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市场的路该怎么走农民的困惑待解脱
甘肃省华亭县刘天义
自1992年取消农业种植计划以来,广大农民正尝试由传统农业走向市场。然而,经过一年多的“风吹浪打”,众多农民体验到的却是市场经济中无所适从所带来的种种困惑……
之一:走向市场之后谁来管。去年以来,全社会都在宣传把农业引向市场,让农民什么赚钱种什么、啥划算养啥。然而长期以来习惯于按上面种植计划来生产的农民,一下子却难以适应。啥赚钱种啥,听起来蛮有道理,可真正做起来心里就没谱了。单种粮食赚不了钱,种其它经济作物吧,一哄而上,家家都种也肯定赚不上钱。像去年甘肃的苹果、陕西的辣椒、中原省份的西瓜、大蒜等价格跌得够惨,直让人心疼;红芸豆、白芸豆、黑芸豆、蚕豆去年是“热”起来了,但谁能保证今年能继续再“热”呢?一家两户种点什么特殊的经济作物也不好办,你到哪里购种子,学技术?将来又到哪里出卖产品?现在多数农民只有也只能种一点粮食保证口粮,其它就只好听天由命了。
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要让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经济头脑尚不发达的纯朴农民靠家家户户摸信息、自我分析市场行情,推测到底究竟种啥赚钱,也真有点难为他们了。
之二:摸不着石头咋过河?农民们既然无法摸准市场行情,也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了。然而众所周知,农业与其它行业不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生产周期长、风险系数多而大。主要表现有五:一是自然灾害风险。现在绝大多数地方农民种田一半靠人、一半靠天。二是病虫害风险。不少病虫因用药而其抗药性都增强了,如果不加大量剂或稍有不慎用错了药,就有可能颗粒无收。三是市场风险。市场如战场,行情瞬息万变,加上农副产品周期长,下种时市场行情还看好,待到收割时就又变了。四是农用生产资料假冒伪劣产品带来的风险。目前假化肥、假农药、假籽种害得农民叫苦连天,无可奈何。五是农业投入明显减少。农民隐性负担居高不下,凡此种种,势必使初涉市场经济的广大农民相继产生了“摸不着石头咋过河”的愁苦感和绝望感。
之三:高产未必高收入。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比较利益实在太低了,高产未必收入高,甚至产出越多赔本越多。虽说近年来农副产品价格不同程度上涨了点,但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了农副产品的涨幅。据有关统计,去年以来,各类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不足12%,而农药、地膜、化肥、农用器械等价格上涨了20%以上,柴油、煤油、汽油等上涨了80%,部分农用资料更是翻番猛涨,实在令人生畏。可是这些东西不买又不行。相比之下,农副产品价格明显偏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日渐拉大,农民实际收入上不去,种田积极性就无法调动,从而迫使身强力壮的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农田撂荒便难免发生。难怪农民发问呼吁:农民的出路在哪里?农业的出路又在何方?
回答自然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农业走向市场,特别是粮食放开以后,应如何保护粮食生产?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切实有效地提高农民实际收入?这虽然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同时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研究与探索。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缘何粮价上扬反生忧?
