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公仆谈心录

  困难中有机遇
——夜访南充市委书记李正培
本报记者罗茂城
几次与四川南充市委书记李正培相约,他总抽不出时间。未料记者小恙,书记夜晚前来探望时,到成全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新近南充地区一分为二,成为了南充市和广安地区,好些工业项目划走了,你怎么想?
李正培:分开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一种责任。分开以后,南充市的确困难多一些,现在南充所辖6县(市)3区,其中5个属老区,3个国家级贫困县。全市以农业为主,综合生产能力不强,抗灾能力较弱,基础设施滞后,这些都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大笑)。
困难也是机遇。要正视困难,也要看到南充的许多有利条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为工业提供大量的原料。南充是丝绸之乡,丝绸、纺织、机械、食品已成为南充的四大支柱产业。医药、石油、化工、电子、服装5个新兴产业也很有优势。基础设施正在改善,达成铁路(达县至成都)南充段1994年底可望通车,公路、机场、通讯和几个水电站正在抓紧兴建和扩建;西南蓄水量最大的(13亿多立方米)的升钟水库已经建成,使200万亩长期干旱的灌区得到解决。这些都为南充的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记者:建设新南充,市委市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李正培:依托中心城市,完善基础设施,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全市发展。我们这届市委、市府到1998年的奋斗目标是: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86亿元,财政收入达7亿元,年均增长都为12%,人口控制在733万,粮食稳定在人均40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0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过去,我们南充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运输困难,有好东西也卖不了好价钱,招商引资更为困难。外商要来投资办厂,一看通讯二看路,三看娱乐吃喝住(兴致昂然)。我们只有把基础设施搞好了,才能招商引凤。因此,现在全市人民把修建铁路、公路、通讯、机场、电站视为奔小康的“希望工程”。只要号召,大家都踊跃捐款、集资、投工投劳,令人感动。
南充除了资源优势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优势,就是南充人民具有吃苦耐劳的好传统。穷惯了的人,什么苦也能吃。现在南充每年外出务工的劳务大军达三四十万,在北京、深圳、珠海等地都是打得很响的。他们每年汇回来的劳务收入达六七亿元,这对南充经济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务工一人,脱贫一家”;“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回来会办厂”。劳务输出,是南充的一大优势。只要把人民群众动员起来,对建设新南充,加快步伐奔小康,我们这一届市委、市政府充满信心。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曹德旺:奇人奇想
本报记者孟晓云
在福州采访,无意中碰到一位奇人曹德旺。他貌似平常,语不惊人,事后听人说,原来他大名鼎鼎。
盛世奇人多,是改革开放的大舞台推出了一批原本平常而得一展才华的奇人。10年前,曹德旺因家境贫寒,在农村靠放牛、踩三轮车、为农场推销苗木糊口。10年中曹德旺奇迹般地崛起:他是福建耀华玻璃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资产已达到数亿元;拥有19家销售公司,是国内市场覆盖率为40%以上的设备最先进的汽车安全玻璃专业化生产的大型企业;上缴的税占福清全市税收的1/8。此外,他本人还是省政府经济研究所的特邀研究员。
一个小打小闹的生产家用玻璃的小厂,为何能发展成为一家专业化的大型企业?曹有些神秘地说:中国有两件东西,一个是房子,一个是汽车,而汽车第一就是安全。他独具眼光选择这一行,为的是争口气:外国人能生产的,中国人也能生产,不就是块玻璃么?中国连火箭都上了天,一块汽车玻璃还能难得住谁!
