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粮食收购进度加快
已收购粮食6416万吨完成计划72.1%
本报北京12月7日讯记者潘岗报道:我国今年粮食收购形势看好,入库进度加快。国家粮食储备局今天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截至12月5日,全国累计收购粮食6416万吨,完成计划的72.1%,比去年同期增加638.4万吨,其中国家定购4042.3万吨,完成定购计划80.8%,比去年同期增加441.7万吨。食油收购至12月5日,已累计入库119.7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4.8万吨,减少3.8%。
据介绍,今年粮食入库进度比去年同期快的原因,主要是各级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国家提高了收购价格,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备足粮款,保证不给农民打白条,加强市场管理,维护好收购秩序。
内贸部副部长、国家粮食储备局局长白美清要求各地进一步抓好收购工作,再次掀起秋季粮油入库高潮,层层抓落实,限期完成粮食定购任务;市场收购部分,也要坚决完成计划,丰收地区要力争多购,平产和轻灾地区保证完成计划。
白美清说,定购粮食的价格要坚持按国家统一规定执行,不能擅自搞价外加价,如地方确实需要搞价外加价,加价部分由地方财政补贴,不得进入价格,打入成本,也不得转嫁给企业负担。市场收购部分要加强管理,不得抬价抢购。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三辣”丰收
上:“生姜之乡”莱芜市利用生姜的资源优势,办起二百多家乡镇企业,年出口姜块、姜片、姜丝四百多吨。这是杨庄镇生姜加工厂职工准备装箱外运。中:省高级农艺师杨日如(左)主持发明的我国第一个大葱杂交品种,经农民时德武试种,亩产六千公斤,比传统大葱产量提高一倍。下:苍山县卞庄镇葛庄村农民葛凤云今年种植四亩白皮大蒜,总产蒜头三千公斤,蒜薹二千五百公斤,收入六千五百元。
新华社记者吴增祥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为中国争气的攀钢人
本报记者段存章梁小琴
    “没有实力的爱国是空话一句”
今年10月,攀枝花钢铁公司总经理赵忠玉在一个座谈会上充满激情地说出了一句令与会者瞩目的话:“我们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必须靠自己努力,没有实力的爱国是空话一句。”他把准备好的讲稿推到一边,从坐椅上站起来说:
“攀钢在建设过程中,攀钢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实力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我举一例,攀钢在突破重轨全长淬火工艺过程中,曾派人到一个国家学习,但人家钢铁厂只允许攀钢的工程技术人员在远离操作点40米的地方看15分钟。攀钢人憋了一肚子气,终于搞出了自己的淬火工艺,而且在速度上和技术性能上都超过他们。国外同行闻讯后要求‘交流’。攀钢以礼相待,照样只允许他们在离操作点40米的地方看15分钟。你们看,外国人只有发现卡不了中国时,才愿意平等地同中国打交道。”
赵忠玉激动起来,放大嗓门说:“中国工人在荒芜人烟的金沙江畔,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起特大钢铁企业的历史说明:中国人的历史要靠中国人自己谱写!”
11月中旬,记者专程到这个当年毛主席曾说“骑毛驴也要去看看”的渡口城市攀枝花。
攀枝花是新中国建立后最早的资源开发特区,是国家为建立战略后方基地、改善工业布局,集中力量在我国纵深的攀西地区建设起来的新型钢城,是“三线建设”的成功典范。
谁能想象眼前繁花似锦、高楼林立的钢城,当初竟是偏僻落后、仅有7户人家的山沟沟。
好客的主人急不可待地把记者带到厂区、车间。入夜,我们登上15层宿舍楼顶的“南山观景大世界”。俯视夜景,一片灯海。在2.5平方公里的山坡上,开挖出3个大台阶,23个小台阶,精雕细刻出一个年产300万吨钢的现代化联合企业,此乃中国独秀,世界罕见。难怪外国专家也惊叹,称之为“象牙微雕的钢城”。
     为了钢为了钢
建设攀钢是伟大的爱国之举。
我国攀西大裂谷蕴藏着丰富的矿藏。在这片不到中国国土1‰的土地上,钒钛磁铁矿储量100亿吨,占全国铁矿储量20%;钒储量占全国87%,占世界的43%;钛储量占全国93%,占世界的45%。
