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海峡难隔大江东流
——1994年海峡两岸关系综述
碧云鹤
年终岁末,辞旧迎新。海峡两岸同胞回首刚刚逝去的时光,展望即将到来的春天,几分慨叹,几多期许。
    两次“唐焦会谈”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4年,两岸关系波折前进,起伏发展。就总的趋势而论,海峡两岸在这一年中有过两个令人欣慰的波峰段,这就是海内外普遍关注的两次“唐焦会谈”。今年初,海协、海基会负责人相聚北京,就两会会务、事务性议题等有关问题进行会谈。这是按照“汪辜会谈”《两会联系与会谈制度》的协议举行的两会负责人商谈,也是两岸40多年间,首次由两个授权的民间团体的负责人在北京晤面商谈,颇为两岸、港澳和海外的新闻舆论所关注。
经过反复磋商和双方的共同努力,北京“唐焦会谈”取得了“汪辜会谈”后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双方达成了重要的共识,即:作为两个授权的民间团体,在两会事务性商谈中,应以务实的态度回避政治问题,不把一方的政治诉求通过协议强加给对方。同时,此次会谈也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果,如双方讨论了“违反有关规定进入对方地区人员之遣返及相关问题”等三项事务性议题,取得了高度共识,并表示要努力克服若干歧见,争取早日达成书面协议。双方还商定3月下旬在北京继续进行第四次事务性商谈,达成协议后,将由两会负责人在台北签署,双方都表示要继续全面履行“汪辜会谈”各项协议,保持两会联系、会谈的管道畅通,为第二次“汪辜会谈”创造有利条件。北京“唐焦会谈”的结果是令两岸同胞欣慰的,受到了两岸有关高层的共同首肯。
今年8月4日至7日,海协常务副会长唐树备首次赴台进行两会负责人会谈。这是今年两岸关系发展中又一个突起的高峰。较之北京“唐焦会谈”的影响更大,意义更为深远。它是两岸关系因“千岛湖案件”跌入谷底后一个陡然的跃升,成为1994年两岸关系中最具代表意义的大事件。海内外舆论普遍给予极高的评价。
台北“唐焦会谈”不仅解决了拖延一年之久的“两岸劫机犯遣返”等三项事务性议题商谈中的主要分歧,而且在两会会晤联系和两岸的经济、科技、文教、新闻、考古、青少年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会谈结束后,两会负责人在台北桃园机场签署发表了《海协与海基会台北会谈共同新闻稿》。这次会谈的成功,对于进一步加强两会的联系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更加健康平稳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台湾当局破坏两岸关系不得人心
在两次“唐焦会谈”的高峰之间和之后,两岸关系也曾两次跌入谷底,造成了举世注目的此起彼伏的大波折。年初,北京“唐焦会谈”创造的融和气氛刚刚形成,台湾当局就推翻了会谈中达成的“高度共识”,继续借事务性商谈体现“分裂分治”的政治目的,致使3月底举行的第四次事务性商谈不尽如人意。而恰恰就在海基会商谈人员离京返台之时,骇人听闻的浙江“3·31事件”发生了。千岛湖特大杀人劫财毁船的案件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地有关部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配合公安机关全力侦破案件,并为安抚遇难者亲属做了一切可能的努力。然而,台湾当局和“台独”势力却将一起纯粹的刑事案件炮制成一起政治事件。某些人借机生事,推波助澜,肆意煽动反共、分离的情绪。他们散布谣言,误导舆论,蛊惑人心,火上浇油。在案件尚未查清,不宜公布以及案情水落石出,罪犯遭到严惩后,台湾当局都采取许多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措施,限制台胞来内地旅游观光、暂停两岸的科技文化交流,取消双方确定的民间互访活动,片面中止两会事务性商谈,等等。与此同时,台湾一些高层政要人物发表种种有违“一个中国”原则的谈话,也有人在与日本作家的访谈中赤裸裸地昭示“台独”的理念。台湾当局借“千岛湖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造成了近年来两岸关系最为紧张的状况,严重地破坏了两岸同胞得之不易的缓和气氛。
8月,台北“唐焦会谈”使一度走入冰点的两岸关系明显回升。两岸舆论普遍认为,三项事务性商谈企望在年底之前正式签署,使两会商谈和两岸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事与愿违。台北“唐焦会谈”后不久,两岸关系又一次滑落。其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台湾当局打着“一个中国”的幌子,刻意突显其“分裂分治”的政治意图,并不断在国际上四处活动,大搞所谓“弹性务实外交”。今年联大召开前夕,台湾当局又一次投入更多的财力和更大的文宣力量在国际舞台上造势。台湾当局在联合国问题上极力制造“一中一台”、“一国两府”的企图理所当然地流产了。但他们“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举措,其根本的目的是使台湾问题国际化,在国际上造成“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的局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经台湾当局的精心策划,又上演了一出李登辉要出席广岛亚运会的闹剧,经中国政府和亚洲体育界友好人士的坚决反对,亚奥理事会主席发表声明平息了这一风波。台湾当局在李登辉不能出席广岛亚运会后,又抛出徐立德,将其打扮成“2000年亚运会”申办委员会主席,以所谓“体育官员”的身份挤进广岛亚运会。这不过是个借口,台湾当局利用广岛亚运会大搞“体育外交”,它的实质与“务实外交”和“度假外交”等名目都一样,纯粹是为了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这才是他们的真实图谋。
    发展两岸关系顺应历史潮流
