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宏观视野的开辟与思维空间的拓展
李昕
随着社会分工愈来愈专门化、精细化,在当今的学术界,不仅学贯中西的学者愈来愈少,而且能够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领域的学者更是凤毛麟角。然而,读罢钱学森同志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不禁为之惊叹。作者作为自然科学家,却在书中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有关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问题,并反复地阐述了现代社会中的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提出了许多启人心智,促人深思的见解。
在整体上,这是一部富有远见卓识和理论气魄的学术著作,它显示出作者宏观的战略眼光和极富进取精神的建设性姿态。开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高屋建瓴的视角和敏锐的创造性思维,使作者丝毫不受传统的学科体系的拘囿,而能得心应手地将整个人类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审视和考察,从发展和完善我国当今的科学研究事业的角度,提出了有关新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想。在这里,作者的观念不仅是开放的,而且是领先的。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洞察和对国外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深入了解,他不只一次地勾画了我国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的宏伟蓝图,其气魄之宏大,已绝少有人可比,而其思想之活跃,更令众多学人钦佩。由于得风气之先,作者早在80年代初期就率先提出了建立思维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并创造了一些如今已为人们广泛接受的著名概念,如“系统工程”、“灵感思维”、“文化学”等等;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学术界兴起的“新学科热”、“观念变革热”乃至“新方法热”,都可以说与他的大力倡导有关。尽管就本书的内容来看,作者近年来并未以很多笔墨直接论述具体的文艺美学问题,而且,他所界定的文艺学、文化学的概念亦与约定俗成的解释有较大区别,但是,由于他的理论阐述较多地涉及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由于他把文艺美学问题放在人类科学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由于他善于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看待文艺创作、文艺理论的发展,由于他所倡导的系统论、思维科学对于文艺美学研究极有借鉴意义,所以他的许多论述确能大大开拓文艺美学研究者的思维空间。另一方面,作者在坚持学术思想的开放性的同时,反对盲目的崇洋媚外和所谓“全盘西化”的观点。他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对于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并将他所建构的科学研究体系的模式,置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统摄之下。他认为,只有这样的科学体系才是合理的、趋于完善的,而反过来说,在这样的科学体系之内,科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必将促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本书中,作者就思维科学、系统科学问题所进行的一些探讨便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关注现代科技与文学艺术的结合,是这部著作的另一特点。作者是一位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科学家,很善于将科学的眼光和艺术的眼光融合起来。正如他曾从艺术之中获得科学的灵感一样,他也能从科学进步的角度考察和预见文艺的演变,其论述可令缺乏科学知识的文艺工作者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见识。对于局限在各自行业中的作家、艺术家、文艺研究者来说,这些来自科学家的见解不仅是新人耳目的,而且是应当受到重视的。作为我国科学界的领导人,作者一再呼吁更多地开展科学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广大文艺工作者寄予殷殷期望,并对科普文艺十分关心。本书突出了作者强调“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的宗旨,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
(《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书人书事