1958年3月,党中央召开成都会议,冶金部部长王鹤寿向毛主席汇报工作,建议建设攀枝花钢厂,毛主席表示非常赞成。毛泽东主席说:“攀枝花是战略问题”,“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落实开发攀枝花的战略决策,决定由国务院18个部委组成联合规划组,深入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方案。1965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视察攀枝花。他在简易的13栋会议室里,面对攀钢基地建设模型的大沙盘,细细听取汇报后,当场拍板批准所选定的弄弄坪为厂址,并十分高兴地称赞这里的资源“得天独厚”。
一声震地摇山的大爆破,揭开了建设攀钢的序幕。党中央一声令下,从祖国四面八方支援的队伍赶来了,几年聚集起会战的干部、科技人员、工人2.2万之多。当时还没有成昆铁路,几条荒山野岭的公路极其难行,全国调来1500多辆载重卡车,昼夜兼程,历经艰险,浩浩荡荡把150万吨最急需的大型设备送到工地。
为了钢,建设大军头顶青天,脚踏荒山,喝的泥汤水,吃的干咸菜。“天是罗帐地是床,金沙江是大澡堂,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白天杠杠压(抬石头),晚上压杠杠(睡扁担搭起的床)”,“不想爹,不想娘,一心建设大攀钢,不出铁水不返乡!”这是当年鏖战时建设大军中流传最广的豪言壮语。
  为了钢,5个寒暑,5年激战,攀钢起飞了!1970年共产党生日那一天,炼出了第一炉铁;1971年共和国生日那一天炼出了第一炉钢。
为了钢,工人何运华立志不漏钢。他是炼钢整模车间下砖工。下砖是炼钢炉最关键的工序之一,如果一个底盘出漏子,几吨或几十吨钢就流到地上报废。何运华向厂领导表决心说:“我要做到不漏钢!”1000盘没有漏,2000盘没有漏,4000盘也没漏,可4307盘时漏了。何运华急得吃不下饭。他向别人求教,经过7年努力,创造出20122盘不漏钢的纪录。
像何运华这样许多普普通通的工人,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爱钢、爱厂、爱国的榜样。
    让事业留住人让人牵挂事业
攀钢领导人深知,人才是攀钢的支柱。靠钱吸引人,人会爱钱;靠事业吸引人,人会爱事业。
攀钢建设初期,生活条件极其困难。建设攀钢的事业,凝聚着干部、科技人员、工人的心血。他们靠敢啃硬骨头,敢打攻坚战,闯过了一道道难关。
设计难关。攀钢的设计完全靠自己完成。重庆钢铁设计院等9个单位的800多名设计人员联合参加设计。他们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在长约3公里、宽不到1公里、南北高差80多米的狭窄山坡上,设计出一座现代化钢城。在同一台阶上布置了炼铁、炼钢、轧钢等厂。此举不凡,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奖。日本、美国、法国专家看了攀钢后,都伸出大拇指:“中国人了不起!”
设备难关。当年我国烧结机最大的数鞍钢,一台75平方米,攀钢一下干到130平方米,翻了近一番;最高焦炉4.2米,攀钢焦炉5.5米;最大的转炉是首钢的30吨,攀钢3座转炉都达到120吨,增大了4倍。“我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制造的设备感到自豪。”
工艺难关。钒钛磁铁矿石炼铁是最大难关。钢中加入钒后,钢质更紧密,其韧性、强度和耐腐蚀性都能大大提高,用作工具钢、耐腐蚀钢、装甲板用钢,性能特别优越。钛金属不仅是常规武器的好材料,而且为人类开辟了通往宇宙的道路,人们称钛为“空中金属”。但由于矿石中钛含量高,炼铁时容易产生像啤酒似的泡沫状炉渣,矿石投炉后不易被消化,无法正常出铁。这项工艺国外已研究了一个世纪。某些外国专家曾断言我国的钒钛磁铁矿是“呆”矿。冶金部组织联合攻关,试炼1200多炉,找出了普通高炉炼钒钛磁铁矿的方法,打破了世界上一个禁区,救活了我国100亿吨的宝矿,并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对于全身心投入钢铁事业的工人、干部、知识分子,攀钢领导都视为至宝。他们的一个可贵的思想是,要千方百计地为献身于事业的人创造一个好的工作和生活的条件。
攀钢生活服务公司为产钢第一线服务的格言是:“你困了,我给你搬枕头;你累了,我给你搬把椅子;你能翻多大跟头,我给你铺多大垫子。”
短短几年,攀钢盖起170多万平方米职工住宅楼房,90%以上的家庭由公司代买了彩电、冰箱、煤气灶、热水器。职工食堂运用营养学为炉前工配备的膳食含有人体一天所需要的热量、蛋白质、糖和脂肪。攀钢有1.8万多名单身职工,公司建起了有115套房间的“探亲招待所”,让家属每年来攀钢住两个月,增进夫妻感情,感受大家庭的温暖。公司为单身职工建起漂亮的木棉公寓、凤凰公寓,配备了500名服务员,配置了100多台洗衣机,服务员为单身汉免费洗衣服,衣被破了有人缝补,病人吃中药有人熬。
“我们住过席棚子,就不能再让下一代住,否则,就是我们无本事。”攀钢领导人常提醒自己。“教育是阳光下最光辉的事业,在攀钢,我真正体会到了。”热爱攀钢的许多老师都这样说。
