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压缩棉花面积值得重视
前不久,我下乡看到,许多农民把早、晚茬口的田块全都种上了小麦,没有留足明年的棉花田,表示不愿再多种棉了。
以我们刘圩镇为例,去年全镇植棉4万亩,今年植棉3.5万亩,明年还能落实多少棉花面积呢?据调查,全镇仅有冬闲地约6000亩,和往年比,一下子就减少了几万亩。
其原因何在呢?今年虽然提高了棉花收购价格,但仍跟不上生产资料的涨价幅度,特别是粮价提高后,棉粮价格比例悬殊,棉农认为按现价售棉不划算。一些农民还反映,棉花产量上不去,一直徘徊在亩产皮棉50公斤左右,按现实价格,产值约600元,除去成本和亩均负担的农业税、乡村提留款等,仅剩约200元。棉花从种到收,要7个月时间,每年只能种一季,每亩需投工150多个,费工费时,由于生长周期长,又易遭旱涝和病虫害危害。今年,我镇棉花受百年不遇旱、虫灾影响,平均减产约40%,并有数百人因喷药中毒,死亡数人。许多农民不愿冒险种棉,以图安全。
安徽省泗县刘圩镇政府刘玉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事秘书
张宏成刘帮教
前不久,湖北省枣阳市职业高中毕业生张建华接到七方镇陈店村6组农民王春生的聘书,被聘为该农户“农事秘书”。至此,七方镇已有38家农户,正式聘请有关农业科技人员当“农事秘书”。
农民聘请“农事秘书”是因为旧的耕作技术已不适应高效农业的发展。七方镇一些农户聘请的“农事秘书”主要是帮助农户收集市场信息,提供技术资料,负责技术咨询,建立家庭经济档案等。应聘的“农事秘书”全部为兼职,报酬根据年终收入商定。农户聘请“农事秘书”后,生产效果大不一样,阎坡村三组阎国书聘请镇农技员熊永平后,在2亩多承包地里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亩产收入由上年的715元增加到1200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萍乡花大力气消灭冬闲田
本报讯江西省萍乡市花大力气改传统农业的两季水稻生产模式为“稻稻油”三熟制,采取过硬措施,把冬闲田变为冬忙田,扎扎实实把冬种作为一季农业生产来抓。
该市做到思想动员早,任务落实早,物资准备早,责任明确早。各区、(县)长、书记在市冬种动员工作大会上签订了责任状,联系“官位子”,层层到位。与此同时,切实抓好种子、化肥的供应。市、区、乡领导及时下到一线加强技术指导,举办油菜种植技术培训班80余期,参加学习人数近3.2万人次。
截至11月18日,全市全面完成了冬种计划,基本上消灭了冬闲田,覆盖率达到了92%。(胡立兵)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太和痛定思痛大干水利
本报讯安徽省太和县旱灾之后找原因,痛定思痛抓水利,自10月中旬以来,针对今年大旱灾暴露出来的问题,因地制宜大打攻坚战。近两个月新增灌溉面积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6万亩,新增除涝面积1万亩,改善灌溉条件面积7万亩,旱涝保收田又增加2.5万亩,改造低产田6万亩。
今秋,太和县遇到罕见的大旱,部分禾苗枯死,因水利设施不配套,机井、水渠毁坏严重,农民痛心疾首。今秋麦种后农民修水利的热情高涨,原计划投入的工时、土方、机械已大大超额。由于农民兴修水利追求提高经济效益,他们又自发地疏浚了全县境内36公里长的7条大沟,新增灌区1万亩,扩大旱涝保收田1.6万亩,改造旧塘447个,新增土地共1960亩,新增蓄水养鱼水面2100亩。(尚平秋实)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陆家镇争当外向明星
本报讯记者谢国明报道:江苏省昆山市陆家镇发挥区位优势,搞好配套服务工作,今年1至11月份全镇外贸收购额占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全年外贸收购额预计可达4.5亿元。
陆家镇东邻上海,西接国家级的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区位优势明显。他们抓住投资环境小气候形成比上海浦东早的“时间差”,地价和劳动力比浦东、昆山便宜的“价格差”,从1989年起下大力气发展外向型经济。镇蜂蜜制品厂与外商合资后,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化验仪器,开发国际上走俏的小包装蜂蜜皇浆干粉等新产品,现在一年的产值和出口创汇值相当于合资前的三年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宝坻“三辣”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显成效
本报讯天津市宝坻县科委、农业局主持承担、市科委下达的“天津市‘三辣’高产栽培综合技术示范工程”项目,经过三年的实施,圆满地完成课题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示范的大葱、大蒜、天鹰椒共68426亩,3年累计新增收4350.1万元。最近,该项目通过市级鉴定。
被誉为天津“三辣”生产基地的宝坻县,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三辣”综合高产栽培措施研究摸索出一些新技术。推广这些新技术成果,使宝坻“三辣”生产再上新台阶。(高凤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水利建设正逐步实现机械化。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在今年冬季水利建设中共投入各类施工机械近3000台套,提高了施工效率。图为太湖治理骨干项目之一的江阴市白屈港河道拓浚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场面。新华社记者 孙 参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由甘肃临夏回族个体户马哈个同马来西亚客商合资兴办的临夏市肉牛育肥厂,目前已饲养商品肉牛100头。近几年,临夏市大力发展商品肉牛的生产,市场供应量已是10年前的5倍。
