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经济效益论坛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无锡的实践
洪锦炘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无锡市经济的重要支柱。这些年来,尽管其他经济成份增长速度较快,但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我们丝毫没有忽视。无锡现有国有工业企业482家,1993年总产值为176亿元,实现利税为10.4亿元,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113家,总产值136亿元,利税8.5亿元,其企业数仅占全市工业企业数2%,而它有20万职工,拥有较为先进的技术、管理、装备、产品和人才,是无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推进无锡市工业经济国际化、集团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一件带有全局意义的大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抓紧抓好这件事关全局的大事。
    加快转换机制是国有企业的根本出路
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部分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因此,要从深化改革入手,解决这个难题。无锡市的国有企业经过十来年的改革和发展,为走上市场经济轨道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要着力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努力进行企业制度的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企业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全市已选择37家条件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其中,推出一批企业成为法人合股或中外合资的有限责任公司,选择一批企业组成定向募集或社会募集的股份有限公司,争取一批企业成为股票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工厂制”转向“公司制”不是简单的更换名称,而是要着重于转换机制,从法人产权制度、领导体制、经营责任等方面规范企业行为,推动企业建立以市场营销为中心,按市场规则运行的经营机制。面上的国有企业要着力于深化内部改革,特别是在改革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内部机构设置上下功夫,增加企业内在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好基础。
机制转换得快,转换得好,就会给国有大中型企业带来勃勃生机。这一点已在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裂变”式的大发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公司走出了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之路,他们狠抓了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企业经营观念的转变,提出“企业生产的不仅是产品,更主要的是信誉和质量”;二是市场营销观念的转变,提出“工厂一线在市场,只有市场活,才有工厂活”;三是企业自身素质的转变,在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和实行“大办公室”制度的基础上,又在股份制改组上取得较大突破,使其发展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改革的深化带来了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该公司1993年销售收入达5.3亿元,利润7200万元。今年盈利将超过1亿元。无锡市正在组织国有企业认真学习“小天鹅”的经验,加快机制转换,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壮大国有企业的重要战略
以外向带动战略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战略,“三外齐抓”,“三外齐上”,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实施这项战略中,我们十分重视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国际市场。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效地发挥了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势,加速了国际化进程,这的确是加快国有企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无锡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都跟外国公司、商社、财团有各种类型的合作关系:有引进外资嫁接为中外合资企业的,有与外商合资另办新厂的,有形成出口商品重要基地的,有到境外办生产实体和贸易商业的。可以说,国有大中型企业对外开放度已大大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几年来,无锡国有大中型企业利用外资的项目共293个,合同外资6.35亿美元,这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三个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快了技术改造,提高了装备和产品的水平。合资嫁接,为企业筹资改造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捷径,使一批企业迅速从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后劲不足的状况中解脱出来,成为较为现代化的企业。二是加快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兴办的三资企业,一般来讲,都较快地形成适应市场的营销机制、自负盈亏的风险机制。三是加快了市场的开拓和资产的提高。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嫁接后,一般都拥有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而且可以自营出口,直接走上国际市场,从而使信息变灵,销售变活,市场变宽,大大促进了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高了经济效益。
总结许多国有企业通过发展开放型经济带来发展的经验,使我们在发展思路上更加认识到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将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加快利用外资的步伐,同时不断扩大产品出口,使国有企业在资金、市场、技术等方面加快走向国际化。要更注重质的提高,即在选择合作伙伴上更突出一个“大”字,鼓励他们与国际上有名望的大跨国公司、大财团合资合作;在引进技术上更突出一个“高”字,通过引进高、精、尖技术,提高大中型企业的竞争能力,在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上更突出一个“名”字,多引进国际名牌使其落地生根,我们的名牌产品也可推出去进行国际合作,形成更大优势;在产品的销售市场上更突出一个“广”字,追求多元化的销售市场。通过这一重要战略,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上效益、创后劲。
    调整结构是国有企业形成新优势的关键
无锡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技术、管理、人才等明显的优势,在过去几年中,按照市场导向,比较自觉地进行了产业、产品和组织结构的调整,在各行业都已形成一些拳头产品和优势企业。实践表明,凡是结构调整得快的,企业就比较主动地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相反,目前一些困难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属于一般性的中低档次的产品结构、劳动密集型的技术结构或小而全的企业组织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优胜劣汰的规律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加快调整工业结构,形成工业新优势,已成为无锡国有企业能否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中迅速前进的关键一着。
针对无锡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存在的不适应的状况,我们进行结构大调整的总思路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从四个方面实施战略性的转变。一是坚决收缩或转换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企业,加快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特色冶金产品、高附加值纺织产品等。至于那些用人多、劳动生产率低、水平一般的企业和产品,越来越不适应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竞争,一定要坚决而稳妥地逐步收缩或转移,这是调整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早调早主动。二是实施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优势企业形成大的集团,优势产品形成大拳头,加快向“效益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市场国际化,管理现代化”转变。从今年年初起,无锡开始积极培育和组建16个在3—4年内形成10亿元销售和1亿元利润以上的集团军,并把这一着棋作为形成国有企业新优势的关键举措。从7个多月来的实践看,这16个集团军已初步显现了它们的活力、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可以说,已经和正在成为“规模经营的示范者,改革创新的开拓者,工业经济的领头雁,无锡地区经济的主力军。”截至7月底,这16家集团销售完成39亿元,占市区10个行业销售总额的34.1%,实现利润3亿元,占市区10个行业利润的61%。其销售额和利润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8%、51%。同时,对弱小、亏损、无望的企业,采取坚决措施,或兼并,或租赁拍卖,或“国有民营”。只要培养和增大一批强大的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无锡国有企业的地位就不会削弱。三是全面走向国际市场,加快向外向型经济转变,紧紧抓住外贸体制改革的有利时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奋力开拓国际市场,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尽量自营出口,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四是打破地区、行业、产业界限,按市场规律配置、优化生产要素,加快向经营多元化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产品单一是没有出路的。所有企业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开发和开展市场需要的多门类产品,还可大力发展三产,做到品种多元化、市场多元化、经营多元化,以提高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应变能力。总之,结构大调整的目标是尽快使无锡国有企业向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方面发展,提高产品结构效益、规模效益和经营效益,这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关键任务。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方面,我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公有制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相容的。搞好国有企业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完全可能的。