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0版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027)3839513:总有爱心等着你
——湖北省武汉市“倾心热线”主持人秋云自述
“朋友您好,这里是倾心热线。”每当我戴上耳机和送话器,接通各地朋友打来的热线电话,总有说不出的喜悦和激动。
我自费创办“倾心热线”电话已有4个多月了。在10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已接通上万次咨询电话,收阅各类来信2000多封,自费回复800余件,接待来访朋友300多人次。我,一个双目几近失明的姑娘,能用一双手和一颗心去接通一颗颗孤独、寂寞、悲伤的心,给人们以信心和欢乐,真感到欣慰。
     一
我的人生是从磨难与坎坷开始的。出生时因护士的一次失误,导致我右眼失明,左眼也只残存0.01的视力。就是这个过错,改变了我的一生。9岁半那年,我才被一位好心的阿姨介绍到一所民办小学就读。念完初中的那年,因为一场家庭变故,我不得不含泪离开心爱的教室。那是1985年,我还不满16岁。16岁,还是在爹娘面前撒娇的年龄啊,可我却开始四处求职,一次又一次地走出家门,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而归,那寂寞无助的心情,真难以用语言表达。
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我求家人凑钱买了辆三轮车,开始给个体户送货挣钱。后来我又到各地碰运气,几年里我先后到过北京、西安、广东、海南,栽过食用菌、烤过面包,当过搬运工、保姆、公司接线员,在艰难的时候卖过血,给别人杀过鸡。
1989年底我回到武汉,开了一个名叫“诚诚”的副食店,一边坐店经营,一边读书。3年下来有了一万多元的积蓄,书也读了不少。通过读书,我渐渐懂得,人活着,不能单单为了自个儿。
我想起自己在外闯荡期间的感受和所见所闻。那时我一人孤身在外,常碰到不顺心的事,孤独、苦闷、无助之感常常萦绕心头。当时我好想能有一个人来开导我,哪怕只是听我静静说说心事也好呀,然而没有。后来我到了南方,一些电台办的各种热线节目越来越多,我有空也打打这类热线,寻求心灵的安慰。当时我想,社会上还不知有多少像我一样需要温暖、支持和理解的人啊,将来我要是有了条件,一定要想法给这些人尽可能的帮助!现在手上有了一笔虽然不算太多的钱,但总可以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了。“对,用这笔钱创办一条电话热线,全天候24小时服务,让天下苦恼人到这里寻求安慰和理解!为像我一样的残疾人送去阳光和力量。”
我家人多房小,就在外面租了间不足12平方米的小房间,没床就临时用板凳凑合,装好电话,“倾心热线”就诞生了。
    二
今年7月19日,我通过新闻媒介公布了热线号码:3839513,当天就接到100多个电话。几个月来,我每天都在兴奋充实中度过。人们通过这细细的电话线,把各种各样的苦恼心事向我诉说,我则耐心地帮助他们,给孤独者以慰藉,给迷茫者以启示,给懦弱者以勇气,给无助者以力量。
石家庄一位17岁的男孩子,父母双亡,相依为命的奶奶又突然去世,他感到自己孤苦伶仃,不想再活下去了,准备吃安眠药自杀。10月20日那天,他吞药前,随手打开了收音机,说来也巧,那天晚上,石家庄人民广播电台正在播放我从武汉传来的热线交流节目。听了我的坎坷经历,他扔下药,跑到外面给我打电话。他说:“秋云姐,我虽不幸,但与你相比却幸运多了。今后我一定好好活着,做一个像你一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武汉市第17中学韩清同学不幸患了骨癌,家人已无力支付巨额医疗费。他的同学都很着急,就打热线求援。他们声音呜咽地对我说:“秋云姐,听说你什么好事都做,现在我们的好同学得了不治之症,快想办法拉他一把吧!”我听后心如火焚,立即发起募捐活动。因一些朋友不理解,3天只捐得80元钱。为了凑钱,我又重操旧业,晚上11时之后借邻居家的三轮车,给个体户拖水果。就这样,3天我挣了100多元,凑够200元给小韩清家送了过去。
