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张闻天对遵义会议的特殊贡献
耿飚
今天,我要说一件关于张闻天同志与遵义会议的事情。
这件事发生在红军过乌江之前。当时我是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团长,首攻乌江的就是我指挥的那个团。在部队还没有到达乌江江边进军到贵州黄平这个地方的时候,大约是1934年12月下旬,正是南方桔子收获的季节,黄平那个地方的桔子结得又大又好,非常甜。那时张闻天同志身体不太好,长征路上坐着担架;王稼祥同志因为有伤,也坐着担架,两副担架走在一起。在树上挂满了橙黄色桔子的一个桔子园里,他们叫担架停了下来,两个人头靠头地躺着说话。这时王稼祥问张闻天,我们红军的最后目标中央究竟定在什么地方?张闻天忧心忡忡地回答说:这个仗看起来这样打下去不行。接着又说:毛泽东同志打仗有办法,比我们有办法,我们是领导不了啦,还是要毛泽东同志出来。对张闻天同志这两句话,王稼祥同志在那天晚上首先打电话给彭德怀同志,然后又告诉毛泽东同志。几个人一传,那几位将领也都知道了,大家都赞成开个会,让毛泽东同志出来指挥。
我是怎么会知道上面所说这件事情的呢?因为我们这回过乌江是在遵义开会之前,到遵义就一定要过乌江,当时蒋介石追赶我们的军队都在我们的后面,红军只要一过乌江就自然把他们挡住了,他们即使过得来也要有一段时间。就在红军赶奔乌江边的路上,张闻天、王稼祥随军过路的时候说了上面这番话。首先告诉我这个情况的是担任红一军团参谋长的左权同志,接着刘伯承同志也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他是总参谋长,在前线指挥。他们把这个情况告诉了我之后,我就率领部队拚命地打,很快就打过了乌江。过了乌江之后,中央就布置在遵义开会,又叫我们二师到遵义北面去抵挡敌军。当时二师的师长是陈尧,政委是刘亚楼,他们指派我们四团到靠近四川凉峰崖下边离重庆不远的渡口那里,去堵来自四川方面的敌人,掩护中央在遵义开会。
闻天同志这件事过去我没有机会讲,现在我把它讲出来。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历史片断,但却是一个关系遵义会议的很重要的史实。
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都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打赢了。四次反“围剿”虽然不是毛主席指挥的,也是运用毛主席的战略战术才取得胜利的。就是到了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来了个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左”倾教条主义领导人把他奉为太上皇,完全排斥毛主席。毛主席的战略战术不用了,完全贯彻李德的那一套所谓“短促突击”。在一次李德讲课的课堂上,我提出过不同意见,他就拍桌子骂我,还罚我的站。他就是那样蛮横。结果,他那套完全错误的打法把江西那样好的一块根据地丢掉了。我记得毛主席后来在陕北给我讲课时就说过:我们离开中央苏区开始并不是要进行什么长征,我们是逃跑,是逃跑主义,是没有办法了,打不赢了。
因此,我们今天要分析一下,如果遵义会议不开,红军就到不了陕北。大家知道,党的“六大”是1928年在莫斯科开的,党的“七大”则是1945年在延安举行的。从“六大”到“七大”长达17年,在这中间一个最重要的会议,就是遵义会议,这是一次具有根本转折意义的会议。
对于这次会议贡献最大的当然是毛泽东同志,周总理、王稼祥等许多同志也都起了重要的作用。不过今天我要着重讲讲张闻天同志。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如果没有张闻天、王稼祥两个同志,就不可能开好遵义会议。闻天同志那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相当于现在政治局常委。他是长征路上最先起来反对错误军事路线的三个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中职务最高的一个。所以认真想起来,遵义会议如果没有张闻天首先在中央提出这个问题来,会议就不可能开。事实上,如果他不提出来,也没有别人敢提呀。过去苏区多少同志因为提不同意见就挨整呀。
所以我有两条意见:
第一,建议要把张闻天同志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充分地写在党史上。闻天同志是个非常谦虚的人,他从不把功劳归于自己,所以许多事他自己从来不说,然而人们是不会忘记他的。
第二,我们应该学习他,学习他敢于坚持真理,牺牲自己的高贵品德。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戎马一生风范长存
——深切怀念张达志同志
刘澜涛马文瑞张秀山高克林贺晋年王世泰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军委炮兵司令员张达志同志,离开我们整整三年了。我们这些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时期就和他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老战友、老同志,对他充满了怀念之情。
张达志同志1926年参加革命活动,1927年3月加入共青团,1929年2月转为中共党员。从此,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和人民解放事业英勇奋斗了一生。建国后,1955年4月任兰州军区司令员,后兼任西北局书记处书记,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他是八、九、十届中共中央委员,还任过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等重要职务。
