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5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国际)
专栏:

  增进友谊促进合作
李鹏总理访问韩国圆满成功
10月31日,李鹏总理在韩国总统金泳三举行的欢迎宴会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摄
11月3日,李鹏总理在韩国蔚山参观现代重工造船企业。
新华社记者 刘建国摄
11月1日,李鹏总理在汉城出席韩国工商界为他举行的招待会。
新华社记者 刘建国摄
11月4日,李鹏总理在韩国济州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记者提问。
新华社记者 刘建生摄


第6版(国际)
专栏:

  美国副总统会见李岚清
李岚清会见美政府三部长
本报华盛顿11月3日电记者刘爱成报道:美国副总统戈尔今天会见了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双方在友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了一个小时的交谈。
戈尔表示,美国希望同一个强大、繁荣、开放的中国发展建设性关系。他对两国近来所进行的高层互访表示满意。他强调,美中两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应加强合作。在谈到贸易问题时,戈尔表示,美国支持中国早日恢复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并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他希望中方接受华盛顿提出的关于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讨论贸易自由化问题的建议。
李岚清说,中国已经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贸易协议上签了字,在复关问题上不应有什么障碍。他表示,作为长远目标,中国赞成贸易自由化,但目前中国还不是关贸总协定的成员,因此,只有在复关以后才能充分讨论贸易自由化的问题。李岚清强调,贸易自由化应考虑各国不同的发展水平,强求一致是行不通的。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是分步骤进行的,中国还需要一段过渡的时间。
双方在会谈中还就共同关心的环境保护和教育等问题交换了意见,并表示愿意在这些领域加强合作。
又讯 李岚清副总理3日分别会见了美国商务部长布朗、财政部长本特森和贸易谈判代表坎特,就中美经贸合作和中国复关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李岚清在会见商务部长布朗时通报了今年头3个季度中美贸易情况。他说,今年1至9月份中国从美国的进口比去年同期增长40%以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增长20%以上。他指出,中美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两国经贸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友好协商的方法来解决。李岚清还就中国复关以及成为新的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准入等问题表明了中国的一贯立场。布朗表示,美国支持中国复关以及参加世界贸易组织,并愿意看到中国尽早实现这一目标。他再次肯定了中国在保护知识产权立法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同时对中国加强执法的力度表示赞赏。他强调,美国政府愿意同中国进行密切和有效的合作。
在会见美国财长本特森时,李岚清说,排除中美贸易关系中的障碍不仅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合作及世界和平与稳定。他指出,对华最惠国待遇问题的解决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扫除了一个障碍,意义非常深远。在谈到中国复关问题时,本特森说,从现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具有最令人兴奋的发展前景,美国期待着中国成为新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李岚清与坎特会见时重点讨论了中国的复关问题。坎特指出,中国复关是个经济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李岚清强调,复关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中国和关贸总协定是互相需要的,中美复关谈判应该建立在一个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美方不应该提出过分的要求。他对中美复关谈判的结果表示乐观。


第6版(国际)
专栏:

  李岚清在华盛顿演讲
强调中美加强经贸合作符合两国根本利益
本报华盛顿11月3日电记者刘爱成报道:正在这里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今天上午应邀出席了由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美国商会和中国贸促会联合举办的“中国基础建设讨论会”,并用英文在会上发表演讲。
李岚清副总理首先介绍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贸易发展情况。他说,“今年中国又采取了一系列决定性的改革步骤,财政、税收、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体制改革都按预定方案顺利推出,并对经济快速增长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宏观调控”。他指出,市场机制已在中国经济运行中占主导地位。李岚清说,中国的外贸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努力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合法席位,我们在经贸领域采取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使中国国内的经济、贸易、投资环境、知识产权保护体制等都更加符合国际惯例,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确立,日益完善。他说,中国参与关贸总协定并成为即将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成员国,这符合中国以及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利益。
李岚清说,中美经贸关系发展十分迅速。美国是中国的第3大贸易伙伴,从1992年开始,中国也跃居美国的第7大贸易伙伴。中美两国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美国雄厚的资金和技术优势需要广阔的市场。目前,美国在华投资位居各国前列,许多美国大企业更是立足中国,面向整个亚太市场乃至整个国际市场。他指出,中美经贸关系有益彼此,至关重要。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大于分歧,应当超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不同,看清彼此广泛的而重要的利益。中美两国如能从战略意义上加强双方的经贸合作,将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李岚清最后说,我们愿与美国工商界的朋友们加强合作,抓住机遇,共同开拓中美经贸合作的广阔前景,并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来自美国各地250多家工商企业的代表出席了研讨会。


