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11版

第11版(体育)
专栏:深化体育座谈会摘登

  从矛盾中走出
中央电视台体育部主任马国利
深化体育报道的改革,中央电视台体育部最近一直在研究。目前,我们有些困难和困惑,这困惑就在于以下几个矛盾。
第一,体育报道的改革与现实管理体制的矛盾。国际上转播体育比赛要交费,现在国内各单项体协也向我们提出这种要求。而按照国家体委和广电部原来制定的文件,中央电视台是不能购买国内比赛转播权的。但实际上,出卖电视转播权又是各运动协会尤其是足协集资的主要手段。因此,我们就采取了向中国足协赞助广告时间的办法,取得了1994年国内足球甲级A组联赛的转播,这实际上就是购买了转播权。
像中央电视台这样的新闻单位,体育报道只占整个报道的很小一部分,所以主要的改革措施就不能放在体育部试点。在现实体制下如何搞好报道,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第二点就是我们与地方台的矛盾。在中国,新闻单位不是企业,但是体育报道有自己的特殊情况。实际上,体育是最市场化的报道形式,很多地方台已经市场化了。像某省电视台,1200万元把一个频道租给一个导演了。当然,这种形式不是我们提倡的方向,却是一种现实。地方台市场化了,就有钱买国外比赛转播权。比如说世界杯足球赛,如果不是我们提前把1998年的都买下来了,恐怕价格得上涨好几倍,因为好多地方台都在打这个主意。
按国际标准付出,又不能像国外国际台那样经营,要想维持的话,除非国家有足够的经费。但实际上,我们一年的经费也就100多万人民币。今年要开体育频道,初步估算得7000万元,我们在寻对策。
不管怎么说,没有钱就无法制作出精良的节目。美国NBC购买1996年奥运会转播权,就花了4.96亿美元。我们这次购买的意大利甲级联赛,花了400万人民币。年初台里说可以,年底经济形势一紧张,说没有钱了,没有钱也得付!
其实,不管是投入和收入,都是为了观众,我们应好好研究,在一定法规下找出一条合适的体育报道的市场化改革道路,把我们的节目做得更好。(附图片)


第11版(体育)
专栏:

  跳水新曲
焦金英
从中国跳水开始走向世界以后,就从来没出现过低谷。这主要得益于着力培养后备力量。目前,中国跳水的训练体系实行业余体校、跳水学校、省市队和国家集训队4级管理。每年国家体委都组织1—2次4个层次的教练参加的集训,全面交流和提高全国跳水水平。在基层普遍提高档次之后,国家集训队再对全国的跳水运动员实行“普训”,从中发现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然后推向世界跳坛。世界名将高敏、熊倪、孙淑伟、伏明霞等都是集训中挖掘出来的,最近刚刚结束的南宁集训,挑选出的28人,已经集中到北京训练了。
今年10月的广岛亚运会,中国跳水队有什么打算呢?总教练徐益明说:亚运会上所有的金牌我们都要拿。我们的方针向来重视亚运会,虽然亚洲在跳水方面没有强有力的对手,但通过比赛可以锻炼队伍,目的是为两年后的奥运会作充分准备。
中国跳水一直保持优势,主要是跳水教练不断总结改进训练手段,重视选材的结果。传统的跳水训练手段,几乎都被中国跳水队加以改进。例如原来的保护带只起保护作用,现在它被加上了一个轴承,起到了助力作用;原来是闭眼做动作,改成看目标训练,这样就增加了动作准确性和节奏感;水上动作增加了保护带;动作分析用上了闪光仪;最近又发明了一个海绵坑,即使不懂跳水的人都可以练习跳水,就连五六十岁的人也可以往下跳,非常安全……中国人最先宣告自己的跳水队员告别了摔打时代。先进的训练手段,使中国跳水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捷径,同时也拓宽了自己的人才市场。
他们尊重跳水的自身规律,为中国跳水建立了良好的选才运行机制。有了这个运行机制,高敏、谭良德退役之后,伏明霞、熊倪、谈舒萍等选手才能不断涌现。
跳水运动员年龄小,成才早,必须从小抓起,从基本功(入水、压水花)抓起。1985年以后,中国跳水队抓了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1985年、1987年在北京搞了两次少年跳水集训,1991年在成都、1992年和1993年年底到1994年1月底在南宁搞青少年跳水集训。进一步解决后备力量问题,目标瞄准的正是跳水未来小“千里马”。孙淑伟、伏明霞、熊倪、谈舒萍、余卓成、王天凌、肖海亮等小将都是在集训中发现的。在今年1月底刚刚结束的南宁跳水集训当中,国家集训队教练专题讲课,找出动作不稳定原因。
中国跳水十年来不断层,年年有成绩,还因为有一个玩命干事业的教练班子。总教练徐益明不仅有培养世界冠军的能力,他还有一颗工程师的脑袋,仅在1985年,徐益明就有11项发明问世。为夺金牌他们把队伍拉出去训练,目前全国已经有了几个跳水训练基地,他们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帮助和各省市领导的关照。这些玩命干事业的教练员们背井离乡,他们每天早上六点钟开始,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钟。
从长远看,中国跳水在国际上要保持优势,还存在着潜在危机。徐益明总教练说:我们的薄弱环节是找不到理想人选;总教练没有多少实权。他说:我们的教练都是好样的,他们每天超负荷地劳动,付出超人的代价,换来了超人的成绩。
中国跳水队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有很好的作风,每位教练都自觉创造性地工作。他们努力学习中国游泳队、学习中国田径队和中国女排的成功经验。为带好队伍,徐益明又学习酒店的管理方法,结合本队的实际,搞出一套管队方法。(附图片)
空中之花新华社记者程至善摄


