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化作一片霞
——看评剧《秧歌情》
苏国荣
改编也是创作,其成就并不亚于新的作品。沈阳评剧院近日晋京演出的《秧歌情》,是石颖根据刘家声执笔的话剧《秧歌会首》改编而成的。它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再创造,其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两方面。
首先,深化了题旨。这是对原作的人物关系作了某些改造,改变了一些情节取得的。老会首和关老太这对秧歌领袖相爱了一辈子,然而为了秧歌事业不能结婚(秧歌会规规定,已婚的会首不能与舞伴产生爱情,结婚。为的是大姑娘小媳妇敢于入会),这一情节是新加的。这样一改,既表现了秧歌事业的发展,是一代代的人作出奉献得来的,又加深了剧中主人公李大嚷和蝴蝶的爱情悲剧的历史成因。
按理说,李大嚷和蝴蝶的爱情可以不走老会首的老路,爱情和秧歌事业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原来的会规也可以改变。然而,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念却是难以改变。要知道,故事的发生地虽是关东秧歌的发源地,可它却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半封闭的山庄。这儿的人们既是灿烂文化的创造者,又是传统道德的维护者。这种无形的传统力量,形成一个厚重的包围圈。尽管蝴蝴与关老太已不一样,新的时代赋予她很强的自主意识,力图来安排自己的命运,然而这个包围圈的力量太强大了,她已无法突破。在这种情况下,蝴蝶只得舍弃爱情,设法保住李大嚷秧歌会首的职务,自己违心改嫁给富商刘二宝,以便用金钱去支持村里的秧歌事业,而将爱情“化作一片云,化作一片霞”,与心爱的秧歌事业和心上的人儿萦绕在一起。这种出于对现实无奈的举止,是一种痛苦的选择,也是精神的升华。崇高总是带有某种悲剧意味的。蝴蝶的爱情悲剧带有新的时代特色,它是由旧的传统势力和新的商品大潮中涌现出来的两股合力造成的。前者使她失去了爱情,后者(金钱)使她失去了身子。《秧歌情》加进刘二宝这一满身铜臭的富商,其用意也许在此。
其二,《秧歌情》强化了戏曲的诗意。为了更好地发挥戏曲载歌载舞的抒情功能,作者删去了原作的巧玲、白天娥、结巴、乐呵等七八个人物,集中力量对剧中主要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行开掘。李大嚷醉后在娘娘庙中独白、独唱的内心剖析,蝴蝶决心改嫁给刘二宝前那段撕心裂肺的独唱,都能达到委曲尽情、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剧本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有民歌风韵,很多语言是诗化的。
这是一出富有民俗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戏曲。然而这种风情和特色,不是游离在人物之外,而是和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紧密相连。如首尾出现的轿子与棺材相遇的红白喜事,其实是贯串戏剧始终的悲中有喜、喜中有悲的情感着色,并有一定的寓意成分。蝴蝶跳大神是一种出于自我保护和为了秧歌事业的机智伪装,在人物的命运和性格之中。尤其是自始至终的扭秧歌,更是在情景之中,在人物之中。
导演(杨晓彦、王平)很有才华,把地方风情、民族文化的特色描绘得浓浓的,把人物的心灵氛围渲染得足足的。与舞美设计者共同创造的大鼓,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既有空洞的可变性,又有艺术的观赏性。尾声出现的“化作一片云,化作一片霞”的满台动态造型,将人物的精神境界和戏剧气氛推向了高潮,是神来之笔。演李大嚷的徐培成,演蝴蝶的宋丽,能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演得活灵活现。唱得富有韵味,舞得极有情感。
如果这出戏能进一步加强民间色彩,把秧歌扭得更“浪”些,扭出关东人民的豪情来,就更好了。然而,它毕竟是一出具有人文意义和文化品位的好戏,剧本文学和舞台艺术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第8版(副刊)
专栏:

  把握现状创造未来
——话剧现状与未来研讨会综述
’94全国话剧交流演出结束之后,文化部艺术局与人民日报文艺部在京联合召开了话剧现状与未来研讨会,邀请部分戏剧专家就话剧艺术创作的现状和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研讨。
与会人士认为,’94全国话剧交流演出从参演的20余台剧目看,基本上反映了目前话剧创作的水平和成就,它可以使人们从中把握话剧艺术发展的现状,并对话剧艺术发展的走向及其面临的种种课题有所启示。
    话剧艺术不断发展
与会专家认为,从整体水平和成就看,虽然话剧的创作和演出目前面临许多困难,但仍是在不断发展和提高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话剧创作坚持了“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了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的统一,既有一大批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歌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高尚情操的作品,同时,这些作品无论在题材选择或意蕴开掘上,又表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每个剧目都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发现,体现了处理题材内容结构戏剧艺术的独特个性。第二,目前的话剧创作具有浓厚的时代生活内容和鲜明的时代生活特色,塑造了一批不同于以往的具有新质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如《极光》中的秦大河,《大漠魂》中的军队科研人员,《司法局长》中的司法局长,《甘巴拉、甘巴拉》中的英雄群体,《同船过渡》中的老船长等等。这种新人形象虽然还不是很多,在艺术创造上也还需要提高,但他们已成为当代社会主义话剧的一种可喜的现象。第三,当代话剧创作的走向是百花齐放、多头并进的。许多话剧院团都根据自己所处的地域的不同、各自艺术创作实力和艺术创作特点的不同,以及各自所面对的市场情况的差别,在创作的题材、内容、样式和风格上都在努力探索独特的创作方式。因此,在当前的话剧舞台上,人们既可以欣赏到如北京人艺等院团的经典式创作,也可以领略如宁夏话剧团等院团的大篷车风情;既可以欣赏众多规范的剧院大剧作,也可以看到许多饶有情趣的小剧场戏剧。这种百花齐放、多头并进既体现了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话剧创作的不懈努力和种种探索,同时,也是话剧创作挣脱束缚,焕发生机和活力,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走向未来的希望之所在。众多表现当代现实生活内容的作品表明,当前的话剧创作注重艺术与现实的真实典型的审美关系,自觉地在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把握和审美反映中寻求和确立话剧艺术内容的审美价值,而且从整体上选择了一种积极的促进社会生活发展和提高人们精神水平的价值取向。
    军旅戏剧成绩喜人
与会专家指出,军旅戏剧在我国当前话剧创作中的成就和影响应尤其予以重视。军旅戏剧由于军队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其独特的描写对象和服务对象,并且形成了军队戏剧所具备的昂扬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它在军队建设中鼓舞斗志、培养新人的独特优势。当前我国的军旅戏剧一方面承续着光荣的艺术传统向前发展,另一方面也在整个戏剧发展的大趋势中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李大钊》、《大漠魂》、《甘巴拉、甘巴拉》、《空港故事》、《结伴同行》、《窗口的星》、《徐洪刚》等一批剧目在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舞台面貌返朴归真
与会专家认为,当前话剧创作的舞台艺术从整体上说也是发展和提高的。话剧的舞台面貌与前一阶段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某种艺术观念的解放和艺术创作追求的改变。那就是舞台艺术创作从导演到舞台美术、灯光等,不再是某种戏剧观念的试验或表现,不再是某些艺术形式的探索和运用,而是从艺术内容本身的艺术规定性出发,去寻求一种与之相结合的并且尽可能达到完美的审美表现。因此,在当前的话剧舞台上,人们看到了一种朴实风格的回归,这种回归的根本意义就是从艺术创造的实际出发,寻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加强戏剧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有舞台艺术、舞台技术的创造和运用的意义都体现在整体的戏剧艺术效果中。
专家们认为,从我国话剧舞台的创造实力看,表演的实力在目前是最强的,一批卓有成就的话剧艺术家和中青年演员活跃在话剧舞台,确实增添了话剧舞台的艺术魅力。在’94全国话剧交流演出中,如张克瑶、刘法鲁、胡庆树、郑邦玉、吕晓禾、曲永吉、哈珊等演员的表演,堪称精湛。当然,从未来的发展看,即使是在表演方面,也还需要不断地培养新的人才,特别是要培养在观众中有影响、有感召力、有吸引力的艺术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到剧场来。与会专家认为,当前话剧的导演艺术更加成熟,这主要体现在舞台语汇更加丰富,传统手法、先锋手法、写实的、写意的,都可以自如地用来创造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戏剧效果,同时,又没有玩弄技巧或形式,给人以堆砌形式之感。但另一方面,有些剧目表现出艺术上的拘谨,缺少探索和创新。
     摆脱困境尚需努力
与会人士认为虽然目前话剧创作有了较大发展和成就,但从全国看,还不能说已经摆脱了困境,外部的困难还很多,如体制的困扰,经济的困扰,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竞争等。这些对话剧走向未来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同时,话剧还要审视自身,明确自身在走向未来的过程所必须解决的种种问题。比如,要处理好创作主旋律作品与精品意识的关系,处理好纪实作品与精品意识的关系,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创作出真正不愧于时代的精品之作;要克服创作中存在的只重题材,不重艺术的现象。话剧艺术不能搞急功近利的题材决定论;要加强对观众和社会审美需求的研究,并且改革机制,树立市场意识,建立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天然关系,大力开拓演出市场;要克服戏剧评论流于捧场,或者消息化、广告化的倾向,用真正符合艺术规律的、有真知灼见的戏剧评论推动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等等。(郭建光)


