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增加投入讲求效益
广东灾年大干水利
编者按:“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句名言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并且不断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今年遭受严重水灾的省、区、市,更有新的体会。平时舍得在水利上投钱才能安全度汛,也为农业丰收打下基础;忽视水利的作用,舍不得加大投入搞水利,则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遇到灾年甚至毁地淹城。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各方面重视农业的气氛日浓。我们希望在一线担负领导工作的同志,请切勿忘记把水利建设作为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之基础夯实。
本报讯广东省在大灾之年把抓好秋冬水利建设作为抗灾复产的一项主要工作,部署早、行动快、投入多、规模大、质量好,比往年又有新的突破。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领导重视,层层落实。大多数县(市)由党政第一把手任冬修水利总指挥,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水利部门具体抓的局面。各级分片包干,积极创办先行点。
早计划、早部署、早安排。全省各地普遍进行了增强水患意识和抗灾意识的教育。各级水利部门及时派出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检查水利工程,对工程隐患进行“会诊”、“急诊”,突出抓好危险工程处理。
靠政策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注意用好用足用活每一条政策,发动组织群众增加投入。今年秋冬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目前全省已投入资金8亿多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多。
深化水利改革,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全省各地在市场经济思路指引下开展秋冬修水利,实行山、水、田、林、路、电、村、城镇和旅游等方面综合开发治理,充分发挥整体效益。
入秋以来,广东全省已投入劳动积累工7亿多个,完成土石方5649万立方米,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70%和37%。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领导劳力资金样样落实
陕西掀起冬修热潮
本报讯陕西省今年的冬修水利建设,准备充足、开工提早,规模之大超过往年。目前全省日上劳力约370万人,超出去年同期约70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8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0.7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1平方公里。
今年秋收尚未结束,省政府就对冬修水利作出部署,秋播一结束即开工,比往年提前了10天到半个月时间。
各地、市、县派出大批领导和技术干部下去搞规划、勘测、设计,并且包乡、包村、包组、包工程,抓点带面,普遍做到了领导、任务、劳力、资金、措施五落实。各级对水利的投入强度明显增加,省政府为冬春水利建设筹集资金6亿元,群众今冬已投资2764万元,比去年同期多837万元。
咸阳市群众办水利集资190多万元,打配机井200多眼,修复抽水站30多座。同时陕西各地还高度重视质量和效益问题。各工地都有质量监督员,严格检查验收。延安地区新修“四田”(梯田、埝地、滩地、坦地)做到地平、埂直、深翻、施肥一次到位,水利工程做到建设、管理、开发、经营、服务五位一体,做到当年工程、当年配套、当年投资、当年收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区要想变先修小水电
农村水电扶贫工程进展顺利
本报讯“山区要想变,先修小水电”、“有了电,富一片”,这是“农村水电一二三扶贫工程”受益地区老百姓的亲身感受。由水利部组织的该项工程实施10年以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农村水电一二三扶贫工程”即以开发农村中小水电资源为主,在“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在全国分别建成100个、200个和300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通过开发自然资源,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从而加速贫困地区的经济腾飞和脱贫致富的步伐。这项工程自1985年实施以来,到1990年已经完成了第一批109个县的建设任务,经所在省(自治区)政府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全部达到了人均年用电量200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200千瓦时、农户通电率90%以上的农村初级电气化标准;第二批200个县的建设自1991年开始以来,目前已验收达标74个县,到今年年底预计总共将有104个县达标。
