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陈佐湟无尽的独白
姜苏鹏文李金华摄
最初他选择音乐完全是莫名的迷恋。小小的他,在每天放学回家的路上,总能听到人家窗户里传出的钢琴声,他是那样喜爱站在窗外,全神贯注地听,闭上眼睛便可以看到美丽极了的风景,仿佛自己也随着那音乐的河一起去了。可当那钢琴上清脆的琴音隐去,风景隐灭了,河流也隐灭了,他感到不胜的迷惘。久了,他再没有耐心去守候别人的琴声,于是他跟妈妈要求:“我能不能也学钢琴?”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音乐生涯,那一年他还是读小学的孩子。 1960年13岁的他考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曾几何时,他确信不久的将来,他会在舞台上演奏莫扎特,诠释贝多芬,那将是怎样地激动人心。但他毕业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一切变得疯狂起来,中央音乐学院也停止了招生,美梦被无情地打得粉碎。
“太遥远了,我不知道想不想再说这些事。”他长长地舒了口气,真怕他就此不再往下说,人生的苦难往往是更难得的经验。“1970年我被下放到乡下,一去就是四年。那时心里总觉得贝多芬、莫扎特不应是坏人。就偷偷地学,手抄总谱,手抄音乐字典。其间托人介绍拜郑小瑛为师。初次见面,郑小瑛问我:‘你是想学手上的把式,还是真想学指挥?’我回答说:‘是学真的。’就这样我跟她断断续续学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上课的方式挺好玩,不能出声的,让别人知道我们还在弄外国作曲家的作品,是很危险的。我需要把谱子都背下来,反正好在她对谱子很熟。我就在她面前比划大提琴或黑管什么的,有时她就说:‘错了,你忘了,速度不对。’那时候根本不会有机会给我乐队指挥。我跟她学的第一个作品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一交响曲》,到现在为止,一想起这首曲子,我就想起在乡下种稻子的日子。因为这个谱子我是在乡下背的。偶尔有空闲,就管老乡借个车,骑到没人的地方背谱子。”
“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由于好久好久没有听到音乐了,也没有钢琴,我在地里割稻子,高音喇叭里,突然传来广播操的音乐,那还是中央乐团录制的,就是这么简单的乐曲声,却像是遇到了久违的朋友,把我感动得简直受不了,抑制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多少年后,回首萧瑟处,我惊讶他的平静,仿佛无风无雨也无情。
现在的他,得到了在过去的日子里,想都没想到过的职位,想都没敢想的荣誉。可他更加不甘心,陷入更深的忧虑里。
他在美国密西根大学音乐学院获得了音乐艺术博士学位,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音乐博士。他除担任中国中央交响乐团指挥外,还担任美国威切塔交响乐团及罗德岛州爱乐乐团的音乐总监。可他最怀念,也是最荣耀的却是1987年。他带领中央乐团赴美,在24个城市进行历史性的访问演出。用他的话形容:“真可以说是掀起了一股旋风,震惊了美国听众,他们不敢相信中国也有这么好的交响乐队,欧美人的世袭领地闯进了新的伙伴。”当时的中央乐团在林肯艺术中心、肯尼迪艺术中心等著名的音乐厅演出,盛况空前,媒体报道好评如潮。令他痛惜的是,事隔几年,中央交响乐团却严重滑坡,竟然面临的是是否还能够继续生存的困境。“这几年在国外,我老是想着这个乐团,因为我曾经跟他们一起摸爬滚打过。交响乐团垮下去容易,再建起来何其难,要花费多少的心血,老一辈音乐家曾经多少年的奋斗,才有了这个交响乐团,难道就这样付之东流?”
中央乐团能否在短期内再创辉煌,没人能断言,但它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心却是事实。他说:“从中央最高领导人到街头巷尾的老百姓,牵动了多少人的心。这是中央交响乐团的福气,也正是希望所在。”
