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澄海再振吨谷县雄风
双季稻年亩产超吨谷“五连冠”,今年早稻创历史最高单产纪录
本报讯全国著名水稻高产地区——广东省澄海市,在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农业特别是粮食这个根本,今年又上新台阶。全市13.5万亩早稻,平均亩产555公斤,比去年同期增产6公斤,再创历史最高单产纪录;12.56万亩晚稻尽管受灾严重,据初步测产统计,平均亩产可达530公斤,比去年约增5公斤。
澄海自1989年在全国率先实现第一个双季稻年亩产超吨谷的佳绩后,又持续夺得吨谷“五连冠”。水稻连年丰收,部分干部、群众以为农业过关了,增产潜力不大了,对农业和粮食生产出现掉以轻心的苗头。市委、市政府领导觉察到这一苗头,深入基层,力抓保农稳粮,争取再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从严制订奖罚措施查处丢荒弃耕行为,促使各地珍惜耕地。各镇政府还与市府签订了《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和《粮食生产目标责任书》。市农业部门总结历年成功经验,不断优化组合高产栽培技术,致力推广良种,推广农技。全市杂交稻推广工作至今已坚持19年,推广普及率达98%,高产栽培技术实施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卢启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又立表率
广东省澄海市是我国第一个亩产“吨谷县”,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现在,“吨谷县”再传佳音,早、晚稻单产都在高产的基础上,上了新的台阶。这是澄海的骄傲。
目前,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些地方,由于二三产业迅速发展,种粮比较效益下降,保住粮食生产的增长态势,很是不易。在类似澄海这样高产地区,更要下大的决心,费大的气力。但是,澄海市的干部群众不忘“农本”,齐心合力,留住了辉煌。
其实,沿海发达地区抓好粮食生产,也有自己的优势。除了有良好的人才、技术、经验基础外,重要的是,经济实力增强了,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改造农业基础设施,推广科学技术,购买必需的农药、化肥、良种。扎扎实实地把这些事情做好,粮食岂有不增之理!
“吨谷县”澄海再振雄风,为沿海经济发展地区发展粮食生产又立表率。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藁城增加农业投入
粮食总产连年位居河北前列
本报讯记者王慧敏报道:不断增加农业投入,使河北藁城经济呈现良性循环态势,粮食总产量连年位居全省前列,经济实力也跻身河北省“十强”之列。
藁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县。4年来,他们先后投资1.3亿元,建立3大高效农业区,8大农业生产基地,成为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的吨粮县。他们还注重农业科技投入,对乡土科技能人优先安排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有效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4年来,全市100余名乡土科技能人帮助群众发展项目270个。对农技人员,设法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使农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农技人员已达1890名,平均每400亩耕地就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这些科技人员4年来共开发推广了100多项农用新技术,保证了农作物的高产、稳产。为了让农民及早捕捉市场信息,他们还于去年投资30多万元兴建了综合信息中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南农民联接市场之路日渐宽广
培育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近两万个,联结农户五百多万家
本报郑州12月4日电记者李而亮报道:在农业走向市场中,苦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而难以挪步的广大农户,如今有了与市场联接越来越多的桥梁。河南省委、省政府自去年以来明确提出了要尽快催生一批“龙头”触角伸向国内、国际大市场,“龙尾”摆到千家万户,用经济合同连接起来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济服务实体。从此,以“公司+农户”为代表的一体化经营实体,大批崛起在中原大地上。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实体近两万个,联结农户527万家,约占全省农户总数的30%。
目前,河南省的一体化组织遍布广大农村。从经营形式上看,有流通企业+农户、加工企业+农户、专业协会+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大户+农户等;从地域上看,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贫困地区均在发展。南阳、信阳、驻马店、周口、商丘五大农牧区的实体“龙头”占全省总数的55%;从经营内容看,已从早期以养殖业为主扩展到农村几乎所有行业,其中种植业占24.5%,加工业已占26.8%;从“龙头”实体的经济成分看,各种成分都有,其中集体和个体私营居多,属于国有企业的仅占总数8.3%;从规模上看,一般“龙头”实体带动农户几十到上百户,有的已具相当规模。如汤阴、淇县、汝州的肉鸡、伊川和新野的黄牛、商城的养蚕、灵宝的苹果、信阳的茶叶、扶沟的蔬菜、商丘的芦笋、淅川的辣椒、龙须草毯、禹州的出口腌菜等等,“龙头”企业所带农户成千上万户,一些实体的产值已高达亿元以上。