“农村水电一二三扶贫工程”实施以来,已累计投入各种资金105亿元,完成发电装机254万千瓦,累计解决400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第一批建成的109个电气化县,有95%的县属于老、少、边、山、穷地区;第二批200个县中,属于少数民族、全国和省重点扶贫县以及革命老区的有153个。小水电的发展,用电的普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据第一批达标的109个县的统计资料,这些县10年内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3.9倍,乡镇企业产值增长11.4倍。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300多万农业劳动力转成离土不离乡的新型农民。第二批已达标的县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明显加快的良好势头。受益地区的广大农民结束了油灯照明、手工磨面打米的历史,电视、电冰箱、洗衣机开始进入农民家庭。部分农民利用多余电力做饭烧水,有的还用于制茶、烤烟等农业生产,保护了森林和植被,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孙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启动扶贫通电工程
计划筹资11亿元,用3年时间结束全省100多万农户不通电的历史
本报讯记者顾勇华报道:江苏省副省长季云石日前在淮阴市现场办公。他作为省“扶贫通电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以动员大会的形式,把苏南的“富裕户”和苏北的“穷乡亲”召集到这里,共商一项“以富带穷、共奔小康”的大计:计划筹资11亿元,用3年时间,结束全省339个行政村、100多万农户不通电的历史。
近几年来,江苏的发展呈现出长江南北不平衡的状况。江苏的无电村、户尽管在全省村、户中只占不大的比例,却因为分布在苏北六市最偏僻的地方,给供电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光是把高压线架到当地变电站就要6亿元以上。看到同在一省的手足兄弟深受无电之苦,先富起来的地方坐不住了。在会上,来自苏南各市的有关方面负责人纷纷表示,党的政策是要大家共同富裕,为通电出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江苏省制定了一项政策,在今后3年中,除照明用电外每千瓦时电增收6厘钱。仅这一项,就能为扶贫通电工程筹集6亿资金。据电力部门的周密核算,在全部筹资11亿元的盘子中,除了电力系统再拿出3000万元外,还有4.7亿元的缺口,要由当地财政和用户自行解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为了红土地的丰收
——记江西省农资集团公司
卢忠周树生肖启信
今年,全国化肥市场普遍资源紧缺、价格一再攀升,可是江西省却反而出现了货源较为充裕、零售水平低于全国平均5—6个百分点的局面,这是因为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打了个漂亮仗——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他们周密计划、精心组织了30万吨化肥的进口工作,并且赶在部分早稻以及晚稻和棉花的用肥季节,把化肥运到全省91个县(市、区)的销售站点,平均每县(市、区)接收3600吨。
今年4月底,省委、省政府决策,为实现今年粮食生产150亿公斤,棉花生产400万担的目标,全省须供应400万吨化肥,其中省农资集团公司要在原定组织进口10万吨化肥的基础上,再组织进口20万吨化肥,一定要赶上晚稻用肥季节,零售价格必须控制在1580元/吨以内。
30万吨进口化肥,意味着近10条化肥船必须在短时间内抵靠中国沿海;也意味着5300余节火车皮的化肥在短时间内必须从沿海运达省内;更意味着3.78亿元的巨额货款必须在短期内付出。为支援农业生产,农资部门迎难而上。
集团公司一班人认真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化肥市场形势,中央及各省外汇进口化肥在5月份前基本上是个空白。较早进入国际化肥市场订货是个有利时机。他们牢牢地抓住时机,打了个“短平快”。至6月中旬,共签订9个进口化肥合同,计31万吨,成交价格都是当时国际市场最低的。按9个合同订货价格与6月底的价格差进行测算,全省进口化肥共节省外汇296万美元。
进口30万吨化肥,需动用资金3.78亿元。为筹措巨资,他们三管齐下。首先争取省政府的重视和银行的支持。其次调动各方积极性,要求各接货单位在货到前半个月预付一半货款,由公司计息。货到站后各接货单位立即付清全部货款。第三,从5月份开始,他们停止了一切贸易性开拓业务付款,把所有能用上的资金全部用于进口化肥。
货款一笔笔付出去,进口化肥一批批调进来,而省农资集团公司由于巨额资金的支出,上半年支付利息就达1000万元。算经济效益,不值,但论社会效益,值!
