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2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关于电视剧创作的三个问题
孙家正
“飞天奖”作为由广播电影电视部主办的全国电视剧的“政府奖”,已评选了14届。它在体现正确导向、表彰优秀作品、推动我国电视剧创作的繁荣方面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飞天奖”的历程,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对于电视剧创作的现状,估价上应持两点论。一是应充分肯定,我国电视剧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优秀电视剧无论在思想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电视剧生产的现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差距甚大,特别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精品偏少仍然是个突出的问题。我们应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精益求精的艺术创造精神,去夺取我国电视剧艺术创作的更大丰收。
一、关于创作思想
创作思想方面的问题,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又是一个需要紧随时代的前进不断更新和丰富其内涵的常谈常新的重要课题。当前,我认为有两点需要特别提出来加以强调——
一是正确理解“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什么是主旋律?主旋律原指多声部音乐中起主导作用的曲调,其它声部只起到润色,丰富烘托、补充的作用。文艺创作中,借用“主旋律”这一概念,就是鼓励艺术家努力表现反映社会进步主潮的时代精神。主旋律不是凭空提出的一个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从当今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实践,概括出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思想和精神”。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对此作了深刻阐明,他认为在当代中国需要“大力倡导”四种“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应当说,这四种“思想和精神”,正是我们所处的伟大变革时代的时代精神。
这四种“思想和精神”一旦被作家艺术家自觉接受和真正把握,就必然会顺理成章地成为他们从事文艺创作的指导思想和内在的强大驱动力。有了这种指导思想和内在动力,他们就能游刃有余地驾驭各种题材,就能从各种题材中开掘出具有一定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艺主题。就拿本届“飞天奖”的获奖作品来说,不论是直接描写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生活题材的《大潮汐》、《情满珠江》,还是艺术地再现我军光辉历史的《豫东之战》、《潮起潮落》,抑或是表现当代普通人精神风貌的《一个医生的故事》、《灯人》,以及为中国现代化报业巨子立传的《戈公振》和为当代中国农民谱写变革“心史”的《神禾塬》、《颖河故事》等,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都从不同的侧面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因此,弘扬主旋律的问题,究其本质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的全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运用正确的历史观和美学观去反映历史和现实。强调弘扬主旋律,完全符合文艺创作自身的规律,符合唯物论的反映论和文艺的现实主义精神。强调弘扬主旋律,就是鼓励作家艺术家从丰富多样的题材选择中,施展审美创造的天才。弘扬主旋律,不是限制了题材,而是开拓了题材,并赋予题材以作家艺术家的理想之光;不是限制了创作自由,而是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在先进的历史观、美学观导引下创作自由的更广阔的天空;不是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性,而是给作品的艺术性提供了更坚实的现实的土壤和基础。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倡导弘扬主旋律完全与作家艺术家选择题材无关。恰恰相反,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广度和深度上,题材的选择在电视剧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明的作者总是注重并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去发现和选择最有典型意义、最适合自己创作风格和表现能力的题材。而且,毋庸讳言,倡导弘扬主旋律,确实是针对文艺创作在一个时期里题材选择上的某种倾斜现象提出来的。为什么要重视表现现实生活的重大题材和先进人物?正是因为在这些事件和人物身上较集中体现着时代精神,真实反映了我们社会前进的主潮。为了更有力地推动历史前进,为了更有效地振奋民族精神,我们需要突出重点地扶持和倡导作家艺术家创作“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有艺术魅力的精神产品”。这是无疑的。但我们同时又决非题材决定论者。中外文艺史的无数事实反复证明:即使是重大的题材,在平庸的作家艺术家那里,可能写得概念化、公式化,缺乏艺术魅力,结果是如茅盾先生所言的“作家糟踏了题材”;反过来,即使是很小的题材,在高明的作家艺术家那里,却完全可能开掘出具有深远意义的大主题来。