他常常灵机一动,别出心裁。1988年第一次出国到新加坡参加工业展览,安全玻璃卖不动,他急了。在全然弄不清东南西北一个熟人没有的状态下飞到香港,靠查电话号码簿扎进了香港玻璃市场,居然做成了一笔100万港元的生意。他得出的结论是,在香港做生意,一不看背景,二不靠关系,全凭你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如今曹德旺再去香港,不出酒店已是高朋满座了。国际市场引人入胜,他广搜信息,埋头算帐,断定美国和加拿大市场庞大,安全玻璃虽是配角,戏演好了,也能成为主角。于是他又只身闯入美加市场,七波八折,找到一名加拿大推销商,请到耀华参观,以产品质量打动了他,订下20年的包销合同。1993年他干得不错,销售额1.7亿元,出口创汇550万美元。
一些外商和港商看中了曹的才华,几次三番聘请他当经理和代理人,他不为所动。他说:“办企业当然要赚钱,可一个人一辈子能消费几个钱?我的事业在福建。”
成为大企业家之后,曹德旺似乎还是从前那个曹德旺,淡泊名利,始终保持着“泥腿子”的平民心理。有人建议他出资办学而后刻名立碑,他淡然一笑:有能力为乡亲们办点事,理所应当立碑干什么?就好像“某某到此一游”,看着叫人脸红。
不过,他又确与从前那个曹德旺大不相同。他常对下属说,每个人要进入角色,以求逐步达到最佳位置。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一个大企业家至少要懂五门课程:工商统计、工商会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计算机语言。为入门他苦心攻读数年,一本一本地啃下来了。
如今,公司的全部产品获部优、国优,并取得美国DOT标准、欧共体ECE标准、澳大利亚SAA标准的认证,是国内首家得到国际汽车玻璃技术协会认可的厂家,成为该行业中的“龙头老大”,产品已打入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被法国和加拿大两家集团公司选为中国生产基地。
当众多记者包围着他,请他谈成功秘诀的时候。他说,诸位,我希望你们多多关照那些一时的失败者,他们更需要鼓励和支持,以便东山再起,重整旗鼓。每个人都可能遭遇成功和失败,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昆明:中国最大的警犬基地
中新社记者耿军
云南省昆明市郊黑龙潭公园后山的一片密林中,时时传出令人心惊的猛犬狂吠。公安部昆明警犬基地就掩映在这片翠绿之中,占中国大半疆土的十几个省、自治区公安部门使用的警犬均出自这里。
头发花白的警犬专家郭学礼陪同我们刚刚跨入种犬饲养区的院门,那一排排钢网犬舍中即爆发出震耳的咆哮。一头头猛犬隔着钢网向我们发起“冲击”,前爪不断地扑撞钢网。与这些如擂羯鼓、如撞巨钟的“男低音”般的吠声相比,那些寻常家犬的汪汪之叫只能算是“童嗓”。
坚固的隔离网使我们可以近观种犬的风采。它们眼睛清亮如水,牙如利锥,脚如铁棍,高大灵巧,虎虎生气。郭学礼为使这些种犬变得“礼貌”些,不断呼叫它们的名字。公犬的名字多有阳刚之气,“剑敌”、“龙军”、“巨星”;母犬的名字亦很别致,“天丽”、“凯丽”、“爱丽斯”。
为培育中国警犬付出全部心血、现已退居二线的郭学礼向我们介绍说:“50年代和80年代,我国曾先后从国外引进警犬。然而使用中发现,这些进口犬有的虽体大凶猛,但刑侦作业能力差;有的外表秀丽,但山地适应性差,奔跑速度慢。于是,我们在有两代人、前后30多年培育警犬经验的基础上,倾力培育中国特有的良种警犬。由昆明警犬基地培育的良种犬,被国家有关鉴定委员会一致通过命名为“中国昆明犬”,从而结束了中国没有定型犬的历史。昆明犬课题获得公安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具有高级讲师职称的郭学礼指着一头编号90Y1004的昆明犬介绍说:“昆明犬的特点是体形适中、神经类型兴奋灵活,猎取反射强,嗅、视、听觉等分析器官敏锐,奔跑有力,易于驯服。我们曾进行过昆明犬与世界著名的牧羊犬的比较,昆明犬的幼犬训练合格率、基础、追踪、鉴别课目的考查均优于国外的牧羊犬。德国内政部警察司司长格列考察后表示,德国警方也应学习中国这种由警方自己育犬的方法,这样才能获得高质量的工作犬。”
昆明犬已在中国警方赢得很高声誉。公安部组织的多省市警犬破案率评比中,在年均破案率10起以上才有参评资格的警犬中,评选出29头功勋犬,其中昆明犬即有15头。其中一头名叫“海蒂”的昆明犬破案最佳,一年内破案55件。
基地研究人员取出一批昆明功勋犬的彩色照片,告诉我们:它们的“荣誉感”很强。果然,照片上:这些颇有灵性的“美男子”,蹲坐在领奖台上,胸前挂有红色三角形奖旗,一个个骄傲地昂着头。工作人员介绍:这些功勋犬不允许屠宰,它们有自己的专门档案,其工作年限结束后,有专人饲养照料,直至“寿终”。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拉萨:天人两相依
本报记者刘伟
拉萨大概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小、而狗的存活密度却最大的城市。大街小巷,及至农庄、草原,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几乎都有狗。老阿妈上街,身边的狗往往是前呼后应。
到牧区采访,未及走到帐篷跟前,先便有几只獒犬奔跑过来,它们是主人的卫士,也是牛羊的“总管”。西藏的狗大致有三种:一是过去贵族们养的“阿布错”,藏语意为“大胡子”,形似狮子狗,顾名思义。有趣的是,西藏人把长胡子老大爷也称为“阿布错”。一种是拉萨街头以及农区常见的土狗,尖嘴软耳,短毛,本不值钱,谁想近年也被“炒”得身价倍增。再一种就是獒犬。藏獒以凶猛著称,高大健壮而略嫌笨拙,发起火来狼都怕它,不过待人却很温顺。在牧区,牧人的獒犬追逐汽车,咬破车胎是常有的事。在西藏这个自然经济比重很大的地方,谁家的羊群多且肥实,肯定这家养有很好的藏獒。
