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人物传记的一件盛事
王光英
近年,有的学者把华侨、外籍华人以及港、澳、台胞统称为海外华人。目前,居住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外籍华人3000余万人,如果加上港、澳、台同胞,共计5000余万人,其数量比整个大洋洲的总人口还要多出1倍。这是不可小视的特殊群体。
海外的华人不仅人数众多,分布广泛,而且贡献也突出。长期以来,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涌现出许许多多可称作精英的优秀人物。就科技界而言,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这四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世人面前为中华民族争了一口大气。华人经商理财的能力,更是令人惊叹。1989年马来西亚的《光华日报》曾载文指出,世界12大银行家中,东南亚华人占了5家。美国的《幸福》杂志曾公布过1992年财产达10亿美元以上的233名世界超级富豪的名单,其中就有10名香港华商榜上有名。至于华人在文化、医学以及其它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
中国的史学家向有为名人作传的优良传统。司马迁写《史记》,凡计130篇中,就有12本纪、30世家和70列传,这些都是精美的人物传记。中国人到海外谋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之前,然而翻阅史书人们会发现,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海外的华人竟无一席之地。因为直至清代的乾隆年间,四海之内唯我独尊的封建统治者,依旧把海外华人视作“化外之民”。既然打入了另册,自然就没有为他们作传的必要了。
1905年,梁启超先生在《新民丛报》上撰写了《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后来该文还出过单行本。人们一般认为,这是较早的海外华人传记。不过入传人物寥寥无几,行文较为简略,而且观点亦值得商榷。因为他把中国的和平移民与西方的殖民混为一谈了。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对海外华人的研究仍处于低潮,相关的人物传记屈指可数。至“文革”10年,海外关系被视为反动的关系,那时又有谁敢涉足这个领域呢?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介绍海外华人的著述日增,各类人物传记这时才多了起来。不过从总体来看,仍旧显得零碎,未能形成系列。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的同志们有感于此,他们多次赴京组稿,广泛征求有关人士的意见,精心策划,按照不同的国家地区,先开列名单,整体分类,然后礼贤下士,网罗人才,分头撰写,陆续推出一套令人耳目一新的《世界华人精英传略》丛书,真可谓是人物传记出版的一件盛事!
不必讳言,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这套丛书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例如有一些应该入传的人没有入传,即使已入传的人,也不一定写得那么准确和丰满,然而出版社主事者的胆识令人敬佩,撰稿人的成绩亦十分可观。开卷有益。翻阅这套丛书,海外人士会觉得祖国没有忘记他们而兴奋不已,国内的读者也一定会从海外炎黄子孙的创业精神中得到启示和鼓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丛书为增进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互相了解,架设了一座桥梁。
前些年我曾在香港工作,与海外人士多有接触,感慨殊深。现在丛书出版了,编者一定要我谈点意见,所以我写了这篇短文,是为序。(此文系《世界华人精英传略》总序,该书由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书人书事

  空谷跫音
——欣读《国学研究》第一卷
王能宪
近日展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学术年刊《国学研究》第一卷,有一种“空谷跫音”之感。
“国学”这个词语,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久违许多年了。
何谓国学?《辞海》释曰:“犹言国故,指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我国自汉唐与域外进行文化交流,特别是近世西学东渐以来,相对于外来的、他国的文化而言,便有了所谓国学、国故、国粹、国文、国语、国乐等等“国”字号的名词。
本世纪初,上海有一个著名的学术刊物《国粹学报》,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保种、爱国、存学”为办刊宗旨,当时诸多学者和革命家如章太炎、陈去病、刘师培等在其中发表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训诂学等论文,阐发传统学术,宣传反清思想。可见,国学不唯有传统的意义,而且有爱国的意义。
提起章太炎先生,又不能不使人想起他以“国故”题名的学术巨著《国故论衡》。章氏此书实为近代传统文化学术研究即国学研究的开山之作,后人以之与王充《论衡》、刘勰《文心雕龙》、刘知几《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相提并论。
“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倡导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国学”曾一度与新文化运动背道而驰,成为守旧、复古的代名词。一九一九年三月,北京大学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以“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化。随后,胡适也一反以前的主张,在《国学季刊》上鼓吹“整理国故”,并开列“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引导青年脱离现实的政治斗争,一头钻进“故纸堆”。
新中国成立,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学研究(虽然并不称之为“国学”)本着“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有了新的发展与成就,但也曾在“文革”十年中遭受巨大损失。
《国学研究》是新时期以来大陆第一种以“国学”命名的刊物。《国学研究》以“国”字标名,无疑是要继承章太炎以来的学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创造和建设新时代的新文化。
我们即将迈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昌明的时代里,国学研究有何价值与意义呢?它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如何?《国学研究》主编袁行霈教授在《发刊词》中阐述得深入浅出,透辟明了:“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因此,有识之士莫不疾呼弘扬我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辅助现代化事业——这实在是远见卓识。”
北京大学近百年来一直是国学研究的重镇。这里曾产生了一代又一代国学大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国学研究人才。从胡适、熊十力、金岳霖到梁漱溟、冯友兰,从钱玄同、罗常培、黄侃到唐兰、王力、魏建功;从严复、蔡元培、辜鸿铭到朱光潜、宗白华……
《国学研究》只刊载北京大学教师和在校研究生及访问学者的论文,从第一卷的作者阵容看来,足以显示其雄厚的实力。其中既有学界前辈,如张岱年、林庚、周一良、侯仁之、宿纪等、声誉日隆的中年学者,如张世英、楼宇烈、袁行霈、朱伯昆、孙静、何九盈、田余庆等;还有近年崭露头角的青年学者,如葛晓音、李家浩、阎步克等。可以预言,《国学研究》必将培养和造就一批“新一代的国学大师”,创造“第一等”的学术。


