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

  虞美人
 枕上(一九二一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
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
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根据作者审定的抄件刊印,手迹是未经修改的原稿,有几处与发表的文字不同。)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又名《虞美人令》、《一江春水》、《玉壶冰》、《忆柳曲》等。
[离人]指作者的夫人杨开慧。杨开慧1901年生,湖南长沙人。1920年冬,同毛泽东在长沙结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湘区委员会负责机要兼交通联络工作。1930年11月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残月]拂晓时形状如钩的月亮。宋代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第8版(副刊)
专栏:

  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读新发表的毛泽东诗词二首
吴正裕
在一代伟人毛泽东诞辰101周年之际,尚未正式发表过的两首毛泽东诗词面世了,这无疑对广大毛泽东诗词爱好者是一大喜讯。
1957年8月1日,毛泽东读范仲淹词时写的批语说:“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同他的读词兴趣类似,也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当然,毛泽东的诗词,绝大多数属于豪放派,如新发表的《七律·洪都》,等等;极少数的属于婉约派,如新发表的《虞美人·枕上》,还有介于婉约与豪放两派之间的,如《贺新郎》。
《虞美人·枕上》是作者在1921年写的一首咏别词,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当时杨开慧曾把这首词给好友李淑一看过。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发表了毛泽东诗词十八首,李淑一记起了毛泽东的这首词,写信给毛泽东说,只记得这首词的前两句,想请他写出全词。同年5月,毛泽东回信说:“开慧所述那首不好,不要写了吧。”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态度极为严谨,对自己的诗词要求极高,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方法如有不满意之处,往往再三修改,从不轻易发表。这也许是这首词在作者生前没有公之于众的一个原因吧。毛泽东对这首词还是十分珍视的。1961年他将这首词书赠卫士张仙朋,并说:“这个由你保存。”后来他又作了几处修改,于1973年冬交保健护士长吴旭君用毛笔抄清。从这首词的手迹看,上阕的第三、第四句不押韵,而经作者审定的抄件上已予改正。
词题《枕上》,表明写枕上的思念之情、失眠之苦,也可能表明此词作于枕上。词的上阕写惜别之愁。一个“堆”字,形象而夸张地表现了愁闷之多。“江海翻波浪”,反映愁闷袭来异常强烈,宛如倒海翻江,莫可遏止。第一、二句词使人联想起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大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人因思念而愁闷,因愁闷而失眠,因失眠而感觉夜特长、天难明,只好披衣起坐,望夜空,数寒星。第四句手迹作“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抄件作“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改得好,从“数寒星”透出诗人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这正是这首词的奇趣所在。词的下阕写伤别之情。诗人辗转反侧,彻夜难眠,直到破晓,百念俱灭,只剩下离别之人的身影,犹浮现在眼前。“剩有离人影”,这是画龙点睛之笔,全词读至此方悟诗人何以愁闷和失眠。“离人”指毛泽东的夫人杨开慧,他们是在1920年冬结婚的。第二年的这次分别,据初步考证可能是在春夏间,毛泽东曾到沿洞庭湖的岳阳、华容、南县、常德、湘阴等地,考察学校教育,进行社会调查。这时他们新婚不久,依然在热恋之中,因此一旦长别,就产生特别强烈的离情别绪。末二句写诗人触景生情,愁绪倍添。月圆思团圆,月残伤别离,是一般人的常情。诗人眼望西沉的形状如钩的月亮,情绪万种,难以自持,不禁黯然泪下。这种率直地着力渲染离别之愁、思念之情的写法,是颇有特色的,并给读者留下了寻味余地。
这首词意境凄清苍凉,语言通俗明快,不用典故,朴素而有风韵,自然而见情趣,读来自有一种婉转流利、情味悠长的美感,是咏别词中的上乘之作。
这是毛泽东写的第一首爱情诗,用细腻的笔触抒写了儿女柔情,表达了他对杨开慧的一片真挚的爱心。他作为一个革命者,何况当时还是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同样有自己的爱情生活,有自己的离愁别绪。这首词对研究毛泽东的早年生活,也是有一定价值的。
《七律·洪都》是一首作于1965年的述怀明志的政治诗。
诗篇首联从诗人又到南昌说起。洪都,是旧南昌府的别称,诗中指南昌市。诗人1964年到过南昌,所以说这次到得南昌是“又一年”。祖生,指东晋名将祖逖。击楫,敲打船桨。西晋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在黄河流域建立国家,中原大乱。公元313年,祖逖向晋元帝请求北伐,被任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他北渡长江,中流击楫而发誓说:“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后以“击楫”形容立志恢复、报国的豪迈气概。诗人认为,祖逖立誓报效国家的这种豪情壮志一直传到今天。首联诗意深曲,值得深刻品味。为什么诗人到得南昌联想起祖逖击楫的故事呢?南昌是1927年八一起义之地,正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始了创建中国人民军队,随后,从秋收起义开始了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苦难深重的祖国的解放所走的重要一步。
颔联由祖逖击楫的故事,联想到祖逖和他的好友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祖逖和刘琨志在驱逐外敌、报效国家,常互相勉励,因此半夜听到鸡鸣,便振作奋发,演练武艺。颔联出句“闻鸡”,是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以抒发忧国、报国的情怀。“久听南天雨”,是写诗人在我国南方生活了40多年,经历了种种风雨,既有国家艰危的风雨,也有革命受挫的风雨。毛泽东早年就胸怀救国救民的大志,后来投身中国革命洪流,在30多岁时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特别是独创性地开辟了中国革命的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颔联对句是写诗人在我国北方的戎马生涯。经过万里长征他到了我国的北方。在抗日烽火中,领导八路军、新四军进行了威武雄壮的抗日战争,成了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在解放战争中,他运筹帷幄,指挥人民解放军进行了震惊中外的大决战,推翻了蒋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国。诗中的“立马”“挥鞭”,同《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中的“横刀立马”一样,雄壮威武,大气磅礴。颔联生动形象地对诗人的大半生革命生涯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这定将是这首诗中脍炙人口的名句。
颈联出句笔锋陡转,出人意料地写诗人双鬓斑白,年迈衰老,已成无用之人。废料,即废物。这是不是古稀老人的顾影自怜?不!诗人用诙谐的语言慨叹自己的年迈。曹操《龟虽寿》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想,诗人写这首诗时的心境和抱负,正应了曹操的这四句诗,他是不服老的,真可谓“壮心不已”。这从颈联对句中透露了消息。彩云,美丽的云,比喻美好的理想等。诗人表示,自己虽然老迈不中用了,但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共产主义理想却是永葆革命的青春,在科学真理和革命理想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就会有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新天地。
末尾两句写诗人对我国未来的展望和憧憬。后浪推前浪,寓有新陈代谢、一代胜过一代之意。宋代文珦《过苕溪》:“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诗人指出,年年新人换旧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国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前进。“江草江花处处鲜”,形象地描绘了我国欣欣向荣的锦绣前程。诗人移情于物,托景寄情,对我国未来殷殷期待,其情其意,极为感人。颈联及末尾两句以含蓄的手法揭示主题,寄慨颇深,内涵丰富,富有象征意味,使诗篇的高度得到升华,增强了它的思想性和艺术魄力。
这首诗同毛泽东的绝大多数诗词一样,继承和发展了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风格。诗的意境雄浑,气象恢宏,意蕴深长,格调高昂,是一首充满生气的好诗,能给人以力量、信心和希望。


