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学术动态

  探索沿海地区党建新路子
——全国沿海城市党建工作研讨会述要
郭玉福韦典华
由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和中共北海市委联合主办的全国沿海城市党建工作研讨会近日在广西北海市召开。与会的20个沿海城市60多位党的工作者,认真学习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分析新形势下沿海城市党建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讨进一步加强沿海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子。
    一、加强和改进沿海城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
与会代表认为,沿海城市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给沿海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使党建工作较之内陆城市面临更复杂的问题。比如,近年来沿海城市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迅速增加,这就需要研究如何从实际出发,在这些组织中建立党的机构,并行之有效地开展党的工作;一大批劳动力在产业间转移和地区间流动,如何管理和教育好流动党员,使其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色;有一部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甚至处于瘫痪状态,部分基层干部中存在的作风不正、脱离群众、贪污腐败等问题如何认真解决。实践证明,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党的建设。为了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切实贯彻实施,促进沿海经济更加健康、蓬勃地向前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认真研究和解决党的自身建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这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二、加强和改进企业的党建工作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会上研讨的热点之一。沿海地区不仅拥有众多的国有企业,而且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因此,企业党建工作必须适应新的形势,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并进行革新和创造。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不能变,在其他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中,都要加强党的工作,建立党的组织。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需要,也是同心同德办好企业的需要。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中现行的领导体制,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管理制度等都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企业党建工作也应当有相应的改进。在指导思想上,要充分发挥企业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职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保证搞好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工作方式方法上,要从传统的以组织形式——“直接当家”向以法定程序参与决策、管理转变,国有企业党组织要按照党章规定的职责和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工作,做到灵活务实,富有成效;在其他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中,党组织要采取适应各自特点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开展党的活动。
    三、搞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与会代表指出,认真搞好沿海开放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的深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会上大家探讨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沿海地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首先,各级党委尤其是县委,要切实担负起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紧紧围绕带领农民奔向小康、实现共同富裕和共同进步这一目标,从思想上真正树立起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常抓不懈的观念。其次,必须建设一个团结、坚强、善于开拓创新,群众拥护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要选一个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好书记。第三,建立使用培养并重机制,建设一支既能满足近期班子调整需要,又能适应中长期支部班子建设要求的入党积极分子、后备干部、科技兴农骨干(致富能手)三位一体的农村后备人才队伍,重视培养和吸收那些思想品质好、年轻有为的优秀青年农民入党。第四,必须用改革的精神研究沿海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改进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和工作方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普及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运用灌输、疏导、对比、典型示范、激励、寓教于乐等多种方法,教育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高农民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第五,建立健全抓好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年初要制定工作规划,年终要进行检查总结,使党建工作逐步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第5版(理论)
专栏:

  构建农民进入市场的新机制
——运城麦棉产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实践与总结
于志成
在以种植粮棉为主的传统农业区,如何摆脱“粮棉大区,经济穷区”的困境,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从山西省运城地区的实践来看,就是要紧紧抓住市场这个经济发展的启动力,建立起农民进入市场的机制,即“市场农业发展机制”、“农民经营风险机制”和“产业联动繁荣机制”,以市场繁荣带动农民富裕。
    市场农业发展机制
运城地区是山西省麦棉主产区,担负着向全省提供百分之四十五商品麦和百分之七十五商品棉的重任。单一的粮棉生产,农民不增收。于是,一哄而上种植经济作物,农民同样也难赚钱。面对这种形势,如何既能稳定麦棉生产,又能迅速增加农民收入呢?经过近十年的探索表明,要通过政府推动、市场牵动和利益驱动,来促进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方向发展。
通过“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模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这就是面向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依靠科技提高粮棉单产,保证实现粮棉总产目标;在确保粮棉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安排一定规模的土地种植高效益经济林和经济作物;围绕农村产品基地建设,改建、扩建、新建以农副产品批发为主的龙头市场、骨干市场,在大中城市设立农副产品销售点,建立起内外相通、上下相连、充满活力的流通体系。