综观1994年两岸关系的大趋势,人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今年,内地政治稳定,社会安宁,为两岸关系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这为台胞在内地投资提供了最高水平和最充分的法律保护。4月中,国务院对台经济工作会议又为两岸经济交流和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由于我们采取了深得人心的政策措施,使两岸经贸往来,在规模和深度上均有所发展,台湾的大企业、大财团也纷纷派人前来考察,跃跃欲试。两岸文化、科技、教育、新闻等领域的双向交流步伐加快,层次提高,领域拓宽,形式多样,呈现更加热络的势头。而台湾方面至今仍然顽固地坚持所谓“国统纲领”划定的三个阶段,置两岸同胞的切身利益于不顾,拒绝实现双向直接的“三通”。甚至于到了不近情理的地步。在两岸经贸交流方面,台湾当局一方面采取限制措施,一方面推行诱导的“南向”政策,千方百计阻止台商到内地投资。台湾当局在“千岛湖事件”后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强烈反对,岛内一些有识之士也予以抨击。在岛内各界,特别是工商、旅游界的抵制和压力下,台湾当局不得不在年前陆续开放了内地经贸、农业、交通等专业人士赴台访问,扩大开放内地半成品输台项目,放宽两岸金融往来的限制。这些措施有利于两岸关系的发展,顺应了两岸关系前进的潮流。
    应珍惜两岸来之不易的平和气氛
今年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给两岸同胞以深刻的启示:在今后岁月中,在两岸走向统一的日子里,我们都应当十分珍惜海峡间那种得之不易的平和气氛。对两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中衍生的各种问题和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应当以理智和冷静的方式去协商解决,绝不能再制造豆萁相煎的悲剧。同时,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岛内确有一些人和一股分离独立的势力,不愿意看到两岸关系日益发展,它们总是竭力地加以阻挠和破坏。然而,“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一切妨害两岸关系的图谋都是不得人心,注定要被唾弃的。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祝愿两岸同胞在1995年中为两岸关系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致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台港澳专版推出一年多来,得到你们的厚爱,特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在新的一年里,本版将改为一月出版一次,第三版上将开辟《台港澳之窗》,专门登载有关台港澳的新闻性较强的文章。因此我们对专版的栏目也做了相应调整。现将设想介绍如下。
时事经纬:一月内重要时事综述;
华夏人语:对重要新闻事件的评述;
焦点沙龙:对热点问题的探讨;
人物长廊:对台港澳爱国人士的访谈和介绍;
社会实录:社会新闻掠影;
亲情乡情:倾诉亲人、朋友之间的思恋之情,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人生话题:台港澳人士对人生的感悟;
旅行巴士:介绍台港澳地区的山川名胜;
读者朋友们,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进一步加深了解,增进友谊,共同为办好台港澳专版、为祖国的统一做出新的贡献。


第10版(台港澳)
专栏:

  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纪念《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十周年
周南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了1997年7月1日英国将包括九龙、新界在内的整个香港地区交还中国,届时中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将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继续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弹指之间,整整10个年头过去了。回顾中英协议的达成和过去10年的历史进程,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同志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英明伟大,也更清晰认识到全面贯彻执行《中英联合声明》对于确保香港繁荣稳定的重大意义,并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香港未来前途的坚强信心。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和《中英联合声明》的重要历史意义
中英签署《中英联合声明》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收回香港,是近代史的一件大事,也是涉及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的强烈民族感情的一桩大事。每一个中国人自幼都熟知,伟大的中华民族遭受列强屈辱和欺凌的历史,是从1840年英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侵略性的鸦片战争开始的。在鸦片战争中,英帝国主义逼使腐败的清朝政府前后签署了3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将中国的领土香港岛和九龙地区“割让”给它,其后又以“租借”的方式霸占了新界及附近的200多个岛屿。英帝国主义是“始作俑者”。自那时起,其他帝国主义竞相效尤,开始了肆无忌惮地以武力瓜分中国的侵略活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它们强迫清朝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全中国划分为几个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自从鸦片战争失败的1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的振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包括林则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在内的无数的志士仁人和伟大的爱国先行者都为达此目的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但都没有取得成功。最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时期的英勇卓绝的解放斗争,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将最终结束外国势力在中国最后一片领土上进行殖民统治的历史,从而为自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画上一个完整的句号。这不能不使得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感到扬眉吐气、欢欣鼓舞。
