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艺坛纵横

  前景美好任重道远
——浅谈戏曲电视剧
朱景和
一、哀叹与乐观,面对同一事实
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对电视、录像带、卡拉OK歌舞厅等等现代群众娱乐文化浪潮的强大冲击,不禁深深哀叹昔日辉煌的衰退,艺术瑰宝之备受冷落:大量有影响的戏曲团体忍痛解体,成批戏曲人才纷纷改行,戏曲艺术的知音越来越少…… 这确是无情的现实。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新兴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管后起者如何稚嫩、不成熟、甚至伴着不少缺陷,在强大冲击中,传统的东西或者被淘汰——那些过时的、不为时代需要的,或者获得发展,成为更加灿烂的瑰宝——那些少受历史局限、能为新时代服务的。新出现的东西也有优劣精粗之分。或者在竞争中发展、提高,成为有生命力的新成分;或者以新的形式出现,像朝露一样速生速灭。
中国戏曲“危机”到何种程度?似乎不能仅从剧团和剧场观众的减少来估量。当前,戏曲的用武之地不再仅仅表现为舞台演出,而且还表现在各级电视台的大量演出直播、录像播映和参与其它节目的精彩选段。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如果十天之内不播京剧,上海和浙江的电视台十天之内不播越剧,四川电视台如果长久不播川剧,必定要受到观众批评。上电视的剧目无疑是戏曲百花园中影响较大的剧种之精华。戏迷在家里便能过足戏瘾,何必都去剧场?这就是说,电视之播戏曲,是戏曲传播形式的重大变化。也可以说,与其它娱乐设施争夺观众冲击戏曲不同,电视播出戏曲,既是对剧场演出的冲击,又是观众面的扩大,也是培养新观众的途径。
电视时代将促成戏曲的革新,绝不会造成戏曲的死亡。
    二、电视与戏曲,依存与竞争的微妙关系
电视在形成对戏曲艺术威胁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戏曲艺术的重任,电视也需要戏曲丰富屏幕。
然而,戏曲上电视的方式和效果,却应充分注意。
戏曲艺术在舞台上的优势,上了电视很大程度上要化为劣势。中国戏曲之成为世界上独立的舞台表演艺术体系和流派,主要因为其成套表演艺术手段的高度虚拟性、写意性,与以高度写实为特征的影视艺术成为鲜明对照。戏迷之迷,主要迷在名角的唱、做功夫,且以欣赏唱功为主。在固定视角下的唱、念、做、打、舞的全套戏曲程式,在著名舞台表演艺术家身上,可以达到美妙绝伦令人倾倒的效果;在屏幕上,平平的表演,则可能是无光彩乏魅力以至滑稽可笑的匠技。名角反串,老者演少年之类舞台戏迷倾慕的偶像,经过影视写实手段,尤其经过特写画面的“无情表现”,无疑是对艺术精华的嘲弄。巧成拙,美化丑,真变假,徒然帮倒忙。不恰当的上电视,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戏曲艺术,对演员形象都是不利的。因而什么剧目、角色上电视,写实手法如何掌握,都应慎于推敲,充分考虑实际的屏幕效果。
    三、戏曲电视剧,作为一个电视艺术品种……
戏曲电视剧的出现已有十年之久。其中一大批优秀之作,不仅在戏剧影视界和广大观众中产生良好影响,而且也被一些海外影视机构看中,为丰富电视屏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戏曲电视剧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它的创新与改革面临着新观众与老戏迷欣赏标准绝然不同的大难关。新观众“厌传统”与老戏迷“恋传统”是水火不相容的。新观众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它作为一种歌舞故事剧观赏,老戏迷则总是把戏曲电视剧作为戏来看。于是并非舞台精华却原汁原味的戏曲电视剧,新观众再少也能被戏迷们认可;越是舞台戏曲精粹,改编功夫越大,越会遭到老戏迷的冷眼,尽管它是一部面貌焕然相当完整的新作品,尽管它可能拥有不少新观众,却难以过老戏迷这一关;而不受原舞台戏曲局限的新编历史剧,则较容易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共同认可。
这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各有不同观众的现象,本来是普遍规律。戏曲电视剧创作,也应充分遵循这一规律。不求普遍满意,避免普遍不满意。也就是说,或者尽量照顾新老戏迷,多保留一些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让他们过足“戏瘾”;或者准备得罪戏迷们,照顾新观众,便可对整套传统程式、技巧作大幅度突破、革新,只保留所属剧种一定唱腔、音乐的基本色彩,为非戏迷观众扫清“接受障碍”。这样做,对弘扬传统戏曲艺术而言,不妨视为“广种博收”、“长期渗透”。今日之淡化传统,为的是长远发扬传统,是扎实而又大幅度地革新,是为适应新环境的积极竞争。不管是传统剧目改编,还是现实题材的新作,淡化传统程式的戏曲电视剧都应受到鼓励,不必苛求其原态原样。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艺术市场