湖北省京山县向祥斌严泽波
狗年春分未至,湖北省京山县化肥厂竟提前一个月进入旺季,厂储备待售的3万吨“碳铵”已抢购一空,全县农民户均“碳铵”的存量已达1吨左右,前来排队购肥的车辆仍有增无减。
在钱场镇种子站,购粮种的队伍也排成了一条“龙”。站长高兴地说:“去年这个时候,一斤种子也销不动;今年,全年计划销售的13.5万公斤杂交种,已售出9万公斤。”全县的情况就更为可观,农民累计购粮种已超过50万公斤,相当去年全年用种量的80%以上。
去年入冬,政府虽采取了平抑措施,粮价还是有所上扬,诱发起种粮热潮,这既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农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课题。
京山种粮大户裴良庚,现已备齐了今年的全部粮种。县、镇有关领导建议他调出部分农田种莲藕等经济作物。对此,裴良庚很不情愿地说:现在粮价这么好,叫我去挑这、选那,去胡碰,别说没有栽种经济作物的经验,就是有,我也不想干,哪个不晓得种涨不种落的道理?在京山县,持这种观点的农民不在少数。
京山县是著名的粮食产区,人均售粮、粮食商品率连续10年冠全省。去年首次实现粮棉油与多种经营产值调头。今年会不会出现比例“反弹”?县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段贤斌忧心忡忡:“粮价上扬给农民一种导向,从眼下春耕备耕的情况看,一些农民把今年丰收的‘宝’押在了粮食种植上,甚至部分已转向从事其它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户,也吃了后悔药,准备回过头来种粮。”对此到底该怎么看?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家来讨论
发表这两篇群众来稿,是想引起人们对农业进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矛盾、难题和困难给予更多的关注;希望有更多的人探讨农业、农村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过渡的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经济走向市场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不是一“放”就能奏效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虽然经过了多年商品生产的锻炼,市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无论对广大农村干部还是亿万农民,都还是一个新的课题。这一进程中,政府部门应担负哪些职责?如何对农民加以引导?怎样进行组织创新?千家万户和市场如何衔接?大范围的信息由谁来提供?如何分担各种风险?等等,都亟待我们在实践中加以探索,逐一得出答案。
近年来,各地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已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也不断碰到新的问题。从今天开始,我们开辟这样一个专栏,集中报道“农民怎样走向市场”的问题。无论是成功的经验、一个好的做法,还是一点感想、一点体会,乃至一点疑问和困惑,只要有利于互相交流,互相启发,我们都热诚欢迎大家踊跃来稿。
                     ——编者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从兄弟开店说到农忙备耕
刘鲜日
这里有个小故事:湖南澧县盛产柑桔,便有农家两兄弟到集镇上各开一小店卖水果挣钱。头一年,两兄弟都小发了一笔。第二年,老大看卖桔子的人越来越多,便除了卖桔子,还兼卖其他一些农副产品,巧妙安排有限的资本。老二却照样把全部积蓄压在卖桔子上。这一年桔子又丰收,果多价跌,老二白白赔进去2000多元。老大却“堤外损失堤内补”,桔子略赔,其他多赚,总帐还是赚钱。
这个极平常的小事,对农民朋友当有所启发。初涉市场,虽然有很多规律我们还捉摸不透,但有一点应该明白,即必须时时注意市场的变化,适应供求变动,切莫“去年什么赚钱今年就只干什么”,或者“看别人干什么我也就干什么”。
1993年,是农民大步迈向市场的一年,粮价的普遍放开,使农民有了更充分的自主权,也使不少农民感到如坠在“云雾中”,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前一段,某些产品价格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出现了不正常的大波动,于是有不少农民就产生错觉,想乘“市”而上。我想劝大家一句:且慢,不妨再冷静分析分析。