《中英联合声明》协议的达成,首先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按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香港的历史和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在中国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的同时,容许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以利于在大范围内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中英两国政府关于解决香港问题的谈判,始终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指导下进行的。经过为时两年的22轮谈判的艰巨复杂的斗争,抵制了英国方面提出的诸如“以主权换治权”和其他一系列损害中国主权的无理要求,终于使“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有关各方所接受,中英也从而就香港问题达成了圆满的协议。当然,协议的达成,还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个有实力的国家。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香港问题能够谈成,是由于我们的国家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值得信任的国家”。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最近发表的回忆录中在叙及中英协议的达成时也不得不承认:“对于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
协议的达成既妥善地解决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问题,又保证了香港的稳定繁荣,同时也为全世界以和平方式解决领土问题提供了一个光辉范例,因此不但使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振奋,也得到世界各国人民高度赞扬。
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际,小平同志曾郑重地向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指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要归功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小平同志亲自关怀并指导了中英两国政府谈判以及其后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的全过程。在这个时期中,小平同志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发展并全面阐述了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的丰富内涵。这包括“一国两制”与我国改革开放和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关系问题,关于必须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前提下体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问题,关于“一国”是“两制”的前提和“两制”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改变的问题,关于高度自治与保留中央的一定权力的关系问题,关于港人治港必须以爱国者为主体的问题,关于必须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推行适合于香港情况的民主政制以保持香港稳定的问题,等等。这就使得“一国两制”的构想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并构成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刻领会和掌握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的理论,是避免认识上的任何片面性和表面性,保证全面贯彻《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实现香港的顺利回归和长期繁荣稳定的必要条件。
    联合声明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
虽然中英两国政府根据互谅互让的精神达成了协议,而且中国方面对于英国在香港的利益也给予了充分的照顾,但英国内部总有一些人不甘心失去他们的“天堂”,仍然做着19世纪殖民主义的迷梦。早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之初,小平同志就告诫人们:“应该想到,总会有些人不打算彻底执行。”他还向英国政府的领导人指出:希望在九七年以前的过渡时期中不要出现人为的混乱,并要求英方在此期间内不要动摇港币地位,不要带头转移资金,不要滥用土地基金,不要随意增加政府人员薪金和福利开支,不要自己搞一套治港班子强加给特区政府,等等。在《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后的过渡时期的前半段,双方在履行协议方面总体上说还算是好的,双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保持了磋商与合作的关系。但近几年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英方完全错误地估计了中国的形势发展,在香港问题上采取了同中方不合作甚至对抗的态度,并从联合声明的立场上大步倒退,企图拿到在谈判桌上没有拿到的东西。