现在,我还经常接到香港、台湾、美国、日本等地的华侨、留学生打来的热线电话。一位美国老华侨,快60岁了,唯一的女儿最近在车祸中丧生。他打通热线向我诉说自己的不幸和悲痛,我边听边给他精神上的安慰,使他的心情大大好转。最后他恳求我做他的女儿,为了不令老人失望,我在万里迢迢的祖国喊了声“爸爸”,并遥祝老人身体健康,感动得他泣不成声。
    三
由于开办热线电话是只付出,没收益,因此我的周围经常有一些讥言讽语,说我不知道怎么花钱,是个大傻瓜。能为社会各界朋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觉得这个傻瓜当得值。热线开办以来,我从早到晚复信,接电话,天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生活极不规律,常常是饥一餐饱一顿,有时顾不上吃饭就吃面包、泡方便面,原来的胃病加重了,常常是痛得大汗淋漓,直掉眼泪,但一听到电话铃响,我就抖擞起精神,全神贯注投入工作。
“倾心热线”创办以来,吸引了众多真诚的朋友,一支服务热线的青年志愿群不断发展壮大。大学生朋友们来了,他们帮我分拣信件,准备将热线汇集的各类信息和大众关心的问题制成电脑软件;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老师来了,他们送来书籍和录音带,帮我提高主持技巧;个体户朋友们来了,他们义务发布各种中介信息,解决朋友们的难题;农民兄弟来了,他们带来了家中的录音机和磁带,要我在劳累的时候为热线朋友播放歌曲;律师、专家们来了,他们用丰富的知识为广大朋友解答难题……在我来京开会的这段日子里,就有10多位青年志愿者主动轮班为我接电话、复信。
在各界朋友的支持下,“倾心热线”已迈出坚实的一步。今后,我也许会双目完全失明;但既然现在还有一只眼睛,我就要用它给朋友们送去光明。不论前面是风是雨,既然我选择了前方,我都会义无反顾,风雨兼程。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今日星座

  小小“木匠”胸怀宽
——记平谷县南独乐河建筑公司经理王士华
李全茂谭登尧康明凯
北京市平谷县有个峰台村,峰台村有个王士华。10年前,王士华还是个县建筑公司的小小木工,每天打线、下锯、凿眼,无人知晓。可10年后的今天,他却名声大震。
是因为他承包、创办了建筑队、涂料厂、砖厂、被套厂、养鸡厂、金属加工厂等一个个企业吗?是因为他当上了南独乐河建筑公司的经理吗?是因为他有越来越多的资产吗?不,真正赢得干部群众信赖的是他这位普普通通共产党员的崇高风格和宽阔胸怀。
1992年初,驻军某部招标建房。由于上级拨给他们的建房费每平方米才有200多元,而社会上建一平方米住房造价需400多元,包工头听了他们的价格,一个个摇头而去。
消息传到峰台村,引起了王士华的深思:这些年来我们能够脱贫致富,靠的一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二是我们有个强大的军队,可靠的国防,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军队的困难,就是咱们的困难。于是,他专门赶到部队,以每平方米210元的价格,把两栋战士宿舍楼承包了下来。施工期间,他三天一看,两天一查,保证了工程质量。楼房经有关部门审查鉴定,评为全优工程,还被北京军区后勤部评为楼房质量建设一等奖。
楼房建好了,王士华他们却为部队贴了30多万元。有人问王士华亏不亏,王士华回答说:“亏是亏,但有些事明知亏也得干,也应该干。解放军战士拿着比我们低得多的津贴,为祖国站岗放哨,他们亏不亏?”