第6版(国际)
专栏:专访

  加拿大重视对华贸易
本报记者邹德浩
日前,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麦克莱伦和外交部负责亚太事务的国务部长陈卓愉分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麦克莱伦部长表示,克雷蒂安总理于11月5日率领一个近400人的大型代表团访问中国,这说明加拿大高度重视发展同中国的贸易,中加两国之间的合作大有可为。
近年来,中加高层往来不断,去年在西雅图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江泽民主席和克雷蒂安总理的会晤,使中加关系进入新阶段。此外,加拿大亚太事务部长、国际贸易部长、农业部长、外交部长和总督先后访问中国,中国的朱镕基副总理、邹家华副总理也访问了加拿大,这些互访促进了两国的友好关系和经贸合作。
这次克雷蒂安总理将亲自带领8个省长和300多位著名企业家前往中国访问,无论从阵容还是从务实程度上看,都是前所未有的。
中加两国经济的互补性很强。加拿大资源丰富,在能源、电信、农业、交通、环境保护等方面有一定优势,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麦克莱伦部长向记者谈起这次访问时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加拿大所以要组织规模如此空前的大型代表团前往中国访问,说明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重视,希望推动加中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
麦克莱伦部长还提到,加拿大最有影响的4大机构参与了克雷蒂安总理访华的筹备工作,它们是加中贸易理事会、加拿大总商会、加拿大制造商协会和加拿大出口商协会。除此之外,各省的省长也对中国的市场很感兴趣,愿意与中国的各省市和中小型企业加强投资与商务合作。
麦克莱伦部长说,在克雷蒂安总理访华时,加拿大非常希望与中国在贸易、投资、能源开发、和平利用核能、水电、商品零售、铁路、建筑等方面达成一些协议,或签署一些合同。他还希望在与中国部长们会面时,每次能有10至15名加拿大的企业家与中方对口会谈,以便让他们更直接地向中方介绍具体合作的项目。
负责亚太事务的国务部长陈卓愉也向记者表示,加拿大把克雷蒂安总理的亚洲之行视为“加拿大国家队”向亚洲、向中国市场进军的一次重大战略行动,加方的着眼点是与中方建立起桥梁关系,促进两国民间企业的接触,为两国经济在21世纪的大发展打好基础。
中加两国人民有着传统的友谊。中加两国之间的贸易近几年发展很快,去年已达到46亿加元的水平,中国已成为加拿大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人们相信,通过克雷蒂安总理的访华,世界上两个地域辽阔的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将进一步得到发展。(本报渥太华电)


第6版(国际)
专栏:

  金正日在《劳动新闻》撰文
批评西方借口“人权”干涉内政
本报平壤11月4日电记者周必忠报道: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今天发表了金正日同志的长篇论文,批评某些西方国家以“维护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
论文说,现在,某些西方国家粗暴地干涉别国内政,侵犯别国人民的主权,并企图在“维护人权”的借口下,试图使其行为合法化。
文章指出,离开国家和民族的主权,谈不上人权。对于遭受外来势力支配的国家人民来说,人权绝对不可能得到保障。人权,就是人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应该享有的权利。朝鲜绝不容许帝国主义者随便侵犯朝鲜国家和民族的主权,一定要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的主权。


第6版(国际)
专栏:

  赫德希望改善对华关系
表示英希望体面离开香港
新华社伦敦11月3日电(记者施鲁佳)英国外交大臣赫德2日在此间表示,英国希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赫德在英中中心举行的一次讨论会上说,中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中国的活力和进取心给每一个外国访问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正在蓬勃发展,人们长期以来所谈论的一个潜在的庞大市场已经出现,这对英国来说是一个机会。
他说,一个稳定和繁荣的中国“符合我们大家的利益”,也符合香港的利益。
他说,过去两年中,由于英中在香港问题上的政治分歧,两国关系变冷了。他认为,没有必要使这种状况再持续下去。他表示希望加强同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赫德在讲话中为英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做法辩解说,英国不想在香港谋取私利,也不想利用香港给中国制造麻烦。他声称,英国希望“体面地和有尊严地”离开香港。


第6版(国际)
专栏:

  俄副总理绍欣将辞职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4日电(记者谢荣)俄罗斯政府副总理兼经济部长绍欣4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宣布,他将辞去政府副总理和经济部长的职务。
绍欣在解释他将提出辞呈的原因时说,总统今天在任命潘斯科夫为政府财政部长的问题上没有同他这个主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协商。
俄国家调查委员会于11月2日公布了关于上月11日卢布对美元汇率暴跌事件的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卢布汇率暴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协调一致的行动,未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出现危机局势。报告点名批评政府经济部、财政部等部门及其领导人应对此事件负责。此间评论界认为绍欣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表示将要辞职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