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周末)
专栏:

  漂泊四海落叶归根
陈嘉庚安葬始末
刘为华
今年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他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世人皆知。而他墓地的选择、棺木的来历和安葬经过却鲜为人知。最近,笔者采访了当年跟随他工作多年和参加安葬的工作人员,他们披露了许多内情。
现住厦门,从事殡葬工作30多年的退休工人吴火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61年的6月,陈嘉庚病危,厦门市民政局领导接到市统战部通知,将陈先生存在家乡的棺木运往北京。殡葬管理所的8位同志从集美把棺材装上汽车,然后运到厦门火车站,小心翼翼地搬上火车。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8月15日,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公祭嘉庚先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敬献了花圈,廖承志致悼词。当天,灵柩用专车启运陈嘉庚故乡——厦门集美时,周恩来、朱德等执绋。车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时,当地政府、政协、侨务部门及归侨代表等均献花圈致敬。
吴火木同志说:“8月20日那天,天气非常炎热,大家在车站等候了3个多小时,当专车停靠在集美火车站后,我们10多位殡葬人员走进冷冻车箱,将灵柩抬下。灵柩运抵集美时,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界一万多人在车站接灵。灵柩运往墓地鳌园时,由32位穿黑衣、黑裤和黑球鞋的殡葬人员扛着,走在最前面的是大鼓队。安葬仪式在嘉庚先生已建的墓前举行。次日,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界人士和归国华侨等1000多人在厦门工人文化宫举行追悼大会。”
当问到陈嘉庚为何选鳌园作墓地时?曾担任陈先生警卫员的林和成老人说:我1953年底直到先生逝世,一直担任他的警卫工作。鳌园原是一个小半岛,上岛要走一段沙滩,岛上有个小破庙,名叫“鳌王宫”,所以叫“鳌园”。1950年陈先生开始兴建鳌园,前后历时10年,占地面积8990平方米。园内的设计、所有雕刻图案都是他亲自从画册上精心挑选的。现在鳌园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陵墓三部分组成。走进园门,有一条50米的长廊,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历史故事人物青石浮雕。园中央矗立着“集美解放纪念碑”,正面是毛主席的题词。背面是嘉庚先生用3个月时间自撰自写的碑文,共284字。整个纪念碑高28.6米,通体以花岗岩建成。鳌园的石刻有浮雕和题字等,共1000多幅。刚开始,陈先生没打算在鳌园建墓,但他为自己选墓地几年都没找到合适的地方。1955年左右,一位建鳌园的石匠看到园内有块大石头,一直伸到海底,便向先生建议,坟墓设在这里不错。陈嘉庚看后挺满意,于是决定了自己的安身地。为了将纪念碑与墓地分开,故在墓和碑之间建了一道石雕墙。坟墓的造型等全是陈先生亲自设计的。他根据棺材大小,叫石匠在大石板上用石头垒起,建成墓穴,并留有排水沟和一个小孔,用于排水。用寿龟模型做坟墓是长寿的意思。墓的龟壳是用青石反复磨后才那么光滑,墓碑正朝南。原碑文是竖式的,只写了“陈公嘉庚墓”5个字。陈先生死后,灵柩安放墓穴,水泥拌糯米将棺盖抹紧,然后并列盖了七块条石,条石上又用水泥拌糯米抹住,顶盖用13块水磨青斗石龟片拼镶而成,墓的左、右、后三面以青石屏壁为障,其上有15幅陈嘉庚先生一生重要经历的浮雕图像,墓前的祭亭和墓后的照壁均以青石砌制,雅朴庄重。墓侧有一副对联,是嘉庚先生1949年5月归国前夕,新加坡福建会馆饯别时赠送的:“全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论勋劳物望是中外在野一人。”写得贴切动人。坟墓建得非常牢固。如今,有人谣传建墓时留有机关,只要一按机关,龟壳就会自动移开,这纯属无稽之谈。安葬时,碑文才改成横式的,写成“陈嘉庚墓”,并注明生卒年(1874—1961)。根据周总理指示,在墓碑的上方并列刻上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四个头衔。整个碑文,除阿拉伯数字外,全是鎏金隶书文字。陈嘉庚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棺木从何而来?曾与嘉庚先生交际颇深,今年70岁的陈永定同志说:1950年厦门大学扩建,当时,我担任厦门大学建筑部主任。1952年夏天,有几个工友向我反映,在胡里山炮台前方海面隐约发现一些漂浮物。我说:“是不是破船?”他们说不可能。那时,沿海一带部队驻守,不是随便能进得去的,我就跟部队联系。潮水退后,我上前一看,有七八根4—5米的大木头,还有些桶装水泥。于是,我决定晚上将木头弄起来。部队要求:晚上弄可以,但一定不能点灯。我和十几个工友带着几根粗麻绳,趁着微弱的月光去打捞木头。等到涨潮时,借助潮水力量,将木头全部拉到岸边。然后运到厦门大学建筑部存放。
过了一段时间,陈嘉庚先生来学校时,我向他反映了此事。他看了木头后说:“这些东西是我以前(大约30年前)从新加坡用船运来建厦门大学的,到厦门时船沉了。”陈先生要我将那些木头运到集美。当时,集美正在建游泳池,陈先生叫人将一部分木头做了游泳池的跳板,两根木头做了棺材。这种木头,厦门叫“乌心石”,非常坚固,据说产于印度尼西亚。
陈嘉庚先生建鳌园时,请毛主席为纪念碑题词,信用一只大信封装着。毛主席欣然题写了“集美解放纪念碑”几个苍劲大字,并用原信封翻过来粘好寄给嘉庚先生。陈先生收到题词后很感激。他说:“主席真勤俭!”在嘉庚先生弥留之际,周总理对他身边的亲人说:国家将为陈嘉庚先生做最好的棺材,逝世后安葬八宝山。他的亲人告诉总理,棺材及坟墓陈先生已做好。
陈嘉庚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1913年1月27日,他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陆续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设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等公用机构,统称集美学校。1921年他创办了厦门大学。陈先生倾资兴学,奋斗终生,所培养的人才遍布国内外。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文革”期间,鳌园内有些石雕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有关单位进行了修缮,仅1991年,集美学校委员会就投资70多万元,把鳌园290多幅水泥雕改为青石雕。近10年来,有近1000万人次瞻仰过陈嘉庚先生墓。