第8版(副刊)
专栏:

  团结合作振兴评剧
新凤霞
为纪念评剧创始人成兆才先生诞生一百二十周年,前不久,文化部、北京市和天津市政府在天津举办了全国评剧新剧目交流演出。我相信这一举动会对评剧起到推动作用,希望借这次东风评剧能再兴旺起来。
我是退下舞台近三十年的演员,但我对评剧仍有深厚的感情,留恋那些在评剧台上台下的日日夜夜。有痛苦,也有欢乐,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我对评剧的忠心、自信没有变过。咱们评剧这一剧种,有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地方戏都是用地方语言来演唱,评剧是从河北唐山方言演变成普通话,这一特点,给评剧的地方语注入了很大很广的生命力!评剧唱、做、念、打,四功五法可说样样都是要求过得硬!它能演古装戏,更能演现代戏。
评剧在历史上曾红极一时,一度曾和京剧打过擂台。如白玉霜三十年代在上海跟著名武生赵如泉打对台,白玉霜和赵如泉双方都占了优势,后来他们合演《武松与潘金莲》打个平手。二十年代评剧演员李金顺在哈尔滨和李万春打对台,李万春曾亲自去后台拜访李金顺说:“一家子李请大姐打炮戏让一让”。一九五○年,叶剑英市长要看我和程砚秋的戏,要求一个晚上演完。请示程先生后,决定程先生让我在前演《锁麟囊》,他后演《贺后骂殿》。李万春也和我合演过多次,这些都说明评剧这一历史不长、影响不小的剧种,生命力是很强的,观众是十分喜爱的。
唉!说起来我是流着眼泪笑,评剧在十年动乱中是重灾区的重灾区,我们损失惨重啊!评剧一度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了。喜的是今天在天津举行的这次旨在振兴评剧的交流演出,令人十分激动。因为三十年代初评剧兴盛时期就是在天津,女演员几代出在天津,李金顺、花莲舫、碧莲花、白玉霜、刘翠霞、爱莲君、花玉兰等等都是天津培养的,这里也有我。
我认为振兴评剧并不难,它有深厚的观众基础,又有社会上各方面的热心支持。咱们评剧演员自己也要看到咱的不足,还有一些旧的习惯,如:相互不尊重、嫉妒、拆台、门户、帮派、骄傲闹角脾气、相互不服等等。现在虽然少多了,但还有个别的团体和演员,有这样毛病。一个国家、一个团体、一个演员、重要的是合作兴旺,不团结则受损。咱们评剧兴旺时期,靠的是四梁八柱,头二、三班演员们的相互支持、帮助,这样的传统应当保留下来,传下去。成兆才先生在那样艰苦的年代,在那样的恶势力重重压迫下,仍能高举评剧艺术大旗。他靠的就是团结合作。评剧成为一个大剧种,这里有多少人的心血呀!我还希望评剧要多创造新剧目,多培养人才,多扩大观众面,拿奖不拿奖,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把评剧的优良传统发扬继承下来。


