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适应市场经济改革人事制度
——访人事部部长宋德福
本报记者翟启运
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人事工作如何适应这一带有根本性的转变,是人们极其关心并亟需了解的问题。为此,记者走访了人事部部长宋德福,请他谈谈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工作和设想。
宋德福介绍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今后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总的思路是:加大改革力度,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人事管理体制,即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科学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和宏观人事管理体系、人才市场体系、人事法规体系。
抓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是今年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宋德福说,1994年要创造一个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良好开端,国务院各部门和大部分省级以及计划单列市政府部门,今年要在机构改革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完成现有人员向公务员的过渡。不论是否进行机构改革的单位,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非领导职务人员,都要进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用。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及事业单位的性质、职能、特点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将走“脱钩、分类、放权、搞活”的路子。
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研究逐步取消企业内部干部与工人之间、不同所有制干部之间、不同形式干部之间的界限,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制度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宋德福指出,要进一步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引进激励竞争机制,打破平均主义,合理拉开差距,根据机关、事业单位的各自特点,建立相应的工资制度与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工资制度改革非常关心和重视,国家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为增长工资做了很大努力,尽可能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利益,使新工资制度入轨运行。由于工资分配中积累的矛盾比较多,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全部解决,关键是先入轨,再逐渐加以完善。
建立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宋德福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同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同,基金统筹办法也要不同。基金的筹集和使用总的要坚持权利、义务和强制性相结合,国家、单位、个人同负担,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与社会保险基金经营要分开的原则,积极试点、先易后难、逐步到位。先建立起机关事业单位合同制工人养老基金统筹制度;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先从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搞起;同时要抓紧研究建立机关特别是国家公务员的社会保险制度,抓紧失业、伤残保险制度的建立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大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迫切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宋德福说,建立人才市场体系的思路是实现“五个转变”,即逐步实现人才闲置与人才奇缺向市场交流、调剂余缺、合理配置转变;人才实际存在的单位、部门所有向社会所有、互通有无、合理流动转变;人才流动由单向选择向双向选择转变;人才流动的“集市市场”向“定点市场”转变;“统包统配”的人才资源配置模式向在国家宏观管理下,发挥人才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模式转变。并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运行规则,形成灵活开放、平等竞争、高效有序的人才市场,建立流动、仲裁、合同等制度,保护用人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引导人才流动的方向,控制流速和流量,使人才市场在法律规范下有序运行,争取在2000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职能完善、机制健全、法制配套、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体系。