新华社记者 彭张青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型水利工程也要狠抓多种经营
丹江口管理局经济实力增强
水利工程特别是一些大中型工程,建成之后往往在充分发挥防洪、除涝、发电等社会效益的同时,工程自身的经济效益却不高,造成工程管理单位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足,从而制约了经济实力的增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丹江口枢纽管理局抓多种经营的经验值得借鉴。——编者                     
本报讯水利部直属大型企业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在优化主体工程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使得多种经营收入成为该局的第二大经济支柱,为我国大中型水利工程建立良性运行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丹江口水利枢纽位于长江支流汉江与丹江的交汇处。水库总库容210亿立方米,发电装机90万千瓦。丹江口管理局的多种经营起步于1970年。局领导心里有一本细帐:工程建成后,国家的投资没有了。而工程发挥的五大效益中,防洪、灌溉、航运等全部是社会效益。为保证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每年要投入运行费用3000多万元。再加上就业人数逐年增加,僧多粥少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为此,局领导逐步引导职工认识到依靠自身优势、发展多种经营的必要性。1988年,局里提出“立足主体、发展两翼、服务社会、追求效益”的具体实施方针。
正确认识的形成,加速了多种经营的发展。管理局坚持对各单位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还鼓励各单位自己贷款,负债经营,自我发展,全局各单位贷款规模达到1.3亿元。到去年底,全局有大、中、小型多种经营企业52家,跨冶炼、化工、机械制造、工程施工等行业。去年完成多种经营销售收入达3.7亿元,占全局销售收入的53.5%,今年到9月就达到3.9亿元,成为全局经济发展的第二大支柱。多种经营的发展,使全局经济实力大大增强。除每年花费3000多万元对枢纽进行维护和管理外,近年来,又先后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对大坝进行了加固,完成了大坝监测、发电系统控制、水雨情预报和水库调度的自动化。1991年和1992年连续两年来水偏枯、发电量锐减,电力企业发生亏损,多种经营以其稳定的增长和明显的效益,弥补了亏损,保证了全局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孙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值得探讨的土地租赁经营
吴昭仁
在人多地少、非农就业不足的传统农区里,如何促进土地向耕田能手集中、实行规模经营?这是自大包干以来人们着意探讨的一个课题。曾经有一种意见,为了防止分家造成的土地无限细化,主张“单嗣继承”。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常见弟兄分家连一块门板也要锯成两半,岂容土地只让长子独得?也有人提出,土地是一种稀缺而又不可再生资源,为满足日益增多的人口之需,应该“按能承包”,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中国农民历来视土地为命根子,在二三产业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如果让多数普通农民丧失土地,他们何以生存,社会焉得安宁?有些地方实行“两田制”,口粮田按人口分包,责任田招标由能者经营,寻求土地的社会福利功能与资源配置效益原则的最佳结合。这种做法在有些地方虽然能解决些问题,但在一些传统农区仍然达不到设计效果。“你一定要这么做,我就哄你”,有的由一个农民出面接包,回来后仍分给原农户各自耕种。根本不存在什么规模经营。有的地方还出现许多“变种”现象:比如为了强行推广成片种植经济作物,把承包地分成口粮田和经济田两块,你不按规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就不分给你经济田;有的是变着法儿增加农民负担,从农民手中抽回一部分土地重新招标发包,收取高额承包金。
安徽省阜阳地区遵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延长承包期30年不变,生不增,死不减,允许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依法有偿转让、继承、抵押、入股。沿淮行蓄洪区的贫困县临泉县,在进行了上述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后,采取租赁经营形式,放活使用权,促进土地流转,现已成片有偿转让2万余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2%,引起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广泛关注。