题材并不能决定一切;起着决定意义的,是作家艺术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及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独特的艺术功力。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在总体把握上,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在创作的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此来指导整个电视剧的创作促进全面繁荣;二是在整个创作的题材规划上,应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以便在总量上、结构上和比例上突出一批更富于鲜明时代精神的重点题材;同时要力戒题材的单一化、雷同化,坚持题材选择的丰富性和多样化;三是既要防止对主旋律作狭隘的理解,即仅仅把直接表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生活某些重大题材当成主旋律而排斥其它一切题材,从而限制了创作思维和视野的开拓,又要防止对主旋律进行泛化的解释,从而导致抹杀了主旋律对题材选择的要求;四是愈重大的现实的题材,就愈应讲究艺术魅力;五是要十分重视多样化问题。没有多样化就没有文艺的全面繁荣。即便是主旋律创作自身,也应当并完全可以做到不仅在题材,而且在风格、样式上都多样化,以实现真正的百花齐放。
正确理解了主旋律问题,也就比较容易理解和领会江泽民同志“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号召了。
首先,这是时代的需要、人民的期望。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充满希望的朝气蓬勃的伟大变革时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全国人民在党领导下为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展开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军。这是一场关系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中华民族的复兴运动。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复杂情况和问题也可谓前所未有。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正满怀信心地负重前进。文艺的时代使命,理所当然地应当鼓舞人心,成为照耀人们前进的灯火。作家们经常爱说“人心”这个词,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国的人心所向呢?也就是说当今人民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我们的人民热切盼望着并正努力创造着一种新的生活,我把这些概括为“三盼”:一盼过富裕的生活,二盼过安定的生活,三盼过文明的生活。这“三盼”便是“民心”。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共产党人的政治就是与“民心”一致。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中国民心的选择。“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实质上是作家艺术家自觉顺应“民心”的必然结果。
其次,这也是正确处理好审美创造与文化消费之间辩证发展的关系的需要。众所周知,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中,从来存在着文明与愚昧、进步与落后的斗争;观众的鉴赏心理结构中,从来就划分为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两大部分。任何审美创造无视文化消费即接受者的鉴赏需求,是不足取的贵族老爷式态度。我们主张审美创造应适应接受者的鉴赏需求;但这种适应,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是为了提高去适应,适应的目的在于提高。这种适应,就是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当然,必须指出,我们指的“优秀的作品”,是广义的而非狭义的。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历史的,是现实的还是科幻的,各种题材,各种风格,各种艺术样式,只要能够体现出江泽民同志倡导的那“四种思想和精神”,只要能给人以教育和启发,给人以积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审美愉悦享受,都应在“优秀的作品”中占一席位置,都会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
二是关于深入生活。上面谈及的大都属于创作思想问题,但丝毫不意味着,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就一定能产生优秀的作品。电视剧作为文艺的一个门类,它不是思想和观念的产物,而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生活是文艺唯一的源泉。统观电视剧创作的现状,成功与失败、精彩与平庸,很大程度上与创作者深入生活的状况有关。邓小平同志告诫我们,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作家艺术家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人心,才能感受到汹涌澎湃的社会主潮,才能感受到生动具体而不是抽象概念的时代精神,才能触摸到许许多多活生生的心灵,才能捕捉到许许多多欲弃不能的创作素材,才有可能创作出洋溢时代精神,震撼人心的艺术佳作。
二、关于艺术追求