在攀钢,教师住的是新房,工资待遇高于中等学历的机关干部。号称攀钢人才摇篮的攀钢一中,毕业生都能进入大学、中专,升学率达100%。攀钢抓教育从娃娃抓起。34所幼儿园的设备不比大城市差。去年世界奥林匹克幼儿绘画大奖赛,攀钢清香坪幼儿园的王绩小朋友获一等奖,这是4名一等奖中唯一的中国小朋友。
近3年,攀钢拨专款100万元用于学校购买图书。凡考上大学的,公司都要送三件礼物:皮箱、计算器、英汉辞典。
攀钢这片热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1985年以来,分配来攀钢的大学生报到率达100%。近年攀钢接受的大学生超过国家分配指标两倍以上。东北工学院四川籍的学生刘建明毕业前怕分配到攀钢,拚命复习功课,考上了重庆大学研究生。后来他到攀钢调研,却被攀钢吸引住了,毕业时放弃到北京钢研院的机会,执意到了攀钢。两年时间就在钒钛高炉冶炼工序工艺上取得了重要成就。
也许,在许多人眼里,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大题目,不知从何下手,但在攀钢领导人眼里却明确而具体,那就是:“企业自身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极好的活教材!
    下山出海争来的世界一席之地
1991年4月18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攀钢,并题词勉励:“努力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
攀钢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1993年,攀钢生产铁292万吨,转炉钢240万吨,实现税8.55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是中国500家最大企业中第16名。今年预计可实现税15亿元,出口创汇1.2亿美元。今年工人人均收入8500元,明年计划达到万元。
但是,攀钢人并没有满足这些。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要把攀钢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钢铁钒钛基地,必须继续前进,再上台阶,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用最快的时间缩短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提高水平,增强实力。
1985年,攀钢在弄弄坪2.5平方公里的舞台上,又拉开了一场撼人心魄的重头戏,这就是经国家批准恢复建设的攀钢二期工程。攀钢人将在“微雕钢城”上再度精雕。为解决资金紧缺,攀钢人再次显示了敢为天下先的大将风度。
1987年5月2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东大厅。赵忠玉在借款协议书上郑重地签上了名字。美、英、日、法、德等24家银行纷纷出资,2.1亿美元终于拿到攀钢人手里。
如今,攀钢二期工程建设的最后一个项目——年产50万吨冷轧厂已进入尾声。到1996年二期工程完全投产后,攀钢将由一期工程年产170万吨铁提高到290万吨,钢产量由150万吨提高到250万吨。此外,还有热轧钢板100万吨,冷轧薄板50万吨,相当于新建了一个攀钢。
按合同规定,全部贷款分5年10期还完。攀钢不仅按期一分不少地还贷,而且提前半年就将偿还的本息存进了银行。“赵老板”说,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在第9个还款期还清全部贷款。
攀钢人深知,引进是为了缩短差距,但绝不能完全依赖外国,自己能干的就自己干。二期工程的关键设备瑞士舒而寿风机,精度高,工艺复杂,调试难度大。某国专家提出派专家帮助调试,提出的条件也十分苛刻。攀钢人不信邪,憋着一股气,依靠自己力量,不仅将风机安装好了,还更正了外方16处线路错误。
1989年,国际钒钛学术会议选在首先攻克国际钒钛磁铁矿冶炼难题的攀钢举行。攀钢人还成功地创造了雾化提钒工艺以及在这个领域所取得的上千项成果,使我国的钒进口国一跃而为世界3大钒渣出口大国。攀钢研制成功的全长淬火生产线是当今世界上同类生产线中一流水平。攀钢是我国品种最多、产量最大的重轨基地,使我国跻身于世界屈指可数的重轨生产大国行列。52公斤/米重轨被印度等国列为进口免检产品。
攀钢决策者清醒地意识到,攀钢是国家队,目标不是在四川拿第一、中国拿第一,攀钢要去世界舞台一展才华。攀钢不仅要成为我国西南最大的钢铁钒钛基地,而且要在世界钒钛冶炼、研究中领先,成为世界重轨生产的生力军。要让人一看到钢轨就想到攀钢,一提到钒钛就想到中国。
这就是攀钢人的气魄,这就是攀钢人的追求,这就是攀钢人爱国主义的博大胸怀!(附图片)