例如,种田能手韦建华,租赁农民承包地100亩,每亩年租金400元,种植西瓜和蔬菜,原承包户可以安心外出务工经商,也可以受雇为韦耕种,每天工资4—6元。一年来韦建华获纯收入25万元,农民每亩地纯收入1100元左右,比自家耕种效益增长一倍,并不影响家务农活。经营能人刘显,自办脱水菜厂,租赁农民370亩地种植香葱,每亩地年租金500公斤小麦,涉及500个农户,原承包户自愿者可受雇为其务工。育苗期技术性强,由刘显统一安排农活,每天工钱7元;出苗后由原承包户进行田间管理,按户计酬,每公斤鲜葱0.30元,农民一亩地的租金和工钱在2000元以上,刘显在脱水菜加工增值出口卖给外商后,年收入达百万元。单桥、田桥乡政府也各租赁200亩和85亩,机关精简后干部分流,农科人员有了示范基地,又为单位增加了经济实力。有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也纷纷参与租赁经营行列,为自己建立稳定的原料供给基地。在临泉,土地这一凝固多年的生产要素,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多年的探索终于有了实现的途径。
临泉的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认为,它是在人多地少、农民视土地为主要谋生手段和生存保障的传统农区里,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劳力转移、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成功之路;它体现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资源配置效益原则的优化结合,因为不剥夺农民的财产权,所以易于接受;它利于能人效应的发挥,能够实现先富带后富,大富带小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时,它使外出务工经商者无后顾之忧,避免粗放经营,防止农业萎缩。
任何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临泉的租赁经营都是生产经济作物,种粮效益相对较低,看来还要另寻新路。目前租赁者与原承包户利益悬殊似乎偏大,也需要继续探索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共同致富原则的良策。
(作者为安徽省农经委干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市委书记和“菜篮子”
本报记者王慧敏
在河南省三门峡市采访,初听人讲“菜篮子”如何丰盈时,我很不以为然。因为手头一份资料清清楚楚地显示,位于豫西山地的三门峡,境内奇峰陡立,沟壑纵横,可耕地面积只有50余万亩,水浇地面积更是有限,只占可耕地面积的17%,全市200多万人口,菜田不足4000亩。这样少的菜地,能解决“菜篮子”?
在市场上走了几遭,我惊喜地发现,市场上蔬菜品种相当丰富,在桥西和西站两个蔬菜批发市场,竟有广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来的汽车在购菜。陪同采访的三门峡日报杨副总编说,三门峡不少蔬菜的价格都低于周边其他城市。
这是为什么?探究原因,许多人说这与市委、市政府正确的“菜篮子方针”分不开,他们还特别向我提到了原市长、现市委书记王如珍,说她如何关心“菜篮子”,如何经常“微服私访”查症结。于是,引发了我对这位女书记的采访。
问起“抓菜”秘诀,王书记用7个字概括:“以流通促开发”。“三门峡可耕地少,无法像其他地方那样大搞基地建设。我们根据本地是交通要道的特点,抓住流通这个中心环节,切实搞好市场建设,通过市场去吸引其他地方的菜农来为三门峡服务。”
她摊开一幅三门峡政区图对记者说:“你瞧,三门峡地处豫、陕、晋3省交界处,市北过了黄河就是山西的平陆和夏县,市西出了函谷关是陕西的关中平原,这些地方生态条件很适合种菜。看准这一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全力以赴抓了市场建设,在三门峡西站、三门峡大桥西头等处建了几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供外地菜农售菜。市里设立了蔬菜办公室,专门为外地菜农排忧解难。同时,还对外地菜农实行了很多优惠政策:譬如免收税,免征管理费,山西渡河来的卖菜者,凭摊位票回去免交船票,等等。市里还定期组织慰问团,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菜农家乡去联络感情,帮助他们解决种菜中遇到的问题。这些措施对外地菜农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在三门峡的菜场上,外地来的卖菜者占70%以上。我们和菜农已形成一种‘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的相互依存关系。”
“那么,如果附近的菜农都涌进三门峡卖菜,三门峡能消化得了吗?会不会造成积压呢?”我问。
“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了。就说前一段吧,正是白菜、萝卜收获季节,菜农川流不息地把菜送进市里,菜量远远超过了居民冬储菜的需要。怎么办?市里一方面组织有关部门加强服务,送货上门,设法在市内多消化菜;同时,四处了解信息,帮助菜农往外输菜,基本上解决了积压问题。前一段时间,鸡蛋在二三天内忽然从每公斤5.4元涨到每公斤7元。造成陡涨的原因是广州的一批商贩来市里买空了市场。我们马上组织人到山西调蛋,几天内就将蛋价降了下来。”
她的话,使我想起了有关她经常深入市场调查研究的传闻,便突然发问:“请问,今天的白菜多少钱一斤?”
“三毛五左右。”
“鸡蛋呢?”
“二块九到三块之间。”
“大葱,零售多少钱一斤?批发多少钱一斤?”
“零售六毛左右。批发四毛五到五毛之间。”
我笑了:“看来书记果真是经常到市场上了解行情啊!”
