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与种粮大户郑国民一席谈
车树珏
编者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村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亿万农民在社会实践中,一方面成功地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使这些矛盾得以解决;另一方面,他们也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在解决这些新矛盾、新问题上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这些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亿万农民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许多新的政策,以引导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但这些政策的落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各地进一步细化,需要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出实实在在的实施办法,需要做大量的落实工作。这篇文章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况,建议搞农村工作的同志们读一读。承包土地转让问题,中央已经有了原则性的政策,到底如何实施,显然还需各地做大量细致的工作。
                   
郑国民系辽宁省铁法市孤山子镇汪荒地村农民,近5年来一直耕种土地百亩以上,在本村算是个种粮大户,论生活水平也算是小康之家了。笔者日前到他家调查,与其一番谈话,笔录如下,供热心农村工作的同志们思索。
笔者:听说你是本村的种粮大户,你种多少地?效益怎样?
郑:我近几年每年都种130亩地,像我这样的户村里还有两户。我有自家责任田36亩、村机动地36亩、从5户农民手中转包来51亩,还有7亩开荒地。这些地基本是玉米间种小麦,平均亩产650公斤,在本村算是高产的啦,每亩纯收入100多元。我去年盖的这两层小楼共240平方米,花了5万多元钱,都是靠种地得来的。
笔者:你转包来的耕地都是哪些户的?怎么转包?
郑:这5户有的是常年在煤矿做工(附近有个晓南矿),有的是常年经商跑买卖,还有学校教员、镇里通讯员。论包法嘛,都是一年一包,一年一讲价,大约是每亩地给75公斤—100公斤粮,土地上的负担全由我负责。
笔者:你家有多少劳力?多少畜力?
郑:我家5口人,两劳力。我今年55岁,还有个18岁的姑娘,我们爷俩种地。有3匹马1挂车,农忙时雇临时工,种这些地没问题。
笔者:你种地是上农家肥还是上化肥?
郑:主要是靠化肥。不过这化肥也太贵了,一个劲的涨价,离还离不了。农家肥不够用,只能把农家肥上到自家的责任田里。转包来的地就不能上农家肥了。何况是一年一转包,下年就不知再包谁的地了。
笔者:你们村有多少外出做工的?收入怎样?他们的耕地都怎么种?
郑:我们村光上煤矿做工的男劳力就有200多人,常年做工,月收入三四百元。大部分人家没扔地,由家里老婆、孩子种,产量不高,就是混个口粮和烧柴。他们也想转包,但觉得每亩得75公斤粮还少点,更主要的是怕私下转包不长久,想常年转包还怕我这样的接包户不常年干。我也想常年接包就怕政策不稳定,今年这样,明年还不知啥样。嘿!真是“麻秆打狼两头害怕”。
笔者:据你的能力、村里情况,你还能不能多包地?
郑:能!当然能!要想多包地有的是。没说吗,就怕政策不稳。越多种越合算。我估摸一下,我种50亩地,去掉负担、费用、人吃马喂,就剩不了多少钱,超过50亩,那就是越多种越合算。我上边说种一亩地剩100元钱,那是指种50亩说的,要多种每亩净剩就不只是100元了,今年粮价又涨上来了,我看往后多种地更合算了。
笔者:你只有一挂马车,再多种地能行吗?