第11版(体育)
专栏:振兴中国篮球笔谈

  为何会忘了国家队?
在中国,会踢足球的人不算多,可关心、爱看者不少,会打篮球的人不算少,可关心、爱看者却不多。究其形成这种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篮球没有走向市场。现在的国家队、省级队主要是用来参加运动会的,经费靠财政拨款,但又没有充足的经费,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市、县级球队很少有赛事,成了名副其实的业余队,新苗发现不了,新人培养不出。这样的状况造成了篮球界没有活动舞台,没有足够经费,没有新星崛起,怎么会“热”得起来。还有一个怪现象:国内赛事少了,电视台没啥播的,就大量播放世界一流的美国职业篮球赛事,观众认识了乔丹,却忘了自己的国家队和球星,原有的一点“热”劲也没了。要问出路在哪里,我看就在走向市场。
篮球走向市场的途径还是很多的。首先,从眼前考虑,组织巡回表演赛,宣传篮球,唤起人们对篮球的热爱。可否把全国的甲级队都拿上去,实行单循环赛制,赛点安排到几十个大中城市。要知道,不少城市的政府欢迎这样的球赛,因为能提高该市的知名度;企业同样欢迎这样的球赛,因为提供了一个宣传企业产品的机会;观众更是欢迎这样的球赛,因为他们已多年没亲眼看场高水平的篮球赛了。其次,从长远考虑,仿效西方国家足球联赛的方法,建立起正规的、形成规律的联赛机制。为便于各球队发展,要鼓励成立篮球协会,使其以赛养会,以会养星。或与企业联姻,使企业供养球队,球队宣传企业。
于全富


第11版(体育)
专栏:

  廿世纪的田坛“酋长”——欧文斯
陈科
编者的话:2月5日晚,马俊仁教练和王军霞从美国回到北京,领回世界最高体育大奖——欧文斯奖。奖杯重40公斤。为此,我们刊登了陈科写的《廿世纪的田坛酋长——欧文斯》,以便让大家了解田坛巨星光辉的一生和他对体育运动的贡献。
                   