“一周有三四次吧。去得多了,卖菜的差不多都认识我了。为了能了解到真实情况,我让市委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每周至少下市场两次搞调研,并将市场动态、群众呼声写出书面报告给我。”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乡情实话

  市场风云显身手
湖北武昌县山坡乡农民芦金贵种植了18亩水田莲子,收了900公斤。正巧一湖南人来收购,他分析了当年市场行情以及产供销情况,毅然以每公斤6.9元出售,收入6000多元,而同村陈发财的20亩水田莲子也收了900公斤,芦邀他一块儿卖,陈不听,指望莲子涨个奇价。没想到后来市场很快饱和,莲子滞销,几次讨价还价,眼看价格节节下落,只好以每公斤3.8元卖掉,1公斤亏3.1元,900公斤丢掉2000多元,陈发财懊丧得头直想往墙上撞。
晚卖惜售者也有赚钱的,河垴乡农民夏剑章,他种了5亩苎麻,收麻1200公斤。大家劝他以当年最高价格每公斤7元出售,他置之不理,反把苎麻搁存起来。第二年春,苎麻价格暴涨,每公斤涨到17元,夏这着棋走神了,半年时间就多赚了6000元,惹得大家对他竖起大拇指。下半年,苎麻一收获,可他立刻就脱手,许多农民不解,认为价格还会上浮。可后来苎麻价格一路猛跌,一下子跌到每公斤2.4元还无人问津,不少农民气得直哭,纷纷毁掉麻兜。
市场如战场,对谁都毫不留情。农民兄弟忙种田,又要忙销售,确实顾了这头管不了那头。俗话说风云多变,市场风云更难测。所以,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尽力为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行情,让农民从稳定的市场中得到实惠。(高作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刻苦学习
尘凡
商海风云变幻,信息不灵的农民常常跟不上趟,不是这个卖亏了,就是那个砸在了手里,即使赚了钱,有时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像芦金贵、夏剑章这样的农民,能把“棋走神了”,是他们刻苦学习的结果。
俗话说“十年难考个泥秀才”,说明种田也不易,要想成为行家里手,非下番苦功夫不可。经商相比种田更有困难的一面,而农民长期以务农为业,于市场买卖这一块历来缺乏经验,要想能像侍弄田地一样驾驭市场,就得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像掌握春种秋收的规律那样,逐步摸准市场变幻的脾气,能“十年考个商秀才”就不错了。乡村干部肩负着带领农民走向市场的重任。干部应增强责任感,当好农民的经营参谋,多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农民上好市场经济这一课,不要只在收粮、提留时才想到农民。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塔里木盆地——
棉花致富曲
本报记者祝谦
“要想发,种棉花”。在新疆农村,这是一个颇具诱惑力的口号。
然而,比口号更具诱惑力的,是这样一组数字:不算轧花、棉籽榨油、棉渣作饲料、棉秆制纤维板的收入,棉花总产值近90个亿。新疆800万农民,人均棉花产值1000余元。棉花,在新疆,尤其是在塔里木盆地西缘的南疆,在农民脱贫致富的舞台上唱起了主角。
喀什地委书记张秀明欣喜地对记者说,今年,喀什棉花单产80公斤以上,总产可达420万担,加上境内的兵团农三师的80万担,一个地区产棉500万担,棉花的直接产值25个亿!
贫困的岳普湖县,自开展棉花丰产攻关以来,走上了脱贫之路。今年,全县有27个村单产皮棉达到150公斤,亩成本大都在总产值的20%上下。就是说,一个农民种一亩棉花,纯收入1200元左右,人人拥抱一个“白色的辉煌”!这些村已经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家家有自行车,85%的家庭有了电视机,小四轮、摩托车也日见增多。年仅30岁的县长吉尔拉·伊萨姆丁笑吟吟地说,看了岳普湖的棉花,连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埃及专家都伸出大拇指赞叹:“艾及古得(好)!”
阿不都热依木·莫尼牙孜,是阿瓦提县巴克托克乡农民。前几年因为贫困,19岁的儿子离家出走。如今,发了棉花财,儿子回来了。他花4万元盖新房为儿子成亲,银行还存了几万元,今年的棉花收入又是2万余元。人们称他是:“住新房,吃细粮,油瓶换大缸;粮满囤,畜满栏,棉花变成了小银行。”
麦盖提县县长买买提·巴拉提告诉记者,吐曼塔勒乡6村有个叫艾买提的农民,开垦荒地,种了90亩棉花,单产110公斤,今年第一次交售棉花,兑现7.2万元。他提着沉甸甸的一袋钞票,激动得双手颤抖,眼含泪花,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一个劲叨念着:“胡达啊,胡达(维语,真主)!”
阿瓦提县有个西沙依拉提村,全村137户,维、汉、回混居,棉花保持双百斤的高产纪录,人均纯收入从300余元,猛增到4500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