郑:一挂马车当然不行,要有个二三百亩地我就要买拖拉机了,要是早兴这么干,我连小楼都不盖,先买拖拉机,没人开,让我姑娘学学,当拖拉机手满行。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股份合作制在农村

  农村改革的又一伟大实践
陈根兴
近年来,江苏南通市坚持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全市7000多家乡(镇)村企业中,已有2000多家新办、改制为股份合作企业,总股本金21亿元,新吸纳股金5亿元。股份合作经济正在农村迅速崛起,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在市场经济中开始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
   寻求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南通市,乡镇企业已经占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但也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市场经济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乡镇企业原有的运行机制越来越不适应。二、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特别是三资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国有企业加快转换经营机制,乡镇企业的运行机制已经或正在丧失独有的优势地位。乡镇企业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主要是这几点:一是政企关系不顺,自主经营机制退化。乡镇、村行政领导对乡镇企业的控制日益加强,干预、索取也越来越多。二是投资渠道单一,自我扩展机制弱化。三是只负盈不负亏,风险责任机制淡化。企业发生亏损,无人负责,最终“包袱”还得由乡镇政府来背。四是短期行为严重,自我约束机制软化。
乡镇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主要是产权关系不明造成的。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曾借鉴了农业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的思路,在乡镇企业中普遍推行了以承包经营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两权分离的改革,但并没有收到“一包就灵”的效果。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虽然也涉及了两权分离的问题,但企业的产权关系仍然模糊不清,承包者在承包指标上同政府讨价还价,对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仍不能真正负责,承包期限的短暂反而助长了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以包代管”的倾向削弱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承包者的经营行为也缺乏民主监督。股份合作制的产生和发展,正是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客观选择的必然结果。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目前,南通市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形成了这样几种类型:
增量投股型。以原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为基础,对企业新上的技改和扩建项目发动企业职工投股,实行独立核算,按股分红,形成“一厂两制”式的混合型经济。这是我市目前股份合作制的一种主体形式。
存量折股型。对乡村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按其原始来源和积累多少,科学地评估,合理地界定,折成乡村集体股、企业股、社会法人股、个人股。职工再投入相应的增量股金。这样以存量带增量,迅速扩大了企业的资产。
法人参股型。在隶属关系、财产关系不变的原则下,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的界限,实行乡镇企业之间,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或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之间联合办厂,分别以资金、土地、厂房、设备、技术、劳务等生产要素入股,共担风险,按股分红。
合伙持股型。对原有的乡村集体企业,特别是小、微、亏企业的存量资产,经过认真评估,实行招标转让,由能人牵头合伙持股。土地所有权仍属集体,土地使用权按规定转让或作为公有股投入,土地的级差收益,由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回收。
个体合股型。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采用合股的方式,联合经营。
股份合作制在我市的推行,虽然时间不长,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带来了积极的连锁效应,完善了乡镇企业的运行机制,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下了基础。
实行股份合作制,明晰了产权,从而理顺了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在管理体制上,企业建立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乡镇政府和村行政组织不再是企业的直接管理者。在企业干部制度上,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情况,改以往企业负责人由组织任命为民主选举或民主选举与组织推荐相结合。在利益分配上,企业原先定额上交给乡村的利润变为乡村按股分红。
实行股份合作制,改变了过去单一投资的模式,形成了多元化、社会化投资的体制,不仅把本企业职工的剩余资金集中起来,而且把社会上的和外地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资金和各种生产要素吸引过来,投入企业,缓解了乡镇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紧张等制约因素。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投资者对投资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促使企业注重投资效益,挖掘内部潜力,从而提高了资金和各种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程度,推动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红果,白果……
吴酩
红果,又叫山楂、山里红,前几年着实红火了一阵子。原来毛儿把钱一斤的摊儿货,让营养学家、保健学家足足实实地一论证,新闻媒介呼呼啦啦地一“爆炒”,居然一下子变成了“皇帝的女儿”,两三块一斤还抢手。穷怕了的老乡们,哪儿见过这阵势?再加上各级领导的发动,于是,“要想富,种红果树”,立时成为一句流行口号,席卷北方数省。
当时,我是既高兴又犯嘀咕。高兴的是一些穷山沟里的农民总算找到了一条致富门路;嘀咕的是像种粮食似的这么栽红果,将来能有好吗?我可吃过红果的亏。那是30多年前的事,一次放学回家路上花几分钱买了半兜山里红,饱餐一顿,结果晚饭吃不下,还呕了半夜酸水。打那儿以后,我明白了一个理儿:红果不能当饭吃。当然,现而今的消费法已经大变了,还像我那样大嚼山楂果的没几个,多数是吃茶、糕、片、汁、酱、串之类的系列加工品。但有一条是没变的,不管怎么加工,它还是山楂,还是不能当饭吃!因此,它的市场容量,比大米、白面小得多。
不幸得很,当年犯嘀咕的事,如今得到了验证。去年收获季节,运到北京街头的大红果,一块钱三公斤都卖不动,更甭提砸在产区果农手里的了。物本以稀为贵,倘若“皇帝的女儿”犹如眼下街上“练摊儿”的,遍地皆是,那还金贵得了吗?