第8版(书评)
专栏:

  文化交流结硕果
欧阳忠
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长篇游记文学《走向阿尔卑斯——“地球首富之国”瑞士探秘》,是青年记者及画家余熙的新作。
1991年7月中旬,余熙应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瑞士罗塔利艺术学会等的邀请赴瑞士进行学术访问并举办主题为《中国印象》、《余熙画瑞士》个人水彩画展,历时三个月。回国后,他感慨万千,写出了40万言的《走向阿尔卑斯》。穆青同志为此书题写书名,伍修权同志和瑞士著名画家、社会活动家彼得·迈耶先生分别为此书作序。伍修权同志在序言中指出:《走向阿尔卑斯——“地球首富之国”瑞士探秘》一书介绍瑞士,有助于拓展视野,启迪心智,以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也是一次东西文化的交流。从本书的描写中,可以体味出作者致力于中瑞两国人民友谊发展的一片热忱。
在这块迷人的国土上,余熙在工作之余几乎游遍了瑞士的名城重镇、山山水水,结识了许许多多的知名人士,也访问了瑞士的一般居民,更真切地了解了瑞士人民的真情,这些第一手资料就是余熙创作《走向阿尔卑斯》的源泉,因而他的这部新著处处显得生动而真实,风趣而幽默。作为记者的余熙,他曾在报上发表过多篇关于教育事业的文章;他在瑞士“游山玩水”时,仍在关心这个问题。你看,他在一篇题为《教育,政府的“第一投入”》的文章中指出:“瑞士的教育事业,首先映入我的眼帘的,是它那无与伦比的、条件惊人地优越的小学校。”我想,瑞士为什么成为“地球首富之国”,其根本原因之一,那就是瑞士政府的“第一投入”事业——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个经验并非新鲜,但它却是富国强民的真理。反观我国目前的现实,就更感到作者的苦心了。当然,作者的视角更着眼于外域文化风情,着眼于两种文化交流和碰撞带给我们的思索。
作者的笔是质朴又富有激情,作为记者他耳闻目见实录,作为画家他突出感人的特色细节,使本书流淌着一股纪实性的真情。书中数十幅图片,文图并茂,富有情趣地介绍了外域的文化,为中瑞文化交流留下了难忘的一页。


第8版(书评)
专栏:

  智慧的金钥匙
止水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少儿读物存在着重说教而轻技能的严重偏颇。在社会科学方面,过于强调正面道理的宣讲,而缺少对反面事物的切实披露;在自然科学方面,又主要集中于知识传播,往往忽略技能的培养。这样,就使我们的少儿读者眼中的世界,扭曲成了一个平板的、浮面的、虚幻的图像。小孩子总要长大的,待到他们直面真实而丰富的世界时,过去的片面教育会使他们产生更多的惶惑和怀疑,甚至使他们缺少应对的足够思想准备和力量。
将少年儿童重新赶回水晶球般的“少儿天地”无疑是不现实的,怎样向这一代少年儿童提供喜闻乐见的出版物的问题,就严峻地摆在了创作者与出版者的面前。江苏少儿出版社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之一,就是近年来陆续奉献给少年读者的“百篇故事”系列。
“百篇故事”的创意产生于1989年,当年出版的《世界惊险故事100篇》一版再版,使出版者看到了它的旺盛生命力。这样,《世界动物故事100篇》、《世界侦探故事100篇》、《世界战争故事100篇》相继问世,《世界间谍故事100篇》和《世界危机故事100篇》也已在出版中。出版者对这套丛书进行了精心策划。在选材上,或以历史事件为依据,重新创作;或以世界名著为蓝本,进行缩写;或以民间传说为素材,加以改编;一方面严格剔除不适宜少年儿童阅读的成份,一方面力求能开拓读者眼界,培养读者处理现实事务的能力,使其成为正确引导小读者探寻广阔世界的金钥匙。在编著上,精益求精,力求写成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文字规范的好故事,能够使小读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为此,他们严格挑选撰稿人,并逐渐形成了以省内知名作家为主体的撰稿队伍。在出版上,也力求印刷精美,装帧大方,风格统一,且价格相对低廉,使小读者能够承受得起。
这样一套规模宏大的丛书,就每一本看,可说已将某一方面古今中外最精彩的故事囊括其中;而将全套综合起来看,则可以组构成一部从历史到现实的立体的世相缩影。从阅读的角度说,它在少儿读物与成人读物之间设置了一个阶梯,既满足了今天少年读者的阅读需求,也为他们将来阅读原著提供了一种路标和索引;从生活的角度说,它在少年和成人之间增添了一种有选择的沟通方式,既帮助少年读者以他们所能理解的方式更多地观察成人世界,也避免了他们过早地进入不宜接触的范围。
(《百篇故事系列》由江苏少儿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大地书讯

  大地书讯
△列入“中国当代漫画百家丛书”的《王成喜漫画集》已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姜文豪)
△杨成寅、王元骧、成立主编的《毛泽东美学思想概论》已由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林文霞)
△黄国柱著《圣土并不遥远——当代军事文学新潮》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
             (文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