大量涌现的农村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已成为目前条件下农业走向市场的理想载体。地处淮河上游的固始县三河尖乡,是1991年特大洪水的重灾区。近年他们把柳编作为优势产业,组织成立了柳制工艺品总公司,对过去分散的编织小厂和编织户实行统一企业名称、报价、订货、设立窗口,分户生产、分厂经营、分级核算。公司负责开发新产品并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这种经营方式,使原本产品单一、档次低下的柳编业迅速发展,编织品种达500多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农民光这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达300多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通讯

  “五金王国”永康
本报记者刘鲜日
永康市地处金(华)温(州)国道和杭(州)温(州)省道的交叉点,人多地少,资源没有得天之厚。然而,就是在这片平常的土地上,却崛起了一个庞大的五金城群体。
    1万余家企业
永康市,自古有“百工之乡”之说。
改革开放后,远走他乡数以万计的工匠们纷纷回到家乡,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近销售,展开了一场就地致富的阵地战。
记者在芝英镇了解到,这个不大的镇子,生产五金产品的工业企业多达468家,从业人员逾万人。昔日的穷乡僻壤已成为10亿元乡镇。
在被誉为“锉刀之乡”的古山镇,近年来更是雄风大展,五金工匠们坐镇古山,建立了遍地开花的家庭工厂和乡镇企业,产品畅销全国。
永康的能工巧匠们放开胆子,搞了个体搞私营,搞了私营搞联营。铁锅、铜盆、钢凿、铝勺、锡桶,他们围绕五金开发产品,把废旧的金银铜铁锡变成了万千品种的五金日用品,销往全国各地,带来滚滚财源。1988年,这个市还只有五金企业6000多家,而今已发展到1.4万多家,从业人员以15万人计,占到该市劳动力总数的一半以上。谈到这里,市长王建平喜形于色:“这种各个击破的‘阵地战’,蕴藏的潜力了不得!”
    74个小区
在永康的山丘田野里穿行,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片片错落有致、井然有序的工业小区。从炼铝、铸锅,到菜刀、刨子;从衡器、炊具,到农用运输车;从摩托车配件,到汽车零部件,所有跟五金有关的大小产品都分门别类进入了不同的工业小区。据副市长俞流传介绍,全市已办有工业小区74处之多。
永康小区多,却不是盲目开发和建设的,而是有一定的标准,这就是在“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基础上自然形成,政府因势利导进行集中开发和集中管理,进而形成规模和档次,提高产品质量。
在这场“攻坚战”中,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担任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是抓拳头产品;二是抓科技,引导企业“招贤引资”、“攀龙附凤”,加速发展。目前,永康市的个体私营企业已吸纳了上千名技术人才,发挥着“技术专家”的作用;三是抓联合、上规模。他们在全市推行股份合作制,目前已建立此类企业100多家。仅芝英镇,形成规模的五金企业便达到40家以上。同时,他们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五金企业租赁、兼并和购买小国有和集体企业,帮助小企业与大企业挂钩和联营,以至创办合资企业等等。在永康市的1.7万多家企业中,有规模的集团公司和总公司已占到1/3左右。去年,该市各类企业新建、扩建项目便达2000多项。
    2000多种产品
永康市金银铜铁锡匠云集,生产的传统五金产品多不胜举,而以“永康四刀”(凿刀、刨刀、菜刀、剪刀)最负盛名。现在,永康产品已由繁杂的小五金发展成门类齐全、大小兼有的系列。传统的五金产品日益精致,新兴的五金产品层出不穷。大到轿车、农用汽车、手扶拖拉机,小到汤匙、饭勺、钢叉等系列餐具,五花八门,一应俱全。
永康亦称“角向磨光机之乡”,此类企业据说有百家之多。仅此一项产品,在全国的市场覆盖面就达70%,这百十余家企业,年产电动工具160多万台,产值接近10亿元。永康还有电动工具厂家70多家,为之生产零配件的企业便有200多家,配套生产砂轮的企业也有近百家。
搞了小五金,还搞大五金。于是,摩托车配件厂十家百家地发展起来,除了发动机,什么都能生产。
这里还有饮誉四海的“四方”牌手扶拖拉机,目前已成为浙江省的一大骄傲,由它带动的一大批乡镇和个体、私营企业,每年可创造3—4亿元产值。据市乡镇企业局负责人介绍,眼下永康的汽车配件厂和摩托车配件厂已达400多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
小五金向大五金发展,永康人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30多个市场
永康的五金工厂多,产品多,市场也多。在金江龙,他们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衡器专业市场。在芝英镇,有远近闻名的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在古山镇,有庞大的五金工具市场。而大园东废旧钢铁市场则更成为永康市五金工业原材料的“供应站”。此外,有色金属市场、日用五金市场等等都发展成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交易场所。据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永康的沿路沿线五金专业市场已达30多家,年成交额以10亿元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专业市场,它们点面衔接、相辅相成,并通过引进、帮销、转运和信息服务等手段,促进了销售,引导了生产,推动了永康“五金王国”的形成。
永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们并不就此止步,而立志把整个永康市建成“五金市”。为此,他们除了鼓励和扶持多门类五金产品的生产之外,还不惜巨资,筹建国内最大的五金市场——永康“中国五金城”。这个占地500亩、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的功能齐全、辐射强劲的五金机电产品集散中心正在形成。首期市场街开发工程已经竣工,并投入了使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安徽增强扶贫开发力度