其实,市场并非那么简单。去年年底价格大涨的,今年有可能有好的市场销路,但也有可能恰恰相反。如果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某一种产品,到头来俏销就有可能变为滞销。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教训也很多。大家一窝蜂地盲目追逐,只看眼前的价格,不作准确的市场分析,就很有可能形成一种片面的认识,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
农业是生产周期较长而比较效益又一般还较低的产业。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备耕时的安排往往决定农民一年的收入,一旦决策失误,将会后悔莫及。劝农民兄弟三思。由于目前信息渠道不规则,常常出现失真的市场信息和价格信号,这使得农民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不过,有一点则是不容置疑的,即不能学“老二开店”。
各级政府在这个一年开头的关键时期,应责无旁贷地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做好调整种养结构的引导,切忌搞“指令计划”。如果把握不准市场行情,来个“老大开店”——一业为主兼营其他也无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平定县培育农村市场
本报讯地处三晋东大门的平定县充分利用与河北省交界的地理优势,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仅去年就新建、扩建、改建市场6个,兴建商业街8条、大型商场4个,基本形成了大中小配套、综合专业并举的市场网络。
平定县重视开发公路沿线市场,带动全县第三产业迅速崛起。在沿平定县境内100多公里的干线公路两旁,乡村统一规划,集体、个人共同投资,从事修理、饮食、商业、旅店的有600多户。水峪村群众在路边就开办了90多家个体饭店。307国道旁的南坳镇投资20多万元建成商业一条街,租赁给群众经营。平定县更注重经营县城乡(镇)村主要街道的市场,以此带动城郊经济的发展,服务群众生活。城关镇东关村投资300万元,在县城东大街规划建成高标准的商业街。(段存章贾振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魏县非公有制经济方兴未艾
本报讯地处河北省最南端的魏县,针对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特点,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启动点,去年,个体工商户,私人企业已发展到1200多家,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3.8万多人,实现利润4183万元,税收占全县工商税收的59.5%。
去年初,魏县提出放宽经营范围,放宽注册资金限额,放宽名称字号管理,放宽经营方式的政策,使个体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全县还发展起5家私营合资企业,总投资438.72万美元,利用外资150.22万美元。
(田福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大同南郊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快
本报讯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大力发展以“集体坐东、名人牵头、农民入股”为模式的股份合作制企业。1993年这个区共兴办这类企业158个,占全年新上乡镇企业总数的27%,股本总金额达到1.04亿元。
据统计,在去年兴办的股份合作制企业当中,集体直接投资入股和以设备、场地等折股,总计金额为5300万元,占全部股本金额的一半以上。(冯天林白玉龙)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安阳食用菌俏销四方
本报讯河南省安阳县引导农民种植食用菌,帮助农民闯市场。眼下,这个县食用菌生产已形成了科农贸、产供销一条龙,产品远销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