1994新年音乐会,场间休息时,江泽民总书记会见了陈佐湟。他说:“这已是江泽民第二次听我指挥演奏的音乐会了。我当时一进休息室,江泽民就问我:‘在美国,交响乐团怎么有那么多的听众?他们是怎么搞法?’当时在座的有李岚清、王光英、曾庆红、刘忠德、艾知生等领导同志,我知道时间很短,就说:‘按我个人的看法,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交响乐文化发展的水平,往往是跟这个国家和民族普遍文化教育水平成正比的。’江泽民说:‘这点看法我们是一致的,但恐怕政府还要支持。’我说:‘是这样。’江泽民立刻就对在座的其他中央领导同志说:‘你们在座的都听见了啊。’我当时觉得很激动,江泽民说的话,态度已经非常鲜明,整个社会都应该支持交响乐团,中央乐团不再是孤军奋战。”
从他的眼睛里可以看到不可思议的光明。“中央乐团发展有很多困难,其实并不奇怪,如果没有困难,才奇怪。就拿时尚的流行音乐来说,我并不一概反对,但拿流行音乐和交响乐来比较,一个是小人书,一个是《红楼梦》。如果这个民族只会看小人书,而看不了《红楼梦》,是这个民族的悲哀。交响乐永远不可能流行,如果听交响音乐的人比听流行音乐的人还多,那么交响音乐就变成流行音乐,古今中外没有这样的事情。记得我在美国,曾经问过一个很好的指挥教授:‘你能不能告诉我,世界上有没有一个经营最好的交响乐团,可以赚钱,可以赢利?我清楚地记得他当时的表情,他愣了,过了一会儿,瞪了我一眼:‘如果世界上有一个交响乐团,是赚钱的,那我相信这个交响乐一定出了毛病,我不知道它在演奏什么东西。’这就像办大学,如果是为了赚钱办大学,一定办不好。过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还有一个糊涂的观念,认为这不是我们的文化。用历史的眼光看,必须承认它发源于欧洲。但是打一个很简单的比方,我就没听说法国人因为贝多芬是德国人,就不愿听他的作品。我觉得交响乐发展到今天,已根本不是欧美人的专利,它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人不仅在继承它,而且在为它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我们有很出色的演奏家、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我相信,中国的交响乐团,给予它合适的条件,积累一段时间,一定可以成为亚洲第一交响乐团。我在海外感受最深的是,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人关注中国的交响乐团。尽管目前中央乐团发展还是举步维艰,但从我们的民族性情来讲,经历过那么多的困难,会有伟大的作品出现,会涌现出了不起的艺术家。历史上从来如此。”
“我觉得在音乐的创作过程中,听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我曾跟美国人讲‘高山流水’的故事,他们惊叹无比。音乐一定是要分享的,如果某一小节,某一转换,真是动人心魄,我就难以抑制渴望得到共鸣的冲动。音乐的创作过程,没有听众是不完整的。音乐创作的最后完成是在音乐厅里实现的。你可以感觉到听众的情绪,就像我在指挥演奏肖斯塔科维奇的曲目时,当音乐渐弱弱到只剩一个提琴,一个旋律,身后的空气在凝结,静谧中,觉得只有我和他两个人在对话,他说什么我都能理解。这种境界非常美,我觉得经过很多年的努力,能有这么一刻,是非常幸福的。所以我很难说,有哪一整场音乐会让我难忘,只有那些时刻让我终身难忘,在这一刻,我抓住了听众的心,双方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交流,双方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是我在排练场上永远得不到的分享。”
他的生命在别处,他可以让生命活上千百次,没有历史,只有所创造的作品,音乐的灵泉滔滔不尽地诉说着生命的一点一滴。
(此文原载《中华英才》第87期,本报略有删节。)(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名人寻踪