通过“政策扶持企业(公司),农户服务企业(公司),企业(公司)面向市场”的模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这主要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使其外联国内外市场,内联全区种植和养殖农户,把分散的农户引向国内外大市场。另一个是充分利用农业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鼓励群众种草养畜、栽桑养蚕、放水养鱼,建设一批规模化、工厂化的饲养场(牛场、猪场、鸡场),建立起农户与企业相互促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
通过“市场引导农户,农户适应市场”的模式,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小规模的拳头产品,直接与市场接轨,即利用本地资源和技术优势,直接面向市场生产、销售。
    农民经营风险机制
农民进入市场,最担心的就是产品能否变成商品,最大的风险莫过于市场左右农副产品的价格。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带给农民的经营风险与损失往往不小于自然灾害。要帮助农民增强抵御来自市场风险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增加收入。运城地区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市场经营风险机制。
一是政府宏观引导,分担市场风险。为了避免农民“种田看邻居”、“去年什么赚钱种什么”的盲目性,政府从宏观上对种植和养殖的面积、数量、品种、市场销售进行引导。运城地区每年都要进行三至四次的农事信息发布会,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从事农业生产。政府对麦棉生产给予市场最低保护价,以便有效地维护粮农的利益。
二是发展多种经营,分散市场风险。实践告诉人们,发展经济不能“押宝”,而是要进行科学的市场预测,适应人们消费结构多样化的趋势,走多种经营的路子,分散投资风险。目前,运城地区已初步形成了苹果等十多个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基地。
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弱化市场风险。农民经营风险来自市场,原因在于市场体系不完善,功能不健全,信息不通畅。这就要建设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集贸市场为骨干,村镇农贸市场点、庙会和集会为补充的农村市场体系,为搞活农副产品流通,解决农民“卖难买难”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大力建设以地、县科技服务中心为依托,以乡镇农技、科普部门为网络的科技市场,以各级金融组织为依托,乡、村农村合作基金会为网络的内外部融资市场,以及信息市场,有效地促进全区农村资金、劳动力,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产业联动繁荣机制
农村市场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和农业走向大市场架起了桥梁,也使一、二、三产业拉通联动,互相促进,出现了“一业兴多业,一市兴多市”的繁荣景象,大大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带来了农民收入的迅速增加和农村经济的空前活跃。
一批以农产品、畜产品、轻纺和果品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的兴起,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创造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优拳头产品。而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推动了市场周围配套服务行业的兴起,包括饭店、旅社、商店、理发、书店、修理、缝纫、邮电、金融、运输等一大批配套行业,创造了农民新的就业机会和致富渠道。
农村市场体系特别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农民销售产品提供了场所,更重要的是,市场的辐射力给农民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农民不再是过去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者,他们面向全省、全国市场从事商品化大生产。一大批农民进入流通领域,或从商、或搞长途贩运、或销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农民来自市场的收入迅速增加。据调查,仅苹果营销增值一项,全区农民人均增收八十元。同时,农户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5版(理论)
专栏:社科书讯

  社科书讯
▲邱敦红新著《走自己的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论集》,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大量历史事实和现实材料为依据,就当前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改革中一系列复杂、敏感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具体的、深入浅出的论述。这是一部事论结合,既有研究价值、又有现实针对性的学术著作。
▲刘克明、吴仁彰主编的《从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一书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课题项目。全书从十二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一九一七—一九九一年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及其演变,以介绍苏联官方观点为主线,大量采用有代表性的学者观点,重点介绍有争议的问题,有材料,有观点,可较清晰地了解苏联的重要理论思想的来龙去脉,是一本研究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有价值的参考书。(吴芜)
▲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由作者发表在《文史知识》上的两组系列连载文章汇集而成的。


第5版(理论)
专栏: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
武树帜
我国的经济体制,正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与此相适应的,是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以确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这里,就这个问题讲三点意见。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调控,而不能失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经济。在体制转轨时期,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尤其重要;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政府不是用计划、审批来控制市场,而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自由放任经济,而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竞争规则不规范,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尤为重要。建立统一的、开放的、有序的、平等竞争的市场体系,必然要求建立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体系。在一定意义上说,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能否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作为一种手段,被世界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所采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有中国特色,并非特在宏观调控上,而是表现在既坚持社会主义原则,又发挥市场作用。就是既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各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又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加强和完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决不是以计划经济改头换面来代替市场经济,或者以计划、审批等手段来控制市场经济;而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做单靠市场机制做不到的事,矫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不规则行为和偏差,对市场配置资源中出现的不合理倾向进行干预和调节,使整个国民经济真正按照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经济规律来运行和发展。