在谈到建立健全人事法规体系问题时,宋德福说,1994年将是人事工作法制年,要抓紧制定国家公务员制度配套法规,如《国家公务员职位分类实施办法》、《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研究制订奖励、培训、职务升降、职务任免、退休等暂行规定。加速人才市场法规建设,抓紧制定有关人才市场管理和人才流动争议仲裁方面的规定。企业、事业单位人事法规建设方面,要抓紧制定《国有企业人事管理条例》、《股份制企业人事管理条例》,以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法的起草等。
宋德福说,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人事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这就要求人事工作者要很好地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的规律,坚持改革的方向,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改变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摆脱那些不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陈旧观念的束缚,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新问题。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减少应酬深入基层
沈阳军区数十位将军为部队办实事
新华社沈阳2月10日电(记者杨民青、通讯员薛清波)新春佳节之际,沈阳军区所属部队的几十位将军减少礼节性应酬,深入基层进行了30多个专题的调查研究,为部队解决了上百个实际困难问题。
这些领导干部有的冒着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攀上高山哨所,深入到国境口岸,调查解决新形势下边防部队建设遇到的新问题;有的来到机械化部队,与官兵们一起探讨训练、科研、后勤建设上的课题;有的深入到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研究军民关系的新变化,总结做好双拥工作的新经验;还有的与基层政治工作干部一起研究怎样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问题等。某机械化集团军的五位领导分头到各师旅,同干部谈心,了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干部的思想实际,并一个连队一个连队地检查春节副食准备情况,为一些单位补充足够的副食品和文化娱乐用品。
辽宁省军区的几位领导分头深入到鞍山、辽阳、抚顺等地,与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们一起,研究、制定新年度里双拥工作的方案,尤其是新形势下克服形式主义实行量化管理的措施。黑龙江省军区的主要领导来到几个边防口岸,同上百个地方单位和部队基层干部座谈,研究边境管理如何保障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有利边疆稳定的问题,研讨了一系列新的对策。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光荣院”里笑声朗
黄敬
进入新年后的福建省建宁县,北风清冷,冰霜满地。然而,在距城关0.5公里的县“光荣院”内,却是一派热气腾腾,欢声笑语溢满院内。
什么原因使这个小小的“光荣院”笑声不断?原来是三明市委书记周厚稳冒霜踏冰从150公里外赶来给院里“失散老红军”拜早年。
建宁县是革命老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光辉的足迹。在战争年代,因种种原因,一些参加了红军的建宁儿女,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成为“失散红军”。多年来,周厚稳书记一直关心、惦记着这批为革命胜利流过血、出过力的“失散红军”,每年都深入到这边、远、偏山区看望他们以及烈士们的家属,并一再吩咐县委领导要给他们送温暖,排忧解难。建宁县委、县政府遵照市委指示,多方筹措102万元资金,兴建了“光荣院”,把孤寡、仍然住在乡下的“失散老红军”接到院里居住。生活费用、日用品、医疗费用全由政府承担。1月13日,第一批6位“失散红军”正式入院。
周厚稳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中,得悉“光荣院”落成的消息,特意赶来看望“失散红军”。
车刚停稳,周厚稳急匆匆地步入院内,详细察看了厨房、娱乐室、卧室,当他看到卧室内人人有电热毯,卫生设施齐全,被褥干净、暖和又整齐时,笑容满面。他来到娱乐室,看见“失散红军”们在玩棋打麻将时,俯身瞧瞧后,连连说,好手气、好运气、好兆头啊!
“失散红军”知道他是市委书记时,一下围拢过来。80岁的“失散红军”阮学凤,18岁时就任红军妇联主席,丈夫牺牲后,她与党也失去了联系。解放后当了22年村妇代会主任,她孤寡一人,正愁晚年无依靠时,“光荣院”把她从25公里外的乡下接来在这里安了家。她拉着周厚稳书记的手,噙着泪花说,早知道您很关心我们,今天终于见到您了,共产党好啊!我们没有白给共产党干活做事啊!其他“失散老红军”也异口同声说,共产党好。周厚稳转身对身边的县委书记陈积忠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别忘了继续关心这批“功臣”和全县的老人们。陈积忠兴奋地告诉周厚稳,全县还有20多位“失散红军”,年内准备全部动员他们入院。此外,全县已兴建了7个敬老院,多数无依无靠的孤寡老人已无后顾之忧。此时,院内响起掌声,溢满了笑声。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特写

  港人过“肥年”
新华社记者郭玲春
香港谁人不想过个“肥年”?那是说,在新旧交替之时财运亨通,也还意味着乘冬去春来,莫失寻财进宝的好时机。
于是,香港人各出“奇招”。比如大小商家,岁尾购物抽奖、削价酬宾,旧年陈货倾巢而出;酒楼茶肆年节招揽顾客,五花八门的宴席足可以从年夜摆到十五。那是老板们靠智谋求得的财路,至于伙计,别看他红包沉甸甸的,里头装着比往日更多的辛苦。
也有人的钱“得来全不费功夫”。癸酉年最末一期“六合彩”,奖金额为近年之最。得头奖的3位幸运儿每人怀揣1560万港元,过的真是个名副其实的肥年。
然而,行家分析说,想发财的香港人还是要凭自己那本“生意经”。维多利亚公园年宵市场好几个年轻花农,去年租地种植剑兰,虽遇风水灾害,一年辛勤浇灌,新春时节仍能得利20余万。一位子承父业的卖花人说,他们靠天时,更凭技术,才换得个“年年辛苦年年花”。他笑着解释:“花,用广东话说就是发!”