第8版(周末)
专栏:周末谈

  书香一脉款款传
水木
中国已是出版大国,书多,刊物报纸也多;书多,需要评介,但评书的刊物还是少的。全国现出版的正式刊物已逾7500家,光社科类的就有3600多种,但评书类的寥寥。《书与人》适时而生,生而康健,一年而露小荷尖角,实值可贺可贺。
不少读书人爱书人的注意力被南方的《书与人》所吸引。刊物不大,更难说“招摇”,只是一本普普通通的32开小册子;刊物“刊龄”不长,满打满算才一周岁,双月刊刚刚出齐6本。但就是这稚嫩的十分年轻的刊物,很迷住了一些人,想想也是,这些被迷住的,大抵都是书迷。
《书与人》可谓“开宗明义”,一个是书,一个是人,当然都是些与书有缘的人,或是写书的人,或是读书的人,又或是为这本刊物推荐介绍自己读书的经验读书的苦乐的人。总而言之,是有一批“人”与这本“书”粘乎上了,且很紧密,很钟情,很投入,投身投心。季羡林、冯亦代、萧乾、张中行……或学者,或作家,或翻译家,前前后后,都把自己读书的文章给了这份刊物,因此刊物便平添了一份厚重;又有一些被写的,被“披露”了他们与书的联系的人,也是大家,大家谈书的故事写书的故事爱书的故事品书的故事,一样丝丝入扣,扣人心弦的,如郑振铎的“书之恋”,汪曾祺的书与文风,艾芜的临终“书语”等等。案头置齐这几本“小书”,掩卷静息,一股酽酽的书香就会不经意地沁散开来,入心入脾,余味耐品。
刊物虽广纳“大家”,但却不端“大架子”,翻开目录,一些“新生代”的作者、书评家纷纷在这里亮相。文章又大多短小精悍,每期刊载45篇左右。既有“特稿”、“专访”之类的“重头戏”,写大书,写名人;也有“品味斋”、“读书沙龙”、“书香细语”这样的小栏目,刊千把字的小文,明白晓畅,愉目愉心,到嘴到肚。而内容则围绕书,围绕书与人展开,有大题材,有小题目,有弘扬,有督责,有黄钟大吕,有轻拢慢捻。
想想,办这份《书与人》,实在也是为中华文化“传薪续火”做点工作,而好书,当然是十分需要这种绍介这种批评这种贬褒的。


第8版(周末)
专栏:

  毛泽东唱“落子”
舒张
在我国新时期的戏剧舞台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塑造已屡见不鲜,然而,在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中,出现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形象,并且不是点缀性地唱上两句,而是动用本剧种的特殊表现手段,以成本大套的唱腔来塑造伟人形象,恐怕评剧《毛泽东在1960》尚属首例。牡丹江市评剧团敢为天下先,让毛泽东、周恩来这样的伟人在舞台上开口唱起来,并且恰当地抒发了伟人的心胸气度,这实在是一件创举。
这台在当地已上演了近百场的剧目,前不久在参加文化部举办的“纪念成兆才诞生120周年评剧交流演出”大会时,又获得优秀剧目奖。
全剧的情节围绕1960年这个新中国历史上特殊的时间展开,剧情紧紧扣在毛主席对这一年中的几件事情处理前后的心理过程,刻画了伟大领袖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崇高情感,使观众看来十分质朴、亲切。
对于主创人员来讲,全剧的关键是毛泽东唱评剧是否被人接受?而匠心独运的编导们让毛泽东一出场,在与新来的警卫战士对话时,说着说着就唱了起来。在抹去说与唱的界限的同时,让观众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毛泽东的第一段唱腔。这个头开好了,下面包括周恩来等的演唱也就被顺利接受了。毛泽东全剧唱了九段,并有与周总理和刘松林的一大段三人连弹的精彩场面,人们在欣赏伟人们的生活场面的同时,也欣赏了悠扬激昂、委婉动听的评剧唱段。(下图为剧照)(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海外艺苑

  世界著名唱片公司选介
耿纯
3.英国DECCA唱片公司:
该唱片公司创立于1929年,1930年易主于爱德华德和卡普手中。1934年,卡普在美国成立了DECCA美国分公司,脱离DECCA公司,转而使用LONDON商标。
DECCA非常重视对录音技术的开发和对录音质量的追求,旗下曾拥有维尔金森、詹姆斯·路克等录音大师。尤其是由维尔金森录制的音乐作品,气势庞大,壮丽辉煌。他那特有的场面与丰满度,在录音史上独树一帜,被众多的爱乐人称之为“维尔金森时代”。
DECCA唱片公司拥有索尔蒂、梅塔、马泽耳等大师级指挥家,还拥有萨瑟兰、帕瓦罗蒂、阿什肯纳齐、郑京和等歌唱家、演奏家。
DECCA公司的金曲名片很多,像多南伊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演奏的《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帕瓦罗蒂演唱的歌剧《吐兰多特》等榜上有名。
DECCA公司1951年创立了名为ARGO的分公司。著名的“圣马田”乐团就是该公司的签约乐团。由马连纳指挥圣马田乐团演奏的维瓦尔第的《四季》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4.美国水星(MERCURY)录音公司:该公司是宝丽金集团里最有录音实力的公司之一。水星公司的录音制品,音色厚重而不乱,力度实足而不紧。该公司为伊斯特曼管乐团,为多拉蒂等人所录的音乐软件,早已长住在TAS榜上。荷兰飞利浦公司专为水星公司出版了“金色引进版系列片”,其中雷斯匹基的《巴西印象》、罗德里戈斯的《吉他协奏曲》等片最为著名。
5.美国TELARC唱片公司:
美国TELARC唱片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注重录音质量的唱片公司之一。该公司的录音制品全部为数码录音。为了追求高质量的音乐制品,该公司唱片监制罗伯特·伍兹和录音师杰克·兰纳在录音器材和麦克风摆位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公司使用改进后的世界最先进的录音器材和监听器材。
该公司的录音特点是声音平滑、自然,音场特别宽,动态范围极大。该公司为了格罗夫的《大峡谷》一片配上真雷声,竟耗费了五年的时间,制作周期之长,堪称吉尼斯世界纪录。
(二)