市场经济并不排斥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各有其所长,也都有其不足。可用其所长,补其所短。加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就是正确运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计划手段,发挥其全局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功能,弥补市场机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陷,防止地区间贫富差别过于悬殊和两极分化,保证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职能,其主要内容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依法行政、组织协调、信息引导、提供服务、掌握政策,即运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和经济杠杆来宏观管理经济,而不是对各种微观经济活动进行具体审批和垄断经营,也就是政府对经济管理既要放活,又不能失控,以便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平衡,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
实现宏观调控的关键是维护中央的权威和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的手段。只有中央的调控见效快,效果好,全国的经济环境和秩序有利于整个经济健康发展,各地的经济才能步入良性循环。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必须转变,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能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构只有廉政勤政,才能搞好“服务”。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服务,要有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我们的人民政府,不论“衙门”大小,都应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时刻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是各级政府的根本职责。在根本宗旨不变的原则下,服务的条件、服务的形式、服务的方法可以变,但越变越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而绝不是越变越差,越脱离群众,越变事情越不好办。政府的机构改革,也应越改越廉洁,越改越勤政,决不能反其道而行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工作人员更要注意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归根到底,是提高效益,改善人民生活,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服务为发展,发展促服务,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大力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也更加需要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
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本应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时时、事事都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为人民办实事。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人民服务也并不绝对排斥合理合法的有偿服务。但是,政府机构的所谓有偿服务,诸如收取一定的行政管理费等,不同于第三产业的服务,不能把服务作为创收的“摇钱树”,更不能以有偿服务为名,巧立名目,“钞票开路”,不给好处不办事。把服务职能变成单纯的“收费职能”,必然会导致腐败。只有廉政勤政才能做好服务。邓小平同志有句名言:“领导就是服务”。担负领导职责的政府部门应当把服务的好坏,作为检查其工作人员政绩的一个重要标准。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政府部门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服务尤为重要。政府部门绝不能把权力变成阻力,阻碍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给企业走向市场经济人为地制造困难。服务也不是包办企业的事务,更不能对企业瞎指挥,干预企业的经营管理,而是要政府部门发挥优势,真心实意地、满腔热情地为企业多办一些实事,排忧解难,做企业通过市场做不到的事情。真正实行政企分开,这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条件。四川省德阳市市属国有工业企业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健康发展,无一亏损,总结政府管企业的经验,就是少干预,多服务,下基层,干实事,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为企业创造宽松的公平竞争的环境。当然,市场也不是万能的,服务也不排斥干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它发育不完善的初期,政府的必要的干预是不可缺少的,审批也是一种服务。问题的关键在于干预的方法和政策措施包括必须的审批,是否符合发展市场经济的规律。干预绝不等于搞垄断经营,干预更不等于到处收钱。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的监督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政府的经济监督是加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对管理权力实行监督和对经济活动各领域实行监控两个方面。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对社会经济活动,总体上要形成放而有管,管而不死的有效机制。
世界上所谓奉行不干预政策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也都特别重视建立和健全对经济活动的管理、监督制度。政府的经济监督应是建立和健全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市场经济,政府的经济监督职能不能削弱,反而更须加强。这样,多方位开放的市场经济才能有秩序地进行和协调发展。经济监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首先应该而必须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经常性工作。
政府的经济监督,至少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对管理权力包括审批权力进行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往往容易发生腐败。实行对权力的监督,以避免和消除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道而驰的权力经济。为此,政府公务人员在执行公务时的公开性和相互监督非常必要,要形成制度。再一方面又要对经济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实行监控,防止和打击违法经济活动以及经济犯罪行为。当然,监督决不是束缚经济活动的手脚,更不是把经济管死,而是要保证和维护市场经济规范化地正常运行,保证和维护市场经济下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保证和维护整个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市场价格的调控监督管理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组成部分。价格牵动着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价格失控,市场混乱,最终要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发展市场经济,按经济规律办事,价格必须放开,但放开不等于不管,随行就市不等于随意涨价。在日常经济生活中,市场价格不能管死,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了维护市场秩序,保证人民生活,对市场价格,既需要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又需要政府管理部门的强有力的依法行政监督,这也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