗寿龙)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司法行政战线上征文

  痴心不改
——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授高铭暄
本报记者武侠
新春前夕,中国著名刑法学家、中国人民大学65岁的高铭暄教授收到了一份不平常的礼物:一本还散发着油墨香的60万字的《刑法新探索》。这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刑法专业的全体法学博士、部分法学硕士以及在读的博士研究生为祝贺恩师执教40周年而协力编写的一部刑法学专题研究著作。另外一本素色缎面的纪念册写满了学生们对老师深深的敬意。
“执著追求,辛勤耕耘——赵秉志”。作为高教授的第一个博士生,这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37岁的博士生导师,谈起自己的老师十分自豪。
1953年,25岁的高铭暄刚刚迈出校门,便幸运地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立法队伍中最年轻的一员。他满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一头扎进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却没想到就此与刑法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为它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高铭暄清清楚楚地记得,1963年10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草案第33稿完成。在“文革”一片“砸烂公检法”的喧嚣中,刑法草案稿被束之高阁,高铭暄也被迫离开了10多年朝夕相处的刑法研究,这一别就是10年。
10年中,高铭暄当过架子工,推过平板车,搞过政工,当过秘书,作过宣传干事。后来,他被调到北京医学院,搞起了医学史研究,甚至担任了医学史教研室的主要负责人,并以他的严谨治学态度发表了不少医学史方面的论文。他想,也许此生与“刑法”再也无缘了。
1978年,高铭暄接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招他回校任教的通知。当恢复刑法立法工作的消息传来时,尘封多年的刑法又一次点燃了他的热情,两鬓斑白的高铭暄和年轻时一样满怀激情去拥抱这迟到的春天。
一年后,孕育了3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终于诞生了。高铭暄也迎来了他人生的辉煌。
1981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刑法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展示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从草创到颁行的数十年艰难历程。谁又能说这不是高铭暄为之奋斗的见证呢?1983年,高铭暄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创建北京第10律师事务所,建立知识产权教学中心。
1984年,高铭暄成为我国刑法专业第一位博士生导师,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己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同年因他为我国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被国家科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1986年,高铭暄主编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是我国法学领域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学科文献的重要著作。
1988年,他与王作富教授共同主编的《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刑法学专题研究之风。
1993年问世的《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填补了新中国刑法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与刑法结缘的40年,也是高铭暄为刑法学培育人才的40年。他是当今主编刑法学教材层次高、数量多的学者。
高教授指导过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也教过进修生、电大生、业大生。如今他的学生中,有的身居政界要职,有的成为学界名流,有的则和他一样成为刑法学研究的带头人。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政法短波

  宣化公安分局立足本职创先进
本报讯河北张家口市公安局宣化分局为弘扬正气,激励先进,运用竞争机制,大张旗鼓地开展在本职本岗比、学、赶、帮、超以及争当“十大标兵民警”评比活动。经过严格考核,最近评比揭晓。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励干警革命斗志和工作热情,而且改善了服务态度,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服务质量。(袁建华丁力)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政法短波

  辽阳公安局提高行政复议质量
本报讯辽宁省辽阳市公安局在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中,主动接受司法监督,认真做好出庭应诉工作。近两年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一百三十五件,全部做了妥善处理。对复议决定不服,当事人诉讼到法院的十二件,他们按时拟好答辩状和法庭辩论代理词,全部胜诉,从而不断提高了执法水平和质量。(叶为民庄国湘)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政法短波

  武警江苏二支队抓获案犯七百多
本报讯武警江苏总队二支队为南京市的社会治安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组建八年来,共抓获各类犯罪分子七百七十余名,制止寻衅滋事等违法事件五百九十九起,抢救国家财产数千万元。全支队涌现出二百一十名执勤、训练擒敌技术能手,有三百四十名官兵立功受奖。(李德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政法短波

