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湖北有那么多优势,那么好的条件,前两年为什么乡镇企业未能乘势而发,在较长时间里徘徊不前?
沉思的“九头鸟”
新华社记者裴知强刘晖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人拿这句话来形容湖北的乡镇企业近两年的态势。去年和今年,湖北乡镇企业从数年落后中奋起,终于展翅,连续两年超过了全国平均发展速度。今年1—9月,营业收入、利税又保持了翻一番的腾飞势头。
面对成绩,湖北各界更多的是沉思:
湖北资源丰富:平均每年产粮食2400万吨,棉花600多万担,油料、麻类、水果、水产品也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在地下,恩施的百鹤玉,郧阳的绿松石,钟祥的磷,大冶的铁,潜江的石油,应城的石膏等,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湖北地理位置优越:“九省通衢”,得天独厚。长江、汉江水运畅通;京广、焦柳、京九、武九、汉丹、襄渝,三纵三横,铁路发达;京汉广和宁汉渝通信光缆在武汉会合,使武汉与京、津、沪并列为全国四大光导纤维通信中心。
湖北人才济济:“惟楚有才”。目前,全省有各类科研开发机构1357家;高等院校及科技人员总数居全国第3位。
湖北工业基础厚实,建国以来,已形成以武汉为中心,黄石、鄂州的重工业,荆州、沙市的轻工业,十堰、襄樊的汽车制造业,宜昌的电力工业等经济发达地带。
但是,这么多优势,这么好的条件,湖北的乡镇企业却未能乘势而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老是徘徊不前呢?
1993年之前,全省乡镇企业的产值、利税的增长幅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前几年,湖北的乡镇企业在整体上仍是“低档次、低水平、小规模”的发展格局。全省137万个乡镇企业中,年产值过3000万元的不足百家。满天星斗,不见明月,老是强调“船小好掉头”,在一次又一次的掉头中,有的翻了船,有的掉了队,小船老是离不开港口。在百万家乡镇企业中,获国优称号的产品只有监利县周沟镇的“无铅皮蛋”,十堰市的“钢砂瓦”,潜江市张金村的衬衣,而这三项有竞争力的产品,技术含量均不高。
即便如此,一些人仍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偏见。这些由农民办的企业常常成为“替罪羊”。1989年到1991年3年间,全省的乡镇企业一下子减少了3万余家,20万离土不离乡的农民不得不重返黄土地。机遇一次次丧失,湖北的乡镇企业与兄弟省市的差距越来越大。
湖北省委、省政府从差距中感到了压力,也从差距中看到了希望:“突破性地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省委、省政府决定把“上技术、上档次、借东风、上规模”作为全省乡镇企业振兴的基本战略。
上技术。属于全省“十强县市”之首的仙桃市,近两年来,先后投资6亿多元,对所属200余家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共引进价值为3100多万美元的国外先进设备915台套,目前已陆续投产的“486微机”、铝箔纸、缩水绷带等一批新产品,技术水平已处于国内前列。
上档次。随州市以前只能生产几种齿轮的汽车配件。现在,仅该市均川镇8家镇属企业就与20多家大中型企业“联姻”,家家产值、利税翻番,成为中南地区的汽车配件基地和改装车生产中心。北郊的康达皮件公司,先后兼并4家企业,生产的各种衣箱、旅行箱,已出口东南亚及中东地区。
借东风。地处穷乡僻壤的郧阳地区,围绕东风汽车公司做文章,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系列汽车配件厂、改装厂。武汉市郊的后湖乡,与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联营,成立了武汉航天金属波纹管厂,当年投资,当年盈利。
上规模。潜江市幸福集团已拥有房地产、客运、金融、建材几大支柱产业,成为一艘能乘风破浪的“大船”。
一番努力,一番拚搏,湖北省乡镇企业开始进入了一片新天地。今年1—9月,全省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278亿元,实现利税102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有了较大增长;出口交换额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63%。
“九头鸟”开始腾飞了!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养家又发家
张伯苓
在人们看来,生产经营纸箱子,养家不发家。可前些日子在天津宝坻县却爆出冷门:一个生产纸箱子的津贸联合纸制品厂,今年头10个月竟获利税700万元,比去年全年多拿300万元,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计划。
几年前这个厂还揭不开锅,亏得一塌糊涂,怎么今天成了全县的利税大户?厂长李永军道出一句感人至深的话:“咬不住市场就死,咬住了市场就活。我就不信纸箱生意发不了家。”
