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2月1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文化与经济应同步
——’93南国书香节的启示
秦立德
以前外省人议论广东有句口头禅,叫“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似乎广东人只会赚钱享受,不爱读书,不求上进。进而推论广东地区只有经济繁荣,而文化事业是很落后的。不是有人说广东是“文化沙漠”吗?
可是,广州人1992年人均购图书89.2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而群众性的读书活动也此起彼伏,广州最繁华的街市北京路,也是书店林立。而1993年12月19日到12月26日在广州举办的’93南国书香节中,不仅本地人购书如潮,就连港澳和广东其他城市的“读书发烧友”也闻讯赶来。此次书香节的场地设在赫赫有名的广东商品交易会,展馆面积达6500平方米,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港台地区的出版社300多家,共推出7万多种图书。结果,8天时间,入场者达56万人次,共“卷”走图书920万元,还有1300万元的图书预订额,状况可谓空前,图书成交量也超过历届全国书市。
以往的全国书市,占购书大头的是机关、集体。而这次南国书香节,购书者主要是个人。人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在选购需要的书籍。内容丰富、装帧精美但价格不菲的大部头或丛书,也照样有人慷慨解囊。这两年,出版界也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大批有品味、格调高、实用性强的图书,令爱书人能够大饱眼福,大快朵颐。这次书香节正是应运而生,赶潮而至。
面对这一可喜景观,有人欢呼书香节是“读书人的真正节日”,“书市天天星期天”。就连在开幕式下午入场的广东省委书记谢非也称赞这次书香节有意义,并兴高采烈地说,“广东人不仅喜欢吃,还爱读书;吃在广东,读书也在广东。”作为此次书香节的主办者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则认为,举办书香节,就是想以“书香”来对抗“铜臭”,提倡“开卷有益,一本万利”,借此提高广东人的精神品味,改变外地人对广东人的误解,让那句口头禅改为“东西南北中,南国书香浓”了。
我认为,此次书香节还有一个启示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发展的确是全国的排头兵,但广东经济繁荣了,不一定就意味着不注重文化了。应当承认,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吸引了不少外地人。这些外来移民也或多或少地带动了本地人的读书热潮。但“仓廪实”的本地人更开始愿意读书“知礼节”。所以,广东地区的文化热潮也的确在逐年高涨。
如何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成败的大事。而在改革开放的广东,人们正在以实际行动努力做到经济发展了,文化也在繁荣。打个比方,如果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像一条船,那么经济(物质)和文化(精神)就是两只桨,只有两只桨同步启动,同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这条船,才会如日东升,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相反,如果两只桨一快一慢,人民生活水平这条船就只会变形地打转转,永远不能笔直地向前发展。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魂系何处
冯日乾
“从报上看到,上海一位初中女孩患了绝症,最后的愿望就是想通过电台和一位她所崇拜的歌星在电话中说上一句话。这个愿望终未实现,最后她是让人将自己的脸面对着歌星生活的方向悄然死去的。”这是一篇文章里讲的。文章的作者说:“生活的唯一希望就是‘追星’,我为她难过。”追星追到这种死而不已的程度,我在为她难过的同时,也为更多孩子的“精神贫困”而忧思。
儿时跟父亲学唱秦腔,第一折便是《苏武牧羊》。父亲教戏不光教你背唱词记唱腔,还像老师上课一样“说戏”。他说:苏武是个大忠大勇的人,匈奴无理扣留了他,又派李陵来劝降。他宁在北海放羊冒风吞雪吃毡咽草,也不肯“半路中途把节改”,骂得李陵扫兴而去。为啥呢?你看戏一开头就是“‘汉’苏武在北海……”,收场又是“望南朝不由人双目落泪”,南朝就是汉朝,他老记着自己是“汉”苏武,“生是汉朝人,死是汉朝鬼”啊!——幼稚的心灵被一个死不辱节永不忘汉的爱国志士的精神打动了,那戏文便深印在我脑子里,40余年过去不曾磨灭。
年岁渐长知识渐增,才知道自古至今,魂牵梦绕于故国故人,或执著于自己的理想事业以至生前不能如愿而寄望于死后灵魂追随而去者正不知几多。“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何以要让自己长眠于陕南勉县定军山——曹刘争夺汉中时夏侯渊战死处?有副对联讲得好:“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里;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军山”。抗元英雄文天祥被押北行中曾以诗抒怀:“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金陵驿》)江南啊,故国,我即使死于敌手也会魂化杜鹃啼血归来的!果然,他在临刑之前先问清了方向,面南拜了几拜才英勇就义。真是:“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明末那位以小品著称的散文家张岱,“甲申(明亡)以后,悠悠忽忽”,“国破家亡,避迹山居”(《自为墓志铭》)。但他至死怀念故国之情未泯,所以便对力图恢复楚国的项羽心怀崇敬而把自己的墓穴选在一个名叫项王里的地方。说到现代,我们立即会想到《洪湖赤卫队》里韩英那段感天动地的“绝唱”:“娘啊,儿死后,你要把儿埋在那高坡上,让儿的坟墓向东方……”让不死的心魂看家乡红日,看红军凯旋,虽是艺术创作,但谁说这不是万千革命英烈的心声!
现今那位初中女孩活着不能与所崇拜的人通话,但愿死后面朝着他所在的方向,这种一身虽死心向往的痴情和执著同样是感人的。令人“难过”者只在它的内容。
然而,追求什么,情注何方,并不是与生俱来的禀性。以文天祥为例,他在绝笔《自赞》里表白:“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可见,他的行为方式是遵从古代圣贤之教诲的。在《正气歌》里他又高唱:“哲人日已远,典型在夙昔”,“在齐太史简……在汉苏武节……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这说明,他之正气浩然是有众多“凛烈万古”的忠臣义士作榜样的。至于现代史上无数先烈所以许身革命至死不渝,韩英说得很清楚:“生我是娘,教我是党”。
初中女孩魂系歌星怕也不是无缘无故吧?
已经听到过有少年问:不追星追什么?此刻,我又像听见那个即将起程走进虚无的灵魂在问:不向歌星向何方?
我们该怎样答她?