我去阿里采访,听说过一个獒犬救人的故事。那是几个阿里的同志乘越野汽车去拉萨,行至措勤草原一带,遇上特大暴风雪,车子抛锚。当时,几百米远处有一道班。道班工人觉得奇怪,他们养的藏獒一声声粗吼着,他们赶紧出门查看,藏獒却向雪原跑去。工人们跟着狗来到一雪堆前,那藏獒咆哮着用前爪刨雪,一会儿,雪堆下露出了汽车。车内的人已冻昏了过去。
后来,被救的几个干部向道班送了一面锦旗,同时也没忘了给那条藏獒捎去5公斤干牛肉。
我养过一条名叫“傻瓜”的狗。后来,我从平房搬进楼房,不便养狗,我就把它送到寺庙里“放生”。那里的狗成群结队,它会结交到许多新朋友。未料,一天清晨,我还在被窝里,忽听一阵唏唏的爪子挠门声。打开门,毛色脏乱的傻瓜一头冲进来,无比激动地跳到床上,紧紧地靠着我。不得已,我将傻瓜寄养在一有独门独院的好友家,没想到傻瓜竟跳过院墙,一路寻着回了家,卧在门口死死等我。我的一个朋友到美国留学,他的狗跟着到了拉萨民航班车站。他一去不返,而那只狗竟每天来民航站徘徊,痴痴地等待着主人。这种故事实在太多了。
(附图片)
纳木那尼雪峰下的牧民人家。孙振华摄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犬文化的精髓是“忠义”
——画家李燕一席谈
本报记者卢小飞
李燕,著名画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国画大师李苦禅之子。
说话就进入甲戌犬年,生肖话题又被人们挂在嘴边。犬字最早出现在四千年前的甲骨文里,生肖文化出现的比较晚,其后二千年才与天干地支挂钩。戌在象形文字里是武器,戌狗相联,好似一条身披铠甲的狗。其传统形象如《山海经》里的天犬,职能是“御凶”。
古汉语里鸡犬二字总在一起,如“鸡犬相闻”“鸡犬不宁”,是一幅民间风俗画。庄子说:“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会叫的狗不一定是好狗。古代把狗当做正义形象,狗作为非正义形象出现,往往跟社会的风气变坏有关。道家的故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本意是说道行高。后世人拉裙带、立山头,它也成为贬义词。
狗和狗文化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古代有很多养狗的故事,狗与人的关系构成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忠义”的秉性历来为古人所珍重,围绕这一主题的传说,可以列为犬文化。恶狗不嫌主人贫,古人把它升华为一种精神,教育人忠于朋友、忠于国家,称为“甘效犬马之劳”。如果不是把“忠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主导道德,早就亡国灭种了。而现在,有些人对于效忠祖国表现得极其淡漠。
时下的养狗风是一种炫耀性消费,与犬文化毫不相干,最没有文化色彩,庸俗不堪。为什么把养狗风排除在犬文化之外?古汉语中有贬义词“声色犬马”,说某某纨绔子弟乃“声色犬马”之徒,指生活方式腐化。现在我们的生活是好起来了,有些人就开始变着法炫示。人穷的时候,不到一定的份儿上,往往暴露不出文革断层在他身上的烙印。有了一定能量,他就把文化断层时期生长的劣根性暴露出来,孩提时期的臭毛病,乃至愚蠢都暴露无遗。自己有了发挥能量或者机遇的时候,应该考虑自己的能量释放在什么地方,这是值得深思的现实问题,而这一问题恰恰围绕着养狗表现得更为充分。如若在“炒狗”热的风气下度过狗年,实在大煞风景。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的中国,对于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不文明应十分清醒,要制定法律条令和管理措施,令行禁止。否则,养狗热会借甲戌年乘兴而起,养狗数字翻一番,那可不得了。
国家固然富裕多了,但发展是不平衡的。我作为一个五十岁的文化人,从来没见过商店里有这么丰富的商品,从来没见过年轻人兜里有这么多零花钱。那么,怎么引导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许多人都盲目。郑板桥有一首诗:“读书破万卷,心中无适主,恰如暴富儿,颇愁用钱苦。”现在有些富人,就不知钱往哪儿用才是正道。看电视上播放那些接受“希望工程”帮助的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仁者之心,应该把钱投在教育方面。
(附图片)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北京:养狗之风不可长
本报记者赖仁琼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发现,北京城区养狗的渐渐多了起来。宠物乐园、狗医院也相继出现。位于工体北路的怡亚世界宠物园去年开业,这家以饲养、繁殖、销售各种宠物及用品、药品、食品的中外合资企业,花数千美金从英国买回了纯种北京犬进行繁殖,对外销售。副总经理王俊祥说,北京犬本是中国的,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被英国人抢走5只送给了英国女王,后来流入民间。从物种保护的角度看,我们做这件事是有意义的。
然而,北京市政府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养犬管理暂行办法,明文规定城近郊区为禁养区,远郊区县为准养区。有关部门和市民如何看待这一规定和悄然兴起的“养犬热”呢?