第1版(要闻)
专栏:短评

  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建议
前不久,在成都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攀钢的总经理讲述了在荒山野岭奋发图强建设起技术水平一流的大型钢铁企业的事迹,激起了到会者的强烈反响,并倡议,选择一批以发展实力为中国人争气的大企业的创业史、发展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个好建议。
“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这一最精辟的论述,又一次被攀钢人活生生的事实证明。
“不想爹,不想娘,一心建设大攀钢,不出铁水不返乡。”这质朴无华的语言,反映了攀钢建设初期广大职工的心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回想当年,工作生活条件是那样艰苦,但创业者们依然斗志昂扬。这是因为中国人憋着一口气,一股劲儿,一定要结束贫弱的历史,把国家建设好,证明中国人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们在几乎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自己干出了一个个大工程;他们过设计、设备、技术难关,创造了世界一流的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他们献了青春,不改初衷,至今仍眷恋着攀枝花这片热土。可以说,攀钢人的奋斗史是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攀钢的事迹证明,爱国主义的情怀必须实践于每一个奋斗目标和每一个工作岗位上,才可以放射出鲜艳的光采。三十多年,攀钢人就是这样做的。无论是干部、工人,还是科技人员,岗位是平凡的,工作是具体的,但是涓涓细流,汇成江海,这正是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关键所在。从另一方面说,爱国主义精神也正是从艰苦奋斗、勇攀世界高峰的环境中培养出来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有亲身参与奋斗拚搏,做出业绩,才能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有的自豪和尊严。
我国的钢铁事业飞速发展,已经跻身于钢铁大国的前列,实力令人羡慕。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包括攀钢在内的钢铁战线的建设者们向祖国母亲献上的一份厚礼。我们希望大家向攀钢人学习,向钢铁战线的建设者们学习,树雄心,立壮志,去世界舞台上一展才华,干出中国人的志气。


第1版(要闻)
专栏:

  把农业放首位要体现在增加投入上
本报评论员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进一步明确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始终是第一位的大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农业的重大措施,使我国农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但和国民经济及人民生活需要相比,仍然明显滞后,农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粮棉生产徘徊不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基础脆弱,发展后劲不足,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今年水旱灾害严重,部分农副产品供求关系偏紧、价格大幅度上涨,实际上是农业基础不稳的一个严重信号。农业问题再不痛下决心加以解决,必将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是否把农业真正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已经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当前关键是要体现在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上。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在强调,但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的局面一直没有改变,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切实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农业生产周期长,除了经受市场风险外还要承担自然风险,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产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利地位,但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无法替代的。因此,各级政府都必须对农业实行特殊的支持和保护,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已经确定了本世纪末农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再增加500亿公斤粮食,使粮食生产登上5000亿公斤的新台阶。目前农业的基础和条件与实现这一目标很不适应,农业要上去非增加投入不可。农业的发展要靠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但这一切只有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现实情况已经清楚地说明,要稳定农业,并使其有一个大的发展,必须下大决心增加投入。这是当前解决农业问题的关键,也是把农业真正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的一个重要标志。
增加农业投入必须采取切实措施。首先,要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格局,提高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中用于农业的比重。目前,国家的财政状况尚不宽松,新增财力有限,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必然要调整现已形成的投资结构,要有上有下,有增有减。宁可少上几个工业项目,把工业的速度放慢点,也要优先保证农业。近几年来,工业增长速度过快,农业的增长明显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这种状况长此下去,农业必将支撑不住,工业也会掉下来,那就不得不进行大的调整,就会给整个经济的发展造成大的损失。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几次被迫做大的调整,都是由于工农业发展不协调;而几次调整的首要措施又都是加强农业。历史的教训,我们一定要牢牢记取。第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采取实际措施,增加农业投入。我们的国家这么大,农业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那么多,单靠哪一级来解决都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必须统一思想,一致行动。集中财力办大事,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全党应该一起动手来办好农业这件大事。尤其是沿海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方,更应该有条件搞好农业这个基础。贫困地区的农业基础条件差,各级政府应给予更多的扶持。乡村集体和农民也要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扩大劳动积累。总之,各级都要为增加农业投入办实实在在的事情。第三,增加农业投入必须抓落实。去年以来的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政策措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落实。工作不落实是党风不正的表现,群众最不满意的就是不落实,必须坚决克服。增加农业投入,措施要一项一项地到位,资金要一笔一笔地落实,再不能搞坐而论道。
农业的关键在投入,投入的关键在领导。一个地方,农业摆在什么位置,根本问题是领导的立足点放在什么地方。农业投入少,又不到位,说到底是个领导思想认识问题。财力紧张,方方面面都需要钱,确是实际情况。但为什么上别的项目有钱,一说往农业上投就没钱,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农业的效益。看农业的效益,要有政治眼光,全局意识,长远思想。农业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保持稳定。这样看,农业的效益更大,更带有根本性。一个地方的领导如果是真心真意地、而不是半心半意的、更不是仅仅在口头上重视农业,那就应该真正贯彻“农业优先”原则,在增加农业投入上拿出点实际举措来。
本世纪末能否如期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把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切实加强农业,优先发展农业,是党在经济工作上的一个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全党同志要牢固树立这个观念,千万不要等农业出了大问题才认识,才解决。邓小平同志告诫说,“农业上如果有一个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九十年代经济如果出问题,可能出在农业上”。警世之言,高瞻远瞩,务必引起各级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自毁基础。事实证明,重视不重视农业,已经不是一个工作艺术的问题,一个会不会“弹钢琴”的问题,而是一个领导干部有无大局意识,政治上是否成熟的标志。重视农业,就要真正体现在工作安排、领导精力、资金投放上。就要紧紧抓住米袋子、菜篮子,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始终关心农民收入的增长,确保实现小康目标。就要做到,越是发展市场经济,越要重视发展农业。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面临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全党要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加强农业,扎实奋斗,努力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第1版(要闻)
专栏:

  平面立体并举浦东浦西贯通
上海内环线高架路通车
本报上海12月7日电记者吕网大报道:目前国内规模最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城市高架快速干道——上海内环线工程,经过万余名建设者3年多的奋力拚搏,今天全线建成通车。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丙乾等出席了庆典。
邹家华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内环线建成通车表示祝贺。他指出,内环线的建成,是上海城市面貌大变样的缩影,充分显示了上海人民奋发图强、勇往直前、顽强拚搏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
全长48公里的上海第一条内环线,由浦西段、浦东段和南浦、杨浦两座横跨黄浦江的大桥组成。内环线西段长29.2公里,路宽18米,设双向四车道,设计车速每小时80公里。地面道路宽30至50米,设双向4快2慢6条车道。全线配套建设四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桥。浦东段长8公里,路宽50米,设6快2慢8条车道,配套两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桥。全线配置了先进的交通监控系统。它开创了上海市内“平面立体并举、浦东浦西贯通”交通新格局。(图见四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市长黄菊在讲话中说,内环线建成通车,谱写了上海人民英雄的创业之歌,胸怀全局的奉献之歌,各方面通力合作的协作之歌。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伙在国际列车和境外抢劫、强奸的罪犯,依法受到严惩——
四名“车匪路霸”昨被处决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据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消息:4名在往返于北京至莫斯科之间的3/4次国际列车上和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内疯狂抢劫中国公民财物、强奸中国旅客的犯罪分子今天在北京被执行枪决。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二审以抢劫罪判处牛顿等8名抢劫案中的主犯牛顿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抢劫罪、强奸罪分别判处库万和等5人抢劫、强奸案中的主犯库万和、顾志强、刘金鹏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据了解,这两起案件中的同案犯邢忠实、秦之彤、吴宝顺同时被判处无期徒刑,张文骥、李秋华、姜明华、杨珍春、张宝辉、郭宝森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
1993年1月至7月,北京市无业人员牛顿纠集数名同伙,持瓦斯枪、匕首等凶器,采取威吓、殴打、刀砍等凶残手段,大肆抢劫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上中国旅客和在莫斯科中国公民的财物。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先后作案14起,其中在列车上作案10起,抢劫美元、卢布、人民币和服装、手表、收放机等物品共计人民币8万余元。1993年3月,牛顿等人在莫斯科一家旅馆,用斧头砍伤一名福建人,抢劫美元1860元;1993年5月9日,牛顿、邢忠实、秦之彤等窜上第3次国际列车,牛顿持瓦斯枪抢劫一包房中国旅客1800美元。尔后,牛顿等人先后进入三个包房行抢,抢得500美元。
北京市无业人员库万和、吴宝顺、顾志强、刘金鹏等人于1992年10月至1993年5月间,先后在莫斯科市内和国际列车上采用蒙面、捆绑被害人等手段分别结伙抢劫9次,其中库万和、顾志强各参与抢劫4次,吴宝顺参与抢劫2次,刘金鹏参与抢劫8次,抢劫财物有美元、卢布、人民币、皮夹克等,4人参与抢劫的美元数额均已超过万元。1992年10月,库万和等人在莫斯科持刀抢劫了9名中国人的5600美元和金戒指、金项链、卢布、皮夹克等物品;1993年3月23日,库万和、顾志强、吴宝顺、刘金鹏等人持刀蒙面闯入莫斯科市一中国公民住宅内,将其捆绑、扎伤,共抢得8000美元及卢布、香烟、皮夹克、金项链、戒指、手表等物品。尤为严重的是,库万和、顾志强、吴宝顺、郭宝森等人于1993年3月11日和12日在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上轮奸了一名女旅客,严重摧残了妇女的身心健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负责人指出,上述两起案件,集中反映了一个时期在北京至莫斯科国际列车上犯罪的严重性。这些犯罪分子全都是中国公民,在境外针对中国公民进行犯罪活动。他们结成同伙,连续作案,人数多,次数多,时间长;他们明火执仗、手段残忍,气焰十分嚣张,在国内外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被处刑的13名罪犯中6人有前科劣迹。
为了严厉打击在国际列车上的犯罪,维护列车治安秩序,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和北京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在审理这两起案件中,坚决贯彻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惩“车匪路霸”,对共同犯罪中的主犯、累犯和罪行特别严重的罪犯坚决依法从重惩处。同时根据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和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有立功表现和如实坦白交待罪行的,依法给予从轻处罚。抢劫、强奸犯吴宝顺罪行特别严重,论罪当判死刑,但归案后有重大立功表现,被依法从宽判处无期徒刑。
据悉,人民法院判处的这两起案件只是在国际列车和境外犯罪案件中的一部分,其它案件正在审理之中,涉及的案犯也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