果农还没完全从市场剧变中缓过劲来,总结盲目发展红果教训的文章已经陆续见诸报端了。挫折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单打一,而要充分利用资源,全面发展;这样才能更适应市场的变化,实现盈亏互补,不至于“在一棵树上吊死”。
除此而外,我以为在算帐方面也应接受点教训。刚刚进入市场的农民,看现价、算死帐;看红果卖两三块一斤,眼热、心跳、想大种,无可非议。各级“主事人”也这么简单地算,纷纷推出“红果战略”,就不大应该了。因为红果并非珍稀植物,大家都种,价格必然大跌,这并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完全是商品经济的常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要引导农民,自己首先要学会看长远、算活帐,要善于在“热浪”中保持冷静,尽量准确地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帮助农民减少自发的冲动,避免经济损失。
最近,又听说一些好心人在发动群众大种白果(学名银杏)了。帐还是老算法,一棵树每年能结若干斤白果,每斤二三十元钱,树叶、木材还能卖,等等。因此说白果树是“摇钱树”,不光城市美化要大种,而且农村可以家家户户种,大发白果财。对此,笔者实在不能苟同。固然,就树种讲,银杏是“活化石”,曾经是很稀少的,也颇具经济价值,但自从我们攻克了繁育难关以后,银杏就可以大量育苗栽植了。且不说,满世界种白果,难以满足人们的多种观赏欲望;就是种白果的农民,也未必能准发“白果财”。现在极少数种,是二十几元一斤,种的人多了,还能是这个价吗?孰不知,白果的市场容量比红果还小!而要让人们像吃花生豆那样嗑白果,也得些年头呢!我还是认那条旧理:白果也不能当饭吃!望那些只会算死帐的爷儿们,别再吊农民的胃口了!
搞市场经济,光凭好心、热脑子不行。否则,准添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研会”:致富新热源
——山东省莱芜市农村采访札记
刘慕学张宪春
“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那么,最终解决问题要靠什么?”回答这个热门话题,很多人会说:靠科技!而山东省莱芜山区的许多农民则脱口说出,靠研究会!
这个“研究会”的全称,便是莱芜市农村家喻户晓的“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
    “阵痛”的产物
农村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阵痛”,竟突出“痛”在作为助动器的科技身上,这是始料不及的。
目前,在大多数地方,农业科技的经费减了,人员少了,机构并了。即使从全省农村科普的“老先进”——莱芜市看,“乡乡有农技站、村村有农技队、队队有实验田”,也已基本成为历史。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近两年来,随着农产品经营和价格的放开,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却更为迫切。比如说,过去习惯于统收统购的农民,进入市场后才发现,国光苹果0.38元0.5公斤也没人要,富士苹果1.5元0.5公斤还抢不到。只有育出上下一样粗不打弯儿的黄瓜,日商才肯要;只有种出又大又脆的“洋姜”,美商才收。“科技就是银子”,使广大农民的科技热情空前提高。自费到百里外、千里外拜师求艺的事屡见不鲜。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充满反差。过去农技推广“国家拿钱,部门出力”,不少农民还是不断产生惰性和抗性;现在行政干预职能弱化了,农民反而对科技上了瘾,挡都挡不住。市场的拉力,就这样表现出来了。
这时,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的出现,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这个市的“农研会”,起自80年代中期,当地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专业户、原农村科技组织散伙后的游兵、回乡知识青年,自发约起部分兴趣相同、性格相投的乡亲,松散或密集地联合在一起,什么赚钱研究什么,什么效益高就干什么。到90年代初,全市研究会已发展到500多家,其中有棱有角、特别红火的170多家,会员5万多人。累计研究、开发、推广各类新技术1500多项。
莱芜市委、市政府一方面认真为农村科技体系接线、补网、稳人。一方面从实践中提炼出一个颇有分量的指导思想:在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科技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也必须推向市场。农村科技市场的主体不是政府、不是干部,而是农业生产经营者。研究会则是科技市场的有效载体。
   “动力源”是市场
农研会在莱芜市呈燎原之势,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其“动力源”很值得研究。