中国的电视剧艺术虽然还很年轻,但在其不长的发展历史中,已经形成一门独立的艺术,有着自身的美学体系。可惜的是,迄今为止,我们尚无一部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和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视剧美学》。这种创作繁荣与理论研究的滞后形成的畸形,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是不利于我国电视剧艺术不断攀登新的美学高峰的。但任何一门艺术,都贵在创新。我们必须把电视剧创作的艺术追求,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加以认真研究。在这里,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第一,要善于学习和吸收人类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精华,注入到电视剧审美创造的全过程中去,逐步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是电视大国,电视剧的产量在世界上也处于前列。中国文化传统的悠久,民族特色之鲜明也是举世公认的。我们应该在电视剧领域努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气派。真正做到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中国味,这在世界电视剧领域才能占据我们应有的地位。这里所说的“中国特色”是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它非但不排斥外来文化,而且要吸收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精华。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努力创造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色的完美的中国电视剧艺术。强调民族特色时,当然不能抱残守缺,食古不化。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特别要警惕和防止食洋不化的盲目性和生搬硬套,因为那样实质上也是另一种表现形式的思想僵化——被“洋镣铐”所禁锢而失去自我。
第二,要善于学习和吸收各种艺术形式营养,注入到电视剧审美创造的全过程中去,逐步形成鲜明的“电视剧特色”。电视剧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它已经形成了自身区别于其它姊妹艺术的独特的美学体系。中国电视剧在其发展历程中,曾吸收过话剧美学的营养、戏曲美学的营养、文学的营养和电影的营养。所有这些,在促进中国电视剧语言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和审美力度的强化上,都产生过积极的作用。但是,电视剧毕竟不是话剧、不是戏曲、不是文学、不是电影。它既非舞台演出的简单复制,也非银幕的简单缩小。它在视听语言、造型构图、表演规范、审美环境等诸方面,都有自身特殊的规律。本届获奖的长篇连续剧《情满珠江》和短篇电视剧《戈公振》,就都在吸收其它艺术形式的美学营养以形成鲜明的“电视剧特色”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三,要善于认清和充分发挥地方优势,逐步形成各地电视剧创作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忌雷同,忌重复。电视创作的每一群体与个体,其艺术生命都是有限的,而艺术创新之海无涯。因此,任何创作群体或个体,都应认清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使自己成为自身最擅长进行审美把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题材和风格样式的行家里手,而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浅尝辄止。从全国看,我们有30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民族,如果各地都能从艺术上举起自身鲜明的“地方特色”,那么,电视荧屏就会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
第四,鼓励艺术家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的风格,努力形成创作者自己独具魅力的“个性特色”。
文艺创作是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发挥文艺家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解决。至于文艺家的艺术风格,我们非但不应干预,还应该积极鼓励和提倡。三、关于科学管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电视剧创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涉及创作、制作、播出等各个环节,其社会影响也非其它艺术门类可以相比,必须加强科学管理。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名副其实的电视剧生产和消费大国。电视剧的年产量已达6000集,电视剧观众的日常拥有有量当以亿计。对于这样一门产量大、影响大的精神生产,放任自流是不堪设想的。更何况,我国电视剧的生产单位和从业人员也在不断增加。除了电视台系统外,还有电影厂系统、中央和国务院各部、委(局)系统、军队系统,组成了“四方面军”。无论哪一方面军,目标都一致,都是为了繁荣电视艺术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都应加强管理,协调配合,取长补短,形成综合优势,推动电视剧事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实行科学管理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里只能简要提出几点意见。
