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6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

  树
汪家明
大自然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最为和谐的,我想就是树了。且不说树的绿化和清洁空气的作用,只说树的朴素、安恬、含蓄的个性,以及给人的依赖感、安全感,细想一下,就够令人惊叹的。如果把树比作朋友,它便是最忠诚的朋友。它不懂得什么朝三暮四。提供果实,就年年提供果实,不到老朽,不会停止;贡献荫凉,就永远贡献荫凉,不分贫富老幼。如果把它当作风景,它便是最美的风景。荒芜的土地,只要有了一株树,便有了生机;冷酷的石山,只要有了一株树,便变得温柔。
地球上的生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动物,一是植物。动物之灵,是人;植物之灵,是树。与树相比,花花草草太渺小了,太善变了,灌木和爬藤太卑下、太软弱了。只有树木才称得上高大正直。
树比人高明之处,在于它占据了大地和天空两个世界。有些大树的根,并不比它的枝干伸展得小。“根深叶茂”,是树给人类的重要启示。
一部小说写一棵树王,这树王本身就是一个世界,它浑身注满了大地的灵气,有无数鸟雀生活在其中。当树王被烧死时,竟发出一声巨响,整个腾空而起,飞到半空,带起万千火星,折一个斤斗,又落下来,方圆几十里为之动摇。这死,可谓惊心动魄。
还有一部电视剧,写到在一个善良女人的坟前栽什么树时,她生前的朋友说:“她曾说过,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一株她不喜欢的树。”这话令人感动。然而,以我个人的经验,有些树给人美感,有些树却令人讨厌。假若仔细观察一下,即使是同一种树,有的长得婀娜多姿,有的却单调丑陋。相比之下,我最喜爱的树,是法桐、银杏和孔林古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材高大,而又变化万端,感情丰富。站到这样的树下,人永远不会感到孤独。
当大树成林时,人入林中,则会有另一番感受。树林里,地气、树气更加浓郁,形成一个“场”,万物都被滋润了……人说,树上生白云,其实,哪里是什么白云,那是生命之气啊!
老托尔斯泰有一篇小说《三死》,写的是三个生物之死—— 一个贵妇人,一个农民,一株树。贵妇人死得痛苦不堪,令人又可怜又讨厌;农民死得很情愿,但他还操心有人给他竖一块墓碑;树被人砍死,是拿去做死人的十字架,它死得朴素、洒脱,几乎等于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对树来说,生和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无论是怎么个死法。
可见,树不但在生命上给人以启示,在死这个问题上,也可为人楷模。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有感于文化品的“绝对值”
毛志成
所谓文化品的绝对值,说白了就是那一大堆(还常常是五彩缤纷)的文字,究竟有没有、有多少“文明含量”,对社会是否能产生或产生多少积极效应。
不讳地说,有的文化品在“绝对值”上仅仅是个零,甚而是负数,尽管它是五颜六色、光彩夺目的零,尽管它是深深奥奥、洋洋洒洒的负数。尽管它是“轰动”的零。尽管它是“震动”的负数。
人类在生产文化的同时,由于这种生产自身的惯性,是一定要附生出多余文化、赘文化、伪文化的。如不进行必要的匡正、调控,这种“废文化”就会泛滥于世,成为窒息人类和窒息文化本身的“茧”。
例如某些知识分子为了评定职称晋升职称而强行凑集的“著作量”;例如某些“学者”仅仅出于演示自己有“世界级学问”而推出的“洋式论文”。此中不能说没有“真品”,但大量的是前人、他人、洋人著作的仿制、拟制、复制,其中最醒目的是用舶来语、洋词令堆砌起的文字迷宫,译成中国的大白话,无非是讲了些比人饿了应该吃饭、人困了应该睡觉高明不到哪儿去的“绝对真理”。
文学作品的多种“淡化”,不能一概否定,但“淡”也得有个极限,若是写的、唱的、演的都是由鸡毛蒜皮、睚眦之怨、一啄一饮的争端构成的“波澜跌宕”,人读了之后与不读也就无大区别。读了这样的作品,读者的最大“长进”就是把本来简明的真理、本来清澈的生活弄得浑浑浊浊、曲曲折折、要死要活。这种文化品的“绝对值”就是零。
有的文化品淡化、浊化掉一切“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乃至把它们调一个过儿才过瘾,才算是具有了“现代观念”。眼下有些文学作品中赤裸裸的拜金语言、自私语言都已晋升为格言,落笔便是吹发财、捧大款、崇自我、扬享乐、逐孔方、造刺激。这就是“负值”。
文化繁荣的低级标志是“量”,但愿我们快些渡过这个“初级阶段”,走向对“质”的空前尊重。