  海内外“南学”起潮音
柳无忌
我于1984年苏曼殊诞生100周年时,写过《苏曼殊研究的三个阶段》一文,概论了这位南社重要作家每一个阶段的研究工作和成果,并瞻望其未来的前途。虽然时过境迁,苏曼殊研究仍不绝如缕地继续发展着。近年来,我撰写的英文本《苏曼殊传》由王晶垚、李芸译成中文出版(三联书店,1992);在此以前,尚有李蔚、宋益乔、马以君、邵迎武诸位有关苏曼殊的著作,或为立传,或为编集,或为研究,各有成绩。这些出版物表示着国内学人对于苏曼殊的兴趣,以他们研究的果实与读者共享着阅读苏曼殊诗文的乐趣。
同时,“苏曼殊热”也传到香港,在今年印出的朱少璋为苏曼殊诞生110周年纪念所编的《鸿雁集》,其中题诗、题词、题书的作者如柳存仁、郭谷尼、赵真觉等,以及朱少璋本人共有20位左右,尤以旅居美国的中国学人为最多。
在香港以外,苏曼殊研究已发展到日、美、英、德、俄各国家。现在,不到十年又在巴黎出现了法国汉学家艾田蒲(Etiemble)作序的法文本苏曼殊小说集《天涯红泪集》。集中除《天涯红泪记》外,还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五篇小说的译文。书后附苏曼殊《潮音集》与《拜伦诗选》二书自序的法译文。至此,苏曼殊撰的六篇小说已全部译成西文,这部法文本《天涯红泪集》也就后来居上了。同时,约100首的苏曼殊诗,亦已由我译成英文在国内问世。
一般讲来,美欧的西方汉学家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自鲁迅、郭沫若以下的新文学家发生极大的兴趣,曾为大量编译、研究与作传。近代中国文学是新文学及其作者的天下,他们在欧、美受到重视,而民国初年最大的文人汇集的文学集团南社,却在国外湮没不闻,其中拔萃而出的仅苏曼殊一人。
国内的情况亦是如此,从1920年至1970年的半个世纪内,南社遭遇学术界的冷落。正当新文学运动在北方声势浩大地开展时,南社一蹶不振,其存在无人注意与关心。此后出版的一些近代文学史与文学评论,都以新文学为20世纪中国的正统文学,加以深刻地研究与详尽地叙述,而于南社只字不提,或仅有数页的简单介绍。但是,由于柳亚子与苏曼殊在国内外的声望,这个民初的文学社团终于现今复兴起来了!没有料到的是,南社的复兴最初开始于太平洋彼岸的美国,那就是我们建立的国际南社学会。1909年,南社的三位发起人为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而80年后承继着复兴南社的三人为王晶垚、高铦、柳无忌。1989年初,美国创设了国际南社学会,秘书处设在香港。第二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此后,闻风兴起的有广东、云南、江苏等南社研究会。于是掀起了一阵南社研究的热潮,引起各处南社出版物的印行,其中有香港编印的《国际南社学会发刊》,在北京出版已问世的有四种,为柳亚子编、马以君校点的《南社篆刻第二十三集、第二十四集未刊稿》(从前的《南社篆刻》出至二十二集发到1923年即中断)、邵迎武著《南社人物吟评》、沈有美编《沈氏长次二公剩稿》、杨纪璋编《姚鹓雏剩墨》。另有广东马以君编印的《南社研究》已出至第五辑。
更热闹的为各地南社学会印行的通讯,如《国际南社学会通讯》(1—14号),中国南社与柳亚子研究会的《南学通讯》、《广东南学》、《云南南学通讯》;江苏南社研究会亦正在筹备他们的《通讯》。
随着文化昌明,海内外研究“南学”正方兴未艾。


第8版(书评)
专栏:书话人语

  包装的“学问”
叶于
眼下,书籍的包装成为一种时髦,著者、编者、出版者以至个体书商,无不热衷于图书的包装。一时间,书籍的包装热不断地升温。有的出版社不惜工本,搞精美的包装,推出各种豪华本的图书。在有些作者和出版者看来,图书好像不弄出个新花样,不搞浓妆艳抹,就没有销路,好货就遭到了埋没似的。
在市场竞争中,图书作为特殊的商品,进入流通环节中,需要进行必要的适当的包装;随着收藏、馈赠的需要,图书注重形式的美观大方,讲究“形象”、“外表”的精美,是无可厚非的。过去那种千书一面,单调重复的装帧版式,需要得到改观。问题是过犹不及,追求豪华、高档,致使一些图书动辄数十元,高达数百元、上千元,甚至出现了贴金镶银、价逾万元的书。这对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读者来说,只能是望书兴叹,敬而远之。
包装书籍是一门学问,量体裁衣,因书而异,从读者的阅读习惯出发,既要有创意,又要同图书的内容蕴涵相谐调,不失书籍庄重的风格,还要照顾到广大读者的实际购买能力。包装不仅是外在形式的操作,也包括图书的选题策划,比如图书的文化品位、美学品格等等,这或许是更高层次上的包装。一味地追求奢华、高档,不是从内容上而是从形式上搞“精品”,增加了读者的负担,其实是对读者大众的不负责任。疏离了读者,图书成了滞销品,损失的还是作者和出版者。
更有甚者,采取掩人耳目、偷梁换柱的手法,或用低俗无聊的封面包装来迎合某些趣味不高的读者;或在封面装帧上做些手脚,本来是一本内容不太健康的书,用障眼法巧施包装小计,这背离了图书包装的本义,为严肃的作者和正直的出版者所不齿,实属打假扫黄之列。目前图书市场上,这类现象不在少数。
人有人格,书也有书格,好的包装如彩凤之翼,也可以收到画龙点睛之妙。书籍的包装最终体现的是制作者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品格。包装不应该可有可无,更不应该滥,让那些利欲熏心者钻了空子。


