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
廖轩
在当代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具有高度统一性。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一系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
    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自1840年以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和斗争,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进行了包括资本主义道路在内的一系列选择,但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是近代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之集大成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实现了中国亿万人民渴望的救国目标,而且将人民的爱国主义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从此,中华民族开始了伟大的复兴。
对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奋发前进,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作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屹立在世界上。如果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会落后、混乱,以致分崩离析,“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和现实所作出的结论。社会主义与国家、民族利益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表明了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热爱祖国,就是要热爱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与祖国利益的内在一致性,使人民热爱祖国的热情大大发扬起来并凝结成为祖国亦即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精神。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爱国主义的首要要求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生产力,尽快提高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这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振兴中华就是要迅速发展生产力,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从中华民族的这一根本利益出发,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自己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各种统计数字表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民族凝聚力,使中华民族早日腾飞的社会制度。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爱国必须强国,改革开放就是当代中国的强国之路。16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巨大推进器,它一方面清除掉阻碍社会发展的陈旧过时的体制和观念,另一方面努力开掘出推进社会进步的新的动力资源,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增强中华民族进一步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为中国人民实现现实利益追求和为中华民族实现长远发展目标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说:“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建国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种自我封闭的状况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这使我国同迅速发展的世界拉大了距离。鉴于沉重的历史教训,更出于对促进中华民族发展的强烈责任,邓小平同志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历史性告诫:“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6年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全方位、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我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中华民族就定能腾飞。
    独立自主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足点,也是当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指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中国人民珍惜同其他国家和人民的友谊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经过长期奋斗而得来的独立自主权利。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中华民族在历史上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的独立主权是一百年来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赢得的。独立自主的权利对中国的生存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中国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绝不允许别国干涉中国内政。
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尤其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爱国主义的重要要求。邓小平同志说:“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在这方面邓小平同志为我们作出了表率。他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对中国的攻击、颠覆和各种威胁,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维护国家主权、国格、民族尊严的谈话,句句掷地有声,义正词严,表现了中华民族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坚持祖国和平统一是爱国主义的充分体现
实现祖国的统一,这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充分反映了人民的这一爱国主义要求,而且指明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正确途径——“一国两制”。1987年4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最好办法。它所坚持的求爱国和统一之同,存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之异的原则,起到广泛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共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作用,这一构想大大巩固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充实了爱国主义内容,使爱国主义获得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一国两制”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的结合点,开辟了祖国统一的新途径。它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
中华民族是创造过人类历史上最灿烂文明的民族之一,只是在近代落伍了。在沉沦和贫困百年后,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扭转乾坤,缔造了一个新中国,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向繁荣富强。今天,中华民族正以新的开拓精神向21世纪迈进。时代把希望与挑战、机遇与困难同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中国能否尽快赶上世界发展潮流并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最重要因素就是能否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全国人民。只要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中华民族万众一心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奋图强,百折不挠地前进,我们一定能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从贫穷向富强的历史性跨越,在不断进步中创造自己的兴盛与辉煌。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决议》

