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四中全会《决议》

  地方党委应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俞芳林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是地方党委党性的集中体现和自觉性行动准则,也是我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地方党委是维护中央权威的基础和关键
从政党、政权体系来说,我党作为执政党,党的政治领导主要表现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由国家政权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加以贯彻实施。地方党委是党的组织系统中的地方执政组织,承担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大责任。因此,地方党委是保证中央政令畅通,维护中央权威的基础和关键所在。
从经济角度而言,地方党委是地方经济的领导者,地方经济是地方党组织执政的经济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地方党委一方面要根据中央精神制定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措施,另一方面要领导、组织和协调地方国家政权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进行经济建设。通过这两个方面努力,把地方经济搞上去。如果地方经济搞不好,责任在于地方党委及其地方国家政权组织。但因为地方党委是在地方代表中央行使经济领导权,最终将影响到中央的权威。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地方经济状况决定了地方党委的执政状况,而地方党委的执政状况又直接对中央权威产生巨大影响,对此绝不可忽视。
从党的组织活动关系来看,地方党委是上下组织之间的结合部,是上下联结的纽带。地方党委一头接受中央的领导,一头又要领导数以千万计的基层党组织。因而,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在党的组织活动关系上不得不有赖于地方党委的拥护和支持,充分发挥地方党委“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反之,如果出现了“中梗塞”,集中统一就成了一句空话。由此可见,地方党委对维护中央权威来说,处于一个很关键的位置,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动上,地方党委应自觉地与中央保持高度的一致
要自觉地在思想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提出了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地方党委必须自觉地用这一理论武装自己,教育人民,用共同的理想、信念统一各族人民的思想,增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创造性。
要自觉地在政治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现阶段,我党各方面的大政方针已定,地方党委必须紧紧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开展工作,确保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尤其要集中力量领导经济建设,努力把经济搞上去,彻底改变地方面貌。同时,要切实领导好国家政权的地方组织和其他地方非党组织,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确保地方与中央在经济建设大合唱中唱同一个调子。另外,在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地方党委要认真领会、贯彻中央的精神,绝不允许搞自由化、绝对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
要自觉地在组织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本地各级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地方党建工作抓好了,地方党委有权威了,就是对中央权威的强有力的维护。当前,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切实改变某些地方党组织软弱涣散等状况;克服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严重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膨胀,不起党员作用的倾向;有效地消除党内以权谋私、奢侈浪费、贪污受贿等各种腐败现象;加强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党的主张和任务而奋斗。要积极发挥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非党组织中党组的作用,包括向地方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在国家政权机关和其他非党组织中树立和维护中央权威。
要自觉地在行动上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这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和中央权威的首要条件,地方党委绝不能采取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态度。一定要做到:在党的基本路线和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地方党委要不讲价钱、不打折扣地自觉地加以贯彻,确保中央政令的畅通,维护中央政令的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对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地方党委要模范地执行;对于中央的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要结合地方的实际认真地贯彻落实,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要严守党的纪律。按照党章规定,有关全国性的重大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地方党委有不同看法,可以在党内适当场合进行讨论,不得擅自作出决定。对于中央已经作出的重大政治性结论和政策问题,地方党委有不同意见,必须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提出,绝对不允许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悖的言论,也不得在群众中散布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相反的意见。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四个关系,自觉维护中央权威
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和集中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民主是坚持集体决策、科学决策、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就没有党中央的权威。地方党委一定要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既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又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一些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要集体讨论。
正确处理好中央权威与地方党委权威的关系。中央权威决定地方党委权威,地方党委权威必须服务和服从于中央权威,没有中央的权威就没有地方党委的权威。绝不允许从地方保护主义和局部利益出发,为了树立地方党委的权威而损害中央权威。
正确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维护中央权威就是维护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地方党委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在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主动地服从整体利益。地方党委在任何时候都要把对当地人民负责与对全国人民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但强调维护中央权威,并不是把应该赋予地方的权力收上来,而是要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职责和权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正确处理执行中央精神与创造性工作的关系。执行中央精神,就是在党的基本路线、总方针、总政策、总目标以及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上,地方党委必须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对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要模范地执行。在这两方面,绝对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和“打擦边球”,也不能有丝毫的“变通”和“创造”。对中央的决议、决定和工作部署,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但要始终坚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作为创造性工作的准则,严格遵循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大胆探索,敢闯敢冒,敢于试验,错了就及时纠正。但对于在创造性工作中碰到的重大问题,一定要及时向上级党委请示报告,做到令行禁止。绝不能借口创造性地工作而搞与中央精神相违背的“对策”和“变通”,更不能搞分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正确的态度是:既要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精神,又要实事求是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既要维护中央的集中统一和权威,又要敢于突破不适合时宜的旧框框,把地方工作搞上去。