村民王志发患了眼病,找了好几家医院都治不好。去年初双眼失明,还欠下了1万元医疗费。他上有老父老母,下有一双年幼的儿女,妻子闹着要离婚。王士华听说后,心里很难受:光咱自个儿日子好了还不行,要让父老乡亲们的日子都好过。他和公司其他同志研究决定,替王志发还掉了1万元医疗费;替他交付每月的水费、电费、孩子的学费;还让他妻子到公司下属的涂料厂上班,每月工资200多元。逢年过节,王士华还发动全家、全公司为王志发家送肉送菜,送米送面,使王志发家又恢复了往日的欢乐。
1994年秋耕大忙季节,村里拖拉机紧张。为了不耽误群众秋耕秋种,王士华从自己所属的厂子里抽出两台拖拉机,为全村耕地,为此他亏损3万多元。
峰台村一直没有校舍,村里小学的10多个班的教学都在旧庙里进行。可近几年,旧庙成了危房,县教育局责令停止使用,学校无处上课只好放假。王士华闻讯后,马上召集公司几位领导研究商量,决定拿出80万元为村里重建一所小学。当时,公司有的干部有意见,觉得这样影响公司的上交利税,影响领导年终的奖金。王士华说:“只要村里教育搞好了,我们少拿一万、两万奖金算什么。”他们从图纸设计到材料购买,从工程建筑,到内部装修,2000多平方米的校舍楼,没有要村里一分钱。当一个个小学生又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到新教室上课时,王士华心里也甜滋滋的。他说:“钱花在教育事业上,值。”
今年7月底,王士华被评为北京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还捧回了北京市国防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的灿灿奖杯。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这是一个平凡女孩的不平凡经历。她告诉我,生,就该如鲜花般灿烂。
有个姑娘叫文君
赵丽杰
她叫文君,22岁,是一个人和名字同样美丽的女孩。她的诗、散文已陆续变成了铅字,她的抽象装饰画技法也臻于成熟,有70多幅作品在《钟山》、《芙蓉》、《文学报》、《散文》等国内颇有影响的报刊上发表,黑龙江一家出版社为她出了一个专版,《文友》杂志专门为她开辟了专栏。可是,当这浸满血泪的成功刚向她露出一点笑容的时候,命运却再一次向她提出了挑战:她患了白血病!
她出生在辽宁海城市的一个小山沟,却在城里的爷爷家长大。她聪明、漂亮,被爷爷宠得公主似的。17岁那年春天,她正在海城同泽中学上高二,传来了爷爷去世的噩耗,她当时便哭晕了过去。
爷爷死了,没人供她读书了。已深深迷恋上看书做画的文君,回到了乡下父母的家。在这个家里,有病的爹妈带着3个年幼的弟妹靠种地为生,家徒四壁。
“文君,来上学吧,你成绩这么好,是可以考上大学的。”老师来找她了。她何尝不想上学呢?可这贫穷的家,根本就不可能有这份闲钱啊。老师失望地走了。 为了她痴迷的书画,她又跑回了海城。白天,她在一家个体美术社里打工,赚钱养活自己;晚上参加高考补习班,紧张的生活把她累垮了,没等高考,她就病倒了。尾椎骨疼得她坐不住,因为没钱去治,她就咬牙坚持着,报考了某美术学院师范系,分数够了,却被人顶了下来。
她不甘心,她又回到了美术社,边打工边复习高考课程,还跟美术社的老师学习色彩和素描。冬天,美术社搬迁了,她失去了安身之处。
这大冬天的,到哪去呢?又冷又饿的她,走进一家商店,想暖暖身子,商店新进的一摞大红纸引起了她的注意:过年时,家家都需要对联!她写得一手好字。一进入腊月,她就卖起了对联。旧历三十那天上午,她还在市场上卖。
这年夏天,她又参加了高考,并且被四川的一所学院录取了,可1000元的入学费又愁倒了她。她的大学梦就这样再次破灭。
但不屈的心灵是什么也战胜不了的,她开始疯了似地画画。那融进了她灵魂的画稿感动了她另一位城里的姨,姨把她接去,花钱给她做了尾椎骨手术,并鼓励她找机会深造。
同年7月,传来辽宁文学院招生的消息。这时,极看重她才气的好心人来到她面前:开发廊的女友拿出了准备买金项链的钱;好友刘霞抱来了她结婚的被褥;还有老师,还有帮她治病的姨……带着尾椎部还淌血的伤口,她终于走进了文学院。
现在,供一个大学生是一个家庭很重的负担。她没人供,所以她除了像其他同学一样的正常学习外,还得拚命写作、画画,用稿费养活自己。当时她的画还不像现在这么有名,往往是退稿信比稿费单多,但她从不气馁。只要能学习,付出再多的辛劳她也愿意。