第8版(副刊)
专栏:

  遥念十三连
吴强
红星二场的十二个连队,如一蓬蓬绿色的火焰,跌宕起伏。生活的炊烟不间断地从垒风的缝隙中抽出来,豪迈地在戈壁簇拥的天宇下述说着漫长的故事。
我来到红星二场不过才三天,去过多少个人家我根本记不清了,可对死,对埋葬着许多军垦战士的十三连,记忆依然清晰可触,想要忘却,还没等眼睛闭上,那一座座坟堆便互相拥挤着,靠近我的感觉。
那硕大的坟堆,被钢色的戈壁石拥戴着,在劲风中兀起深沉,兀起血与青春竭泽后的平静,仿佛昨天才从他们手纹中滚落的一颗颗西瓜,施放着耐人品味的甜蜜,将它的汁液,肆意向着深远的岁月流淌。
我走在空荡荡的西部,望着无奈的秋天怦怦心跳地撤去一脸的繁荣,随之就看见冬天挥舞着如刀的北风,踉踉跄跄于十三连的家园搬起石子,尽情地在坟堆的周围无休无止地疾驰。
天上,乌云固执地散步;地上,狂风迎眸集结。
是十三连之灵的语言,还是天山冷峻的诱惑,把我引向这悬浮着悲怆的墓园。
风急速地征服着秋天的痕迹。视死如归的白杨树伸出如剑之手,斩断狂风腾跃和变迁的道路。
我的目光从一块墓碑上的文字走入一个久远的年代。
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春天。在三五九旅的队伍中走出一位叫陈浩的师长,于王震信任的目光里操起锄头,重重地挖向一块盐碱地,坚硬的碱土在锄头下四溅开来,才溅出了十三连队。红星二场的春天里开始有湖北人、山东人、上海人、河南人围着盐碱地早出晚归。他们的好友帐篷风流倜傥地跟在他们身后,归纳着他们的信任以及居住一生的誓词。这内涵丰富的帐篷,如从石头上站立起来的白杨树,至今,仍猎猎作响在兵团垦荒屯边的史册中,青葱而葳蕤,成为后来者遮蔽骄阳的一叶心脉。
陈浩师长带领着一群握着锄头的军人,其志坚过盐碱地。这群人把红五星挂在帐篷里,直到一排排土坯屋在昏沉的夜色里倾立西部,凝望着南泥湾挂满南瓜的青藤,自玉门关一步步走进回忆,走进一片新天地,使“风吹石头跑”的意境,幻成“风偷西瓜籽”的风景。
我无法用笔来描绘蛮荒之后那种垦荒者张开双臂,抱紧第一颗西瓜的狂喜之美。
在一望无垠的戈壁碱滩里,陡然走出那么多可爱的面容:大豆摇铃;西瓜累落;棉花开口,句句暖人心腑;麦穗撞击出金色的海浪。在它们的周围,则是一条条银带似的渠水,从它们的饱嗝声里,流进婉约而秀丽的苗圃。与其说这美丽的景象始之于一代垦荒者,始之于天山融乳的淋漓,莫如说是十三连这个特殊的地方,在昨天贡献了他们最热烈、最纯美的汗珠,才有了今天苍茫中的富庶。
我镜片上的灰尘越来越厚了。我握着一位前来祭奠父辈的中年汉子的手,蓦地,感觉到一股从未有过的重量,徐缓地穿过我深居的那座城市,以及整洁的街道上走过的所有人们。中年汉子说,他的唯一的儿子正在澳大利亚留学,至今仍不知道自己的爷爷“迁”进了十三连。他还说,他也不想把自己的父亲走了的消息告诉儿子。因为他的父亲并没有走远,只是去了十三连,十三连依旧是红星二场的一个连队。那些老去的军垦者,好像还在红星二场指指点点,高唱着一曲曲戍边垦荒的长歌。
我望着中年汉子与他的“父亲”开怀对饮,述说彼此思念的心绪。我忽然觉得许多活泼泼的生命正袖着双手,站在十三连的场地上,凝神静听着陈浩师长的动员报告:同志们!我们要在三年之内消灭掉碱滩,消灭掉芨芨草,就像当年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一样……
哦!十三连。那里的明眸、笑靥绝不会被岁月驱散。