  东山宾馆为旅客提供安全保障
本报讯广州军区东山宾馆重视经常性的保安管理工作。一九九三年这家宾馆协助公安机关破案三十宗,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九十一人,为旅客的生命财产提供了有效的安全保障。(覃耀进)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战士邱正宏勇斗歹徒
新华社北京二月二十一日电(通讯员李培功、廖仕雄)总参某部五连战士邱正宏在百余人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与一持枪歹徒展开殊死搏斗,光荣负伤。
二月十一日上午,正在湖北洪湖老家休假的邱正宏,与其兄到亲戚家串门路过一个村子时,见村旁大路上百余名手拿扁担、锄头的群众围着一个小伙子。小伙子手持手枪大喊大叫:“谁动就打死谁”。邱正宏乘歹徒和群众对峙时刻,悄悄钻进人群绕到持枪歹徒背后,猛扑过去,紧紧抓住歹徒的手腕。歹徒开了枪,一发子弹穿进他的右大腿,鲜血直流。在群众协助下,大家终于将歹徒制服,交给了赶来的公安人员。这时,邱正宏却因失血过多昏了过去,被送进附近医院抢救。经了解,歹徒系外地流窜犯,因在这个村子诈骗被村民围住。日前,洪湖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号召全市人民学习邱正宏的英雄事迹。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风雨航程四十载
 碧海丹心系亲情
本报讯福建省霞浦县下浒塘老船工陈国同,为驻西洋岛的海军部队担任海上交通,为部队买菜、送菜整整40个年头。
西洋岛岛小,官兵吃菜全靠大陆送。1954年春,18岁的陈国同参加支前,为进驻西洋岛的部队既送弹药又送人,也送菜。从那时起,一个星期送两次菜,他一干就是40个春秋。40年间,陈国同摇橹在风浪里航行了56万海里,等于绕地球25圈多,摇断了十多根橹,驾坏了9条船,10多次遇险死里逃生,可积40年的工钱,仅仅只能买一条船。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队领导实在过意不去,要在菜钱外加点辛苦钱,可陈老大不高兴地说:“要是为了钱,我不会干别的去?别把我当外人。”如今,年届花甲的陈国同仍然继续着他这拥军、爱军的特殊航程。
左上图: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的老船工陈国同。
下图:驻岛战士见到陈国同像见到亲人。
(章汉亭摄影报道)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我国立法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去年为历年来人大常委会审议和通过法律最多的一年
通过二十部法律十三件决定初步审议了八部法律草案
据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刘思扬、彭树杰)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把经济立法放在首位,1993年先后通过20部法律和13件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初步审议了8部法律草案,为历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和通过法律最多的一年。
为了引导、推动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审议通过了一些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和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重要法律。
公司法的制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近年来公司林立却无法可依的局面,对于规范市场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注册会计师法,以及关于惩治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犯罪的补充规定,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适用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收暂行条例的决定,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在过去的一年里,常委会还及时修改了经济合同法、个人所得税法、会计法,使这些法律的规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预算法是一部健全国家财政体制、完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法律,常委会审议了这部法律的草案,决定提交八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
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初步审议了证券法、对外贸易法、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草案,以及国家赔偿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等法律草案。
为了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科技、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科技进步法、教育法和红十字法。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黄土地的骄傲
——乔李村党总支带领群众共同奔富
新华社记者李仁虎惠金义
1994年2月1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山西省临汾市乔李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座现代化的村庄:平地如织,树木成网,果园连片,砖瓦农舍排列成行,柏油路伸向四面八方,工业小区机声隆隆。在贫瘠的黄土地上看到这样的富裕景象,总书记笑了。
村老支部书记王运康向江总书记详细地介绍了村党总支如何带领群众走上富裕路的情况。他说,全村没有暴发户,家家都是万元户。总书记听后连连点头说,你们干得好啊,你们这个党总支确实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而后总书记挥毫写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道路”15个大字。
