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
抓紧建设好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选拔年轻干部三五年要有新突破
本报北京12月2日讯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今天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队伍建设必须着重完成两项战略任务:一是全面提高现有领导干部的素质,把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二是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努力造就大批能够跨世纪担当重任的领导人才。这是当务之重,当务之急,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这个新的伟大的工程的关键性工程。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加紧工作,力争在三五年内使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有新的突破,培养教育干部工作有新的加强,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有新的进展。 会议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主持。出席会议的领导同志有:丁关根、吴邦国、陈希同、姜春云、黄菊、尉健行、谢非、温家宝、任建新、罗干等。
江泽民说,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精神集中到一点,就是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完成十四大提出的各项任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经过十四大以后两年来的工作,四中全会又专门对加强党的建设作出决定,这样就形成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整体部署。工作的总要求是,紧密联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践,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推动全党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坚持抓好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既要持久作战,又要打好阶段性战役,一步一步把这方面工作和斗争引向深入;以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为重点,切实抓好党的组织建设这个突出环节;注重党的制度建设,以健全的制度来保证全党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党内的不良现象。在贯彻落实四中全会决定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加强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要求和整体部署,把加强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使各方面的建设相互配套、相互促进。
江泽民强调,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后,建设一支坚决而有效地执行党的路线的干部队伍,是事业顺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做好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和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更是总揽党的建设全局的一项重要工作。他在对邓小平同志新时期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精辟论述作了概括的阐述以后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眼光和博大胸怀,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兴旺发达,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出发,在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注意推进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尤其关注着年轻干部的成长。邓小平同志不仅大力倡导、身体力行,而且在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科学论述,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干部队伍建设的理论,把新时期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基本方针、工作方法、制度建设以及要防止和克服的错误倾向,都讲得十分明确、十分透彻了。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以及组织人事部门的领导同志,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小平同志的论述,并坚持用以指导工作,把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这件大事进一步做好。
江泽民说,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任务要落实,在一定时期内需要有点硬性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中央的有关要求,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工作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扎扎实实去做。工作中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克服用人上的陈腐落后观念方面取得新突破,带动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实践取得新突破。尤其要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知人善任的远见和魄力,从领导班子长远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局来考虑问题,使自己不断扩大识人视野,拓宽选人渠道,改进干部选拔办法,充分走群众路线,广开进贤之路。
在谈到培养教育干部的工作时,江泽民指出,育人是人才资源开发的基础工作,是造就和选用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党委管干部,要全面负责,把发现、培养、选拔、任用、教育、监督这几个环节都管起来,真正管好。要克服重选拔、轻培养,重使用、轻教育的现象。培养党政领导干部的根本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加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对我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经济管理和科技知识,特别是治党治国能力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各级各部门必须按照中央已经作出的安排,抓紧工作,全面培育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干部锻炼成长的基本途径有三条:一是持久地、刻苦地、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马克思主义;二是自觉地、严格地按照党章规定参加党内生活;三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锻炼。这三条要密切结合,并更多地注重实践锻炼。
江泽民在谈到干部制度改革时强调,解决干部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大批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从根本上说要靠深化干部制度改革。这方面的改革,总的精神是,态度要坚决,安排要缜密,步子要加快,工作要稳妥。总的目标是,从我们的国情出发,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一套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法制完备、纪律严明的监督体系。当前,要按照四中全会的要求,首先抓好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重要制度的改革,在扩大民主、完善考核、推进交流、加强监督四个方面努力取得实质性进展。已经形成的有效制度,如退休制度、干部管理权限与任免程序、干部交流和回避制度等,要坚决实行;通过试验和实践已经成熟的经验,要尽快制度化、法规化;尚无经验或条件不成熟的,要积极探索和试验。
江泽民最后说,现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整体部署已定,主要任务和大政方针都明确了,关键是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做好狠抓落实的工作。抓落实,各级党委和主要领导干部负有第一位的责任。党要管党,必须管好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本地区本部门干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安排,并推动所属党组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采取得力措施,一一加以解决。
参加今天会议的还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书记,中央、国家机关各部委负责同志等。


第1版(要闻)
专栏:

  “宜将剩勇追穷寇”
——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
本报评论员
自全国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以来,各地非常重视,迅速行动。各级党政领导抓得很紧,新闻、出版、文化、公安、工商、海关、邮电等部门措施得力,群众揭发踊跃,监督严密,及时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在“扫黄”“打非”的同时,诸如赌博、“三陪”、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也受到了有力的打击,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成果。“扫黄”“打非”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形成了舆论,“制黄”、“贩黄”犯罪分子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工作发展态势很好。
这仅仅是个开端,后头还有长期、艰巨的任务。“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已有相当的规模,相当长的时间,要解决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各地区特别是重点地区,切不可因为近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黄毒”有所收敛,就松一口气。紧一阵,松一阵,严一阵,宽一阵,将养虎遗患。“宜将剩勇追穷寇”。要继续加大打击的力度,穷追猛打,抽薪于釜底,禁毒于源头,从根本上采取措施,使“黄毒”难有抬头之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要务实,也要务虚。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群众特别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认识到“扫黄”“打非”关系到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造就一代又一代健康的新人,否则,将一事无成。“扫黄”“打非”决不仅仅是查禁几本坏书、几盘坏录相带的事,也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全党的事,全社会的事。
当前,对“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的新动向,要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警惕。要看到,有一些以“制黄”、“贩黄”为业的“书虫子”已经结成团伙,形成网络,有的还与境外势力勾结起来,形成非法编印发行集团。在强有力的打击下,有些地方的“制黄”、“贩黄”犯罪活动由公开而隐蔽,由集中而分散,伪装更加巧妙,手法更加狡猾。还要看到,有些非法出版活动除了贪婪的经济目的,还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扫黄”“打非”也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面对新动向,要有新办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研究,科学决策,果断行动,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在“扫黄”“打非”斗争中,要抓住重点,追根究底。首先要抓重点出版物,即那些内容淫秽、反动,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出版物;要抓重点对象,即那些主犯、惯犯,特别是那些顶风作案的不法分子,要打团伙,破网络,端窝点;要抓印刷、发行这两个重点环节;要抓重点地区、重点案件。对“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案件,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就要坚决运用法律武器,从重从快惩处。该法办的就要法办,不能以罚代刑。对罪大恶极的首恶,必须严惩,决不手软。北京市前不久依法判处了一起案件,主犯顾介树被判处死刑,另一个主犯张军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是对类似罪犯的震慑。河北省的白沟,“黄货”一度充斥市场。经过猛烈连续的打击,特别是对那些敢于卷土重来的犯罪分子狠杀“回马枪”,结果很快恢复了安定和繁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只要决心下定,措施过硬,就没有禁不往的“黄毒”。
“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在“扫黄”“打非”工作中,要进一步贯彻这一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精神产品重在繁荣。好作品繁荣起来,是对坏作品的自然淘汰。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依靠人民群众,同心协力,一以贯之,就一定能够扫除阴霾,荡涤浊水,实现繁荣。


第1版(要闻)
专栏:

  中办国办联合发出通知
加强和改进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管理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和改进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针对目前我国书报刊及影视、音像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就加强和改善市场管理的途径及办法、各级党政部门及有关部门的职责等,作出了一系列明确规定。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的蓬勃兴起,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些市场处于发育的初始阶段,法制不够健全,管理比较薄弱,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格调不高、粗制滥造以及宣扬色情、暴力、迷信的出版物为数不少,内容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出版物时有出现;不法分子团伙作案趋势突出,制黄贩黄、盗版走私屡禁不止;一些出版、发行、印刷和复制单位违反有关规定,出卖书号、刊号、版号,承印制作非法出版物,有的还同犯罪分子勾结作案。对这些问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迫切要求加以解决。
《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管理的重要性,深刻领会邓小平同志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思想,认真学习党中央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方针和要求上来,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通知》指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发展,促进文化市场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服务,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服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管理工作要特别注重抓导向、抓总量、抓结构、抓效益,引导这些事业的发展由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转向以质量、效益提高为主,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通知》要求,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管理工作的领导,可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的主要管理部门和职责分工。可借鉴近年来一些地方建立由各有关部门组成的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负责指导和协调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做法,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通知》强调,所有文化企事业的市场经营活动都要接受所在地政府的管理。所属文化企事业发生严重问题,要追究主管、主办单位的责任。
《通知》指出,书报刊市场、影视市场、音像市场管理方面的具体政策规章,分别由新闻出版署、广播影视部、文化部制定。凡涉及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须报国务院批准。
针对近年来书报刊、电视剧(片)和音像制品的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某些产品总量增长过快、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通知》提出对文化市场要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对新建图书、音像出版单位要从严掌握,严格控制新建书刊印刷厂和音像制品复制生产线,明后两年内中央和地方不批新建项目。对电视剧(片)的生产,广播影视部要合理安排拍摄许可证和一次性准拍证的发放总量。设立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各地要合理规划,建台须报经广播影视部批准。同时,各地要研究确定书报刊销售摊点和音像制品销售、出租、放映点的发展规模,解决好电影、图书、报纸、期刊等文化产品下乡的问题,积极扶持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
关于加强书报刊市场的管理,《通知》要求各地把住出版源头,整顿印刷环节,清理发行渠道,规范销售行为。要抓紧建立书报刊质量保障体系,严格执行禁止各种形式买卖书号、刊号和报纸版面的规定。要认真实行特种行业管理办法,加强对印刷企业的管理。承印书报刊的企业必须持有出版行政部门颁发的书报刊印刷许可证和公安部门颁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各地对辖区内的所有印刷企业要进行一次清理,坚决撤销严重违规经营的企业。对未有许可证擅自承印书报刊的单位,要坚决查处。承办书报刊批发业务的新华书店、出版和图书进出口等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工作制度,不得以任何形式转包业务。要坚决取缔地下发行。城镇书刊销售摊点要相对集中,定点销售,亮证经营。
《通知》指出,加强影视市场的管理,要以提高影视片和有线电视台节目质量为重点,认真做好以下工作:(1)广播影视部要进一步完善影视片制作单位的审批办法。对专门从事影视片制作的单位,各地要进行一次审核;(2)电影、电视剧(片)生产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剧本审查制度;(3)与境外单位合拍或协拍电影、电视、录像片,以及拟参加国际性评奖的影视片,要报广播影视部审查批准;(4)影剧院要认真执行准映证的有关规定,禁止放映无准映证的影视片;(5)有线电视台播出的影视片,应持有省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颁发的有线电视节目准播证。教育电视台不得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影视片。
对于加强音像市场管理,《通知》要求各地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最近颁布的《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切实按照《条例》规定做好音像市场的管理工作。近期,要着重检查音像制品的出版、复制、批发、零售、出租、放映单位的经营活动,凡属盗版走私的和有反动、淫秽内容的,一律收缴,集中销毁。
《通知》重申了对进口书报刊、影视片和音像制品的有关规定,要求新闻出版署、广播电影电视部和文化部等主管部门对进口书报刊、影视片和音像制品等认真把关,同时,海关也要认真检查各种形式进口的书报刊、影视片和音像制品,防止违禁品入境。
《通知》强调指出,盗版盗印、制黄贩黄、走私贩私活动严重,是当前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对这些违法犯罪活动,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打击,切实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各地党委和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抓住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问题,组织有关部门认真查处一批重大案件,依法从重从快惩处犯罪活动的组织策划者、庇护者、团伙头目和坏书炮制者。
《通知》提出,我国将在书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生产、发行、销售等各环节,全面实行许可证制度,并进行年度核检。同时,抓紧制定书报刊出版、电影、电视剧(片)、音像制品、书报刊印刷管理和惩治非法出版犯罪活动等法律法规,以改变目前法规建设薄弱的状况。
《通知》还就建立健全文化市场监督检查队伍,深化改革、培育文化市场,积极开展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正确引导群众文化消费行为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通知》最后指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经常分析市场形势,把日常管理同集中治理结合起来,形成制度,坚持下去。《通知》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文化部、广播影视部、新闻出版署等有关部门根据本通知精神制定实施办法,力求使书报刊、影视、音像市场更加活跃有序、繁荣健康地发展。


第1版(要闻)
专栏:

  江泽民主席会见莱加利总统
双方表示将加强中巴友好合作使之更具活力
本报北京12月2日讯记者吴绮敏报道:国家主席江泽民今晚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巴基斯坦总统法鲁克·艾哈迈德·汗·莱加利,宾主对近年来双方关系的持续发展表示满意,并表示要进一步加强两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使之更具活力。
会见时,江主席非常愉快地回忆起70年代他访问巴基斯坦的情景,当时他受到巴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友好接待。
莱加利说,巴中除了领导人互访以增进彼此了解之外,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非常深厚,特别是有许多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正在帮助巴基斯坦进行一些工业项目的建设,为两国人民间的友谊树立了纪念碑。
莱加利总统邀请江主席近期访问巴基斯坦,江主席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会见之前,江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主持仪式,热烈欢迎今日下午抵京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的莱加利总统。中方出席欢迎仪式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倪志福,中国政府陪同团团长、农业部长刘江,民盟中央副主席丁石孙,国务院外办主任刘华秋等。
会见之后,江主席为莱加利总统一行举行欢迎宴会。(附图片)
江泽民主席举行仪式欢迎巴基斯坦总统莱加利访华。
本报记者孟仁泉摄


第1版(要闻)
专栏:

  摆正位置增加投入依靠科技
江西今年农业年丰民富
本报南昌12月2日电记者余清楚报道:江西省咬定农业不放松,终于赢得丰厚的回报:今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可达380亿元,比去年增长10%以上,粮棉油等农作物获得丰收,粮食总产超过160亿公斤,棉花372万担,比去年增加72万担,油料亦获得历史上最好收成,乡镇企业总产值已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达到1115元,比去年增加245元。
今年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稳定农村、发展农业、服务农民放在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全省十分重视农业资金的投入到位,共安排支农支出4.1亿元,比去年增加12.4%,财政专门拨款1200万元用于棉田水利基本建设,中央和省两级农业开发建设投资11.2亿元,利用外资发展农业项目资金超过1亿美元。
科技兴农,是江西发展“三高”农业的特色。鹅鸭工程、蚕桑工程、果业工程等显示了农业生产进入科学轨道的勃勃生机。立体养殖业、特种林果业、特种禽畜业的发展充满活力。全省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


第1版(要闻)
专栏:

  广西冬修水利动手早投入多
本报南宁12月2日电记者罗昌爱报道:饱受今年夏季水灾重创的广西各族干部群众,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对水利的重要性认识得如此深刻。眼下,全自治区每天至少有300余万人投入冬修水利。
广西今年水利冬修的特点是群众自觉、城乡皆动、动手早、投入多、规模大。截至11月20日,全自治区累计已完成工日达9376万个,平均每个劳动力投入工日5.8个,大大超过往年。10月28日,首期工程投资达5.1亿元的广西建国以来最大的防洪工程——梧州防洪大堤,拉开了前期施工的序幕。


第1版(要闻)
专栏:

  全国生猪产量增长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日电(记者赵鹏、王毅)从农业部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生猪生产现场会上传出来的消息,今年我国生猪生产有较大幅度增长,目前猪肉市场供应充足,产销两旺,农民养猪积极性高涨。
据统计,今年1至9月底,全国生猪出栏比上年同期增10%;猪肉产量达2039万吨,比上年同期增11.6%。
据统计,今年前3季度全国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17.5%,达到2740万吨,前3季度增长量相当于去年全年的增长总量。预计全年肉类产量可达4200万吨,比上年增长9.3%。


第1版(要闻)
专栏:

  四川冬播面积扩大
据新华社成都12月1日电(记者王毅)我国农业大省四川近日传出喜讯:在各种利农因素影响下,数千万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到目前已基本完成1995年夏收粮油作物的栽种。
四川夏收粮油作物的播种动手早、进度快,各地种植面积普遍呈恢复性扩大。据农业部门统计,全省播种的小麦粮食面积达4660万亩,比上年扩大30万亩,其中小麦面积达3460万亩,增加了20多万亩;油菜面积1300万亩,扩大了200万亩。


第1版(要闻)
专栏:

初冬的陕北靖边,一股治山填沟造田的热浪涌起了,无论是黄土坡上,还是山沟沟里,到处都可以见到挖树坑、修梯田的动人场面。
周怀忠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