    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执著追求
张达志同志是一名久经考验的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不论在艰苦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对党忠贞赤诚,对共产主义理想执著追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任八路军一二○师警备六团政委,和团长孙超群同志带领部队挺进山西、绥远(现内蒙古)两省交界的长城内外抗击日寇。1940年5月,他任大青山骑兵支队政治部主任。大青山是个战略要地,日军侵占后,严重威胁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和晋西北根据地的安全。1941年他亲自组织力量开辟了绥东地区的工作,发展壮大了大青山根据地,形成了大青山、蛮汉山和晋西北根据地联成一片的大好局面,保证了党中央的安全。大青山根据地的建立,对日寇是个巨大威胁。1942年7月,驻华北内蒙古的日军集中2.5万余人的摩托化步兵、骑兵、炮兵,在飞机的掩护下,对大青山根据地进行了空前规模、更加残酷的大“扫荡”。敌人依仗军事上的优势,兵分五路首先向大青山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绥中腹地压来。此刻,姚司令员正在绥西地区检查工作,反“扫荡”的重任全部落在达志同志的肩上。面对来势凶猛十倍于我的敌人,他既不惊慌失措,又不麻痹轻敌,沉着冷静,认真对待。带领骑兵支队直属部队和骑兵二团与“扫荡”的敌人巧妙地“捉迷藏”,时而声东击西,时而穿插隐蔽。这时,我部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人困马乏得不到休息,指战员饿了吃野菜,渴了喝凉水。敌情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至电台无法架线工作,达志同志曾一度失去了与晋绥首长的联系,一切都得由他自己独自处理,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他吃不下睡不着,忧心如焚。当分进合击的敌人将包围圈步步紧缩、即将陷我军于灭顶之灾的危急关头,他凭借熟悉有利的地形和良好的群众基础,选择了一个漆黑的夜晚,果断地率领部队从两股敌人的阵地间隙突出重围,转移到绥南地区,与骑兵一团会合在一起。敌人获悉我军突围后,马上尾追而来。达志同志率领我军避敌锋芒,转到敌人侧翼,抓住战机或袭扰或歼灭,拖得敌人疲于奔命,彻底粉碎了敌人企图全歼我大青山党政军机关的梦想,成功地保存了革命有生力量,受到晋绥军区的通令嘉奖。
达志同志是一个党性很强的同志。他讲党性,顾大局,执行党的指示从不打折扣。1947年,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贺龙和政委习仲勋同志,为了解决西北野战军生活物资困难,任命张达志同志为西北五省游击司令员,到关中、晋南一带,执行筹集资金的特殊任务。他率领绥蒙军区两个骑兵团,一方面自筹资金,一方面掩护关中、陇东地区商业部门开展活动,先后筹到了数以万计的经费,受到贺龙、习仲勋同志的称赞。
    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和政治工作本领
张达志同志是一位骁勇的战将,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他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抗日战争爆发后,达志同志主动要求到前线抗日。毛泽东同志批准了他的请求,在延安凤凰山麓的窑洞里与他谈话,鼓励他到前线英勇杀敌,要讲究战术,学会打游击战。还亲笔在麻纸上给他写了委任状。在太原八路军办事处,达志一行10余人又见到周恩来和北方局的刘少奇、彭真等领导同志。周恩来同志与他进行了亲切谈话,并叮嘱医生给他打了两针当时很缺的奎宁药水,治愈他的疟疾。这使他感激不已,终身不忘。达志一行在神池八路军一二○师师部见到贺龙师长。当贺龙同志得知他得了疥疮不能骑马,特地准备了一副担架,把他送到雁北警备6团。
达志同志带领的部队特别能战斗,这与他治军严格、注重抓部队建设是分不开的。在部队建设中,他特别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部队的政治觉悟;加强军事训练,提高部队的杀敌本领。1945年他参加党的七大后,牢记毛主席关于“针锋相对、寸土不让”的方针,为做好应付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准备,及时地对部队进行形势任务教育,克服盲目乐观、和平麻痹思想,以增强革命斗志;同时突出抓了以投弹、射击、刺杀、爆破为主的技术训练和近战、夜战训练,使部队军政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解放战争中,他率部参加过绥包、集宁、晋中、太原、兰州等许多重大战役,都取得了胜利。革命战争年代,达志同志长期担任我军部队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很重视加强部队政治建设。他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政治工作原则,对部队不间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部战士的政治觉悟,激发了部队的战斗热情;大力抓部队党组织建设,特别强调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到冲锋在前、享受在后;要求部队严格遵守各方面纪律,充分发扬三大民主,坚持官兵一致、军民一致;最可贵的是,他与战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和高尚品德来影响指战员。从解放战争开始,他一直担任我军部队军事主官,职务变了,但重视政治工作、亲自抓政治工作的作风没有变。