   “实事求是是法宝”
几十年的风雨,几十年的坎坷,乔李村党总支一班人有这样深切的体会:“这宝那宝,实事求是是法宝”,正如江总书记概括的那样:“你们的村总支确实做到了把党的政策同自己的实际真正地结合起来了。”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农村腾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春潮。在乔李村,一部分人坚持“照原样子干”;一部分群众说要分光吃净,“集体财产一个不剩”;请示上级,上级意见不一,说“你们自己拿主意”。
在那些日子里,乔李村党总支一班人个个苦思冥想,老支书王运康没睡过一个整夜觉。他们走遍了全村8100亩耕地,又到大畜饲养场、农机站、面粉厂看了个仔细,把20年来全村人辛辛苦苦打下了多少集体家底摸得一清二楚,同时组织党员、群众讨论,家庭承包与集体经营的关系,越理越明白。党总支确定了全村改革方案:土地“多分少留”,将全村8100亩耕地中的6160亩,按每人平均1.5亩承包到户,其余2000亩集体统一经营;农机具“分小留大”;因家庭耕地需要牲畜,全大队马场、牛场、驴场的460多头牲口“只分不留”;集体的林地因树木很小,分了不好管理,“全留不分”;集体的企业、房屋等固定财产“全留不分”。
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集体统一经营的408亩果园、800亩优良品种基地和苗圃、800亩速生丰产林,也引入了竞争机制,得以迅速提高,积累了资金,增强了集体经营服务的实力,农业生产条件改变了,耕地、浇水、收割等实现了集体统一的机械作业服务,村办企业也很快发展起来,村集体固定资产总值由那时的322万元增长到现在的1200万元,双层经营的内涵充实起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满活力。
    “群众路线是第一计”
乔李村党组织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这威信来自于党总支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村党总支一班人都这样说,“千计万计,群众路线是第一计”。
关心群众的生产,是乔李村党总支抓的一件大事。乔李是传统的农业区,包产到户后,产量上去了,但增产却难增收,原因是种植结构单一,改变单一结构,不是分散的独立的一家一户能够完成的。党总支便与山西省农科院联系,1990年乔李成为山西省第一个农业技术综合开发示范村。党总支像请财神一样把科技专家请进农家,请到田头,向群众传授技术,引进优良品种27个、先进技术11项,地里粮棉果菜药5业发展,亩均产值由原来的700元达到现在的1200多元,群众甭提心里有多高兴了。
在乔李村,农家需要建小果园、小林场,集体苗圃专业队为他们提供各种苗木,并进行各项技术指导;农民需要浇水、耕地、治虫,集体有相应的专业队为他们服务;每年夏收刚开始,农民忙着收割小麦,集体组织人员外出购买化肥,当农民收完小麦,需要复播时,化肥已经送到各家各户。近几年有40多户兴办家庭小工厂,有100多户专营或兼营商业,村里就在街道两旁盖起商业棚,为他们提供场地和房屋。农民商品生产的触角延伸到哪里,集体的服务工作就跟到哪里。
乔李村党总支还创造了一个幼有所教,中有所为,老有所养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怕吃亏不当干部”
乔李村的干部,几乎人人都会一门手艺,都有一技之长,单凭个人发财致富,都能是村里的上等收入户,有的一年可能搞上二三十万元的收入。但他们却把技术和精力都用在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大业上。木器厂厂长李六,有一手木工好手艺,在外做木活,每月至少能赚500元,因办厂需要,他回来当了厂长,并担任了村委副主任,每月工资只有120元,家里人说他太吃亏。他说:“我一个人富不算本事,把木器厂办好,叫全村的人都富起来才叫本事,当村干部的责任就是要大家都富起来。”
村党总支副书记张进贤懂种菜技术,两年前自己经营一个小菜园,夏秋两季几乎天天进城卖菜,一天能赚20元。老支书王运康看他为个人的小日子干得欢,无心负责他分管的农业生产,心里很不舒服。有一天,王运康早早地等在路上,拦住了张进贤:“进贤啊,我今天给你算一笔帐,算对了,你听我的,算不对,你继续干你的。”王运康掰着指头:“你一天赚20元钱,一年就按4个月给你算,不过2400元。村民有6100亩耕地,你不好好抓服务,一亩地少收一元钱,就是6100元。你是要2400元呢,还是要6100元?”四目相对,张进贤立时满脸羞红,低下了头,“老支书,你算得对,我错了,我听你的。”说完推着自行车往家返。他把小菜园丢给老婆、孩子经营,自己一门心思扑在全村的农业生产上。由于工作出色,去年当上了村党总支书记。
在党组织的领导下,乔李村的农民在昔日贫瘠的黄土地上建设了富裕文明的新生活。黄土地为他们骄傲。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充分运用行政审判职能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四川法院切实保护农民权益
本报讯记者毛磊报道:四川省各级人民法院充分发挥运用行政审判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职能作用,依法积极审理涉及农民负担的案件,增强公民法制观念,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去年,四川省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行政案件211件,涉及4013户10万余人,已审结152件,结案率为72%。而在这依法审结的152件案件中,判决维持和裁定驳回起诉的仅2件,占1.32%;通过宣传法律、法规,使农民明理知法后,主动撤回起诉,并自觉履行了法定义务的2件,占1.32%;判决撤销具体行政行为的87件,占57.2%;通过向当地政府通报情况,做好协调疏导工作,由政府主动改变具体行政行为后,原告申请撤诉的62件,占40.79%。
四川省各级法院在审理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案件时,还十分注意把审判案件与开展司法建议结合起来,对在审理中发现的各种法律问题,及时向当地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一年多来,法院先后提出司法建议144条,理顺了管理关系,促进了农业承包合同更加完善,使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管理开始走向了法制轨道。
四川各地法院通过严肃审理案件,收到了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效果,促进了农村的稳定,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