1990年元月1日,李永军从乡办橡胶厂维修工调到津贸厂当推销员。
他第一次外出就吃了闭门羹。天津外贸服装公司包装科,听说他是个乡镇企业,把话说得死死的:“我们这儿有厂家做,不扩点。”李永军死说活说,人家摇头相对。看来要打“持久”战了。他上街花40元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人家上班他上班,人家下班他下班。没人搭理,就在办公室打水、扫地;中午人家吃热乎乎、香喷喷的饭菜,他就开水啃凉馒头。就这样,在包装科整整蹲了40天,他的行动感动了“上帝”,科长答应给60个纸箱先试做。
60个纸箱,旗开得胜,业务出现了一线希望。厂里当机立断,组织了以李永军为首的推销队伍。他们背着产品,见缝插针忙推销。快过年了,刘淑荣、江振东得知天津市区内有两家企业需要纸包装,两人盯住不放,在市里过年,结果争取了两笔可观的业务。仅仅几个月,业务户达到10多户。车间有治了,机器运转了,1990年扭亏为盈,获利3万元,1991年获利12万元。
近几年,他们发现,一些业务户产品数量不一,自己运输不大方便,厂里就投资几十万元,买了7辆卡车,加上外雇车辆,每天用于送货的卡车达10多辆,这样虽然加大了本身的费用,但用户满意了,方便了。去年振华服装厂要送货,急需100个纸箱,当时厂里的车辆全部外出,供销科就从农民家里雇了一辆毛驴车给送去了,厂家十分感动。
一次,胜利服装厂下午来电话说,明天要走货上船,就缺5个纸箱子。生产科马上安排生产,设计、制版、印刷统一行动,只两个多小时,就把新规格的纸箱做好了。在津贸厂,笔者见到市内的一家客户,他说得很实在:“纸箱子不是什么高尖产品,哪都有,用谁的都一样,可冲津贸厂的这副菩萨心肠,我们也要订货。”
今年8月,欢喜庄乡党委、政府任命李永军为津贸联合纸制品厂厂长。他深知肩上的分量,也庆幸赶上了好时候。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他和他的战友们决心把那养家又发家的纸箱生意做得更好,向新的目标挺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陈俊生在唐山调查农村工作指出
 确保明年农业有个好收成
据新华社石家庄12月18日电(河北日报记者魏体宏、新华社记者王玉娟)国务委员陈俊生日前在唐山调查时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确保明年农业有一个好收成,农村经济有一个持续、稳步的发展。
陈俊生同志强调指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明年农业生产能有一个好收成,农村经济能够持续稳步的发展做文章。
第一,要切实稳定现有耕地面积,不能以任何理由侵占粮田。有条件的地方,还要通过农业开发、开荒适当增加粮田面积。要建立基本粮田保护区,要落实到田头地块。今后栽林果,挖渔塘,不能占粮田。第二,要做好冬种、冬管理、冬积肥的“三冬”农业工作。要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毁工程要尽快修复,大造多积有机肥。第三,要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利用冬季农闲时机搞好科技培训,缺什么补什么,提高农民素质,为搞好明年农业生产打下基础。第四,粮食生产不能放松,要研究解决粮食生产效益低的问题。只有一、二、三产业协调平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才有后劲。第五,要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注重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搞活农产品流通,很重要一条,要搞好供销社工作。供销社要改善经营机制,多在“农”字上做文章,要坚持为农业服务、为农村工作服务、为农民服务,担负起搞活农副产品的流通、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责任。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海南冬季瓜菜北调
据新华社海口12月18日电(记者胡辛、通讯员周晓宏)进入12月份,海南省三亚、临高、乐东等地的冬季瓜菜纷纷上市,来自内地省市的瓜菜商云集各蔬菜批发市场,一批新鲜的菠菜、茄子、四季豆、黄瓜等已陆续北调出岛。
据海南省农业部门统计,今年海南的冬季瓜菜种植面积达147.5万亩,预计产量可达25.4万吨,冬季瓜菜撑起海南农业经济“半壁江山”。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海南全省300多万亩水旱田一半以上宜种冬季瓜菜,收获期从当年12月至次年4月。近年来,海南省大规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目前,全省有20多个乡镇分别建立了万亩以上的冬季瓜菜生产基地,11个市县种植面积超过5万亩。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奖匾送给农业公司
陈和荣
本报讯11月25日,江苏昆山市周市镇杨庄村农民顾元生带着全村八个种粮大户的感激之情,手捧一块画有绿色田野的奖匾,恭恭敬敬地赠给了镇农业服务公司。匾上写着“科技兴农,热情服务”八个红漆大字。种粮大户为何向农业公司赠匾?