想过肥年,却走旁门左道的人未必能如愿以偿。九龙有几家店铺和书摊,临近年关时突击出售色情刊物、影像带和物品,未料警方来个岁晚大搜查,将价值45万港元的“不雅”书刊、物件付之一炬,有人戏称他们是偷“鸡”不着,狗年过的怎能如意?
小年夜,有人竟到银行“寻金”,打劫得款10万,另一个落荒而逃。被通缉者拿着不义之财,过的也是一个“不义”的肥年。
再说一些勤勤恳恳政府部门里的打工仔,新岁时也想添点外财。一个无牌照的摊档专卖应时水仙,某报记者刚举起相机,他就笑着躲开了。原来此地的政府工作人员也是不得从事第二职业的。这位业余摊主其实“早有预谋”,他先购入货源精心养植,“蟹爪”水仙以10元进价眼下换得300港币一棵,当然是过年的一大进项。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县委会上的“特殊文件”
新华社通讯员郭小为新华社记者张广远
散发讲话、报告等材料,在各种会议上已司空见惯。然而,在黑龙江省肇源县委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代表们惊奇地发现,合同、广告、信息成了会议上的主要“文件”,印发的7份材料中有4份属于这方面内容。
县粮食局的材料开门见山:
高粱,需20万吨,种植面积需32万亩;玉米,需13万吨,种植面积需25万亩;葵花籽,需2.5万吨,种植面积需24万亩;红小豆,需1万吨,种植面积需15万亩。
此外,他们还明确写明,凡愿与我系统签订合同者,提供以下服务,即保证按时签订合同,指导播种;在价格随行就市的前提下,保证按时组织收购;在收购中,以质论价,不压等压价;保证现金兑现,不打白条。
县供销系统各公司把收购农副产品的品种、数量、单价、收购地点都列了明细表,县糖厂的材料介绍的是农民以交售的甜菜作资,糖厂与农民联手经营,共分红利的具体办法。
肇源县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属杂粮产区。1991年,他们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红高粱批发市场、鲜鱼批发市场。
县委书记郝文国对记者说,搞市场经济,再按过去的那一套老路子不行了,农民需要的是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于是合同、广告、信息就装进了这次会议的材料袋,成了特殊的“文件”。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群众的贴心人
——记江苏铜山县泉头旺村党支部书记张增琪
龚烨张振武
江苏省铜山县泉头旺村过去是个闻名的穷村,直到1984年,人均收入还不足70元。张增琪担任党支部书记后,把群众疾苦放在心上,决心从创办工业入手,彻底改变全村的贫困面貌。当地有煤矿资源,他勘察地情,寻找资料,发动群众打井挖煤。张增琪不分隆冬盛夏,身先士卒,没日没夜地奋战在井上。经过全村苦干,终于使三个煤井屹立在泉头旺村的大地上。
泉头旺村有一个“铜山县拉丝机械厂”,盈利微薄。张增琪“筑巢引凤”,大胆引进科技人才,不但很快改变了该厂生产落后的状况,而且生产的“冷拔扎罗纹钢丝机械”,获得国家“七五”计划博览金奖和两项国家专利。1991年,又同美国伊斯顿公司合作,成立了“徐州市全宇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产品不仅畅销全国,还打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如今,泉头旺村变了,家家住上了新房,户户有存款。全村工业产值达4000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300元。
集体富裕了,有了钱怎么花?张增琪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应该改善教学条件,发展教育事业。村里拨款150万元,建造了占地19亩的崭新校舍,还与乡里联合投资办了两个初中班。他们对老师实行优惠政策,每年组织老师免费旅游,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民办老师“农转非”,解决老师们的实际困难。改善了办学条件,解除了老师们的后顾之忧,教育质量得到迅速提高。
近两年,泉头旺村已有4个学生考取了大学,20多名学生考上了中专,结束了该村祖祖辈辈没有出过大学生的历史。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是真富。张增琪坚信这个道理,他和村里领导一起,以照顾孤寡病残为己任,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困难。对五保户,除保证吃粮烧煤外,每人每年补贴900元,对退休的老干部、老党员每人每月补贴30元,对因天灾人祸造成困难的村民实行特殊补助。仅此三项,泉头旺村每年开支达30多万元。
有一位老太太,是个五保户,去年病危,张增琪除安排人细心照料外,还亲自给老人端药喂汤。这位老人病愈后,逢人就夸,说张增琪是党的好干部,体贴群众的热心人。张增琪听后对人说,共产党的干部,就应该处处关心群众,否则,要我们这些干部干什么!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哨卡鸿雁