  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加强党员教育
冯秦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地区,多为边疆地区。从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对于增进民族团结、稳定边疆以及促进整个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顺应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党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针对民族地区信息闭塞的实际,突出解放思想的教育。一是要教育党员摒弃自然经济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自然经济观念对民族地区干部群众的影响比较深重,他们常常满足自给自足,自我发展。要加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教育广大牧民党员树立市场经济意识,认识发展市场经济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二是要教育党员摒弃自我封闭观念,树立全方位开放意识。历史上的长期封闭造成牧民眼界不开阔,习惯于关起门来过日子,在“小天地”里转圈子。要教育牧民党员充分认识现代社会是一个统一、开放、互相渗透、激烈竞争的有序系统。只有着眼于在开放中发展,竞争中提高,才是根本出路。三是要教育党员摒弃因循守旧观念,树立开拓进取意识。要教育广大牧民党员,在经济上告别贫困,必须首先从观念上告别守旧,变被动“等靠要”为主动创造,变安贫守穷为敢富先富。鼓起勇气,主动出击,投入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去。
针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思想上产生的新问题,突出党性、宗旨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和党的宗旨,这是对共产党员的严峻考验。在民族地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坚持党性、党的宗旨是密不可分、完全一致的。在牧民党员中进行这方面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牧民党员中带有倾向性的思想实际,着重帮助牧民党员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党性原则与商品交换原则的关系。要通过学习,帮助党员认识商品交换原则在发展经济、冲破某些传统观念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搞清它对政治生活的某些消极影响。使他们懂得,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性和党的宗旨,防止商品交换原则消极作用对自己的侵蚀,反对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二是个人致富与共同致富的关系。要使广大党员懂得,共同致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带领群众致富是共产党员的根本责任,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现阶段农村牧区集中的体现形式。那些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只顾个人,不问集体的人,不配做共产党员。三是勤劳致富与投机致富的关系。共产党员只能靠诚实劳动来致富,绝不能见利忘义,干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事。四是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是民族地区的根本任务,而加强民族团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教育各民族党员牢固树立汉族与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思想,团结一致,共同为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针对牧民党员渴求致富的愿望,突出经济、科技知识的教育。搞市场经济只会苦干不行,还必须会干。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既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人”,又是具备致富本领的“能人”。从目前民族地区广大牧民党员的情况看,好些“好人”不大符合“能人”的要求。因此,尽快帮助广大牧民党员提高致富本领是民族地区各级党组织的重大责任,也是民族地区党员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党员教育中不但要增加经济、科技知识的内容,而且要加大比重,摆在突出位置。搞好这项工作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强调和口号上,必须明确责任,确定培训目标,由盟市党员教育领导小组负责到期考评验收。
根据民族地区固有的特殊性,体现党员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教师面授与电化教育相结合。党课教员文化低、数量少是民族地区的一个显著特点,加之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党员教育单靠教员来进行,显然不能适应需要。因此,在继续抓好师资培训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电化教育。要逐步把电化教育发展成为民族地区党员教育的主要手段。各级用于党员教育的经费要集中使用,有计划地补、配各级所需的电教设备。还要积极借助地方电视台、电台为牧区党员教育服务。
阵地教育与巡回教育相结合。民族地区党员难集中,生产季节性强、时间难保证,因此,在继续抓好苏木党校集中培训的同时,要大力提倡旗、苏木两级党课教员巡回下基层授课,发展“马背上的党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极受广大牧民党员欢迎的教育形式,要切实搞好。
灌输教育与制度约束相结合。党员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向党员灌输马克思主义。同时,还必须通过严格党员管理的各项制度来规范广大牧民党员的行为。在民族地区党员高度分散的条件下,加强对党员的管理,逐步建立党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机制,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但一定要克服形式主义,在取得实效上下功夫。要严肃党纪,认真处置不合格党员,改变目前有的党组织对违纪和不合格党员处之过宽、过软的现象,该查处的要认真查处,该劝退的要坚决劝退,以纯洁党的队伍,维护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相结合。要注意把旗、苏木党校对党员的集中教育与嘎查党支部对党员的分散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补充。嘎查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是一种内涵极丰富的党员教育形式,在教育党员方面有着其它形式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要不断改进支部组织生活形式,克服呆板、单一的弊病,从新时期牧民党员的要求和愿望出发,紧紧围绕提高牧民党员的党性修养,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致富本领,在发展牧区经济、带领牧民共同致富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一主题,开展和创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思想教育与典型激励相结合。牧民党员认识问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以眼见为实”。因此,进行民族地区党员教育,在重视思想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典型教育,特别是多培养和树立人们身边看得见的典型。通过身边的典型,帮助他们加深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理解,从而自觉地做一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牧民党员。