  红楼故人来
王安
1993年11月30日下午天气晴和,一位身材魁梧的老人在文化部孑民堂的后院驻足良久,目光从高耸的屋脊到青条石阶,从老海棠树到近些年新植的柿子树、松树和冬青,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身旁一位男青年陪着。
在这个小院里见到陌生人不足为奇,部长、副部长和部长助理都在这个院办公,常有人来访。不料老人主动前来搭话,自我介绍说他是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的学生,这次从美国归来有个心愿就是看看母校故地。陪同的青年说:“我们刚从‘红楼’(老北大的标志和象征,现为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图书馆司办公楼)那边来,老人家在‘红楼’前激动得直流眼泪。可他最牵挂、最想看的是他当年的宿舍,转来转去找不到,就转到这儿来了。”
老人的赤子之心令人心动,我连忙向他们介绍说这里是五四时期北大的校长蔡元培先生住过的地方,后来用蔡元培的字——“孑民”命名,叫孑民堂,以示纪念。话说完后又觉得多余,老人应比我更清楚吧。我问:“您念书的时候校长还是蔡元培先生吗?”老人摇头:“我那个时候校长是蒋梦麟。”虽说天气很好,但毕竟是冬天,我请他们两位到会客室坐。老人很感慨:“我今年6月份过了79岁的生日,已进入80岁了,离开这里已有50多年。我住过的学生宿舍楼当年是在广场的北面,怎么找不到了呢?”我的一位同事向老人说明现在文化部办公楼南边就是广场的位置,并根据老人所说的情况推测那幢学生宿舍楼可能在文化部大院的外面。
老人出于感谢,礼貌地递过一张名片——牛满江。三个字使我们深感意外,眼前这位质朴无华的老人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现为美国坦普尔大学荣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名誉教授、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科学顾问。
我早就知道牛满江博士是河北保定人,与我同乡,自报家门之后,老教授也为碰上一个小老乡而高兴。聊天当中了解到他每年5月份左右都从美国回到北京,住半年,12月份才离开,但一直没机会来母校的旧址看看。这次虽然来了,心里也不踏实,既怕人家不让进门,又怕给人添麻烦。我们都说他多虑了。随后我们陪他从沙滩北街乙2号门进去,终于找到了他当年的宿舍。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使这座楼显得陈旧,但可以看出它在老教授心中的分量。根据记忆他找到了二层他住过的那一间,在阳面。房屋的新主人是人大的教师屈女士,39岁的屈女士也是北大的毕业生,她为牛满江教授的光临深感幸会,又是校友,小屋子一时充满热烈的气氛。女主人一再为没换件衣服就与老教授见面而不好意思,老教授则为自己的突然打扰而抱歉。合个影吧,不同时期的小屋的主人都愿意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合影前女主人还是去换了一件衣服。
老教授没有白跑一趟,这一天一定会给他带来长久的温馨。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李春波速写
张大为
几乎所有的“李春波爱好者”都是从那首叫《小芳》的歌里和他相识的。
“小芳”,乡村姑娘再不能普通的名儿了。一首以《小芳》为名的歌,却让人感到了一个令人难忘的时代。歌是那么唱的:“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好看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在回城之前的那个晚上,你和我来到小河旁,从没流过的泪水随着小河淌……”词简单,曲调、旋律、节奏也都简单。
据说几个当年的知识青年,听完这首歌后,眼含热泪,一言不发。
在开放的广州,大学生对这首歌如醉如痴,在表演现场,演唱者从头到尾几乎被热情的掌声和欢呼声所包围。
在广州、北京等地新闻媒体的歌曲流行榜上,从年初到现在,《小芳》连续数月高居榜首不下。
其实,《小芳》的词曲和演唱,都是李春波。在南中国,已经掀起过一股不小的“李春波旋风”。而且,这股风很快北上,刮进了京城。于是大家都对这个名和名下的人产生了兴趣。
李春波的经历很简单:男,不到30岁,职业是中唱广州公司的最新签约歌手,以前,干的都是和音乐有关的事。18岁,他从老家沈阳出来,扛着把破吉他开始闯京城,凭着对音乐的悟性和执著,在北京融合四方的文化氛围里,很快就成了一个不错的吉他手,经常到全国各地去演出,也经常出没于北京各个录音棚,为各种歌星配器、伴奏、录音。在流行音乐这个行当里滚了十多年,从谱曲配乐,到音响、演唱,他成了一个能干全活的“人物”。
1992年,他南下了。带着两件背心,连牙刷都没拿,但他真的是南下了,像个流浪歌手一样,带着他的琴。
中唱广州公司也很快发现了这名流浪游吟者,并与他签约。他们发挥公司的团体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了他的首张个人音乐专辑。这是全部由李春波一人作词作曲并演唱的音乐盒带,名字还是叫《小芳》,半年卖出去80万盘。
他的歌的确简单、纯朴、真挚,易唱,易于流行,又具有独特的都市色彩,这是他词曲创作中最本质的特点。在目前各式歌星灿烂的流行音乐台上,他的切入点,显得很有个性。最近李春波的新盒带又出来了,还是那种风格,名字是《一封家书》。一次定货会上就销售出去60万盘,成了大陆自己歌星作品的一个纪录。这首代表作的歌词是一篇散文,却被他唱得如泣如诉,情深意长……