“污染环境,犬吠扰民。”一位家住高层建筑的女士说,邻居的狗经常在楼道拉屎,主人又不清扫,臭气熏天,搞得大家都有意见。
“一家养狗往往搅得四邻不安。”四合院的一住户说,小孩吓得不敢出门,老人被吵得不能安寝,真烦人。
“有人问为何外国让养,外地让养却不让北京养狗呢?”北京市公安局董怀富的回答是,国情与市情不同,故不能照搬西方。北京市区人口稠密,居住拥挤,养狗除污染环境,引发狂犬病外,还经常引起邻里纠纷。为此,北京市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我们希望市民都能积极配合,自觉不养。特殊需要,可以在准养区内饲养。
有关部门在执行这一管理暂行办法中做了许多工作,印发宣传材料、播放录像以及讲解预防狂犬病的知识。市政府管理办公室的范大夫说,在远郊准养区,我们也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由于定期给狗注射疫苗,去年全市狂犬病的发病率就大为减少。对城区禁养狗的规定,某些外国报刊曾有不同的议论。“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缺少爱心。”范大夫说,有位德国记者来采访,我如实地介绍情况后,他对我们的作法非常理解。就目前而言,有人将一条狗价炒到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既是一种畸形消费,也令许多市民反感。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成都:“狗市”即景
本报记者陈华
宠物中心的一则“最新消息”吸引了记者的视线,只见上面写着:“本着养犬赚钱,保证只有赢家”、“炒股不如养犬”的原则,隆重推出一批……这是一家名为“万家发名犬屋”的售狗广告,这一天是2月6日。同行的小王告诉记者:这两年,不少人做狗生意都发了。
眼前这个坐落在五块石路的成都最大狗市的兴盛似乎说明了一切。占地上千平方米的市场内,有近百家“犬屋”、“犬舍”、“犬商店”,名称奇异,如“乾隆名犬舍”、“巴顿宠物名犬舍”,还有一家叫“中外合资DCBB宠物有限公司”。一老板说,他的约15平方米的铺面是每月花600元租的,此外,每次带狗进场,一只狗要购2元门票费。卖狗或对外配种所得则全归自己。入口处的管理人员告诉我,这个狗市逢星期三、日两天最热闹,一天门票收入上千元。也就是说,来交易的狗至少超过500只。
这狗市去年5月开张,旋即刮起“炒狗热”。那时,什么狗都容易出手,一条名贵狗最高成交价38万元。银根抽紧后,狗价也跟着跌落。“不过,看着进入狗年,生意又好转了。”许老板边接待洽谈配种的人,边对记者说。听顾客说,像许这样入市早的大户,现在只做用种公狗对外配种的营生,1月收入几万元。一位老主顾透露,养狗赚钱买了好几套房子的大有人在。
狗市最初的主顾是一些暴富者,他们花钱买狗,除了解闷,也想表明自己的身份。等看到狗也可以生财,便转而“炒狗”。
工薪阶层也有人明晰此道,无奈腰包不鼓,只能小打小闹。小王告诉记者,一位出版界朋友,前些时炒股被套牢,听说养狗仅8个月就可产仔赚钱,于是出股市入狗市。好心人劝告,狗市有风险,狗打个喷嚏都会让你紧张的。他却说:“玩的就是心跳。”毅然拿出所有积蓄,加入了养狗者的行列。
看着眼前摩肩的人流,听着犬吠,记者竟十分茫然:狗市的兴盛,说明了啥?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

十一年前,这两只新生虎崽得不到妈妈的照顾,西宁人民公园的饲养员找来一只刚刚产崽的母狗,经过驯化,狗“干妈”认可了虎“儿子”。 廖炎发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