第12版(副刊)
专栏:艺文短波

  艺文短波
△一座新型的图书馆日前在浙江省衢州市落成并对外开放。衢州是浙江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却一直没有独立的图书馆室。近年市政府注重文化建设,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集资兴建了这座新型的图书馆,这必将为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古)
△李明天、王精忠及李天恩所著《上甘岭大战》,已由八一出版社出版。本书三位作者都亲身参加了上甘岭战役,他们以亲身感受和战斗激情,采取战争纪实文学的形式,力求从战略的高度,对此次战役给予全景式的反映。
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为此书题写了书名。  (天)


第12版(副刊)
专栏:

  蕴含理趣的洗衣诗
弘力
宋人洪迈的《容斋随笔》,收录了一首题为《油污衣》的短诗,曰:“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饶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
洪迈说,这还是他十岁时,路过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沙渡,在一家酒店的破墙上看到的题壁诗,作者不详。至他写这则札记时已过去了六十年,但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
然而,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也引录了一首“无名氏”写的洗衣诗,内容竟极相似。诗云:“一点缁尘涴素衣,瘢瘢驳驳使人疑。纵教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未时?”显然,后诗是从前诗演变(亦或剽窃)而来的。除改动了几个字眼外,其余全都一样。
这两首诗或同称为洗衣诗的,确实甚有理趣,读后发人深思,令人难忘。
是的,一件洁白的新衣,不论是滴上了清油,还是沾上了墨垢,即便用千江之水去洗,恐终难还原成原来的本色。这是件很可惜的事。
把这个道理用到人的身上,又何尝不是这个样子。比如,孩子像一张白纸,但如果沾染了不良思想,养成了不好的习气,那么事后无论如何进行教育,恐怕都会留下“瘢痕”。一个干部一旦经不住权财色的考验,干出有悖于“官德”的事儿,那么不论事后如何处理和悔改,也终究造成了终身遗憾。因此,防患于未然,能不重要吗?
当然,一旦沾染了油污或墨渍,也不必因洗涤难而放弃洗涤的努力。说“争似当初不污时”,并不否认洗涤之必要和重要。不过,做到防污于未染,保持自己清白洁净的本色,不是更加重要吗?


第12版(副刊)
专栏:

  太阳神告诉人们什么
路仁
“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食文化源远流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吃饭问题一直是个大问题。“民有菜色”,“饿殍遍野”,历朝历代都没有绝迹。讲究色、香、味,营养、保健等“文化”色彩,长期以来都是有钱有闲阶级的专利。
“共产党像太阳”,人民歌颂共产党,拥护共产党,是因为只有共产党才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真正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15年,中国人不但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城里人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吃”的内容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讲营养、讲科学,文化的色彩浓了。不信你瞧,这个营养食品,那个保健食品,这个饮料,那个口服液,满街都是。
有一篇文章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近年来,老作家巴金被帕金森氏症所扰,行动不便,写字困难。但专程去探望的巴老侄子李致先生却看到巴老“气色不错,精神也好,比想象的好得多”。有一天,李致先生偶然见巴老在喝太阳神口服液。一问才知,5个多月前巴老刚出院时,有朋友送了他几盒,殊不知吃了之后竟恢复了胃口,饭量也正常了,所以就接着服起“太阳神”来。李致先生诙谐地对巴老说,可惜太阳神厂家不知此事,否则,广告词就会冲着您来了:“巴老,为什么精神恢复了?”“因为我喝了太阳神!”巴老开心地笑了起来。
其实,巴老的故事仅仅是千百万太阳神消费者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太阳神公司市场调研部几年来收集到10多万消费者的信。太阳神在中国并非是巴老那样的名流的专用品,而是中国保健口服液中最受欢迎和拥有最多消费者之一种,它默默地融入了普通中国大众的生活。
吃饭问题至今世界上还有不少地方没能解决。今天,在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里,人们不但解决了温饱,而且有条件讲“保健”,讲“健康”了,这标志着什么呢?中国人是有资格自豪的!
太阳神,原本就来自中国的民间。
六年前,“太阳神”的前身是一家规模很小的乡镇企业。几年之间,“太阳神”留下了让人瞠目结舌的足迹:1988年,太阳神企业总产值才800万元,1989年上升到4300万元,1990年达到2个亿,到1992年产值已达12亿元了,成为全国医药保健品行业的“大哥大”。
按说,作为一家在改革开放中诞生的乡镇企业,太阳神主要生产保健口服液,而当时在全国已有了几百家保健品生产厂;它的初期投资只有几万元,产品的销售百分之百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经营,那为什么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主要原因就在于,太阳神系列口服液是在改革开放大潮到来之际应运而生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保健意识的逐渐增强,对这些有独特功效的新型保健品需求必将越来越大。因为人们已不满足于解决温饱,开始追求保健和健康了。事实正是如此,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给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自1988年到1990年两年间,太阳神口服液就走向了全国,并远销香港和东南亚,源源进入国际市场。
“一滴水见太阳”。“太阳神”告诉人们的东西太多了。改革开放15年,弹指一挥间,而中国却大踏步地前进了。
日出东方。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