贫困人口由500多万减到100万以下
本报合肥电记者王启明报道:安徽省增强扶贫开发力度,积极培育贫困地区自我造血功能,沿淮6县和皖西大别山区两大贫困带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8年来,贫困人口由500多万减少到不足100万,一些脱贫的乡、村正在向小康迈进。
1993年开始,安徽省实施“3358”脱贫工程,即全省300万贫困人口,3年解决温饱,5年基本脱贫,8年过上宽裕生活,为此,安徽省采取切实措施,一是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每年安排扶贫的资金达2.5亿元,并已落实计划到2000年,以工代赈资金约2亿元在规定期间内保持不变。二是实行政策倾斜。对贫困山区缺粮人口实行粮差补贴,调高水电费价格及返还山区的比例,灌区收取的水费40%返还给库区,降低育林基金和更改基金征收比例。三是实施定点扶贫。22名省级领导干部和120多个省直机关、单位,都确定了包扶对象,以帮助贫困县协调资金、开发资源、落实项目。四是组织智力扶贫。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组织教育科技力量到贫困县办教学点、搞人才培训、帮助确定生产项目。
沿淮霍邱、寿县、临泉、阜南、颍上、凤台等6县,历史上就是“老灾窝”。1991年特大洪水灾害后,安徽省委、省政府立即实行“重点扶持、综合治理”的战略决策,从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各方面加大扶贫力度。3年来,6县固定资产投资达17.7亿元,相当于建国后40年总投入的1.7倍,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乡镇企业产值、财政收入等增长幅度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各县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分别上升2到10个位次。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切莫毁市
潘承凡
遍布城乡的各类交易市场,是各种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交换的载体。可以说,没有这些交易市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就难以发展和繁荣。
城乡交易市场如此重要,按理说它应能得到所有市场得益者的保护,可事实并不如此。
江苏省如皋、如东两地为全国著名的苗猪产地,客商云集,舟车辐辏,仅大连一地,每天就发走一车苗猪,约400只。受这两年猪价影响,苗猪价格节节上涨,一年中几乎涨了4倍。一些猪贩子钱袋鼓了,道德水准却日益下降,纷纷往苗猪肚里灌泥沙,一只伶仃的苗猪,竟能灌进4公斤泥沙。苗猪在运输途中不死即病,客商渐渐云散。如今,只要是如皋、如东两地贩出的苗猪,各地都严加查验,信誉被糟蹋到如此程度!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萧山航民村农民企业家朱重庆碰到过类似怪事,不过毁市者却是政府有关部门。河南某地原是北方化纤布批发交易中心,朱重庆属下的乡镇企业生产的化纤布都发往那儿,后来当地有关部门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只要厂家布匹运到,立刻收税,也不管你日后卖得出卖不出。厂家不敢抗税,却可以挑选交易地点,于是多年形成的化纤布交易中心渐渐他移。
培育一个市场绝非易事,它不仅需要过硬的产品,便捷的交通地理条件,有时甚至需要特殊的人文历史条件;毁掉了市场再想重建,吓跑的客户再想招回来,则更是不易。其中道理很好理解:重建市场已不再是单纯的建设问题,它几乎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欲建市必须先挽回影响,抹去留给人们的不良印象。倘使你真的痛改前非,可客商们是否能相信,把握实在不大。
所以说,为了蝇头小利及短期利益,一边追逐着市场利润,一边又在自毁市场,自断财路,这种做法实在太愚蠢。无论是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农民,还是作为市场的组织者、管理者——政府,都应该自珍自爱,切莫自毁市场,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遵化山区开发规模大效益好
本报讯河北省遵化市实施“市场作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系统开发战略,使山区开发更具规模,经济效益明显。截至11月,全市完成干鲜果品总产1.12亿公斤,肉类总产3.4万吨,分别比开发之初的1990年同期增长了136.5%和32%,被林业部评为全国山区开发先进县(市)。
遵化市根据本地区山场的地理和资源特点,确定主导开发产业,建立了林果、养殖和建材加工三大生产基地,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模经营。他们利用梯田坝坡建设高标准果园,其中苹果10万亩、杏1万亩、核桃2万亩,干鲜果品产量占全市总产量的2/3。与此同时,他们还鼓励农民利用山场面积大、饲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和珍禽养殖。全市相继涌现出养殖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800多个,存栏已达3万多头。建材开发业已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在石灰岩山区先后建起大小石灰加工企业200多家,年收入4000多万元。(张怡)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饭店门前车马稀
金秋刚过,山东夏津县东李镇的农民却蓦然发现:镇粮管所门前10家饭店仅剩两家开门,其余8家悄然关闭了。这是咋回事呢?
