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新闻分析

  俄罗斯为何推迟签约
反对北约东扩平息国内情绪争担欧安责任迫使西方让步
本报记者张宝祥
12月1日晚,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在北约总部同北约成员国外长会晤时宣布,俄罗斯暂不同北约签订“双边军事合作计划”和“建立定期公开磋商制度框架文件”。这不仅给俄罗斯同北约的关系上蒙上一层阴影,也使北约东进战略面临严峻考验。
北约成员国指责俄罗斯“出尔反尔”,因为双方商定要在这一天签署上述两个文件的。科济列夫反驳说,责任不在俄罗斯方面,而是北约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强行做出了向东扩大的决定,这同它倡议的“和平伙伴关系”相矛盾,有损俄罗斯的安全利益。北约须要澄清与俄罗斯建立合作关系的意图。其实俄罗斯此举似不出人意料,因为科济列夫日前在莫斯科已明确指出,如果北约做出向东扩大的决定,他可能推迟签约。
此间舆论认为,国内的强大压力是俄罗斯对北约东扩反应强烈的重要原因。俄经济、政治长期混乱,国内极端民族主义和政府反对派势力发展迅速,他们对政府向西方妥协让步极为不满,主张对西方和北约采取强硬立场。俄今年6月同北约签订“和平伙伴关系框架文件”前的立场变化不定以及这次态度的变化,明显地反映出俄罗斯对西方和北约的政策仍处在调整、动荡之中。
另外,俄罗斯推迟签约也是为了压西方在即将召开的欧安会上向俄做更大的让步。俄罗斯与北约在设计未来欧洲安全格局方面存在根本分歧。俄罗斯力图同北约共同承担保障欧洲安全与稳定的责任,主张发挥欧安会的主导作用,因为俄罗斯在欧安会拥有否决权;北约则认为自己是欧洲防务的最大组织,理应由北约承担保障欧洲稳定与安全的责任。比利时《晚报》的评论说,俄罗斯想迫使西方国家“在加强泛欧组织和俄罗斯在安全方面的作用上向莫斯科做出更多的让步”。
科济列夫推迟签约后,北约秘书长克拉斯不指名地指责俄罗斯说:“北约是一个独立的组织,任何国家都无权否决北约的决定”。科济列夫则针锋相对地说:“如果北约改变了战略,那需要重新进行谈判”。看来,北约和俄罗斯间一场“东扩”和“反东扩”的较量正在展开,将对欧洲各方的关系及欧洲安全结构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布鲁塞尔12月2日电)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论

  对外政策不会大变
  ——美国中期选举透视之三
  张也白
美国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选举结束后表示,美国政府将继续奉行现行的对外政策。美国舆论也认为,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政策不会因中期选举而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是因为:
首先,在这次选举中,对外政策并非争论的焦点,选民关心的是国内问题。民主党的失败主要反映选民对民主党政府在国内政策问题上的失望与不满。
其次,克林顿总统上任第一年内,对外交事务似乎有所忽视。但从第二年起,他开始重视外交,花相当多精力处理对外事务并采取不少较大的外交动作,如迫使伊拉克从科威特回师北撤,出兵海地,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与朝鲜就核检查问题达成协议,避免了对日贸易战激化以及调整对华政策等。因此,民主党在选举中的失败并非选民对克林顿政府对外政策的否定。
第三,美国外交政策在传统上由行政部门掌管。总统是首席外交官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在对外政策上历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尽管冷战结束后总统的外交权力受到削弱,但总统在对外政策上的主导地位并未改变。
第四,近年来,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政策分野渐趋淡化,尤其在对外政策方面,尽管两党在策略上有所区别,但它们之间在一系列基本政策目标上并无根本分歧。克里斯托弗指出,克林顿政府将继续支持开放的贸易体制,实现中东和平,防止核扩散,支持前苏联各国的改革进程,扩大北约和实现欧洲一体化,维持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存在……他还表示,政府在这些问题上将寻求国会两党的积极合作。 然而,共和党赢得国会参众两院的多数党地位对克林顿的对外政策不会没有影响。
首先,今后克林顿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时将更多地受到国会的制约,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得不更多地与国会磋商,并谨慎从事,难以采取坚定的行动。
其次,由于国家的“钱袋”掌握在国会手里,共和党将运用手中的财权来制约克林顿的对外政策。共和党领导人已表示,将削减外援并限制用于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开支。看来,若国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控制开支方面,克林顿对外政策的推行可能面临更大困难。
第三,共和党的政策更富保守主义色彩,而73岁的右翼共和党人赫尔姆斯和91岁的瑟蒙德分别领导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和军事委员会,将促使国会进一步推行保守主义的对外政策,在处理对外贸易、防止武器扩散、对俄罗斯关系以及在对华关系等问题上给克林顿政府出难题。
总的说来,为争取竞选连任,今后克林顿政府仍将主要关注国内问题,但他不会放弃外交主动权。外交上的建树对克林顿的竞选连任帮不了多少忙,但对外政策的失败却会损害总统的形象。克林顿在他任期的后两年将面对共和党国会的更大挑战,但国会和政府在对外政策上不会发生严重对抗。克林顿政府将继续推行务实的对外政策,力求在外交上有所作为。若克林顿在国内政策上遇到极大阻力,不排除他把注意力更多转向对外政策,用外交成绩来提高自己的威信,以求在政治上得分。在无法通过协商与国会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克林顿也有可能在对外政策上采取坚定行动。