第8版(周末)
专栏:

  小荷也风流
王怀军崔连玉
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是刚露尖尖角的小荷,作为一名军人,他是极为普通的一位。
然而,正是军营这块有着特殊养分的沃土,使他脱颖而出,用那双操枪弄炮的手,谱写出一曲又一曲优美动听的旋律。
人们也许还没有忘记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音乐责任编辑之一和前13集的作曲者,就是他——北京军区某炮师宣传科干事吴金钟。
吴金钟出生在山西省阳泉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他的童年充满欢乐,是伴着歌声长大的。
1982年底,他终于来到了从小就向往的绿色军营,当了一名通信战士。部队生活紧张艰苦,但没有减弱他唱歌写歌的愿望,特别是当他感到连队生活枯燥单调时,更增强了他要改变这种环境的决心,要让军营处处充满歌声。
于是他担任了连队的教歌员,把一首首热情奔放的歌曲,化作战士们饱满高涨的精神风貌。随着对部队生活的了解和认识,当他在训练场上和战友们一起摸爬滚打时,一首首反映部队生活的歌曲诞生了,被战友们广为传唱。
198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解放军艺术学院进行深造,为他在音乐创作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到部队后,他在师宣传科负责文化工作,并兼管师业余文艺队。在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歌曲,如《一道命令似闪电》、《歌唱王灵芳》、《木棉红兰花香》等十几首被电台、电视台播放。他为全军首次报务大赛专场音乐会谱写的《青春在电键上》、《光荣的使命》受到名家好评。他创作的歌曲《半壁彩虹满天下》获文化部创作一等奖。
1991年4月,他应河北电视台邀请,为4集电视连续剧《他俩只有一双眼睛》谱曲,播出后受到普遍好评,主题歌《真情在我心》受到听众的喜爱。
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在筹拍过程中,吴金钟受聘担任该剧音乐责任编辑,还担任了前13集的作曲任务。吴金钟不负大家期望,这个刚露角的小荷,已显示出才华。


第8版(周末)
专栏:读者信箱

  街头游医应取缔
编辑同志: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不法游医为达到“发财致富”的目的,不顾有关规定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到城市街头四处设点,非法“行医”和卖药。从笔者了解看,这些街头设摊“医生”大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一是无证行医。既没有卫生许可证,也没有营业执照;
二是设备简陋。医疗器械都没有经过卫生消毒,有的牙医连牙病的基本常识都不知道;
三是打游击。今天在东街,明天到西街,给城市工商、卫生等部门的管理带来了难度;
四是医术可疑。从业人员大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有的即使通过“培训”,也是一知半解;
五是采取欺骗手段。“游医”们大都打着非常诱人的招牌,如“祖传一绝”、“祖传秘方”等,还有的自制锦旗、奖状之类进行标榜;
六是收费惊人。他们收取的费用少则几十元,多则几百元。
街头游医的增多,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的危害,任其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管理,严加取缔。
黑龙江周金涛