李石元胡华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边境的山路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位身着绿色制服,肩挎绿色邮包的年轻人翻山越岭,穿行在冰天雪地里。他们就是被边防官兵赞誉为“哨卡鸿雁”的西藏亚东县邮电局的藏族邮递员亚林和巴桑次仁。
海拔四千三百多米的某高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每年因大雪封山,哨卡要与外界隔绝半年之久,官兵们寄收信、阅报纸十分困难。亚东县邮电局知道后,就把开通哨卡的邮路当作拥军的实际行动,派出责任心强,身体强壮的藏族职工,义务为官兵递送邮件。在这条崎岖艰难的邮路上,亚林和巴桑次仁已是第四代投递员了。
通往哨卡的邮路,全长三十一公里,有五个执勤点。沿途坎坷泥泞,坡陡路险,还经常遇到塌方和泥石流。尤其是冬天,狂风呼啸,积雪盈尺,亚林和巴桑次仁身负十多公斤的邮件,在高寒缺氧的山路行走,在冰封雪裹的山洞宿营,异常艰辛。去年三月的一天,邮电局同时收到从内地发往哨卡的三封加急电报和五封快件信。此时的亚东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暴风雪袭击。为了安全,局领导提出推迟上山。可亚林和巴桑次仁却毅然将邮件用雨布包好,牵着马上路了。他们冒着风雪,穿越崇山峻岭,马铃响过,雪地上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经过连续十四个小时的跋涉,他们及时将加急电报和快件送到了哨卡官兵的手中。
军民心连心,邮路结深情。近十年,亚林和巴桑次仁在这条独特的邮路上行程十万公里,为官兵义务投递邮件十万余件。“哨卡鸿雁”的佳话在西藏边防到处传诵。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呼和浩特为驻军排忧解难
本报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本着实事实办的精神,近年来尽力为驻军某步兵旅排忧解难。帮助该旅解决了交通道路、随军家属就业、住房和子女入托入学等问题。
公安、人事部门优先办理随军家属户口和安排工作760余人;各级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和学校为家在市区的干部解决住房120余户;公路、交通、财政等部门投资100余万元为该旅修筑通往市区公路5.5公里;文教部门照顾军人子女入托入学420余人。红旗小学原是该旅一所子弟小学,长期以来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1992年底,回民区委区政府投资10余万元钱为红旗小学整修校舍,增添图书、教具,并安排两名大专毕业生到小学任教,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尚志亮)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廊坊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
本报讯素有京津走廊明珠之称的河北省廊坊市,近年来,军民携手共建,挥毫谱写鱼水情,1993年被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城”。
几年来,这个城市逐级建立健全双拥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小分队,形成军地两条线、市县乡村四级并举的双拥组织网络。
驻廊部队仅1993年就投入劳动力10955人次,出动车辆792台次,支援地方重点工程19项,公益事业建设152项,抢救群众41人,抢救财产折合人民币332万元,为希望工程捐款达7万元。
(韩国友杨静)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坐落在北京朝阳区祁家豁子的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于1987年开办,现有200多位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春节前夕,院里欢声笑语,老人们自编自演各种节目。瞧,他们笑得多开心! 陈晓根摄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咱给老伴儿戴红花
河北省遵化市肖庄子村党支部书记肖善德,带领群众勤劳致富奔小康,被上级授予“创业者”称号。当领导为他披红戴花时,五十好几的老肖鼻子一酸:“唉,老伴为让我安心给大伙跑腿,终日辛苦,任劳任怨,可这好名声却叫我独个儿占了……”说着,他将光荣花戴在老伴胸前。高远 景生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