他们单方面宣布了连英国本土都没有的“人权法”,并企图将之凌驾于基本法之上。他们不顾中方的忠告和香港各界人士的反对,悍然违背《中英联合声明》、基本法和两国外长达成的有关协议和谅解,执意推行其所谓政改方案。他们还对已为《中英联合声明》和基本法所肯定的原有法律随意加以修改,削弱行政主导地位,并企图在经济上为未来特区政府留下财政负担。他们的这些做法,就是妄图在“民主”和“人权”等幌子下,加紧培植代理人,拼凑自己的治港班子,以便在九七年后继续操纵香港的政局,损害我国家主权,并为香港的平稳过渡设置种种障碍。他们的倒行逆施,证实了小平同志的英明预见,说明同谈判的过程一样,执行协议的过程并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然而,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国形势的客观发展同一些老殖民主义者的主观估计相反,不但没有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这些年来反而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全世界瞩目的突飞猛进的惊人成就,政局稳定,社会安定,成为建国以来的最佳发展时期,中国在国际上也成为最有吸引力的市场。包括各西方大国在内的世界上各地区的国家纷纷改善对华关系,不断拓展与中国合作的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的种种做法不但违背了600万香港居民的切身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而且也损害了英国自身的利益,激起了英国不少朝野人士的不满,加之我国政府在维护联合声明和国家的领土主权的这一重大原则问题上,对于英国的背信弃义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使他们自己日益陷于孤立的处境。最近,英国方面表示了恢复合作的愿望。如果他们果然是真心诚意地愿意改弦更张,重新回到联合声明和基本法的轨道上来,我们当然给予欢迎。我们期望的是他们能够真正做到言行一致,在余下的两年半时间里,切实地而不是敷衍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有利于政权顺利交接的事情,而不再继续制造新的麻烦和障碍。如果他们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则不但有利于香港的平稳过渡,而且也符合英国自身的长远利益。
    中国恪守《中英联合声明》始终不渝
中国政府在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和国际协议方面历来有着良好信誉,这是举世公认的。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10年来,我国政府一贯恪守并坚决贯彻《中英联合声明》,从未有过丝毫动摇。我们还同广大的爱国爱港的香港同胞一道,为排除一切外来的干扰,坚决维护联合声明和基本法而做出了坚持不懈的努力。10年来,我们遵照小平同志关于必须在过渡时期中组织广大港人参与管理香港事务,以便发现和培养一大批爱国爱港的治港人才的重要指示,组织了香港各界有代表性的人士积极参与了按照联合声明来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工作。我们还先后聘请了许多在香港各界和各地区有代表性的人士担任港事顾问和区事顾问,他们对如何维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实现平稳过渡都提供了大量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的预备工作委员会,也吸收了许多香港有代表性和有影响的人士参加,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内为筹组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准备工作。所有这一切都为港人在过渡时期参与香港的政治和社会事务提供了重要的渠道,也为贯彻实施联合声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政府有充分的决心和能力落实联合声明实现香港平稳过渡
现在距离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只有两年半的时间了。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人制造各种混乱,同时要加紧进行保证平稳过渡的各项准备工作。
鉴于英方已经破坏了双方原来通过协商达成的“直通车”的安排,今年8月31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一致通过决议:按照英方“三违反”方案产生的香港三级政制架构,于1997年6月30日终止,特区筹委会将根据全国人大有关决定和基本法的规定负责筹备特区有关事宜。这将有助于排除影响九七年平稳过渡的消极因素和人为障碍。明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将加紧进行工作,争取及时为筹委会作好一切前期准备,以便在1996年初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成立后,能够不失时机地根据基本法及全国人大有关决议就九七年的政权交接及涉及建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做出决定。
现在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形势,都在继续朝着有利于实现我国统一大业的方向发展。我们确信,依靠强大祖国的支持,依靠600万香港同胞的共同努力,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我们都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排除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一切干扰,全面地贯彻落实联合声明,实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长期稳定繁荣。香港的未来一定会比今天更加美好。让我们满怀信心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要历史时刻的到来。
(作者为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