第5版(理论)
专栏:

  矿业——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纪念毛泽东“开发矿业”题词四十五周年
宋瑞祥
1949年12月,在共和国刚刚诞生两个多月后,毛泽东率团赴莫斯科参加中苏会谈,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留学生代表时,为青年留学生任湘亲笔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45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毛泽东倡导的“开发矿业”激励下献身祖国的矿业事业,为共和国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重新学习毛泽东的题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倡导“开发矿业”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需要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矿业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直至今天,几乎每一种矿产的发现和利用,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铜与铁的发现和冶炼,划开了人类农业文明的两大历史阶段;铀和硅的利用,又进一步带来了现代核能、电子和尖端科学的突飞猛进。大型煤矿和铁矿的发现,不仅使英国成为现代地质学的策源地,而且为蒸汽机和铁路的发明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从而带来了一场席卷法、德乃至整个西欧大陆的“工业革命”,英国也因此而成为称雄一时的经济强国。美国在独立战争后,正是通过不断寻找和开发矿产资源,特别是各种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和石油资源,使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跃成为继英国之后新的国际经济中心……。这一切都足以证明,矿产资源的占有程度,不仅仅是一种潜在财富的象征,更为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条件,是步入强国行列的资源基础。
新中国诞生之初,毛泽东就明确提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这一宏伟蓝图。然而,1949年,偌大的中国,年产钢仅15万吨,原油12万吨,煤炭3200万吨,有色金属1.3万吨,硫铁矿石2万吨,磷矿石不足2万吨,水泥66万吨。矿业处于如此的低水平,使新中国工业大厦建设缺乏坚实的基础。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倡导“开发矿业”。党中央明确指出,开发矿业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资源基础。正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期望和关怀下,新中国的地质工作者“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满腔热情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在较短时间里对建设急需的重要矿产在全国大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勘查,为国民经济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矿产资源基础,在共和国矿业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开发矿业成就辉煌,举世瞩目
建国45年来,在毛泽东倡导的“开发矿业”精神指引下,新中国的矿业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全国已发现矿产168种,矿产地(点)近20万处,探明储量的矿种有152种,其中有20多种矿产储量总量居世界前列。45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三位。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矿产资源总量丰富、储量规模可观、矿种比较齐全、配套程度较高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截止到1993年底,我国原煤产量已达到11.4亿吨,居世界首位;石油1.39亿吨,居世界第五位,有色金属320多万吨。农用化工矿产进入80年代以来,一直处于世界第三位。建材非金属矿业连续十多年平均增长率都在10%以上,水泥产量自1985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一位。轻工原料矿山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以盐为例,1992年产量已达到2800万吨,成为世界产盐大国。黄金产量居世界第六位。伴随着矿产资源的发现,我国建设了一批又一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矿产基地。目前,我国已建成国有矿山9000多座,集体矿山26万多处,依托矿山兴建了300多个以采掘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重化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城市。我国矿产的总开采量已达69亿吨,矿业初级品产值达179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8%。其中煤炭、钨、锡等矿产品及相关原材料的出口额已占中国出口贸易总额的1/5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矿业大国。
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能源和70%以上的原材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可以说没有矿业也就没有工业发展的根基。中国矿业的崛起,不仅为共和国工业大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国民经济的起飞、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视矿业现状,再造辉煌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属于世界六大资源国之一。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值则相对不足。以45种主要矿产的储量折值比较,我国总折值占世界总折值的9.9%,居世界第三位,人均拥有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排第80位。矿物能源的人均拥有水平还不及美国的1/10、前苏联的1/7。从矿产资源的总体特征来看,我国矿产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一些大宗的重要矿产集中在边远地区,而且贫矿多、富矿少,共生、伴生矿多,大宗矿、单一矿少。在矿床规模上,中、小型矿床居绝大多数,而且大型、超大型的偏少。由于矿业勘查开发周期长、风险大,加上矿业投入严重不足,矿产品价格低,相当一部分矿山比较困难。矿业秩序、法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矿产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矿山环境治理等都亟待解决。我国矿山、油田资源储备偏少,采储比失调,老本越吃越少,部分主要矿产不仅供需难以平衡,许多矿山连续资源紧张矛盾更加突出。石油、铜矿、钾盐都不得不进口。据预测,到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将有1/4不能满足需要,其中石油、铜、金、钾、铬等15种主体矿产,将有7种缺口。到2020年,我国现有储量的矿种,除煤、钨、钼等少数几种有色金属、稀土矿产、建材、非金属矿产能基本保证需要,铁和磷部分保证需要外,其它矿产几乎都缺乏资源储备保证。矿业现状引起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关注。江泽民同志在一次会上强调指出:“对中国‘地大物博’的概念要重新认识,对一些主要矿产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的问题,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一些有识之士也大声疾呼:“正视矿业现状,尽快走出困境,再造辉煌”。历史重托于我们,时代也要求我们肩负起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面对今天的矿业现状,我们必须切实采取措施,加强矿业工作。一要加快矿业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矿业新体制,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逐步建立大集团。二要对矿业采取必要的扶持政策,包括拓宽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增加矿业建设的信贷和投入。三要树立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观,加强矿产资源勘查,树立全球找矿观念,扩大对外开放和合作。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四要制定并完善矿业法律,与国际惯例接轨。五要十分重视保护矿产资源,节约、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总之,通过我们的努力,要使矿业的“生命力”更加旺盛,继续发挥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产业的作用。
45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矿业走过了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它凝聚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厚望。今天,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更为重要,开发矿业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党中央领导下,加快改革开放,依靠科学技术,艰苦奋斗,努力促进我国矿业事业的发展。