第5版(理论)
专栏:改革热点纵横谈

  农村城市化与我国的小城镇建设
高焕喜农村城市化是一国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也是农村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农村城市化问题。我国尚属发展中国家,农村城市化问题更应引起我们特别关注。
所谓农村城市化,是指农村转变为城市(包括市镇、城镇)的具体形成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下降,非农业经济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乡村人口比重逐步降低,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城市型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强化并扩散,乡村型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淡化和改变。
农村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村人口生产、生活条件的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的真正实现,相伴随的必然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
就我国而言,农村城市化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诸如城乡分割,经济二元化;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出现;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乡镇企业高度分散,规模小,效益低等矛盾,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农村城市化实现的形式,依我看,起码有以下三种:
(1)现有城市膨胀扩展,部分农村并入或农村人口迁入城市。这是最初形式,是已被许多国家和我国实践过并仍在继续实践着的形式。(2)在农村建起一批小城市、小城镇,吸引集聚一定数量的农民和一批二、三产业。这是我国农村改革以来所探索和正在实践着的新形式。(3)通过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城市向农村的不断渗透和农业自身的现代化,来慢慢实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现代化。这应该是农村城市化所最终完成的形式。从长远来看,这三种形式是并存的,不能也难以偏废。很难设想靠哪一种或哪两种形式能够完成全部农村城市化。由此可见,农村城市化将是个缓慢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目前,在广大农村有规划有计划地建起一大批小城镇是我国现阶段实施农村城市化的好形式,这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切实可行的。我国有近12亿人口,其中80%在农村,这么多人都挤进现有的城市绝对没有可能;在现有农村逐渐实现其城市化,没有城市的带动和渗透也是不可思议的。然而,我国现有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半径有限,还不可能覆盖和影响全部农村,这就需要我们造就一个联结城市和农村的桥梁和纽带,走我国自己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小城镇建设恰恰实现了这一目的。但是,在实施小城镇建设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牢记目的,强化功能。我国广大农村建设小城镇的根本目的是加速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使小城镇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器,联结城乡经济的纽带和桥梁,以带动农业、农村乃至一个社区的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和高效、快速地发展。为此,实施中不仅要重视小城镇的硬设施建设,更要重视发挥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吸引辐射和市场的指导服务功能。切忌为建小城镇而建小城镇,更不能图形式、摆样子、赶时髦。
(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小城镇建与不建,建多少,怎样建,如何布局设点等,要实事求是地予以安排,因地制宜,作出规划。规划可以有一定的超前性,规划的起点要高,水平要高,但实施要脚踏实地,分步进行。并要考虑各地的历史、环境、民俗及发展现状等特点,考虑到与大中城市功能配套互补。防止不讲需要,不顾条件地乱布点,乱建设,乱攀比。
(三)辅之改革,改善环境。传统体制致使我国农村城市化滞后,虽已改革十多年,但传统体制的许多做法和影响,至今仍在产生作用,比如传统体制下形成的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医疗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尚不够完善的土地制度、税收制度、投资制度等,都还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农村的小城镇建设。为此,政府应尽快出台政策,深化改革,为小城镇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同时,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宏观上也应尽可能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四)统筹兼顾,莫废其他。小城镇建设并不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更不是农村城市化的唯一出路。因此,我们必须把小城镇建设问题放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乃至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全局中来考虑,既要考虑小城镇的建设发展问题,又要考虑大中城市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问题,还要考虑周围农村的同步发展和进步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小城镇建设搞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


第5版(理论)
专栏:

  《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研究征文
获奖文章作者名单
去年,本报理论部和中共广西北海市委、广西社科联联合举办《沿海·沿江·沿边地区改革开放》征文活动,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支持,共收到稿件800多篇,经征文活动评委会的认真评选,评出一、二、三等奖文章共35篇,优秀奖文章82篇。现将获一、二、三等奖文章的作者公布如下:
一等奖
王庆录周国丰李金明张友余杨光洪
沈荣法
二等奖
习近平冯所兴厉有为孙德汉曹伯纯
施永康李新明刘成业吴彩珍古日新
三等奖
童万亨陈雷卿王开炳顾浩夏仲和
陈再成钱永波赵家治石兆彬曹震
邹本真冯崇泰王良才翟怀新黄增轩
吴亚荣刘秀达许开端尹名年何正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