在发展食用菌生产中,该县走多品种、多原料、多季节、多销路的路子,根据市场调整食用菌发展,由单一的平菇生产到开发姬菇、香菇、灵芝等10多个品种。目前,这个县食用菌生产已列入省和国家级“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去年出口食用菌达1000多吨。(张遂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市场的牵引力
——钦州地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见闻
夏珺蒋耀强
荔枝:由宅旁走向山坡
广西钦州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荔枝产地之一。我们驱车转了一圈,发现一个奇怪现象:村屯里,几乎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几棵合抱粗的荔枝树,枝繁叶茂,有几十年的树龄;而山上则见不到这样大的荔枝树,只是一片片、一丛丛一米多高的荔枝幼树,显然是近几年新栽的。
钦州虽有1000多年种植荔枝的历史,但形成商品化生产却是近年的事。房前屋后的荔枝是老一辈人栽下的,多为自种自食,少量的剩余才拿到集市上,换几个零花钱。
荔枝,本是名贵水果,但在当地不值钱,运到内地却价格很高。过去,由于没有市场观念,流通渠道不畅,白白浪费了资源优势。近几年,随着流通渠道打开,荔枝换来了大把大把的票子,农民们尝到了甜头,荔枝才从房前屋后走上了山坡,出现了国家、集体、联营、农户一起上的“种荔枝热”。政府因势利导,推广高产优质的“三月红”、“桂味”等优良品种及种植技术。全地区名优特新水果种植面积每年以数万亩速度递增,出现了一批数百亩、上千亩甚至过万亩的商品化果园(场)和一大批家庭果园,荔枝面积近28万亩,龙眼4.4万亩,芒果1.1万亩。灵山县荔枝、龙眼种植面积由1991年的4万多亩迅速发展到目前的17万亩,去年,仅荔枝、龙眼就为农民增加收入4000多万元。
荔枝树由宅旁走上山坡,是农民由自给自足到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的形象注脚。
    何十二们:由“九八佬”到“经纪人”
1984年,三隆镇香蕉丰收。但由于只有供销社收购一条渠道,出现了“卖难”,农民们只好背着香蕉到40公里外的武利镇兜售,卖不掉的眼看着发黑烂掉。丰收给农民带来的却是苦果。这时,一个农民自筹几千元资金,在公路边上办起了三隆镇第一家个体香蕉购销店,昼夜营业,当年购销香蕉7.5万公斤。
这个农民就是如今远近闻名的“购销大王”何十二。三隆镇也已成为据说是西南最大的水果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额在2000万元左右。
我们到三隆市场那天,不巧何十二到东北谈生意去了,他妻子介绍了“何十二购销部”的情况。这个购销部内联20多个购销商贩,外接广西、广东、河南、河北、江苏、东北三省、新疆等地的客户,通过利益的纽带,把千千万万个农户与大市场联结起来,不是公司,又胜过公司。他们待客户如“上帝”,管吃管住管安全,提供代收、包装、运输、订汽车或火车皮全程服务,直到发走为止,而这一切只收客户每公斤香蕉4分钱的代收费,自然很受客户欢迎和信赖,有些多年的老客户即使人不来,只要打个电话说个数,何十二就能保证按时按质按量将货发到“上帝”手中。去年一年,通过何十二的手销出的香蕉就达150多万公斤,还有五六万公斤荔枝、龙眼。
与当地果农,何十二不仅是一买一卖的关系,而且通过买卖向他们传递市场信息和种植技术。以前三隆镇种的都是矮秆、果瘦、低产的本地蕉,他就向果农推荐高秆、高产、味道好的优良品种威廉斯。如今三隆几乎全部更新了品种,香蕉亩产量提高了1倍,增收二三百元。过去农民们看不惯何十二这类人,管他们叫“九八佬”,意思是靠耍嘴皮子两头骗的人。自打农民们从“经纪人”的活动中得到了实惠,观念就转变了,不但不再叫他们“九八佬”,反以能当“经纪人”为荣。据悉,钦州地区像何十二这样的“农民经纪人”队伍已发展壮大到1.3万多人。
    新圩:冬季无闲田
早就听说钦州有“冬无闲田”之说,最突出的是新圩乡,我们便星夜赶去看个究竟。
那天是腊月十四,月光如水泻下,地上景物清晰可见。连片种植的8000亩菜地一片绿色,煞是可观,一畦畦青菜,有的已放倒在垄台上晾干,地头上有一个个腌菜用的水泥池或一排排大缸,十来个农民正借着月光忙着捡菜、腌菜。
我们与独树村的秦良起夫妇攀谈起来。他家4口人,承包了2.4亩土地,收了早稻、晚稻后全部种了包心玉菜,收了4000多公斤,光腌菜就用掉2000公斤盐。“那还有多少赚头?”秦良起笑笑说:“赚头不小哩,每公斤菜卖七八角钱就够本,今年菜价高,能卖到3元钱呢,我这些菜赚个万把元钱没问题!”