第8版(副刊)
专栏:

  中国哨兵
汪孔周
是空气凝固的一段时间
是八面罡风雕刻的一尊造型
是战争与和平锻打的双桅船
是民族最深沉的一曲正在峥嵘
在今天与昨天的晨昏线上站着
在历史与未来的分界线上站着
总觉你是一柄擎着风雨的伞
撑起军营警觉而甜蜜的梦
那激情如缤纷的雨珠
飞散成漫天璀璨的星星
千言万语全在不言中啊
凝定的时刻恰是最挚热的忠诚


第8版(副刊)
专栏:

  入冬知松柏
宋曙光
松柏是四季的见证
不会因为夏天是花卉的节日
就羡慕那些七彩花蕾
更不与万木争宠
每一种花木
都有自己美丽的极致
置身万木丛中的松柏
从不媚俗
初衷不改
一袭四季不褪的绿色
更衬出信念的执著
每当暴风雪之后
松柏都会重获一次养分
只要根须活着
就总有绿色的希冀
谁能扼杀大森林的向往呢
一旦脱去冬衣
松柏又会率先掀起一片绿潮


第8版(副刊)
专栏:

  七律 洪都(一九六五年)
毛泽东
到得洪都又一年,
祖生击楫至今传。
闻鸡久听南天雨,
立马曾挥北地鞭。
鬓雪飞来成废料,
彩云长在有新天。
年年后浪推前浪,
江草江花处处鲜。
(根据作者修改的抄件刊印)
注释:
[洪都]旧南昌府的别称。隋、唐、宋三代曾以南昌为洪州治所,又为东南都会,因而得名。这里指南昌市。
[祖生击楫]祖生,即东晋名将祖逖。公元304年匈奴族刘渊在黄河流域建立汉国。中原大乱,祖逖率领亲党数百家来投镇守建邺(今南京市)的晋元帝。313年祖逖要求率兵北伐,被任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曲百余家渡江北上,中流击楫,立誓收复中原。击楫,敲打船桨,后用以形容有志报国的抱负和气概。
[闻鸡]这里化用闻鸡起舞的典故。《晋书·祖逖传》:“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祖逖和刘琨年轻时都有大志,互相勉励振作,因此听到鸡鸣就起床舞剑。后以“闻鸡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奋起行动。


第8版(副刊)
专栏:

  毛泽东诗词二首
编者按: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1周年,特首次正式发表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校定的毛泽东诗词《虞美人·枕上》、《七律·洪都》。(附手迹)


第8版(副刊)
专栏:

《李真书法作品集》近日由长城出版社出版。该书汇集了作者为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而展览的八十六帧书法精品。其中有敬录毛泽东诗词、哲学、军事、文艺等名篇佳作,还有与吴作人、刘开渠、秦岭云、何镜涵等人合璧的作品。戎马一生的李真将军,酷爱书法艺术,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临池不辍并不断创新,使他的书艺渐入佳境,形成自己行云流水、挥洒自如的风格。(勇田)
忆秦娥·娄山关李真书周韶华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