第8版(书评)
专栏:书味斋

  彩虹书梦
殷继钢
当我将“彩虹书屋”的金字招牌安上即将开业的第三间分店门面时,我深信,我今生今世再也离不开书了。
我并非出身于书香世家,但书浸和着我的个性和社会阅历,确实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因此,不管是在亲友的书架上,抑或在书店里,一见到书,我就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流连忘返,像患了饥渴症。
我的经历紧随大时代的波浪起伏,书籍亦陪伴我从城市走到农村,又从农村走回城市。直到我调到机关单位从事信息、文秘工作,知识与谋生开始挂钩了,对书籍的需求亦相应大大增加了。除了满足爱好,我常买“有用”的书。父母、姐弟、我,五口之家18平方米的居室,到处堆放着我的书。家人的埋怨、居住环境的拥挤,窘迫中我陡生出一个梦想:将来就是少吃少喝,也要营建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将我喜爱的书摆满书架。
想随心所欲地买书、买书柜?钱从哪来?想拥有自己的书房?谁给你房子?真是白日做梦!
无奈之余,我倒孕育出了一个新梦想:如果我能开一间自己的书店……最先,我在广州市梓元岗交易市场一间7平方米的档铺里草创“彩虹书屋”,我真的迈开了“寻梦”的第一步。在高度商业化的环境中居然诞生了一家小书店,“胆大妄为”得令友人捏一把汗!全因为爱书,三年风风雨雨,总算挺了过来。我从此壮了胆,练了功,同读者有了亲切的接触和沟通,并从读者们理解、赞许的目光中获得了鼓舞。有道是,有一必有二,接二必连三。去年,我又在广州五羊新城开了第二间“彩虹书屋”,条件虽不太理想,仍不乏热心的读者光顾。虽然位于二楼生意清淡,仅靠邮购业务维持。但我仍然悉心布置像模像样的书店,好圆我的“书店梦”。同时继续捕捉新的机会。过了几个月,新的机会终于出现了:在广州大学区石牌,有一家店铺转租,我咬紧牙关要了下来,全副身心为书倾情。当一间数十平方米大的“彩虹书屋”装修得体、书种繁多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时,我听到的是由衷的赞语。内行的读者无不拍手称善,我的心简直醉了。
如今,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购买我所喜爱的书了,并已开始营建自己心爱的书房。使我倍感欣慰的是,自己所钟情的书,往往正是许多读者所喜爱的。将自己所选中的书推荐给知音一样的读者,真乃人生一大乐事!大胆进书,愉快地销售,成了我生活的华尔兹。个人爱好与经商致富得到完美结合,书籍,为我铺平了人生之路。
当一间间“彩虹书屋”成为现实之际,我却又有了新的梦想:梦想在不久的将来,在我们都市的每一个行政区、街都有“彩虹书屋”。