    崇高的革命风范
张达志同志坚持党的原则,为人正派,光明磊落,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对错误的东西总是刚直不阿,坚决斗争。1935年,在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下,陕北进行了一场错误的肃反运动,逮捕了刘志丹、习仲勋、马文瑞等一大批领导同志。达志、晋年同志虽未入狱,但已被列入被捕的黑名单。达志同志已被剥夺带兵的权利,改任红15军团民运部长职务。他对左的错误非常气愤,向党组织写信反映,并要求调动工作。当周恩来同志到部队找他谈话时,他感到有希望了,毫无顾虑地向周副主席倾诉了“左”的错误在陕北的危害,详细汇报了自己的看法。当从周副主席谈话中得知党中央已纠正这一错误时,他欢欣鼓舞,异常激动地表示:“党中央来到陕北,挽救了西北红军和苏区,我一定干好民运工作。”在整个“文革”中,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全力地保护了一批老同志。
达志同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情谊。部队一驻防,他利用一切可以争取到的时间,找老乡攀谈,了解他们的情况和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他对干部战士要求非常严格,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体现了一片深情。部队在行军时,他总是把自己的坐骑让给伤病员。解放后,他虽然当了高级领导干部,但始终保持普通一兵本色,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在生活上非常俭朴,吃的是西北老家饭,穿的是布衣微服,被西北人民誉为“布衣将军”。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胸怀祖国心系统一
——深切怀念侯镜如会长
黄埔军校同学会
1994年10月25日,黄埔军校同学会侯镜如会长与世长辞了。噩耗传来,黄埔军校同学会沉浸在极大的悲痛之中。回忆我会的创立和十多年的工作,无不浸透着侯会长的心血与汗水。他的逝世,是黄埔军校同学会的一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一位我们敬仰的先辈和师友。
    (一)
侯镜如同志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爱国将领,黄埔同学的一位杰出代表。他始终不渝地关心着祖国统一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侯镜如同志深受鼓舞,更加积极地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侯镜如同志非常关心海峡两岸黄埔同学。他们曾经同室学习,同场操练,结下了深厚情谊,虽然后来天各一方,但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维护祖国统一、共同振兴中华的心愿是相通的。为了更好发挥黄埔同学在祖国和平统一中的作用,侯老奔走于同学之间,穿针引线,献计献策。1983年春节,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和郑洞国、黄维等早期黄埔同学,共同提出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建议。他们的意见得到了邓小平同志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1984年初,侯老利用赴美探亲机会,又同宋希濂、李默庵、蔡文治等黄埔同学一起,发起成立了“留美黄埔军校同学及其家属联谊会”。这个联谊会为台湾和海外黄埔同学来大陆访问、探亲做了大量工作。
1984年6月16日,来自海内外数百名黄埔校友第一次欢聚在首都北京,隆重纪念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徐向前、乌兰夫、习仲勋、杨尚昆、杨静仁等参加了大会。侯镜如同志在大会上宣布:“黄埔军校同学会正式成立了!”与会同志非常激动,会场上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第一次理事会议上,侯镜如同志当选为副会长。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成立,团结了广大黄埔同学及亲朋故旧。回顾后来两岸黄埔同学热烈交流的情景,我们难以忘记侯镜如同志在创办黄埔同学会时所花费的心血。
1984年7月,黄埔军校同学会组建了办事机构。当时收到一些同学来信,反映落实政策遗留问题。侯镜如同志指示:要把落实政策和团结教育结合起来,激发广大同学的爱国热情。许多从台湾和海外来的黄埔同学和亲友,目睹党的政策兑现和家乡巨变,改变了往日的误解,消除了旧有疑虑,对“一国两制”充满了信心。
    (二)
侯镜如同志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在中国两种命运决战的重要关头,他作出了正确的抉择。他坚信共产党的领导,坚信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他经常联系自己的亲身体会,给大家讲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针对性很强,听者无不深受教育。