东李镇是个粮棉生产大镇。以往,每年夏粮征购和秋季提留期间,村干部们交完夏征粮或秋季上交提留款后,都要到饭店“兜一兜”。粮管所门前由此先后开了10家饭店,且家家兴隆。
今年,该镇改革财务管理办法,堵住了“吃喝风”,同时,他们还签订了农民负担合同书,春季按地亩签订合同费,明确该交提留,夏秋两季按合同办。今年夏天,村里按合同负责组织,农民自己往粮管所送粮,仅5天完成征购任务。秋季提留,按合同全镇一天便完成。掏自己的腰包谁也不乐意下饭店,仅此一项全镇就比往年减少开支12万元。一向红火的饭店顿时冷清下来,大有关闭之势。
宋洪范钟林姜国东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养猪多沼气兴粪料足粮果丰
吕家庄成为生态农业示范村
本报讯养猪积粪——粪生沼气——沼液浇地——地肥粮丰——粮多喂猪,这是山东省栖霞县中桥镇吕家庄村近几年形成的高效农业良性循环链。今年这个230户的纯农业村经济总收入600万元,比去年增长28%,人均纯收入2200元,比去年增加300元。
吕家庄村具有养猪的传统,村里将过去形成的斤猪斤料奖励政策一直延续至今,村里每年向农民提供10多万元的补贴总是按时兑现。村里还积极为农民养猪提供各方面服务。
全村每年以三四百头的速度递增,今年这个村出栏肥猪达2400头、平均每户10头,全村养猪纯收入可达85万元,户均4000元。
随着养猪业的发展,沼气业也推广开来,1990年,在村里关于建一个沼气池补200元的政策驱动下,全村很快建起210个沼气池,除了鳏寡孤独户全部用上了沼气。村民们一年三季做饭不烧草,照明不用电,每年每户可节省燃料、电费200多元,同时,猪粪尿经过沼气池发酵成为有机质含量很高的肥料,村里有一辆专车定期收集沼气液浇粮田果园。
有了沼气,吕家庄村实现了玉米、小麦等秸秆全部还田,又增加了地力。据去年秋普查,这个村450亩粮田和540亩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比5年前提高0.2%,由此带来了粮果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如今,这个村亩均产粮过吨、人均收入超双千元,成了烟台市生态农业示范村。
(牟文民宫培修)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长子农行和粮食企业互助互保
本报讯截至10月31日,山西长子县农行780万元专项贷款全额到位,较往年提前近一个月。
9月份,全县今年的夏粮收购贷款全部还清,这在十多年来还是第一次。农行随收随放新增贷款296万元,帮助全县粮食部门收购、调运小麦、杂粮、面粉、食油等300万公斤,大大缓解了全县粮油供需紧张矛盾。目前,全县已收购秋粮180万公斤,较去年同期多收80万公斤。农行、粮企双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王志宏冯云仙)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建湖一年建起二十三个千头猪场
本报讯近日,由江苏建湖县冈西乡立公村和上海龙华肉联厂联合投资80万元兴建的苏北最大的村办养猪场在该村建成,1100头生龙活虎的猪崽在这里安家落户。至此,该县已建起23个千头猪场,其中万头猪场两个,已出栏的5万多头肉猪,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要,而且远销到苏州、无锡、徐州等大中城市。这个县畜禽部门积极为生猪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他们与省、市有关科研单位挂钩,运用科学饲养方法,猪场变敞门散养为封闭饲养。县兽医站派出技术人员对全县23个千头猪场的饲养技术进行定点分工,实行跟踪服务,由技术人员负责生猪的饲料配方、卫生防疫和技术管理等。
(崔世才)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朱永忠累计售粮五万多公斤
本报讯云南省永仁县莲池乡小莲池村农民朱永忠丰收后不忘国家,今年,他又向国家售粮10124公斤。
自小莲池1982年包产到户以来,朱永忠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先后修建了7个水库坝塘,购买了抽水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依靠科学技术盘田种地。13年来,他共向国家粮食部门和县籽种公司交售了粮食5万多公斤,多次受到省、州、县人民政府的表彰,成为远近闻名的售粮大户。(杨德祥)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棉花今年总产26万余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图为外调的新棉包。 李沙平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土家兴起观光农业
地处土家山乡的湖北宣恩县龙洞库区管理处在开发贡水旅游资源的过程中,着力发展观光农业,做到绿化与旅游同步。目前,全库区已建新型茶园500多亩,果园340多亩。
图为土家妹子在收柑桔。
文林 昌群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