第12版(副刊)
专栏:茶楼

  自豪的“别名”文化
郝俊文
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祖国,对世界的文明进步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别名”文化似一株美丽的奇葩,堪称中华之瑰宝。
纵观我国“别名”文化中所起的“别名”,要么是庄重、古朴、令人肃然起敬,要么是轻松、明快、使人心旷神怡,要么神奇九天,令人浮想联翩,要么是字若千金,充满了民族精神和无穷智慧,有着极高的艺术品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正名”,而“神州”、“华夏之邦”“东方巨龙”……这样的“别名”则更增添了祖国的壮美而为人们所传诵,并为世界所共识;“白山黑水”仅四个字就囊括了美丽、富饶的东北三省,并使人得到了视觉美的享受;“塞外大漠”令人回想起“风吹草低见牛羊”内蒙古的壮观广阔和蒙古人的剽悍;“燕赵、齐鲁、中原大地”使人们仿佛又看到了金戈铁马逐鹿天下勇士们的身影,听到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绝唱,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不朽的历史,再现给后人;而“虎丘”、“白堤”则将神话中的天堂与人间的苏杭融为一体。“鱼米之乡”更是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江南人民的富裕自豪之情;“秦川”是关中地区诸多别名之一;“楚天”则是对湖南、湖北昨天的咏叹;“巴山蜀水”道出了四川省特有的人文地理;“春城”的温馨使云贵高原上的名城昆明展现给八方来客;“太阳城”的光芒,使布达拉宫更加神采奕奕,它迎风斗雪,温暖着西藏各族人民……。在“别名”中,对人和事物的“命名”既在“别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又形神兼备,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梨园弟子”代表着献身于“国粹”——京剧等艺术事业的众艺术家;“乌金”一名给文明之火的煤炭增色万分;而“黑色血液”则形象地说明石油在人类生活中,就如同人之血液一样重要;“交通大动脉”把公路、铁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形容得入木三分,实为传神之作。“勺子星”一名,能使得没有一点天文知识的老幼妇孺也能从对“勺子”的认象中找到天上的“北斗七星”进而判明方向;“玉盘”是对月球的赞美,它洁白如玉、硕大圆润,一首“月是故乡明”体现了勤劳朴实的我国人民对家乡对祖国赤诚的爱,愿祖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千里共婵娟”。


第12版(副刊)
专栏:五光十色

  《红楼梦》奇书知多少
陈玉书
剪纸《红楼梦》它是扬州汶河医院三十六岁的外科医生金永生用整整八年业余时间完成的。这部剪纸《红楼梦》共分四册,由人物和书法两部分组成。其中一百四十幅人物剪影,涵盖了《红楼梦》最精彩的情节及其代表人物。三百六十幅书法,内容写的是一百二十回的回目和人物关系简介,共二万余字,每个字都是一个一个精工剪成的,风格自成一体。书法与人物组合粘在一个画面上,黑底白字,配以鲜红的篆刻,十分精美和谐,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五百幅长卷按《红楼梦》一百二十回顺序连缀成册,可称为一部图文并茂的《红楼梦》缩写本,它熔书法、绘画、篆刻、剪纸多种艺术于一炉。
“蜘蛛网”上刻《红楼梦》这是陈思华同志于一九九三年秋在上海首届工艺美术节的精品博览会上展出的,用象牙雕刻的绝品“蛛丝墨迹”。一个老红木框架,上部由细如发丝的十七根象牙丝纺织成一张蜘蛛网,网中央一丝下滑,悬在下部有一只正在嬉戏的蜘蛛。如果用一个十倍的放大镜,可看见在这象牙丝纺织成的蛛网上,作者以刀代笔,以草书体雕刻了《红楼梦》第五回的全文,总共六千九百七十二字,更奇特的是爬着嬉戏的仅玉米粒大小的蜘蛛背上和腿上镌刻有金陵十二钗的浮雕全身像。
雕刻玻璃本《红楼梦》玻璃本《红楼梦》是江苏省铜山县夹河乡青年农民书法家司保良同志从一九九三年开始,将用四年时间创作完成。这部玻璃本《红楼梦》长三十厘米,宽二十五厘米,采用优质玻璃雕刻而成,字比蝇头还小。玻璃本《红楼梦》厚达三点五米,用十二个锦盒精装。
绣书《红楼梦》绣书《红楼梦》是由沈阳米兰真丝绣品有限公司绣制成的。全书用丹东丝绸作底料,用色泽鲜艳的彩绘线精工绣制。全书一百六十余幅插画,完全用彩色丝线绣成,人物形象丰满,造型逼真,而全书一百余万字则用红色丝光线单针绣成,实是一件惊世创举。
据介绍,这部绣书用作书页的丝绸总计达四百二十平方米。书幅长二十七厘米,宽十九厘米,全书共十二册,全部采用仿古式线装装订,每册书都装在精制的红木箱内。这是迄今世界上第一部绣书。
这部举世无双的杰作,是由十二名绣女用十年时间手工绣成的,连同绣书专利在一九九四年秋季沈阳《爱的交响》希望工程大型义演晚会上推出拍卖,底价为一百二十万元人民币,拍卖所得将捐给希望工程。


第12版(副刊)
专栏:

瑞雪(摄影)  黄成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