去年秋种,顾元生等8位农民承包了村里647亩责任田。搞规模经营他们没有经验,特别是新农艺、新农技不熟悉,一时非常着急。就在此时,镇农业服务公司雪中送炭,派出农技人员深入田头现场示范指导,从育苗、播种到收割,每个技术环节都一一把关。年仅35岁的周建明,去年尝试塑盘育秧新技术失败,烧坏了50%的秧苗,造成了损失。今年在张邦才等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懂得了农用薄膜上盖稻草、秧田沟内灌水等关键技术,使塑盘育秧的成功率达到了100%。为全面提高种粮大户的科学种田水平,农业公司还在农忙前免费进行技术培训;赠送《水稻栽培技术》、《三麦栽培技术》等科技书籍,免费为他们订阅《当代农业》杂志。
今年秋收,水稻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超500公斤,每亩净收入在400元以上。老党员雷木林承包了105亩责任田,秋熟净收入达到4万多元。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以市场为导向靠科技求进步
 我国水产加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本报讯我国水产加工业近年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靠科技求进步,取得了长足发展。1993年,全国水产品加工总量达285.67万吨,水产加工总产值达146.28亿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8倍和14.3倍。目前,一个以国有加工企业为骨干、集体加工企业为基础、合资企业为补充,具有多种专业门类的水产加工体系已基本形成。
长期以来,水产品加工主要以腌制品为主,方法简单、品种单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把水产加工业作为渔业发展的工作重点来抓,各地水产加工企业对产品结构进行了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出现了三个转变。即腌制品向鲜、活产品转变,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转变,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据统计,1993年,大冻块的比例已从上年的68%降为46.4%,海水鱼冷冻小包装产量达35.9万吨。
近10余年来,沿海渔区普遍在渔船上推广了隔热舱保鲜技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马面鱼干制品设备也得到了推广。此外,还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冷冻设备、褐藻胶设备、湿法鱼粉生产线、烤鳗生产线等。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有效地加快了新产品的开发。各种冷冻调理食品、冷冻方便食品、调味食品、鱼虾糜制品、模拟食品及水产保健食品纷纷登上市场,各种鱼皮革制品和水产工艺品也先后问世,受到人们的喜爱。
目前,我国已有近千家合资的水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生产品质优良、档次高的产品,进军国际市场。据统计,1993年我国出口水产品54.75万吨,出口金额达16.49亿美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5.18倍和4.63倍。其中水产加工品分别占出口量的88.58%、出口额的89.75%。
(张知干冯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乡镇纺织业发展新思路
 外向型 集团化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本报讯外向型、集团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我国乡镇纺织工业今后几年发展的几个主要努力方面。这是日前在著名绸都江苏盛泽召开的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纺织委员会上与会的企业家和行业管理人员的共识。会上还一致认为,要从国家大局出发,自觉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发展乡镇纺织工业。要实行分类指导,对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鼓励发展提高,对陈旧落后、浪费资源的设备,坚决压缩淘汰。