像果树疏花疏果、高接换头、地膜覆盖、生姜深加工等实用技术,过去政府部门拿钱拿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难以完全推开。在农研会内部,会员甘心情愿掏钱学技术,使得上述技术推广一帆风顺。
更叫人称奇的,是这些农民的科技成果。牛泉镇鹿毛埠村农民鹿赞庆领办的长毛兔科技研究会,根据母兔产毛多、质量好、市场需求,竟研究出“长毛兔胚胎性别人工控制”技术,一举使仔兔雌雄比例,由原来的3∶7变为7∶3。全国17所大学和科研单位的40多位遗传生物专家,闻讯前来观摩研讨。至今,该会已有8项成果通过省级和国家级鉴定。
还是让我们解剖一个农研会的发展过程。
“农研会”的“元老”,当属由口镇“农民养鸡技术研究协会”。开始是在1984年,农民谷体强养鸡有绝法,四邻八舍便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学习,谷体强热情接待,但招架不过来,便规定阴历二、七大集时为咨询日,这样便有了集体技术活动和活动组织者。参观多了,众多乡亲便要求谷体强提供雏鸡、饲料,帮助防疫、销售等。服务项目一多,无偿也演变成了低价有偿。于是瓜熟蒂落,便挂出了“养鸡技术研究协会”的牌子,成为融引进、培育、示范推广、经营于一体的实体。农研会大都是这样起家的。
从中可以看出,农研会的生长点主要有二,一是研究课题都是农民最关心、最实用的技术。这技术能很快转换成人民币、甚至外币。二是研究会不只管技术推广,管技术产品的加工和销售,通过经济利益把农民紧紧拴在了一起。用句抽象的话说,就是把科技开发工作,由过去的政府行为,变成了经济行为和社会行为。
莱芜人将此概括为一个公式:实体+技术+会员=研究会。
自然,农研会的兴盛还有诸多因素。如机制,因系民办,“头儿”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涉及范围也无行政区域限制。去年以来,莱芜市农研会的跨乡、跨市趋势越来越明显,有的联合范围已横跨若干省区。这种群团式联合运作的结果,带动形成了农村科技的产业化。在农研会带动下,该市生姜面积已由1万多亩发展到10万亩,大蒜由不足1万亩发展到12万亩,果树由原来的18万亩达到36万亩,长毛兔不再大起大落,长期稳定在百万只规模,蚕茧产量比过去增加了3倍……据最新统计,莱芜市新增农业产值的32%来自农村科普技术,1993年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亿元,比上年增长53%。科技,正把莱芜农业推上高产优质高效轨道。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下乡调查少开“空头支票”
据一位乡镇领导干部讲,去年一年,他先后接待了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带领的调查组、检查组不下20起。每次都全面汇报了本地的工作,尤其是需要上级部门出面解决的迫切问题。几乎每位领导听后都很重视,一条不漏地记在本子上,表示一定纳入议事日程,尽快给予解决。可一年时间过去了,所反映的问题一个也没见解决。谈及此,这位乡领导很不满,他说,他们只会开“空头支票”,咱们说了也白说。
这位乡领导说,上级部门派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目的是为了掌握情况,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而不是例行公事,走走过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对调查、检查中发现或收集到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必需上级部门出面才能解决的迫切问题,应根据自己的职权范围,该拍板的要当场拍板解决;一时不能解决、或需等待时机才能解决的,也该给基层同志一个明确的答复。总之,不能给我们开张看似“定心药丸”的“空头支票”就完事大吉。
这位乡领导的话很有道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级干部多作调查研究,少做表面文章。建议各地各级领导同志重视基层同志的呼声。少开“空头支票”,多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四川省岳池县程孝东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万载农民用石头铺设小康路
本报讯江西省万载县近年来发动农民开发石头资源,使之成为一条有效的脱贫致富门路。
万载县委县政府积极引导富余劳力利用万载紧靠320国道和湘赣公路交通便利条件,开发石头产品。县农行、乡信用社等单位对销路好、产品质量好、懂技术、守信用的生产厂家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帮助添置钻石机、破石机、汽车、拖拉机等采石、运输工具。近年来,该县办起100多家采石厂、石头加工厂、花岗岩板材厂、水泥厂等。开采的石头销往县内外各地。目前,该县年产青石、白石、花岗岩石等产品2300多万吨,年产值已达2500多万元。
(罗亚毅)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古邳建成苔干基地