一是要强化宏观调控意识。物质生产需要强调宏观调控,精神生产同样需要强调宏观调控。全国拥有电视剧拍摄许可证的制作单位已超过100家,还有数量更大的一片一证的临时许可证下发给更多的单位。因此,我们要从每年的题材规划这一“龙头”抓起,从总量上、各种题材的比例上、各种风格样式的比例上,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以防止“题材撞车”,同时有效地扶持和加强长期以来成为弱项的少年儿童题材、少数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创作。在强化宏观调控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组织好重点题材的创作。
二是要促进电视剧生产力诸因素的“优化组合”。物质生产有一个资源配置和优化组合的问题,精神生产同样有一个资源配置和优化组合的问题。电视剧是一种集体创作。其生产力的诸因素除了资金、设备、题材之外,编、导、演、摄录、美、化、服、道等,都有一个如何实现优化组合、如何形成审美合力的课题。这就需要靠科学管理来加以协调,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的最佳配置。
三是要强调树立精品意识。管理成效是要靠创作实绩来检验的,管理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出人才、出精品。艺术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数量,但艺术归根结底不是以数量取胜而是以质量取胜的。特别是有鉴于大量平庸的电视剧冲淡乃至淹没了电视剧佳作的教训,电视剧创作尤其应当强化精品意识。
四是运用经济、文化、行政,以及法律的手段,强化文化市场的管理。打击文化市场上走私和贩黄活动,压缩电视台境外低劣电视剧片的播出量,特别是黄金时间要保证优秀国产电视剧的播出。各地要加强供片和播出管理,包括对海外片和有线电视台的管理。
(本文是作者在第14届“飞天奖”研讨会上的讲话,本报发表时有删节。)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他拥有一个商人世界
张韧
毕四海致力于商战题材的小说创作,继“亚圣子孙系列”《东方商人》第一部《风流少东》之后又推出了第二部《东方商人》,对当前文学切入商业题材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中国是一个史官、史书很盛的国家,史在经史子集四大文类中居然名列第二。然而中国文学历史上商人生活,尤其是众所称道的中国商人形象,究竟有多少?特别是与西洋文学史上巴尔扎克、左拉以及像《钱商》、《华丽家族》这一类商人小说相比较,鲜乏商人文学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它需要今天的写家来探掘与弥补,而且回思中国商人历史,对于认识现代经济乃至中国历史也是极有意义的。
《东方商人》沉甸甸的分量,在于它的历史感、文化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尤其第二部,作者下海一年带着对商界的深刻体验,以今日反思昨天、从现实与历史相汇合的制高点来着墨,它与第一部相比自有另一番意味。如从成功的塑造人物看,当属瑞蚨祥大东家、东亚巨商孟洛川的形象。这是一个由封建社会走向现代民族民主革命、由传统而现代的历史蜕变期的中国商人。孟洛川形象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主要在于三个多层次的审视与把握。第一个多层次的特点是,它将孟洛川投放在那特定历史期的中国社会各阶级与多层次的人物群落之中,上至恢复帝制与皇帝梦破灭的袁世凯及其门徒段祺瑞、徐世昌等最高统治者,下连普通商人、市民、地主与农民。孟洛川主张商务立国,理想“真正像个人一样,胆子大大的,腰杆直直的,口气粗粗的”,但是作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而畸生的商人,他软弱的依附性以至屈服性及陈腐传统观念又是根深蒂固的。他不满袁世凯及官吏们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挤压,但他又以“资助”为名将金银珍宝塞到大总统腰包里,买得一个鉴评金银的公估局长而沾沾自喜。当日本与其它列强的“五国棉纺公司”联手扼向他与张行之实业的喉咙时,依附心理使他向最高统治者乞求保护。当民众抵制日货帮助他们度过“灭顶之灾”的时候,孟洛川终于懂得了“民心天意,乃我们与日本决雌雄的资本”,懂得了国家要独立、办实业的要自立自重,民族工商业才会有前途。
第二个多层次把握的特点是,小说将中国的孟洛川与日本的太野一郎同是作为商人,在商场竞争中表现他们各自不同的心态、胆魄与文化气质。孟洛川与太野经营上很精明,然而在经营观念、胸襟胆略上,赚大钱是为了存钱庄购土地还是扩张实业与市场,他们之间又有霄壤之别。说到底,孟洛川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产儿,没有日本明治维新的现代文明的熏陶,他是一个背负封建思想与孔孟先祖传统的沉重包袱,因而他既开明又守旧,既勇于进取大有作为,又脆弱依附、踽踽却步。
第三个特点是对人格心理的多重多层的把握。作者将孟洛川心灵比作装着商业、政治、家庭及情欲的多层“楼房”,它颇有哲理意味而又形象。为了多赚钱,他采用西方经营方式,废除了严苛的二十一条“铺规”,东家与伙计之间有一个平等相处、同舟共济的关系。但在家庭他又实行严格等级制,甚至为了惩治“不轨”的心爱女儿,不惜把她关入无光的地牢。作为巨商他声色犬马、纵欲贪婪,但他与丑女家男又从冷淡无情而升华为事业家庭相敬相爱的情侣。的确,孟洛川是一个新与旧、中与外、强大与脆弱、传统与现代、道德与邪恶相交杂的混合体,从多层次展示中,一个不是平面而是立体的中国巨商形象矗立起来了。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电业职工文学作品大奖赛揭晓
“全国电业职工文学作品大奖赛”近日揭晓,共评出优秀组织奖12个单位,优秀作品专著奖10人,另有100名作者获一、二、三等奖。获奖作品有小说、诗歌、散文等品种,大奖赛是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西北电力集团公司等主办的。(亚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