江西不靠边,不沿海,进口化肥抵港后,最关键的一环就是把它及时运进省。为此,他们设置了调运时间要求的“高压线”,即7月25日前最后一批进口化肥必须运进省内接货点,如8月10日前仍不能调进省内,则接货单位可以拒收,并且公司负责每吨赔偿10元。抱着背水一战的信念,他们给驻上海、宁波、广州、深圳四个港口的分公司下达调运的死任务、硬指标。可是,一个个困难出现了:这里的铁路大桥出了事故;那里发大水近15天停发货物。想尽办法,拚尽了全力,驻上海分公司的经理彭建平采取水路、铁路齐头并进的办法,硬是在到货推迟且相当集中的困难情况下于7月20日提前完成调运任务,仅6月份调运量就达7.7万余吨,创上海方向月调运量的最高记录。驻广州公司的经理江平,为了争取车皮计划,冒着倾盆大雨赶赴深圳。道路被淹,他雇了一个小木筏,直奔广深铁路公司。当一身泥水的江平同志出现在广深铁路公司总经理面前时,对方被深深打动了,立即给江西化肥发运批了专列。
他们就是这样,用100个日日夜夜完成了调运31万吨化肥的任务。省农资集团公司密切关注全省化肥供应的动态。为掌握进口化肥调运、供应、价格等情况,先后三次派出检查组分赴各地检查、督促进口化肥供应落实、价格落实。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对缺肥的县、市安排紧急调供。从5月中旬始,他们就有计划地陆续从港口自采化肥中安排1万余吨进仓;6月份部分县、市遭受洪涝灾害后,他们又于7月上、中旬分别增加购进两批进口尿素3.1万吨。7月20日后,根据各地资源情况,将进库化肥及增订化肥及时安排给九江、宜春、新余的棉区县及44个受灾县、市(区),对全省化肥市场发挥了有力的调控作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今日奔子栏
新华社记者刘远达李银
这是金沙江边一个以滇藏公路为街的小镇。尽管奔子栏很小,但它历来是商旅汇集之处。古代由云南通往西藏的有名的茶马古道上,奔子栏是其咽喉。
走在奔子栏街上,可以看见古老的藏式房屋旁边,一座座钢筋混凝土的新房拔地而起。除国营商店、供销社外,个体小商店、旅店、饭店、发廊一个接一个,在这只有几百米的小街上,竟有各种店铺100多间。经营这些小店的有大理、丽江、鹤庆人,也有远方来的四川、浙江、江苏的个体户。然而最多的还是当地藏族农民,有2/3的店铺是他们经营。商店里经营的不仅有日常生活、生产用品,也有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照相器材等。
奔子栏的运输事业发展很快,当地已有120多辆卡车从事运输。他们把内地生产的日用百货、钢材、水泥、化肥等工业品运入藏区,又把藏区的山货、土产、木材及工业品输送到内地。每天车来人往,今日的奔子栏变得喧闹起来。在街头,也还可以看到一些零星的马帮。它们的任务不再是上西藏,进四川,也不再走丽江,下大理;而是把一些商品送到不很远的山寨,把山寨的农副产品运到奔子栏的市场。只有丁冬丁冬的驮铃声,还使人想起昔日的奔子栏。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机械搞水利,别再犹豫
山东齐河县农业机械施工服务站,拥有13台进口挖掘机,固定资产2300万元。不久前,我们前去采访,站长傅延爽递给我们一份齐河县政协搞的调查,上面有这样一栏比较:去年,南北乡晏黄公路沟工段,土方任务14.14万立方米,如人力施工需资金56.57万元,采取机械施工实际付款18万元,节约38.57万元。据傅站长讲,一台进口挖掘机按理论数据计算,一个工日可挖土方2800个立方米,实际操作可达2000个,而一个人力标工日仅可挖两个,所以有“一机顶千人”之说。
土方工程是水利建设的大头,以齐河为例,一般年份需要安排200万立方米的工程。这么大的劳动量过去一直靠人工完成,实施“人海战术”出动民工4万多人,安排工日120多万个,耗资800多万元。如果用机械施工,按以上保守的数字算,最少可节约投资480万元。这仅仅是一笔经济帐,而农民兄弟在治河工程中所付出的艰苦劳动很难用数字表示。
“水利的根本出路同样在于机械化。明智的领导有钱往这上面投点,等于减轻了农民负担。”傅站长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这13台挖掘机,秋冬搞水利建设,春夏用来开荒,建造高产高效田,每年开发2000来亩,等于解决2000人的吃饭问题,其社会效益更大。”
采访结束,我们感到,不管怎样,机械代替人工是当今的必然,是干部群众的共识。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将不再能展示各级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气势和决心。
山东齐河县郭延东彭学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连续报道

  落实“流浪汉”待遇刻不容缓
农技人员这支队伍散不得,落实他们的待遇等问题不能再推来推去
人民日报12月19日刊登了江西省余江县《46名“流浪汉”的心愿》一文,反映了当前相当一部分地区乡镇农技人员的呼声。
广大乡镇农技人员风里来,雨里去,滚得一身泥巴,奔波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业增产而辛苦工作。发展农业除了靠政策之外,主要靠增加科技含量。目前,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已由70年代的27%,增加到现在的40%左右。乡镇农技员直接服务于农民,全国90%以上的科技成果、新技术都是通过他们推广到千家万户的。他们为农业生产不断上新台阶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支队伍散不得,如果没有他们的积极性,何以谈得科技兴农。但是,他们工作条件差、待遇低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甚至农业法、推广法颁布后,国家有关部委发了文件,该落实的问题,还没有认真地落实。尽管有种种客观原因,最根本的还是一些领导对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我们认为,余江县46名“流浪汉”的待遇问题,不能再推来推去,到了认真研究、合理解决的时候了。我们殷切希望,各地政府都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和队伍建设,改善农技人员的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充分调动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农业再上新的台阶作更多的贡献。
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总站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豫西南有个一针一线亿元村