第5版(理论)
专栏:“学习《邓小平文选》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入选文章摘编

  论市场经济下的农业保护问题
易炼红
在邓小平同志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中,农业是第一位的战略重点,他强调“农业问题要始终抓得很紧。农村富起来容易,贫困下去也容易”。为什么?因为农业是一种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大、自身比较经济利益低的高风险、基础性的弱质产业。在市场经济下,它不仅有个参与竞争的问题,也有一个需要保护的问题。
在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关键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必要而有效的保护。小平同志告诫我们,90年代经济出问题,很可能出在农业上;农业出了问题,三五年转不过来,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些年来,大量的事实也警示我们,如果不高度重视农业,切实保护农业的话,我国不仅无法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而且会导致农业的萎缩,并最终掉进“李嘉图陷阱”(即农业萎缩造成工业化停滞)。
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农业保护。
要实施政策性保护。即用科学的、合理的、稳定的、适当倾斜的政策来保护农业的地位,促进农业的发展。
要实施投入性保护。即增加对农业的要素(这里主要是指资金)投入,校正农业资源的非农化倾向。稳定、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是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措施。政府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一是要提高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预算内资金用于农业的比重。据测算,农业要保持4%左右的增长速度,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至少应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10%以上。二是要增加农业贷款。金融部门要把支持农业发展放在信贷工作的首位,确保农业贷款略高于全国银行贷款的增长幅度,采取财政贴息等办法,提供专项农业中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安排好农副产品收购资金,适当增加乡镇企业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贷款。三是要吸引社会投资和国外投资。
要实施市场性保护。即通过调控农产品市场,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同步增长。(1)健全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防止不正当交易现象发生。(2)加强市场分析和预测,及时为农民提供信息指导,减少农民的预期误差。(3)培育和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以帮助农业生产经营者回避价格波动风险,并为之提供较为准确、稳定的价格和供求信号。(4)对主要农产品制定保护价格,同时建立大宗农产品市场风险基金、专项储备体系和吞吐调节机制,以保持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和供给相对稳定。(5)严格控制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须指出的是,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是为了减缓市场供求和价格波动的幅度,以稳定农业生产,决不是否定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政府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是以不扭曲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信息,保证农业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为前提的。
要实施服务性保护,促进农业发展。一是建设性服务,即通过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信息性服务,即向农民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等,帮助农民解决“市场需要什么,种什么赚钱”的问题。三是物资供应性服务,即向农民提供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和各种农用物资。四是技术性服务,即向农民提供先进而适用的新技术,并在技术操作上给予具体指导、示范和培训,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五是销售性服务,即帮助农民销售农副产品,解决长期存在的“卖难”、“卖亏”问题,使农户从产品销售中获得满意的收益。六是组织性服务,即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参与流通;组织农民开辟新的生产经营空间,进行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转移;帮助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组织和农村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能力。
要实施减负性保护。即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来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要坚决取消中央已明令禁止的收费项目和达标升级活动;坚决清理和制止乱集资、乱摊派和乱罚款;坚决把农民负担控制在国务院规定的上年农民人平纯收入5%的限额之内。
要实施保障性保护。即通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为此,一要积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多层次、相互联系的农村专项保险基金,形成农村灾害补偿制度。二要实行多层次的援助特殊人群(五保户、军烈属、贫困人口、残疾人等)、赈灾救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养老保障制度。三要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加以扶持。老、少、边、穷地区的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脆弱,经济落后,是需要采取特殊措施加以援助、扶持的地区。国务院制定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旨在支持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实施,以期取得应有的成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