  谈谈艺术价值与市场价格
徐建融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件商品的市场价格应该与其实际的价值大体相符。而从实践的角度看,情况要复杂得多。
在艺术市场上,一件艺术品的市场价格是根据其艺术价值的大小来量定的,而艺术价值的大小则是由创作该艺术品的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来作为主要量定标准。一位艺术家在艺术史的地位越高,则其所创作的作品艺术价值越大。但是,同一位艺术家,既有妙手偶得的杰作,也有率尔应酬的败笺,可见艺术价值并不与艺术地位完全对应。这样,同一位艺术家的不同作品,其市场价格也就不可能一律。如张大千早年的青绿山水和晚期的泼彩山水,价格在数百万元上下,而一般的仿石涛山水或简笔花鸟,则仅数万元上下。此外,还牵涉到不同时期的创作、作品幅面的大小、画风的工疏、命意的吉祥与否等等,再加上市场的运作、人为的哄炒等因素,情况就变得更加错综复杂。
尽管如此,从大体上说,像张大千的情况,其作品的市场价格与其实际的艺术价值,包括画家的艺术地位还是相符的。其他像吴湖帆、贺天健、丰子恺、唐云等等,大多数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价值、地位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大体平衡的。
然而,也有少数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与价值、地位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特别像黄宾虹,无论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还是其作品的实际艺术价值,都不在张大千之下,但在市场上的价格,却远不及张大千,仅10万元上下。反之,一些中青年书画家,初出茅庐,水平泛泛,其画价便已超过了黄宾虹。这主要是因为黄宾虹人已去世,不会再向市场争价;而有的中青年书画家则通过各种关系和手段哄抬炒作,自抬身价,遂使自己作品的市场价格远远超出其实际的艺术价值。这种情况,不得不引起艺术投资者的警觉。
还有一种情况,市场价格也可能远远偏离艺术价值。如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相当高,尤其是画虾,艺术价值空前绝后。但在市场上,其画虾的作品价格远不如其他冷僻的题材如《老鼠偷油》之类。这主要是因为齐白石画虾的作品数量之多,几乎“泛滥成灾”;而老鼠偷油之类,虽然艺术价值也许不如虾来得完美,但物以稀为贵,价格反而居于画虾之上。
此外,某些书画家的作品,艺术价值和市场价格本来并不低,但由于伪作流行,真伪混杂,令投资者难以鉴定,最终也会祸延画价,导致玉石俱焚的结局。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

  《东方红》大型画册出版
由中共中央办公厅毛主席纪念堂管理局编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陕西旅游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东方红——毛主席纪念堂珍藏书画》大型画册不久前已正式对外发行。这本画集收入的二百六十多幅作品出自赵朴初、吴作人、朱屺瞻等众多名家和一批画坛新秀之手。(马忠义)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

  十位作家联办画展
在当代中国文坛享有盛名的梁斌、管桦、阮章竞、冯其庸、汪曾祺、峻青、李準、秦兆阳、鲁光、张长弓等十位作家近日在中国美术馆联袂举行了书画展。在陈列的近百幅作品中,作者们从不同的艺术视角,或显山野梅竹的墨趣,或现隶草书艺的神采,这些作品虽风格迥异,但都含蕴奇妙深邃的文思,也印刻着作家们不同人生与内心历程的痕迹。(文一)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百花园

  《世界美术图典》编后
胡德智
西方美术史家曾编过“世界美术图典”性质的书,但多立足于西欧中心论,或偏重于中世纪、文艺复兴,或者现代主义。对18世纪艺术,尤其19世纪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则相对简略,而这正是西方油画技巧的成熟之时,也是我国广大读者最想详细了解的。东方的艺术、中南美洲和非洲的艺术所占的分量更少得可怜,有的甚至提都不提,好像它们压根儿没有参加过世界艺术交流并促进世界艺术繁荣似的。因此,当广西美术出版社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编出这部“图典”时,明知艰难也欣然从命。
我们把世界文化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运动。地中海是欧亚非三大洲的交汇处,各国各民族的智慧在此交流积淀而产生新的飞跃。奠定了西方造型艺术基础的希腊人,也是源出中亚,他们融合了埃及、美索不达米亚与米诺斯文化而创造出灿烂的希腊文化。埃及艺术似乎与西方有更多的联系,而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更多地影响东方。为了叙述方便起见,我们把世界造型艺术分为三大块——西方、东方以及与之联系较少的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艺术,在漫长的岁月中,东西方文明始终是相互影响的。
我们力图将读者比较熟悉的艺术如希腊、罗马、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现代主义各流派的作品收集得更为系统和完整。往往被美术史家忽略的风格主义、17世纪的意大利艺术、18世纪的欧洲艺术、19世纪的英国、德国、美国、俄罗斯艺术及新印象主义、纳比派、巴黎画派、现当代的英国艺术、西方近现代雕塑等,我们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我们也花了一定篇幅,给予欧洲早期铁器时代的艺术、斯堪的纳维亚艺术和欧洲版画艺术,让读者对西方造型艺术有个全面的概念。
自新古典主义之后西方所兴起的各艺术浪潮,已愈来愈具有国际化倾向。因此我们不像以前的艺术著作那样按历史年代、地区、国家的顺序排列,而是以流派为划分,这样各流派之间不同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特点显得更加鲜明。同时,我们也不像以往那样只介绍若干代表人物,而想溯源探流,向读者展示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的风貌和变化。
东方艺术是我们编辑的另一个重点,分为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印度、中国几个既独立又相互影响的文化圈。尤其中国,我们把它当作东西方两大绘画体系中东方绘画体系的最高代表,从远古至当代,重要的画家、作品都作了介绍。
[编者按:《世界美术图典》由中年学者胡德智、毛君炎编著,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浓缩地反映出古今中外美术演变的历史,向读者提供了世界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

北京画院老画家何镜涵先生的写意楼阁山水画别具一格。建国初期,他先后跟随吴镜汀、徐燕荪、王雪涛和蒋兆和等名师研习山水、人物与花鸟画,从而打下全面而坚实的艺术根基。以后的几十年里,他致力于写意山水画和楼阁山水画的创新。他在颐和园等古建筑群画了大量写生稿,同时还深入研究建筑学,在此基础上,他将画理与鲜活的感受融于笔墨中,创作了《颐和园》、《于今黄鹤又飞来》等众多佳品,从而使楼阁山水画又焕发生机。
上图《闲坐忆蓬莱》为作者近作。 (朱启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