本报讯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积极发展苔干菜生产,目前已在全镇建成苔干菜生产基地3万亩,实现产值3000多万元。
古邳有2300多年种植苔干的历史。去年,镇里筹措资金40多万元,添置小包装方便食品加工机械,狠抓了苔干的深加工和出口。1993年加工苔干730吨,占全镇苔干总量的70%。目前,古邳镇已在全国设立苔干销售网点135个。“下邳”苔干还远销日本、独联体、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
苔干属无污染绿叶类蔬菜。其味淡清脆,内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还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利尿、补脑安神、抑脂美容的功效。
(娄培义)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绥宁立体开发见效
本报讯湖南省绥宁县在山区开发的78个品种,去年产值达2.78亿元,比上年增长40.5%。
90年代初,绥宁县委、县政府提出“立足资源优势,狠抓综合开发”的总构想,划出35万亩高山、远山、矮山、荒山,引导农户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油料林、经济林、药材林、果木林、笋竹两用林;狠抓科学种田,大力发展农业,实现高产、优质、高效;把水田以上,600米以下的山地作为“摇钱”的黄金地段,建立以天麻、五倍子、绞股蓝、食用菌、茯苓等为主的14大生产基地。为使开发出来的产品加工增值,全县兴办了食品、冶炼、药材、竹木等258家加工厂,并在国内外建立52个经贸点,把加工产品销往海内外。
(谢宏祥谢继武)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蓬莱水产年增四成
本报讯山东省蓬莱市实施水产品精养、低耗、高效益大规模养殖取得显著效益。去年水产品总量达到20万吨,比1992年增长45%。
该市去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财政、农行等部门支持以及内引外联、以资代劳、带资入场等渠道,筹措资金1.2亿元,新增渔船总动力6000多马力,开发海水养殖面积7475亩。同时还推广了捕捞、养殖生产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目前,全市水产新技术覆盖率达60%,增加效益20%。全市建立冷藏加工厂52个,网绳、造船、冷藏运输等服务企业67个,水产品零售批发市场7处,出口创汇600万美元。
(陈鹏昆建振安)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林业转入速度、质量、效益并举阶段
我国速生丰产林近五千万亩
本报讯我国林业努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正从经济结构单一、粗放经营转入以调整结构、依靠科技、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向高产优质高效持续林业方向发展。
目前,各地正在以市场为导向对林种树种结构进行调整,成材快、出材率高、经济效益显著的速生丰产用林、经济林、竹林等得到迅速发展,面积大增。据统计,目前,全国速生丰产林已发展到近5000万亩;经济林面积年均增加1000多万亩,累计面积已达2亿亩,占森林资源比重的12.1%。林业部在全国选定的500个经济林基地县,市场需求量大的名特优商品基地建设已经起步,一大批县生产初具规模,林产品已成为一些地方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南方七省的万亩油茶低产林改造已完成2/3。广西种植八角、玉桂等经济林1010万亩,荔枝、龙眼等热带、亚热带名特优水果426万亩;江苏建起以银杏、板栗为主的干果林20万亩,年产银杏近300万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60%至70%。
林业产业在迈向市场的过程中,也以高效为目标,摆脱了过去单纯的木材砍伐生产模式,走上了深加工、精加工、综合利用的道路。如今,制材业、人造板制造业、制浆造纸业、家具制造业、木片业、木制品业、竹制品业等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1993年全国林业总产值突破1400亿元,是1952年的52倍多。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从过去的“独木难撑”发展到今天的木材生产、林产工业、多种经营“三足鼎立”的良好局面。
(封加平吴焰)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严寒来临之际,青海省牧区六州已生产贮备了大量的牧草,为去冬今春防灾保畜和牲畜补饲做好了准备。地处江河源的果洛、玉树两州尽管气候条件恶劣,仍积极动员牧民贮备青干草。图为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水乡的羊群。李九燕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