笔者与她认识多年,看了她许多文稿。虽刊用过几篇,可大部分都毫不客气地退给了她,她的作品文学味太浓,不适于我们这类杂志。我也没考虑她写稿为什么,我一直以为她是个清清纯纯、无忧无虑的漂亮女孩,舞文弄墨不过是为消遣而已。因为她每次来送稿取稿,都是笑眯眯的,对自己的坎坷只字不提。直到前不久,她文学院的同学带着哭腔告诉我说她得了白血病,我才知道了她的一切。
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的一种),虽然现在已不是绝症,可它作为一种顽症,还是很恐怖地威胁着人的生命。许多人没等治疗,精神已先垮了。而这个外表柔弱的女孩,却再一次以自己顽强的毅力迎接了命运的挑战。
那天,她从医院出来,哭了一路。到学校后,她把诊断书收起来,轻松地对同学说,她是贫血,没什么事。然后她取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开始在各医院间奔波,诊断、化验、买药、打针。今年的考试比较难,她跟同学一样上课、复习,准备迎接考试。复习到半夜,她还得画画,因为她必须一批批地不断画,不断地收到稿费,才能使治病不至于间断。知道内情的好友劝她说,你都病成这样了,先别复习了,不及格就不及格吧。她却说,只要活着就要努力,否则我会后悔的。
有时她真想家,可她不能回去,她怕她的病会击垮苦难的爹妈,至今他们还不知道她有病。文学院领导看她病情渐渐加重,执意要她把家长找来,她才告诉了在辽阳工作的叔叔。望着这个坚强的孩子,叔叔含着泪留给她1000元钱。
紧张的学习和创作,加重了她的病情,她晕倒的次数越来越多,上医院没人接送已经不行了。那天,老师正在讲台上朗读柳永的词《雨霖铃》。那令人断肠的词句一下勾起了她的心事,她再次晕了过去。醒来时,好友在一旁守着她。她无力地喃喃道:秋风好凉啊,天还这么蓝,而我却差点死去。在去吃饭的路上,她对好友说,活着真好……
前几天,她碰到我,说要去医院取化验单。她还笑着对我说,她正在做气功吃中药,一位老中医说肯定能治好她的病。我在心中暗暗地祈祷,上天啊,救救这个自强的女孩吧!让她那自成风格的画继续装点人间!(《辽宁青年》供稿)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

  残疾青年姚科学
——向社会捐赠四十万元
本报讯武汉市新洲县铁河村年轻共产党员姚科学身残心不残,10多年来向社会捐款逾40万元。
1978年,在葛洲坝水电站建设施工中,年仅18岁的姚科学被脱挂的10万伏高压线烧成重伤。他经受住痛苦的煎熬,重新振作起来,自任建筑队队长,在武汉建筑市场上创业。10多年艰辛奋战,他已成长为拥有300多万元固定资产的新洲县第十四建筑公司经理,年产值上千万元。
姚科学以顽强的意志创造财富,又将其奉献给社会。他先后支助过10多名学生上学。今年7月,姚科学带头发起同村在汉建筑能人为铁河小学危房改造捐资,他个人就捐出3.1万元。他所在的辛冲镇每年有近200名少年儿童无钱上学或中途辍学,他又发起这个镇在汉的六个建筑公司的经理们捐款10万元,建立辛冲镇“希望工程”教育基金会,他个人又捐资2.1万元。
姚科学不仅为教育事业积极捐资,对辛冲镇改造水坝工程、修路筑桥、兴建影剧院和集贸市场也都慷慨解囊。
(高友清揭兴旺)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青春絮语

  志愿者之歌
田柯王海平
把你的手给我,让我做你的手杖,我们现在上路,携手走进生活;把你的手给我,让我做你的眼睛,我们看得很远,一起走向光明。我们手挽手,让世界不再孤独;我们手挽手,让地球不再荒凉;我们手挽手,共拥有一个爱心;我们手挽手,共拥有一个信念。
把我的心给你,我们是兄弟姐妹,同是人类的孩子,用温暖去感受温暖;把我的心给你,我们就亲如一家,同是社会的明天,用文明去编织文明。我们心连心,让家园更美好;我们心连心,让阳光更灿烂;我们心连心,共拥有一个志愿;我们心连心,去迎接美好明天。
(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会歌,已由雷蕾作曲)


第10版(当代青年)
专栏:图片新闻

图中这位姑娘叫谢朝平,家住四川来凤贫困山区。去年7月,正在成都招生的南京政治学院四队队长刘哲从亲戚口中得知,在南京求学的谢朝平因贫困而辍学时,当即要求接济谢朝平重返校园,并把她领到自己家中。这是刘哲一家在为谢朝平过生日。
王平 韩彦庆摄影报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