据介绍,近年来我国乡镇纺织工业一直保持着旺盛生命力。棉纺工业1985年产值仅为59亿元,1993年已达506亿元;缝纫业1985年产值仅为54亿元,1993年已达840亿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东部沿海一大批优秀企业脱颖而出,最高的年产值已达20亿元。而与此同时,也存在一大批设备陈旧落后的企业。会议提出,乡镇纺织工业要继续将外向型作为重要突破口;将乡镇纺织集团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加以推广;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走上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立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莫忘维护水利设施
湖北罗田县过去有20多条灌溉渠道,40多座电排、灌站,这些水利设施曾给农业丰收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近几年罗田却忽视了一些现有水利设施投资建设、维护,造成渠道淤塞、破坏;泵站设备腐蚀、拆除严重。
现在,全县无一条渠道能通水,无一座电泵设备完好。大崎渠道80年代中期就建成了。
现在,渠道成了地,用钢筋水泥造成的引水槽成了“空中桥”,袁家畈电泵站3.5万伏电源,是国家投资几十万元建成的罗田第一座大型泵站,可以灌良田2万多亩,如今该泵站设施“五马分尸”了。希望有关部门对此事引起重视,对那些故意损坏水利设施的单位、个人要绳之以法,切实维护好水利设施。
罗田县水利电力局
王洪略瞿楚中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上犹培育支柱产业见成效
本报讯地处江西省赣南西部边陲的上犹县,充分利用扶贫资金发展茶果、生猪、毛竹、冶金、汽车配件等八项支柱产业,其中建立的3万亩“上犹江系列名优茶”基地,目前产品质量跨入全省先进行列,产量占全区的1/4,成为“赣南茶乡”。赣南是革命老区,也是全国目前最大的地级行政区。据悉,全区近年共投入7260多万元资金,用于发展茶果、蔗糖、烟叶、桑莲、矿产、畜禽及经济林木等七大系列产业开发,已建成百亩以上的支柱产业基地1812个,开发面积80多万亩,辐射农户48万多户。(李中)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咸宁开发桂花资源香飘万里
本报讯全国闻名的“桂花之乡”鄂南咸宁市,充分利用桂花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目前,该市桂花产品走向多样化,在全国拥有一定市场。
咸宁市饮食行业利用桂花开发出的桂花米酒、桂花汤圆、桂花糖饼、桂花炙骨、桂花水晶等风味小吃,备受欢迎,形成饮食文化一大特色。一些退休老人和业余爱好者,利用桂花树制作的桂花盆景多姿多彩。有的作品在市、地区、省获得大奖,有的在全国获得好评,有的送海外参展,并创可观的外汇收入。
现在咸宁桂花开发已初具规模。仅以全市最大的桂花生产基地——桂花镇来说,一九九二年植桂面积八千亩,年产桂花十四点六万公斤,桂花收入达四十多万元。
(陈大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丰城农民人均增收三成多
据新华社电江西省丰城市采取一系列兴农富民政策,使农民今年收入大幅度增加,人均达1263元,比去年人均增345元,增长37.6%。
今年,丰城市从发展乡村企业、招商引资、开展模式化养猪等9个方面做文章,努力振兴农村经济。为使这些工作落到实处,市里强化各级服务农村经济的功能,先后派出140个工作组、300多名机关干部深入乡镇、街道、村组帮助工作。全市30多个农技中心积极为农民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500多名农技人员巡回田间地头向农民传授技术,开展咨询。
市财政今年还安排支农资金5000多万元,从资金、粮食、种子、化肥、农药等方面支持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熊国安杨木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赣榆农行大力扶持多种经营
本报讯江苏省赣榆县农业银行围绕农村产业结构来调整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多种经营的放贷比例。到11月底,全县已向多种经营贷款6000多万元,占总放贷额的60%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多种经营的快速发展。全县多种经营收入,今年可望突破1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2.5%。
赣榆县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两高一优”方向加快调整。县农行干部职工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及时调整信贷投向,切实搞好信贷服务。本着不管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销售什么,只要能多挣钱,农行就积极地支持他们。为此,赣榆农行制定了对发展多种经营“优先立项、优先考察、优先扶持、优先放贷”的政策,基本保证了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的种、养、加行业的资金需求。