本报讯最不讲究穿着的农民,硬是凭着对市场的悟性,用缝纫机具加工出3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服装,已进入8省区的100多个服装市场。至今年10月份,全村完成工农业总产值1.9亿元,其中服装加工业产值就达1.6多亿元。这就是靠一针一线牵出的亿元村——河南邓州市穰东村。
目前,他们加工的服装已占据豫西南服装市场的半壁江山。
(赵正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博爱农行支农不转向
本报讯农业发展银行成立后,原来的农业银行在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如何把握信贷工作的重点?河南省博爱县农行的做法是:一如既往为农民、农业、农村服务。
该行通过深入调查分析,根据各乡镇不同的自然优势,确定扶持经济发展目标。今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80多万元,重点支持“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解决贷款40多万元,扶持兴建了8个蔬菜储存库及销售服务部、13个批发零售市场。
(姚国庆)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大兴安岭垦区农业上新台阶
本报讯内蒙古大兴安岭垦区农业在连续4年稳步发展的基础上,今年又上新台阶。与大丰收的1993年相比,粮豆总产量和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5.1%和15.4%,均创历史最高纪录。
在产量、产值显著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取得突破性成绩。粮豆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大关,达到2.03亿元,扣除成本增加因素,比上年纯增2242万元。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大关,达到2200元,比上年提高38.4%。经营利润和上缴税金也比上年分别提高13%和9.5%。(巴干)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安次农民土里刨出金疙瘩
本报讯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近两年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有效地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1994年全区农业生产总值可突破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2.5%和39%。他们紧紧盯住京津两大城市居民手中的菜篮子,发展自己的菜园子。目前这个区已形成两万亩棚菜的生产规模,仅此一项全区农民每年可增收1亿多元。 (仿安)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区域种植系列加工
铜山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
本报讯江苏省铜山县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大力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区域化规模生产与系列化加工、多方位销售、社会化服务为一体的经济新格局。全县已初步建成粮、棉、肉、鱼、蛋、奶、林、桑、果、菜等10大商品生产基地,年创产值30亿元。今年,农民人均收入达1200元。
铜山县是一个拥有百万农民的农业大县。县里根据“三片平原三面山,黄河故道一高滩”的地形特点,把全县分成不同类型的经济区,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并注重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工4000多万个,开挖一批河道、水渠,沟通三湖(微山湖、骆马湖、洪泽湖)、一河(大运河),同时每年引来长江、淮河水5亿立方米。他们在平原地区建成了100万亩三麦生产基地,在大运河沿岸建成60万亩水稻生产基地,在黄河故道建成2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与此同时,全县共建起各类服务站近250个、农民技术研究会300多个,拥有6700多名服务人员。每年开春,全县各有关部门就与农户签订合同,标出收购项目、数量、品种、保护价等,使农民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安排生产。在夏秋收购季节,各级政府还为农民出售农副产品采取多种便利措施。全县29个乡镇普遍做到了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运输等。该县粮食总产连续7年超过7.5亿公斤,年产蔬菜6亿公斤,大牲畜、生猪、家禽饲养量分别超过15万头、80万头、2000万羽。
(朱孝诗王根荣)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贵州农业全面丰收
新华社贵阳12月21日电(记者龙向超)贵州省今年农村经济保持发展势头,农业生产全面丰收,预计农业总产值可达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5%。
贵州省省长陈士能说,贵州今年粮食总产量跨上900万吨台阶,创历史最高水平;油菜籽总产量40.9万吨,增长6.1%;肉类总产量可达91.5万吨,比上年增长1.3%;乡镇企业总产值可完成174亿元,比去年增长4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超过700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仍比去年的人均579元增长6%左右,又有80多万人越过了温饱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疆兵团农七师125团积极推广羊只全舍饲圈养法。图为饲养员在对全舍饲养群进行青贮追膘喂养。 余建军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河北省高阳县大力发展纺织业,纺织企业和纺织专业户已逾万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年创产值7亿元。图为高阳县阳城毛纺总厂毛纺车间一角。 臧哲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