第8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

  再造一座心灵的丰碑
——谈“英雄主义”的回归
文涛
1993年度的影视圈,特别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的电影、电视剧(片),出现了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革命历史题材大潮般地涌向了广大观众的心扉。有心人不难发现,在总共29部“五个一工程”入选影视作品中,电影《秋收起义》、《井冈山》、《重庆谈判》等,电视剧《豫东之战》、《解放云南》、《大进攻序曲》以及电视专题片《毛泽东》等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就占了1/4。
这些影视创作者通过对一些革命历史题材的深入挖掘,努力寻找历史与当代生活、当代人心灵的契合点。曾经一度降温的革命历史题材再掀如此强劲的热潮,绝非像有人所说的那样仅仅是“满足了上一代人的成就感和下一代人的好奇心”,而是一种历史与未来交汇时的深层脉动。“革命历史题材”是对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新中国英勇战斗的风流业绩的提炼与升华。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片)通过对那些如火如荼的历史场面与细节的艺术性再现,大力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再造一座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心灵丰碑。
这些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创作者以他们的镜头和心灵把我们带入一个并不遥远的英雄主义的时代,让我们的心灵产生震颤,使我们的灵魂接受洗礼,同时也带给我们新的思索、新的启迪……
在一段时间内,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或者说英雄主义的篇章似乎陷入了低谷。人们追求“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境界,“轻轻松松过一生”成了时尚的口号。更有甚者把“逃避痛苦”理解为“潇洒”,社会上还出现了“英雄过时论”。毋庸讳言,建国后,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我们的民族曾在一定时期、在一种远离科学的背景下调动了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激情。随着不切实际的理想的破灭,狂热转化为冷静。这种冷静使整个社会走向理智和成熟,并使得“普通人的价值”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重。但历史崇尚的毕竟是创造,在肯定平凡的基础上,重扬英雄主义的旗帜似乎势在必行。今天,英雄主义大回归的历史机遇终于来了。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改革开放同样需要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英勇不屈的精神和情操,唯有秉持英雄主义的情怀,中华民族在国际大舞台上立于强国之林的梦想才能实现。于是,人们再一次为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艺术作品而激动、而鼓舞。影视作为一种大众化、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更是把人们带向无比神往的境界。
1993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的七部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片)无疑为我们组成了一道明媚、灿烂的历史风景线,并以其“推陈出新”的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昭示了一种新的时代精神。这些创作者本着“英雄,是不会过时的”信念和“新时期呼唤英雄主义”的知觉和使命感,为我们献上了一批意义深远的精神食粮,为“英雄主义大回归”的时代底蕴描上了浓重而光辉的一笔!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计生委)


第8版(副刊)
专栏:

  昔日渡海觅仙药今朝雄风映歌台
大型中国歌剧《徐福》在京亮相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遣徐市(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而演出了世界航海史上威武雄壮的一幕,开创了中日友好交往的先河。
2000多年过去了,齐人黄县方士徐福及数千童男童女们用泪水甚至生命浮起的楼船命运究竟如何?他们登上彼岸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由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大型歌剧《徐福》,抹去了岁月的风尘,向世人揭示了这一事件。该剧应文化部艺术局邀请,于近日在首都公演。《徐福》着眼于描述大的历史事件和营造大的文化氛围,挖掘出了“世上只有不灭的希望,人间哪有长生的仙药。我的故土,我的父老,一代代儿子,投入了永久的寻找”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拚搏进取、甘于奉献的品格和勇于探求、为追求希望虽九死不悔的精神。
(晓纪)(附图片)
《徐福》(翟剑萍、赵福朋、张积强编剧,姚继刚作曲,陈卫导演)主要演员有雷岩、李彩勤、于联华、吴侃等。图为徐福(雷岩饰)在长吟。


第8版(副刊)
专栏:

  苏州滑稽戏在京城火起来
《小城故事多》是苏州滑稽戏剧团带给首都观众的礼物。从11月始,他们从朝阳演到海淀,从东城演到西城,连演连满,一个月已演出60余场,平均每天2—3场,观众已超过6万人次,用京城流行的一句话说:“苏州滑稽戏火起来了。”该剧用喜剧的形式,通过邻里三家人教育青少年的是是非非,反映了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该戏进京前,曾在江、浙、沪演出800多场。
(陈继尔)(附图片)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94北京国际舞台美术讨论会在京举行
“’94北京国际舞台美术讨论会”和“国际舞台美术组织布景委员会会议”于近日在京举行,这是在我国首次举办国际性舞台美术会议。来自美、俄、荷、英、德、日、法、智、芬、加、比、波、瑞士、中国等14个国家以及香港地区的150名中外舞台美术家聚会一堂,就“未来的挑战”的中心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会期间,“中国舞台美术邀请展”在国际艺苑展出。
本届会议是由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中央戏剧学院等单位主办的。
(体良)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电视剧《君子爱财》开镜
电视剧《君子爱财》以国家金融财政的“大动脉”国债为载体,描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生财之道,以及人们伴随着曲折的发财经历,所经历的曲折情感。有效地树立了国债作为“金边债券”的形象。该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和财政部国债司联合摄制。(亚力)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多彩的梦》在京公演
吉林市评剧团创作演出的《多彩的梦》,通过城市姑娘露露与农村青年石头爱情的悲欢离合,揭示了新时期新观念带给青年人的冲击和变化。露露由刘丹饰,石头由袁朝刚饰。该剧在新近召开的全国评剧交流演出中获优秀剧目奖。
(文一)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名净康万生在京举办专场演唱会
为纪念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周信芳诞辰100周年,“裘派名净康万生专场演唱会”将于12月11日在京举行。康万生是天津京剧三团的主要演员,曾拜方荣翔为师,深得乃师的真传实授。于魁智、李经文、李宝荣、史云兰等将为康万生专场演唱进行友情助演。(袁静明)