(李宜庆汪务恒)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河南社旗县农行抓住当地盛产红薯的优势,及时发放专项贷款,帮助农民加工。图为作坊生产一角。阎亚平刘奇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江苏南通市滨江临海,400公里的滩涂已开发成为黄金地带,沿江、海岸线的农民利用滩涂、泽地的优势大搞种植业、养殖业,取得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图为农民在汉滩上放牧海子牛。杨一秋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46名“流浪汉”的心愿
余江县46名农技人员要求依法落实编制、工资及农技推广经费
我县14个乡镇农技站,自1989年至1993年分三批经人事部门统一考试考核,择优聘用了我们46名农业技术员为国家干部。按规定,本应享受到国家干部同等待遇,但至今一直未得解决。我们曾多次向县领导提出过,市人大代表联名为此事也作过提案,但一直没得到解决。有的县领导还说,要想从县财政解决工资待遇是不可能的!后经我们据理力争,县政府领导才指示县财政局下文由乡镇解决。乡镇领导又说:你们是国家聘用干部,应由国家(县财政)拨款解决。这种“踢皮球”的办法,使我们想不明白:与我们同期聘用的其他干部均列入了事业编制并由县财政全额拨款,为何唯独乡镇农技站的国家聘用干部得不到同等待遇?
我们余江县是农业大县,实行责任制后,全县近30万亩耕地科学种田的重担,主要靠乡镇农技站承担。一年三季,每季又有几种作物,栽培、种子、施肥、病虫防治都要管,试验、示范、推广都要搞,风里来,雨里去,和泥巴打交道,很少有星期天、节假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而我们这些人,由于编制、工资等问题不能解决,目前仅按70年代订的标准,每人每年拿500元的生活补贴。这样一点钱,叫我们现在怎样工作和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指出,乡镇农技站为国家事业单位,所需经费由政府财政拨给。中央“六部委”也联合发文规定了乡镇农技站的编制机构工资待遇及农技推广经费的解决途径,鹰潭市编委依据省编委的文件早在1991年95号文件中规定:“乡镇农技站均为事业编制,相当于全民股级事业单位。”但是,这些法律和规定在余江得不到落实,使我们46名聘用干部成为无编制、无工资、无人管理的“流浪汉”。
为此,我们要求尽快落实我们这些乡镇农技站46名国家聘用干部的工资等生活待遇,抓紧将全县乡镇农技站的事业编制落实到位,解决并逐年增加乡镇农技站农技推广经费。
江西余江县乡镇农技站聘用干部吴红昌等46人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给个说法
天流
人们相信,余江县久久未能解决这四十六名农技人员的有关待遇问题,以致使他们成为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但有少量补贴)、没人过问的“流浪汉”,自有为难之处。人们也相信,余江县有关部门和领导也不希望出现这种局面。
但这是事情的一面。另一方面人们不得不想:何以独独跑田埂、餐风宿露的农技推广人员,不能依法按政策得到应有待遇?是不是沾上“农”字,是不是这些人来自于最基层,有些事情就可以推推、放放?至于财政,当然有困难,但如果我们把他们放在优先的地位呢?调动起农技人员积极性,为本地农业、农民使劲干上两年,由此创造的效益何至止百万元、千万元?这真正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大好事。这样有利可图的事,何故不为?何乐不为?
余江县发生的这件事,在全国有一定代表性。这些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有这样一个突出的矛盾。农民增加收入,农业上新台阶,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目前也确实有许多新的技术、新的产品需要普及推广。但是,至关紧要的农技推广队伍却长期处于疲弱状态。所谓“人走线断”,就是这一状况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已经拖了农民增加收入、农业上新台阶的后腿。余江县发生的事情,不过是向人们再敲一次警钟!
现在,吴红昌等四十六名农技人员为结束“流浪”,四下讨个说法。其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法规,早就有明确的说法。愿余江县的有关部门和领导能早日兑现这说法,以了却这些“农技流浪汉”的心愿。也愿全国各地,少一些余江这样的“农技流浪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