第6版(国际)
专栏:国际札记

  找“钥匙”
刘刚
北约日前在波黑比哈奇一带空袭塞军阵地时,动用了全天候、高精度、“智能型”的军事装备。然而这些高技术装备并不争气。11月23日,空袭一个导弹发射架时未击中目标。25日,联合国地面控制人员的先进电子设备,也未能测出塞军大炮的准确位置,结果,执行空袭任务的飞机一弹未发,又空飞一趟。
毛病出在哪儿呢?一位欧洲议会议员说,“军火商宣传得太过分了,他们夸大了这些飞机的性能和武器的智能”。可军火商人怎肯背“黑锅”。他们有根有据地说,在海湾战争中,正是这些产品将空间监视系统、瞬间通信及远程准确攻击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么,高技术为何在波黑失灵呢?北约军方说,阴雨天气和长满树木的丘陵是主要障碍,再加上塞军防空导弹和火炮的机动性强,能迅速躲进森林或建筑群中。
波黑的天气条件和地理条件使得某些高技术难得施展似颇具象征意义,正如波黑极端复杂的政治形势也正在使西方视为“验方”的高压政策一再碰壁一样。波黑的民族矛盾、历史恩怨错综复杂,三种宗教在这里并存,充斥着各种“死结”,简单的解决办法是不存在的。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自家的钥匙打不开人家的锁。可是,外部大国都竭力想用自己的“钥匙”去捅波黑这把“锁”,结果至今捅不开。合适的“钥匙”在哪里呢?五国联络小组正在寻找。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欧呼吁谈判解决波黑冲突
波黑总统府再次遭炮击塞族释放维和部队人质
本报布鲁塞尔12月2日电记者姚立报道:波黑问题国际联络小组今天在这里举行外长会议,重申波黑冲突只能通过谈判解决。
各国外长在会后发表的新闻公报中强调,前南斯拉夫地区冲突“只能在谈判桌上,而不是在战场上”解决,冲突各方应立即停火,停止在整个波黑、尤其是比哈奇安全区及其周围的敌对行动。外长们还首次表示,5国联络小组几月前提出的波黑版图划分计划可以在有关各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予以调整。
此外,与会者在公报中指出,联合国维和部队在波黑的存在十分重要,“不到万分危险时”不应撤出。
在会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与会外长一致强调了各国在上述立场上的一致性,认为联络小组成员的协调行动十分重要。美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强调必须维护波黑领土完整。俄罗斯外长科济列夫则重申应由联合国“控制国际社会在波黑的行动”,“每个民族都应享有自己的权利”。
会议是在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德国外长金克尔的主持下进行的,希腊外长也同美、俄、英、法、德外长一道参加了会议。
本报贝尔格莱德12月3日电萨拉热窝市中心的波黑总统府昨天再次遭到2—3枚炮弹的袭击。据报道,前南维和部队最高长官明石康当时正在楼内,但幸免于难。
另据报道,明石康昨天在帕莱说,他已同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达成协议,塞族同意立即恢复数百名维和军人的行动自由。这些维和军人大多是上月下旬,北约大规模轰炸塞族在比哈奇地区的阵地后,被塞族武装扣留的。
明石康还说,塞族昨天还同意向比哈奇地区的维和部队提供给养,并向该地区的18万百姓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第6版(国际)
专栏:

  墨总统表示要发展墨中友好
新华社墨西哥城12月2日电墨西哥新总统埃内斯托·塞迪略表示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墨中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
塞迪略是1日为参加其就职仪式的各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政府代表举行的宴会上会见中国政府特使、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孙家正时作上述表示的。
孙家正应墨西哥政府的邀请于11月29日抵达墨西哥城。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认为朝美北京会谈有益
新华社华盛顿12月2日电美国国务院2日宣布,美、朝双方于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北京就执行朝鲜核问题框架协议进行了“有益的”会谈。
美国国务院女发言人克里斯蒂娜·谢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双方集中讨论了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以代替原来的老式石墨反应堆及提供配套设施等问题。双方还重申了将根据10月21日在日内瓦共同签署的朝鲜核问题框架协议进行合作的愿望。但谢利拒绝回答朝鲜是否同意使用由韩国提供的核反应堆的问题。她强调,“会谈涉及到很多问题,讨论是认真而有益的”。
美朝商定,双方将于明年1月进行进一步的会谈。


第6版(国际)
专栏:

  联大宣布明年为纪念二战死难者国际年
本报联合国12月2日电记者何洪泽报道:联合国大会今天举行全体会议,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50周年。会议通过决议,宣布1995年为各国人民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死难者国际年,并决定1995年10月18日隆重举行纪念战争死难者特别会议。
中国代表李肇星大使发言说,纪念二战胜利50周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李肇星说,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愿同世界人民一道,为永远免除战争祸害,为建立一个持久和平、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而共同努力。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在安理会否决制裁南斯拉夫议案
据新华社联合国12月2日电(记者夏兆龙、李健雄)俄罗斯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使用否决权,使一项对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实行制裁的决议草案未获通过。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第二次在安理会表决中使用否决权。
2日遭到否决的决议草案是由波黑、克罗地亚、吉布提、埃及、尼日利亚、阿曼、巴基斯坦、卢旺达和土耳其提出的。
该议案重申应严格执行安理会去年4月通过的制裁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的决议,目的是使目前波黑境内塞族与穆族冲突中占优势的塞族无法从境外获得石油。
该议案还要求严格限制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与波黑和克罗地亚两国境内塞族控制区之间的一切货物和商品往来,药品和食品等人道主义必需物资除外。
安理会对此决议草案的表决结果是13票赞成,俄国反对,中国弃权。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杜马与车当局谈判有进展
两名被俘俄军人获释
本报莫斯科12月3日电记者许恒声报道: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团在格罗兹尼同车臣当局就释放被俘俄军人问题的谈判有所进展。车臣当局已决定先释放2名被俘俄军人。
车臣当局说,在车臣大约有120名被俘的俄罗斯人,他们都是“站在反对派一边来车臣打仗的”,“关于其余的被俘俄军人的命运问题的谈判将在国与国之间的水平上进行。”
另据报道,俄国家杜马代表团团长尤申科夫今天在返回莫斯科的途中对记者说,车臣领导人杜达耶夫表示愿意“从人道的立场出发”解决俄被俘人员的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举行会议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2日在北约总部举行会议。与会外长就与欧洲安全有关的广泛问题进行了“自由、深入的讨论”。北约秘书长克拉斯说,会议讨论了“欧洲安全结构”和“地区冲突”特别是前南斯拉夫冲突的问题,外长们主张今后应加强欧安会的作用,应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采取军事手段解决波黑地区的冲突问题。会议审查了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和“和平伙伴关系”去年的活动情况,通过了今年的工作计划,并决定将合作范围“从军事合作扩大到政治磋商、经济和科技合作等更广泛的领域”。(本报专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安理会谴责阿布哈兹宣布建国
联合国安理会3日发表一项主席声明,谴责格鲁吉亚西北部的阿布哈兹“议会”通过“独立宪法”。声明认为,任何企图设立一个拥有主权的阿布哈兹实体的单方面行动都将违反阿布哈兹一方所作出的为冲突寻求全面政治解决的承诺。安理会还重申了它对格鲁吉亚共和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承诺。11月26日,阿布哈兹“议会”通过了一项新的宪法,宣布阿布哈兹为“主权共和国”,瓦季斯拉夫·阿尔津被选为这个“共和国”的总统。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新芬党愿讨论武器问题
北爱尔兰新芬党一名高级官员透露,新芬党准备在下周与英政府会谈时讨论爱尔兰共和军交出武器问题。在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电台采访时,北爱尔兰新芬党主席米切尔·麦克洛克林说:“我们准备讨论爱尔兰拥有的武器数量问题。”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阿首都延长紧急状态
阿塞拜疆国民议会2日决定,将首都巴库实施的紧急状态延长两个月。根据这项决定,阿当局将继续禁止在首都举行集会、游行、大规模的示威活动和罢工,限制政党和运动组织的活动,没收居民非法拥有的枪支。今年9月底发生未遂政变后,10月3日宣布在首都实施两个月的紧急状态。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乌扎边界安全会谈结束
据乌干达电台2日报道,乌干达与扎伊尔就两国边界安全举行的会谈1日在靠近扎伊尔的乌干达西南边境地区卡塞塞结束。双方政府代表在会谈中讨论了两国的边境安全、贸易和人员过境等问题,并决定保证边境安全以及人员来往和贸易自由。(此栏除本报专电外均据新华社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社会党国际理事会会议在匈举行
社会党国际理事会会议2日在布达佩斯开幕。会议将主要讨论中、东欧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这是该组织首次在原苏联东欧国家举行会议。社会党国际是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世界各国社会党。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突总统会见约旦首相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2日会见了来访的约旦首相马贾利,双方就中东局势以及双边关系问题举行了会谈。马贾利在会见后对记者说,他与本·阿里就中东局势的最新发展交换了意见。他还向本·阿里通报了约以和平条约签署的有关情况。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布隆迪选出新议长
布隆迪前卫生部长让·米纳尼1日在布隆迪首都布琼布拉当选为布国民议会议长。让·米纳尼是以胡图族为主的民主阵线成员。该党作为执政党在国民议会中占有绝大多数席位。


第6版(国际)
专栏:短讯

  莫在赞难民全部回国
莫桑比克在赞比亚的最后一批350名难民2日已全部返回国内。报道说,2日回国的莫难民是由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署提供的交通工具自赞比亚送回莫西北部城市太特市的。


第6版(国际)
专栏:

12月2日晨,一艘载有488人的渡船在菲律宾马尼拉湾口被撞沉没,已有400人获救。 新华社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