新圩乡党委副书记梁奕强告诉记者,新圩有种冬菜的习惯,但主要是自己吃,发展大规模商品菜是在1990年以后,如今已发展到3.3万亩,占水田面积的91%,出现了6个专业村,品种有包心玉菜、大头菜、西红柿、马铃薯、大蒜等,这些菜主要由本地的经纪人和外地客商收购,销往广东、海南、东北等地。去年新圩人均收入949元,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冬菜。
地委书记褚之田和主管财贸的行署副专员杨才寿对记者说,在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方面,我们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建设了15个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年成交额在2亿元以上。二是扶持、培养了一支农民经纪人队伍,通过批发市场建设,把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联结起来,通过1.3万个农民经纪人在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有两个数字很能说明“桥”的功劳。一是过去种几万亩、产5000万公斤香蕉,还“卖难”、烂市;如今香蕉面积发展到25万亩,产量5亿公斤,却能货畅其流。二是近年来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逐年递增,去年人均收入达到900多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路好水好电好厕好
山东农村环境建设喜人
编者按:搞基础设施,是要有一点眼光的;搞农村的基础设施,就更要有眼光。这是因为,人们计算经济效益,容易把眼睛盯在一些看得见的产出上面,喜欢立竿见影。表面上看,基础设施难有这方面的成效。但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发展,我们所提出的“小康”目标,并不是仅仅指数量和速度的增长,它也包括经济的质量和生活的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决不是没有产出,它既是经济长远发展的后劲,也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所必需。山东的作法表明,他们具有这种眼光。
本报讯记者凌志军报道:记者春节前访问山东乡下,从鲁西走到胶东,觉得道路特别顺畅,路基宽而厚实,路面或水泥或柏油,平坦坚硬,四通八达,不仅连接着大中城市,而且一直伸向乡村甚至沂蒙山区深处。看来,“山东路好”的名声,确实不虚。最近六年中,全省新建了30多万公里的村镇公路,现在全省乡镇村庄已经基本上相通相连。
山东很看重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连续六年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于这项事业,成果也很明显。道路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其它还有不少,比如供水设施,现在全省已经有1100万农民喝上了自来水,自来水系统覆盖了70%的乡镇和20%的村庄。又比如供电,现在山东已有9万多个村庄通了电,这数字在全省村庄总数中占90%以上。学校、医院、敬老院也多起来。
最令人感兴趣的是公共厕所的修建,这是近几年山东全省有意识地干起来的一件事。现在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几个像样的公厕。对于过去农民拿玉米秸随便一围,甚至随地便溺的情况来说,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山东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所以能够较快发展,直接的原因是,各级干部和农民,都把这件事情看作是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所以舍得投入人力和物力。有两个数字可以说明这种情况,其一,过去的两年,山东农村每年用于这项建设的投资都在100亿元左右;其二,与10年前相比,山东在1993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了5倍,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增长3倍,而生产建设投资增长了两倍。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表明
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
据新华社北京电(记者鹿永建、通讯员朱户)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抽样调查,199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921.4元,比1992年增加137.4元,增长17.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2%。
这一结果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对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6.7万农户的抽样调查得出的。有专家据此分析说,3.2%的实际增长幅度虽远不及同期城市居民人均收入10%以上的增长速度,但仍是在1992年已有增长基础上的新提高,这表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状况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1993年我国农民收入另一个特点是货币收入比1992年增加126.8元,货币总收入达到934.9元。这是进入90年代后我国农民货币收入增加最快的一年,一方面表明农村社会商品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农副产品收购打“白条”问题从整体上得到解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三湘大地备耕忙
据新华社长沙2月20日电(记者杨善清、通讯员袁正乔)三湘大地陆续掀起备耕春耕的热潮。从五岭山下到洞庭平原,农民们正在加强越冬作物的管理,积制土杂肥,翻犁秧田。
春节刚过,湖南省政府就召开了全省粮棉油工作会议,部署全省今年的粮棉生产,要求今年全省粮食播种7400万亩中,优质稻力争达到1000万亩、杂交稻达到3600万亩;棉花播种410万亩,同时对油料、蔬菜、苎麻、瓜果等生产也提出了要求。
湖南各地还针对春耕生产准备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曾获全国农机系统“铁牛杯”竞赛优胜奖的双丰县,16个乡镇的农机管理站已与10万多农户签订了20万亩农机翻耕技术承包合同,进展较快的乡村已陆续开始机耕。长沙县今年杂交稻种子缺口较大,去冬以来,县种子公司派人到广西、江苏等省区调进杂交稻种和优质稻种40多万公斤。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最近,全国的风味美食品在拉萨街头悄然出现。上图:新落户拉萨的重庆王家烤鹅店。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摄
右图:商品琳琅满目的日喀则集市。
新华社记者 土登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