第1版(要闻)
专栏:

  新疆出现“暖冬”
本报乌鲁木齐12月6日电记者祝谦报道:往年,此时早已是冰封雪锁一派北国风光的新疆,至今日早晨,仍是一轮红日东升,地上不见积雪,出现了新疆历史上罕见的“暖冬”现象。
记者采访时,自治区气象局气象业务中心副主任史玉光说,这是新疆自1954年有气象资料记载以来出现的温值最高的“暖冬”现象。这种异常偏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11月以来的气温,比历史同期温值高出9.8摄氏度。乌鲁木齐比历史同期高出6.1摄氏度。新疆的大部分地区,至今尚无稳定积雪。


第1版(要闻)
专栏:

  今年育活7只大熊猫
据新华社成都12月7日电(记者杨全新)中国大熊猫繁育研究今年又取得新进展,全年育龄大熊猫共产仔9只,成活7只。这是记者从在此间举行的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94年会上获悉的。
在中国动物园协会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还开拓了国际合作保护大熊猫的新途径,由成都和重庆先后护送两对大熊猫赴日本和韩国,合作实施大熊猫繁育研究十年计划。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闽实现城乡电话七位制编号
十二月四日零时起,福建所有城乡电话都已实现七位制编号,成为我国第一个在全省范围内结束电话农村网、城市网分割的历史。福建省在通信技术现代化建设方面已经创造了二十五项全国第一,通信技术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江宝章)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无锡建成大型物资交易城
由中国华通物产集团公司、无锡县人民政府和中外合资无锡泰吴置业有限公司联合办的国家级综合性大型批发市场——江南商品物资交易城,于十二月一日正式挂牌开业。交易城首批吸收了以现货批发为主的境内外知名度较高、资信状况较好的经营企业近三百家为入市交易商会会员。(汪洋陆兴鹤)


第1版(要闻)
专栏:新闻简报

  汉渝光缆干线工程开工建设
十二月一日,汉渝光缆干线工程的首盘光缆在湖北恩施州府城郊敷设入沟,这项投资三点六亿元的光缆干线工程从此拉开了序幕。汉渝光缆工程是国家“八五”计划兴修的二十二条光缆干线中的最后一条,也是目前我国容量最大、传输速率最高的一条。干线东起武汉,西至重庆,全长一千二百四十四点零八公里。
(据新华社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