第8版(副刊)
专栏:长短录

  把军事片拍得更好看
——由《犬王》想到的
思忖
《犬王》在八一厂摄制的影片中,算不上特别优秀,却是相当别致的一部。用传统的艺术眼光看去,它既不够高雅,又还有一些经不住推敲、批评的地方,这大概是传媒和影评家们对它持审慎和冷淡态度的一个缘故吧。其实在映出活动中,它是得到文化市场的青睐和观众的欢迎的。上海某公司所属的一家影院把《犬王》安排在百部优秀爱国主义影片展览活动中放映,创造了连映半月票房收入逾9万元的佳绩。目前它在国内售出的拷贝数已超过120部。海外片商也接踵前来洽谈购买它的放映权。明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犬王》被认为是有纪念意义的一部影片。这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中国拍摄军事题材影片,不仅可以影响和教育国内观众,而且也可以提供给国外市场;它应当拥有更多的受众,更广阔的市场,应当从那种自满自足的惯性运行中解放出来,面对更加异彩纷呈的人类世界。
这就需要了解需要研究更多、更广阔的受众的非常多样化的审美心理和精神需求,需要尽最大努力把我们的军事题材影片拍得更好看,对更大的观众群有强烈的召唤力和吸引力。
《犬王》不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它的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的丰富细腻程度甚至不如文学脚本《义犬情仇》已经提供的,它的部分对话失之冗长且带有说教气。这都着实减低它的美学品位和艺术感染力。但它极注意营造影片的故事氛围,注重情节的传奇色彩,叙事简洁,节奏明快,镜头组接充满紧张感和流动感,决无拖泥带水之嫌。尤其注意在能给观众新的视觉感受之处下功夫。影片精心地选择机位、拍摄角度和拍摄速度,用了很多短镜头的组接来加强视觉运动的力度,使银幕上这些高大、剽悍、机敏、勇猛的中国军犬,个个如神兵天将降临,气度格外非凡,应当说,《犬王》在寻找银幕与观众的审美娱乐趣味的契合点上,是下了大力气的。而广大观众的喜爱恰是对创作者的艺术劳动的最好报偿。
《犬王》的现象告诉我们,任何影片创作的成功都有赖于自己鲜明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把军事片拍得更好看,要追求更高的美学品位,独特的选材构思,独特的审美把握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创作者的目光应投向更广大的观众群,更注意受众的无限多样的审美欣赏趣味,让观众在审美愉悦中得到精神陶冶和营养,肯定会比急功近利地向观众生硬灌输更受欢迎。我想,这该是军事片创作可以从《犬王》的拍摄、发行、放映中得到的一点启示吧。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影视再塑骄杨
一部以杨开慧的生平故事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影片《杨开慧》和八集电视连续剧《寻觅骄杨》即将在湖南开机拍摄。该影视剧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投资拍摄,由邵华担任策划,丁峤担任顾问。编剧张弦、秦志钰;导演秦志钰;常远(饰杨开慧)、王?(饰毛泽东)领衔主演。
(尔葳)


第8版(副刊)
专栏:

新近被著名京剧艺术家梅葆玖收为徒弟的上海京剧院青衣、花旦演员吴江燕,近日与北京京剧院一团合作,在京举办四场“吴江燕折子戏专场”,图为吴江燕表演《贵妃醉酒》。(亚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