第8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

  《今日家居》:
指导你装点小天地
居室装修近几年成了我国城市家庭的重要生活内容,各种各样的装修书籍应运而生。金盾出版社推出的新书《今日家居》与众不同。书中用摄影图片介绍的100多个室内装修实例,既不是剪自国外的画报,也不是临时搭景拍摄的,而是全部出自今日中国的普通家庭,因而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有实用价值。这些家庭的装修层次不同,但都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而且从客厅、书房、卧室到餐厅、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给那些正在或将要着手美化、装修自己家居的人们以启发和参考,也给专业人员提供了一些信息。这本书出版仅几个月就第二次印刷,两次共印刷、发行7万册。
(郑文)


第8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

  《首饰世界》:给你美的启发
首饰给人们增添生活的情趣,尤其给女性增添美丽。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首饰的需求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许多人迫切希望了解有关首饰的知识,特别是首饰的审美,首饰的鉴别和选择以及首饰的保养和维护等等。金盾出版社新近出版的《首饰世界》正是为满足这些需要而编写的。这本书从首饰的起源说起,介绍了首饰的种类,耳环、项链、手镯、戒指、胸针等首饰的佩戴艺术,还有首饰怎样与不同的肤色、不同色彩的服装搭配,以及黄金、红宝石、翡翠、钻石等首饰的鉴别和保养。除文字内容外,书中还附有100余幅彩色图片和多幅黑白插图。书的作者是化妆美容艺术家徐家华。
(金文)


第8版(周末)
专栏:音像天地

  《谁的泪不曾为爱情洒落》
广州的张萌萌是个多面型、激情型的歌手,在出版第一盒创作专辑《将身心都交给你》之后,与太平洋影音公司合作,于今年一月推出了第二盒个人创作歌集《谁的泪不曾为爱情洒落》。
外表俊美内心刚强的张萌萌出生于江苏徐州一个教师家庭。从小学戏剧表演的他在人生舞台上力求把属于自己的每个角色好好扮演一番。无论作词、作曲、制作、演唱,都异常投入,力求完美。他常说:“我的每首歌都是我经历过的一个故事,也许,我的故事就是你的故事”。现在作为太平洋公司的签约歌手,希望将属于自己的欢笑和眼泪一起奉献给听众,用歌声与大家分享所有的欣悦与失落,激情与平淡。
此次为制作新专辑,他请来广州歌坛的高手陈小奇、李广平担任制作总监和宣传企划,吉他手“捞仔”任编曲和演奏,梁军亦出任编曲,名录音师陈珞担纲录音合成。
主打歌《流浪的心流浪的梦》摄人心魂,另一主打歌《谁的泪不曾为爱情洒落》柔情如水,摇滚歌曲《解脱》撕心裂肺。它们均具流行潜质。
(花荣)


第8版(周末)
专栏:

  中华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举行
经有关部门批准,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比展演”将于一九九四年三月至一九九五年间举办。在广泛征集二十世纪优秀舞蹈作品的基础上,由国内外著名舞蹈专家和学者组成权威性的艺术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评比,遴选出经典,并举办盛大的演出活动,以展示华人在舞蹈领域中的杰出才华。
(双白)


第8版(周末)
专栏:音像天地

  “金榜带”评选揭晓
由中国青年报和北京外文书店联合举办的1993年优秀金榜磁带评选已见分晓。《黄河.梁祝》、《奔驰在千里草原.现代二胡金曲》、《七彩奇光.陈雷激古琴专辑》、《中国名曲.京调》、《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李春波个人专辑》、《能有几次这样的爱》等获奖。“金榜带”评选从1989年始,至今已满5届。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欢呼朝阳   常怀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