1980年3月31日,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塔克森传来不幸的消息:世界著名的美国黑人田径巨星——杰西.欧文斯因肺癌医治无效而病故,时年66岁。这位田径巨星的陨落,在全世界引起巨大反响。
欧文斯的一生,是充满艰辛的一生,也是充满战斗精神的一生。他创造的在75分钟里连破五项和平一项世界纪录的奇迹,是世界田径史上最光辉的篇章。欧文斯的名字,永载史册。
1913年9月13日,欧文斯降生在美国南部亚拉巴马州丹维尔一户黑人种棉佃农的家庭。他是母亲11个孩子中的第10个。欧文斯的父亲以后带领全家来到俄亥俄州最大的城市克里夫兰。九岁的欧文斯带着羸弱的身体进了菲尔蒙特技术学校读书。就是在这里,有幸碰到了查尔斯.赖利教练。赖利原在俄亥俄大学任田径总教练,赖利不仅教欧文斯怎样跑,怎样跳,而且教他怎样做人。
1935年5月25日,这是欧文斯一生中最光辉灿烂的一天,也是世界田径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
五月的阳光普照着鲜花开放的大地。在这样美好的季节里,美国大学生运动会在密执安州的安阿伯举行。时年,风华正茂的21岁的欧文斯以俄亥俄州立大学代表队的身份,神采飞扬地来到运动场。第一项比赛100码。发令枪一响,欧文斯便冲在前,动作轻得简直像飞一般。他首先到达终点,成绩为9.4秒,平100码世界纪录。第二项比赛220码跑,又是欧文斯一马当先的到达终点,成绩为20秒3,破220码跑的世界纪录。第三次为220码跨栏。他以22秒6的成绩再破220栏的世界纪录。由于220码相当于201.17米,220码跑和220码栏的成绩也被公认为200米跑和200米栏的世界纪录。
在观众的一片欢呼声中,欧文斯带着平一项世界纪录和破四项世界纪录的喜悦来到跳远区。这是他参加的最后一项比赛,他决心在这里再显神威。
跳远比赛他身体腾空的动作非常之漂亮。裁判员一量:8.13米,又一项世界纪录在欧文斯的脚下诞生了。新闻界把这一天称为“最伟大的一天”。
1936年的第11届奥运会,欧文斯则以其辉煌的成绩轰动世界,舆论界把第11届奥运会称为“欧文斯运动会”。
首先,在100米跑的激烈角逐中,他旗开得胜,夺得金牌,并平了世界纪录;随之,在200米的激烈角逐中,他又连连告捷——在预赛中以21.1秒的成绩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在复赛中,他再次以21.1秒的成绩破世界纪录;在决赛中,他又以20.7秒的成绩第三次打破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并夺得金牌。在跳远决赛时,他却以8.06米的成绩打破奥运会纪录。他创造的这个新的奥运会纪录保持了24年之久,直到1960年罗马奥运会才被打破。
仅100米、200米、跳远这三块金光闪闪的金牌已经使在场的11万观众为之倾倒,为之惊呆了,然而人们没有料到在奥运会田径赛的最后一天,4×100米决赛他同队友一块,以39.8秒的成绩夺魁并再破奥运会纪录。
欧文斯去世后,美国奥运会执行理事长米勒说:“欧文斯的成就和他为奥运会所做的工作,将永留人间。”美国田径联合会特设欧文斯奖,以此为最高荣誉,奖励那些在田径事业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运动员,同时也以此永远纪念这位伟大的田径巨星。(附图片)
王军霞和马俊仁在首都机场手捧奖杯。新华社记者官天一摄


第11版(体育)
专栏:

  大满贯
——王莲香还能更完美吗?
朱迪.哈什曼,曾17次夺得全英公开赛冠军,50年代被认为是最伟大的羽毛球女选手;王莲香,集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全英公开赛、世界杯、大奖赛总决赛羽毛球女单桂冠于一身的印尼选手,是80年代底至90年代初最为杰出的、也是世界羽坛唯一“大满贯”选手。
哈什曼最近发表文章,谈了她对王莲香的看法,认为王莲香还有完善的余地。
羽毛球正在为世界级球手提供一个良好的活计,而且更多的运动员已被这项运动所吸引,在亚洲尤其如此,如早在60年代印尼就有了训练基地。现在的体制看来已变为全年全天候的训练,这必然在总体上提高女子项目的水平。
王莲香向人们显示了充足的训练——稳定和平衡是她在赛场的出色特点,而在这种打法下她的体力优势就显得十分清楚。去年我在伯明翰世锦赛上和新德里世界杯赛上观看了王莲香轻而易举地夺冠情景。我的看法是:
王莲香最基本的战术,就是将对手的回球打得高高的并落在对手的后场深处,无论对方打来的是扣杀、高远球、平抽球还是高发球。只要她接发球,就信心十足,并将对手压到后场,等待着对手回球质量不高时发起突然致命的进攻。她的防守可以说最为出众,即便当她的身体重心不稳,甚至快要劈叉和眼见无法回球时,她还时常有能力在网前放出质量不低的高远球。
除个别球手外,时下的女球员都对击败王莲香不抱希望。她们看来不思去寻找致胜王莲香的手段。相反,每个人打法都落入一个套路,因而王莲香破这一套路只需练一打百而已。王莲香的套路也是最容易破解的之一,但其他球手对此又做了些什么?
怎样去打败速度快的球手?你只要放慢比赛速度;怎样去击败消极球手,又不会掉进被牵着牛鼻子走的陷阱而首先出现失误?你也同样去打消极球,直到你抓住同样的进攻机会。
60年代日本也有一位与王莲香打法近似的选手,叫高木纪子。她拉来拉去,与强手较量。后来不少人研究她的打法,最后还是发现了她的打法弱点。
像王莲香一样,高木也是把胜利基于对手的失误上,尤其是这些选手是瞄准了网前又是打底线两角来遏制她的特点时。可当高木被迫从后场回击众多的较深高远球时,她也会出现错误。她反倒不适应了这种打法。王莲香也不习惯制造得分机会,我推测这也可能是她的弱点所在。可现在好像没人彻底地来试用一下此战术。
在王莲香训练时,我见过她打刁钻的吊球、很骗人的假动作和落点准确的半场扣杀及靠手腕难以捉摸的变化来进攻。可在她的大部分比赛中,却鲜见使出这般扣杀的武艺。
如果王莲香在原来近乎完美的防守技术上再完善自己,并胸有成竹地打进攻型球,那么日后她会变得如何出色,什么纪录她还创造不出呢?


第11版(体育)
专栏:体坛絮语

  掌声永远属于拼搏者
晓骅
“体坛尖兵”叶乔波名震环宇,项上戴着冬奥会的两枚金牌,头上顶着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的花冠,堪称功成名就之人。尽管如此,叶乔波并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抱着伤病之躯加紧备战,向着新的目标冲击,她在实践自己的一句誓言:从不轻易放弃!
叶乔波的抱病冲击让人联想到一位战斗英雄的话:生命不息,冲锋不止。叶乔波年已30岁,已在冰坛上拚搏了近20个春秋。说实话,就运动生命而言,叶乔波的机会已经不多了。她深知这一点,也更懂得珍惜这少之又少的时间,她在运动生命即将结束之时,鼓足勇气向自己的昨天、向自身的伤病,以及越来越强大的对手提出挑战,精神实在令人感佩。这不正是“生命不息,冲锋不止”最充分的体现吗!
赛场如战场,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叶乔波知道自己面临的可能就是失败,尽管她可以去避免这种结局,然而她却不愿让自己拚搏的一生留下一丝遗憾。
“人生能有几回搏。”30多年来,容国团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许许多多豪杰志士去拚搏、去奋斗!容国团之所以可敬,是因为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叶乔波尽管不是容国团,然而她的言语和行动都表明,她同样也是一位拚搏者,而且是一位能拚搏到最后一刻的人。我想:容国团、叶乔波等人,正是一批高唱拚搏之歌的勇士,他们不畏征途的艰险,勇往直前;他们把个人的荣辱得失置于脑后,只求在事业上鞠躬尽瘁。我由衷地敬佩他们,他们应该得到最多的掌声!


第11版(体育)
专栏:

  写好“老兵新传”
年维泗
1991年10月,我接到国家体委下达的任职通知,到中国棋院上班了。从足球协会转到中国棋院,从偌大的绿茵场地转到小小的纹枰上,从搞多年足球业务的教练转到棋院当党委书记,这三大转换使我顿感茫然。40年的足球生涯是近于悲壮的,本来我想辞掉足协主席的职务后,能够继续留在我大半辈子都工作和生活所在的训练局,因为我熟悉那里的一切。但几经争取体委领导还是做出决定——到棋院任党委书记。带着茫然和近于无可奈何的心情,我离开了训练局走进了陌生的静谧的棋院大楼。与此同时也告别了惊心动魄,热闹非凡的绿茵场……
党委书记的任命并非休闲的头衔。虽然叫了30年的“年指导”,在一天内变成了“年书记”,但这里并不是场地和棋盘之间的不同,而是一种使命感和紧迫感的交响曲。每当棋院的同志称呼我“年书记”时,我就觉得这声音中有尊重、信任和企盼。我既然接受任命到棋院来了,就不能人在其职而不谋其事。想想自己40年足球经历,想想自己已近退休的岁数,对这次人生旅途上的转轨,的确缺乏信心。但是尊重、信任和企盼,又使我振奋了精神,在这个未知领域中认真地探索和工作。貌似文弱书生的棋队队员对足球颇感兴趣,为他们组织一场足球比赛,聊足球侃足球的情绪要过三五天才能平静下来。我没有想到足球和棋的距离并不遥远,棋院的同志能够理解我的过去和今天的工作,他们愿意“找年书记聊聊天”。我很快地和棋院的同志熟悉起来,淡漠了不愉快的足球,积极做好书记该做的事。我抓紧时间书写我的“老兵新传”,也许这个“新传”写不了几页就可能结束,但不管几页也应该写出一个党委书记应有的形象。
棋院是一个新建的事业单位,管理基础薄弱,缺少严格的制度和纪律,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时还拿不出“大手笔”。不过棋院领导班子的素质较高,能够自觉地坚持勤政廉政的作风,所以相互共事比较通畅。我对我分管的工作尽量做得“实在”一些,不能光说不练。“练”和“实在”的想法就是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遇到分歧意见,我从维护全院团结上做工作,疏通情况,讲清道理,消除怨气,诚恳地对待每一个同志。
我知道竞技体育最终要讲的是成绩。40年的运动员和教练员生涯我懂得光荣和梦想、胜利和遗憾!我多么希望今天的棋队队员能够珍惜自己的年华,在棋类事业上去攀登自己力所能及的高峰啊!值得高兴和很受教育的是,在随队参加摩纳哥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卫冕战期间,看见谢军全心投入比赛的情况,她赢了,赢在一种希望的不懈追求中。谢军的卫冕成功,就在我们身边验证了运动员、教练员全身心投入后的成绩。虽然,从足球改行到棋院已经很久没有直接管队了,但我一直认为队员、教练和领队是少不得专心和投入的,失败了要做这个工作,胜利了也要做这个工作。
近60岁再改行确实有些晚了,但边学边干,也长了许多新的知识和经验。现在感到我发现的问题和该做的工作比我已经做的要多得多,面对这些工作,我要尽力而为,力求做好这篇《业务干部转为党务干部》的文章。


第11版(体育)
专栏:

  四面开花初见成效
北京武术院新事多
吴文
北京武术院地处北海公园西侧,地理位置好、风景优美、交通方便。但由于北京武术院旧址北海体育场,年久失修,训练条件较差,发展受到影响。然而他们深化改革,四面开花,取得可喜的成绩。
自从去年3月份开办训练班以来,开设有长拳班、太极拳班、散打班、中国式摔跤班等,共接收学员800多人次。其中大部分是本市的中、小学生和职工,学太极拳的中老年人较多。另外还有来自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贵州、江西、新疆等武术爱好者。
同时还接收了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巴西、伊朗、香港等18个国家及地区共100多人次的训练。
北海体育场开展的各项武术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北京武术院目前是新建单位,但是这里的干部来自原市体委从事竞赛、外事部门的骨干,师资队伍来源于北京体院、北京师范体育学院、武汉体院和老北京武术队一些著名教练,干部与师资队伍强大。他们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已经为国家培养、训练出很多既有前途又很年轻的新生力量。
北京武术院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他们的宗旨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今年又成立了华园培训中心、华宇培训中心、卢沟桥培训中心、通达培训中心、海淀培训中心、木兰拳推广中心、宽街少林武术学校、金盛武术馆、福建晋江分院等九个武术联锁组织,并设有统一的训练、比赛、表演等内容。


第11版(体育)
专栏:

奇星杯体育漫画赛
奖杯也有他一半
毛铭三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