第8版(周末)
专栏:大地

  邮票《傅抱石作品选》欣赏
孟春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传统,经过历代画家的发扬光大、革故鼎新,愈显永恒的活力。傅抱石(1904—1965)就是现代画坛上一位承先启后的大师。他尊崇清代创新派大师石涛,高张“师古人之心,不师古人之迹”的旗帜,在继承我国绘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并注入清新的时代气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傅抱石长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其山水画意境深邃,气势磅礴;人物画则以古代文人雅士等“上古衣冠”为题材,造型典雅优美,线条飘逸传神,有浓郁的书卷气。
今年是傅抱石先生诞辰90周年,邮电部为此发行一套《傅抱石作品选》特种邮票,以表现傅抱石在绘画方面的卓越成就。全套邮票共6枚,其中山水画和人物画各3幅,穿插排列,使整套邮票具有一种变动的节奏。
第一枚为“听泉”(10分),此画作于1960年,画面为雄浑的高山、飞泻的急流,一派“高山流水”的景色。第二枚为“洗手图”(20分),此画作于1944年,现由美国一位收藏家收藏,画面是东晋宰相桓玄请大画家顾恺之赏画的情景,据说桓玄嗜画如命,每觅得精品,必请文人雅士观之,但赏画前须先洗手,作品生动描绘了主人洋洋得意、观画者认真入神的情态。第三枚为“大涤草堂图”(20分),此画作于1942年,是傅抱石根据石涛给八大山人的信件而构思创作的,画面构图奇特,几株大樗树掩映着一座茅屋,其中一株樗树占据了近景的显著位置,劈面而来,气势非凡,象征石涛在当时画坛中的领先地位。徐悲鸿先生观后十分叹服,欣然在画面上题写了“元气淋漓,真宰上诉”八字。第四枚为“擘阮图”(40分),此画作于1945年,画面为3位丰满的唐代仕女,围坐于地毯之上,右边两位仕女,一人执扇,一人弹阮;左边一位仕女,回首顾盼。第五枚为“虎跑”(50分),此画作于1962年,描绘西湖“虎跑”景点的深秋景色。第六枚为“山荫道上”(1元),这是一幅绢本画,描绘东晋时代雅士名流去赴兰亭盛会、行进在山荫道上的情景。整套邮票采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装裱形式,票面左侧均留出浅色宽边,用以安排国名、票名、面值等文字,既不破坏画面,又与主图和谐一致。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杨迎的风景
星竹
作为一名青年歌手,杨迎有她自己的风景,这风景秀丽,明媚而又开阔。似她的面容,秀美而端庄。她的内心则充满善良与诚意。她是一个多情善感,思想敏锐的人。因此,岁月的往复与人生的风雨对她也就含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寒来暑往,作为歌手,她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在歌坛五个春秋里,她的勤奋与执著,使她先后参加了中央及地方50多家电视台的演出。因此,她无论走到哪里,无论是在飞机、火车上,甚至就是在寸草不生的大漠中,她都会被热爱着她的歌迷认出。
杨迎,出生于北京,上过师范,做过教师,后来成为一名铁路文艺工作者。花开花落,对于一个歌手来说,她内心的向往与热切,一直都没有离开辛勤的耕耘。因此,她懂得怎样去表达,如同懂得怎样去生活。这使她在歌坛的探索中执著而不拘泥,形成了她的演唱风格。她的歌声具有城市青年歌手的风格。她的把握,绝不只是简单的演唱技巧,而是一种自我真切情感的流动。
杨迎,她通常是欢乐的,独处时,或许比谁都寂寞寡欢,合群时,或许比谁都乐观通达。哭也哭过,笑也笑过。不管怎样,过后的头上还是一片晴空朗日!在与她的来往中,你会感到她是一个最有情感并时常被生活所感动的人。
从1990年“第四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业余组通俗唱法”获得二等奖后,杨迎这个名字便被许许多多的歌迷记住,也是从那时,她不断出现于中央及地方电视台的大型晚会上。电视连续剧《古船·女人·网》的插曲《啊,野甸子》是她唱的,电视连续剧《死神与婚礼》的主题歌《一片橄榄情》是她唱的……
可作为一名“出人头地”的歌手,几年来,她对名和利看得实在很淡。活在这个世上,她更注重的是自己的人格。这使她的一切都“通俗易懂”没有那么多造作。
十月的北京,秋日的阳光里,杨迎的又一盘很有特点的专辑磁带出版了。这是她的风景,拿出来让我们观看。是依然的甜美和真情,而其中的变化与色彩,却已是另一个金秋中的另一个杨迎了。
杨迎已经在歌坛生涯中走过了她最艰难的片断,今后的路会更长。(附图片)


第8版(周末)
专栏:畅销书

  感人的篇章:《老舍书信集》
老舍先生的小说、戏剧、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老舍先生的书信也是他文艺作品的一部分,更是他人生的一部分,这些平易感人的文字从一个侧面映照了先生光彩的人生。百花文艺出版社从老舍先生存世的众多书信中精选出161件辑成一册小书——《老舍书信集》,出版以传世。
老舍先生自打19岁当小学校长后,就经常跟他的同窗学友及各种朋友有书信往来,直至终生,信中彼此探索人生道路、社会前途、生活、工作、婚姻及至文学、语言等等热衷的话题。老舍先生的小学同学、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一人就存有老舍先生的书信500多封,出版家、翻译家赵家璧先生也存有200余封。辑入书中的书信有的是友人珍藏从未发表过的,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巴特勒图书馆提供的老舍先生40多封英文信原件,越发突出了这本书信集的史料价值。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老舍先生一些生活及文学活动情况,更可以了解老舍先生对人生的见解和他的人生经历。编辑者特意将巴金先生的小文《怀念老舍同志》代作这本书的序言,使这册小书更加感人。
(周文)


第8版(周末)
专栏:

鹏程万里(书法)刘治国
刘治国从小习书法,14岁开始在报刊发表书法作品,他的作品讲究气韵贯通,节奏鲜明,豪迈奔放,错落有致。


第8版(周末)
专栏:天地一瞬

“采风” 杨华富(广西)


第8版(周末)
专栏:

支柱(漫画)徐鹏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