第8版(书评)
专栏:读与思

  中国散文诗出版的浩大工程
潘驰
广西民族出版社决定按各省、市、自治区分别立卷,出版一套总数为33卷的《中国散文诗大系》(现已推出22卷)。这件事是“破天荒的,气魄是大的,它既是对全国建国以来各地散文诗创作的回顾和选萃,也是对全国建国以来散文诗创作回顾选萃的缩影”(艾青语)。《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对散文诗的定位是这样的:“散文诗是一种近代文体”,这至少说明它的历史与传统远不及诗歌、戏剧、小说来得悠久与深厚,作为一种文体,它的稚嫩与新兴显而易见。不过,无论在学术领域对散文诗的本体定位还需要作怎样深入的科学探讨,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如何又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近现代以降,确有那么一种文体既不完全等同于诗,又不完全等同于散文,他们公开亮出了散文诗的大旗,而且加入到这个队伍中的人员也越来越多。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科学的态度是唯有尊重它、研究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朝着科学的研究靠近。而33卷本的《中国散文诗大系》的推出不正是可以视为一项奠基性工程吗?在我看来,这套《大系》的最大意义与价值也正在于此。
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与发展,鲁迅、茅盾、冰心、刘半农、许地山、徐玉诺、朱自清、徐志摩等作家都有散文诗作面世,也出现了思想艺术成就极高的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但从事这一文学体裁创作的作者毕竟不多,更没有专门的相关组织及刊物。因此,散文诗在中国文学界真正产生广泛的影响并形成阵式则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中国散文诗大系》的策划及编选者们正是号准了中国散文诗创作的这根脉,他们便将眼光紧紧地盯住这段历史,并不惜篇幅予以集中展示,这样一种选择既体现出编选者的宏观把握能力,也为这套《大系》的成功找准了奠基的恰当位置。
仅从现已面世的22本来看,新中国诞生以来,加入到散文诗创作队伍中的作者之众,作品之多,题材之广,艺术手段之丰富的确令人刮目相看,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大系》所选之散文诗终究还只是建国以来全部散文诗作的一小部分。面对如此浩瀚的散文诗海洋,其五光十色、多姿多彩不言而喻。他们有的写景,有的状物,有的抒情,有的言志;有的拟人,有的象征,有的白描,有的铺陈……不一而同。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散文诗创作,我们不正是可以由此而加以比较分析,寻找其内在的共性,从而逐步接近散文诗的本体定位吗?如果没有如此丰厚的创作实践,仅仅只是停留在书斋中来推想什么是散文诗,很难设想能产生什么样的科学结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无论《大系》还存有多少不足,但它毕竟对新中国建立以来的散文诗创作进行了第一次集中的巡礼,更为对散文诗进一步展开科学的研究奠定了丰厚而坚实的物质基础,个中价值与贡献是应该给予足够肯定的。
当然,如果用苛刻点的眼光看,我则以为《中国散文诗大系》的选文标准似可更加严格一点。尽管时下对散文诗的准确定位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但《大系》中的少数篇什则明显与习见的散文没有什么不同,它们或许同样十分优秀,只是将其纳入散文诗的名下又未免欠妥,也不利于散文诗自身创作和研究的发展。
(《中国散文诗大系》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走出梦影
吴新宇
《幽梦影》曾倍受30年代文人们的青睐,林语堂、周作人、章依萍诸君均赞口称道。苏州人钱行先生校注《幽梦三影》,将《幽梦影》之后百余年出现的《幽梦续影》及《幽梦续影》之后百余年问世的《幽梦新影》辑成一册,使这一创作的发生与演变历历在目。张潮乃17世纪中后期的人,今天看来,似已成遥山远水;而“新影”的作者郑逸梅先生仙逝不过两载。区区300年,中国历史翻过了最为惊涛骇浪的一章,刀光剑影,血雨腥风,都没有妨碍文人们吟花弄月的兴致,亦可见五千年文明的功力之深。
《幽梦三影》总的说是“闲”出来的文字,无俗务之累,有衣食之足,四五笔墨好友,二三亲朋知己,花前月下,一边举樽共饮,一边谈笑铺排,即可组织成篇。至少《幽梦影》就是这种集体创作的文字,那些段落大多是才气的骤然喷溢而成,里面还濡染着酒醪的芳馨,还缠绵着美人的倩语。因此,在这种氛围之中,附议者吃着主人的酒食,自然高赞主人的绮思丽想;或有异见,亦多为插科打诨,反使书中减了清逸之气,添了酸腐之味。这群人中,以张潮的侄子张竹坡为最,这位因点评小说而成名的人物,在《幽梦影》中表现平平,似乎酸气大于才气,而他极有可能是这些“晚会”的号召者与主持人。有趣的是,书中还有清初大才子冒辟疆的两句评议,像是捧书而求,敷衍而作,真有“权门托足”之嫌。
而续影与新影,聒噪绕舌者渐少至无,作者清爽超逸的气质,便在字里行间卓然独立。而且,从内容与表现看,一影比一影更显出真性情、真怀抱、真风神。如写梅,张潮曰:“梅令人高。”空洞无凭,梅不令人清乎?不令人韵乎?朱锡绶“字不能尽梅”则幽婉切实,又空灵曼妙,不愧为画中人语。而郑逸梅说“梅是花中之仲尚”,以梅比仲尼吕尚,栩栩如生,显花之气度,更示人之情操,雄奇高迈,古人莫及焉!
(《幽梦三影》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幽默的雅趣与神采
范铸
幽默,意味着一种灵魂的自由,一种淡泊的雅趣,一种洒脱的情致。幽默,意味着一种创造,一种智慧,一种自信的魅力。那么,幽默理论,尤其是对幽默语言的理论分析,是否同样也能体现出那么一份自由、雅趣和情致呢?难!
有道是“生命之树常青,理论则是灰色的”,更何况西方哲人早有论断:“解释笑话就是扼杀笑声”(马克斯·伊斯特曼)。见多了缺乏文采的文论著作,缺乏语言感受力的修辞学著作,您对分析幽默语言的著作还能提出多高的要求吗?
然而,只要您读了瓜田先生的《幽默语言操作》,您自己立刻就不难觉得,“难”事并不就等于不可能。一部幽默语言的专著,同样可以显得那么性情洒脱、生机勃勃、神采飞扬。
全书分为“幽默功能篇”、“幽默形成机制篇”、“语言幽默技法篇”、“幽默语言操作注意篇”四大部分,读来全无沉重凝滞之感。
在这部著作中,您可以看到,不仅幽默意味着一种智慧和创造,而且幽默理论同样意味着一种智慧和创造,甚至连幽默理论的语言表述也意味着一种智慧和创造——打开“目录”,跃入您的眼帘的是数百条诸如“房子不常漏,下雨时才漏”、“我和毛驴谁是议员”、“杀头要避开疖子”……这样的小标题,您还能不赶紧翻看正文吗?
瓜田先生以细密、敏感、见识与活泼的笔致,来致力于幽默语言剖析,坐言而复起行,示范而后说法,自然容易不同凡响——只是如果瓜田先生能将自己杂文集中的幽默语言采撷一些到这部理论著作中,“述”、“作”对映,想必读来更能使人增加一份亲切的感受。
(《幽默语言操作》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竹简本《孙子兵法》
小李
11月下旬,在广州购书中心举办的“第二届羊城书市”,吸引了不少出版社参展,广大读者更表现出异乎寻常的购书热情。
在琳琅满目的图书品种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套古色古香、包装精美的“特种书”,这就是国防大学出版社刚刚推出的“竹简本”《孙子兵法》。此书采用古楚国所在地的名竹,经过精心的防腐、防霉、防虫、防潮的特殊工艺处理后,邀请当今中国竹刻老艺人精心刻制而成。整部“竹书”高雅、别致、华贵,透露出一种独有的情味与深蕴。
《孙子兵法》全书共6000余字,加标点近7000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并在国际上有广泛的影响。“竹简本”《孙子兵法》共用224根竹简缀成,竹简之上字字精雕细刻,刀锋含锐,笔力沉郁,颇见功底,形象地再现出了秦汉时代我国古书的风采,成为我国当代图书精品之中的精品;对于海内外读者来说,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而且也是情韵盎然的高档收藏品。另外,国防大学出版社还向读者推出了铜盒装《孙子兵法》豪华微型本,其小巧精致,与“竹简本”相映成趣。