1988年初,徐向前元帅由于健康原因辞去会长职务,担任名誉会长,侯镜如同志继任黄埔同学会会长,1989年增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侯会长一再表示“要为黄埔同学多做工作”,“要把黄埔同学会的工作当做自己的一项事业”。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我会与在台黄埔同学的联系增多,侯会长虽身兼数职,工作繁忙,但只要有台湾同学来访,他尽量挤时间会见。1990年春节,徐向前、聂荣臻元帅发表谈话,指出“和平奋斗,统一祖国,是黄埔师生历史使命”,“祖国尚未统一,同学仍须努力”,要黄埔同学会“关心在台黄埔师生,关心黄埔师生子女和先烈遗属”,殷切盼望“两岸黄埔师生早日欢聚,共叙师生之情,同窗之谊”。在台湾和海外的黄埔同学听到两帅谈话,感到“大义明示”,“深获同心”。为促成台湾同学来访,侯会长亲自打电话与台湾一期同学邓文仪联系。为了这个电话,侯会长在民族饭店等候了两个多小时。随后又连夜向徐、聂两帅汇报。办完此事时已近午夜时分。88岁高龄的侯老,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令我们敬佩不已。
1990年5月,邓文仪先生来京访问。侯会长亲自到机场迎接,并陪同拜会徐向前、聂荣臻元帅。邓小平同志于5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邓文仪先生和侯镜如会长。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会见从台湾来访的黄埔同学。台湾报纸登载了会见照片,并作了长篇报道,引起很大反响。邓文仪回到台湾后,积极奔走于黄埔校友之间,发起组织了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1991年4月,该会一行32人来大陆访问。在侯会长陪同下,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亲切会见。江总书记热诚希望海峡两岸黄埔同学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应有贡献。
由于两岸同学40年的分离,所处环境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差异较大,难免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每当遇到这种情况,侯会长总是进行有理有据的说服工作。在一次接待台湾同学的座谈会上,侯会长说:综合大家的发言,共同的观点是爱国、统一。但如何统一,想法不尽一致。这不要紧,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沟通,总会求得共识的。我相信,只要团结起来,最后的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侯会长接着说: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是最切合实际的,对两岸人民都有好处,最有好处的是台湾同胞。邓小平对邓文仪已经说过,海峡两岸不能打仗了,要和平。我们不宣布放弃使用武力,正是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我现在快90岁了,我们在座的几位老大哥,都主张两岸黄埔同学共同协手,促进国家统一。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高举中华民族万岁的旗帜,去争取最后的胜利。侯会长的讲话高屋建瓴,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有策略的灵活性,既宣传了中央对台方针,又作了耐心细致的解释,令在座同学点头称是,心悦诚服。
    (三)
侯镜如会长走了,他是在为祖国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才走的。“德者有名”,他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是黄埔同学的光辉典范。
他胸怀坦荡,淡泊名利。他一生光明磊落,谦虚谨慎,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尊重同志,关心和爱护干部,长念人之功,善谅人之过,待人宽厚,有长者之风。凡是与他接触过的人都觉得他好相处,好共事,有一种信任感。
长时间连续地工作,使年近90岁高龄的侯镜如会长病倒了。即使在医院里,他仍然关注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对黄埔同学会的工作,他经常在病榻上听汇报。每逢同学前来看望,他都详细询问台湾同学情况。当黄埔军校建校70周年暨黄埔同学会成立10周年来临之际,他反复嘱咐一定要把纪念活动办好。在纪念大会召开的前一天,已卧床两年多的侯会长提出请医生给他打一针,以便到纪念大会上坐一坐,同参加大会的同学见上一面,说几句话。听到此言,在场同志无不动容。
侯镜如会长离开了我们。他热爱祖国,为祖国统一大业而忘我工作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前进。他那“心系祖国千秋业,和平统一共促进”的诗句,将鼓舞我们为祖国统一而继续奋斗。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1950年9月,朱德同志和解放军英雄模范在一起。本报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