第8版(书评)
专栏:

  大地书讯
△武汉市文联编辑的《黄鹤楼文学丛书》近日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收有陈应松的中篇小说集《苍颜》、赵国泰的评论集《论诗小语》等。
△李伶的报告文学集《悲壮女性》、《青山垂虹》已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陆涛的长篇小说《造化》已由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
△韩小蕙编《新现象随笔——当代名家随笔精华》已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刘经发编注《台湾竹枝词》一书已由黄山书社出版。
△唐师曾著《我从战场上归来》已由知识出版社出版。
△周姬昌的《梅兰芳与中国文化》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徐汉明编《辛弃疾全集》已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
△王子华、何险峰编《中国寺庙故事》已由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对人生意义的探寻
王士美
袁志发著《我看人生》是一部专论人生修养的、意味颇深的好书,值得一读。
全书一百六十六篇精短篇章,声情并茂,洒脱流畅,饱含着开人胸襟、铭人心肺的新意和妙趣,充满了催人奋进的警策和感召。
乍看各章节的标题,仿佛难有惊人之语,必定只是一番家常话、大道理,老调重弹,难得新意。作者不是以说教者的面目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是以平等的同志和朋友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全然不是做文章、讲道理,而是推出一百六十六个,几乎包含人生事业方方面面的话题,与广大的读者展开着热烈的讨论和沟通,仿佛坦诚相见,促膝谈心。
《我看人生》全书,重点探讨交流的话题,首先还是有关人生的价值,同时也沟通和论说着人生的种种意趣。一部专述人生修养的著作,要涉及到人生哲学的讨论。难得之处是《我看人生》这部书,非常醒目突出地讨论着人生艺术这样的话题。直面和从正面研究为人生的艺术,从这个角度深层次地探讨人生修养,给人的印象也是深刻的。
探讨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作者的角度和立脚点,积极向上。从生命的意义,到生命与灵魂,生与死的形态;从人生事业与抱负,青春奉献与命运的乖顺,到怎样写好人生的答卷。作者都进行了给人印象深刻的议论。
《我看人生》在写到人生的意趣方面,以清新活泼的笔调,写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欢乐、健康和幸福等诸多方面。不无坦诚的直面,也不无坦诚的调侃。强调说“生活的艺术在于和谐,和谐的秘诀在于理解,理解的魅力在于奉献。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奉献,多一份奉献就多一份和谐。”在这方面讨论的话题中,虽不无调侃,但作者是真诚的也是很值得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仔细体味的。
(《我看人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8版(书评)
专栏:

俘虏(漫画) 苗地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