要看到众多有利条件和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难度,必须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国有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搞好国有企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作为无锡国民经济支柱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一定能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对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不失时机推行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万学远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论断,清楚地指明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同时也为下一步深化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内容的农村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今天,认真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思想,结合这几年浙江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我们深深感到,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条件具备的农村,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已成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业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迈进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中一项值得重视研究的课题。
浙江省粮田适度规模经营起步比较早。早在1982年,沿海平原地区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家庭工副业和个体工商户迅猛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一部分农村出现了有些农户有田无人种、有些农户有人缺田种的新情况。为了提高种粮效益,一部分种田能手开始从规模经营、规模效益上找出路。商品经济最为发达的浙南温州地区,首开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先例。这一年,温州市400个种田能手,从工副业户手里转包8000亩粮田,开始了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初次实践。浙东集体经济发达的宁绍地区,一部分农村也相继采取“以工补农”的政策措施,鼓励种田能手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
基层群众的成功实践,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7年,省里选择了少数村,作为适度规模经营的试点,并拨出专项经费和物资予以扶持。1988年省政府正式下文肯定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提出了“坚持条件,积极引导,规模适度,形式多样”的指导方针,并作出了八个方面的政策规定。从此,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的步子进一步加快。到今年上半年,全省经营耕地1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包括其他形式的规模经营实体)已有5万多户,经营耕地总面积120万亩,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5%。
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在浙江得以率先发展,这是浙江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是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对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客观要求。浙江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特别是二三产业迅速兴起,拓宽了劳动力就业门路,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的比例越来越高,许多农户已不再以种田为唯一的谋生手段。全省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已占了41.15%,其中温州市已达75%。据统计,仅1992、1993两年就净转移出劳动力287.4万个。目前劳动力大量转移的势头仍然有增无减。
其次,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粮田规模经营,需要强有力的财力支持。这几年,浙江省许多地区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很快,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不少乡镇、村已拥有了较强的以工补农的经济实力,这为支持和武装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以绍兴县为例,1991年至1993年,全县县、镇(乡)、村三级共投入补农资金1.38亿元,其中村级投入占66%,镇级占24%。今年这个县各镇(乡)安排的补农资金又比去年增加了21.8%。
第三,农民就业、致富门路增多,非农收入稳定,越来越多的农民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这是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群众基础。1993年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46元,比上年增加387元,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53.8%,占年增加额的79%。由于非农收入高而且稳,种粮比较效益又低,在经济发达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已无心也无力种粮,要求退包或转包土地的愿望增强。据宁波市去冬调查,全市农村退包土地的农户有21736户,退包粮田67056亩,相当于全市承包农户和承包面积的20%。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符合群众的愿望,是顺民意、得人心的事。
第四,各级政府的主动引导,为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粮田适度规模经营一开始,各级党委和政府就进行及时引导,并且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条件基本成熟的乡镇、村,因势利导,认真试点,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增加农业投入,有力地调动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为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工作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
第五,稳定粮食生产的现实需要,为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直接的推动力。近一二年,浙江的粮食种植面积减少较多,1993年比1992年减少了319.74千公顷,复种指数降低,导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1993年全省粮食总产比1990年减少150万吨,人均占有粮食比1990年减少40公斤。去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各级政府为稳定粮食生产,采取了种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可谓用尽了“十八般武艺”。这些措施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既可以提高种粮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又可以提高粮食商品率,成了各地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的直接动力。
总之,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是广大农民在农村改革实践中的一种创造。从浙江近几年的实践来看,适时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工作中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措施,代表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因为只有发展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容纳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适用的技术装备,促进粮食生产高产优质高效,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粮食产出率。只有发展规模经营,才能使商品粮生产,从千家万户小农式生产方式的基础上,逐步转移到建立在现代农业的基础之上。实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质,是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通过土地使用权的流动,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这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和提高,是家庭联产承包的延伸和发展,也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又一深化。
当然,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的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涉及到生产关系在新的生产力基础上的调整,步子不能过急、过快。按照小平同志的思想,从浙江这几年的经验来看,我们在工作指导上一定要努力把握好以下几条:
第一,既要坚持条件,又要创造条件。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坚持一定条件。从各地实践看,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上去,而且就业和收入都比较稳定;种粮已成了相当一部分农户的兼业和副业,不少农户希望把自己承包的土地转让出去;一些有经验的种粮能手,愿意承包土地搞适度规模经营;乡村已初步形成了社会化服务网络,基本上能够满足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需要,尤其是在机耕、良种、化肥、仓储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化服务能力。如果没有这些条件,搞规模经营是不合适的。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又不能消极地等待条件成熟,还要积极地去创造条件。创造条件,说到底就是要为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更有利的服务,这也是政府的职责。具体说,一是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帮助种粮大户逐步实现土地连片集中。二是进一步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努力为种粮大户提供较为周到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三是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为种粮大户提供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生产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四是通过制订倾斜政策,实现生产要素向种粮大户流动,帮助种粮大户提高种粮收益。五是加强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农业学校、研究机构、培训中心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对种田能手进行培训,造就一批与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一如既往地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要帮助薄弱村尽快改变面貌,有序地组织农民转向二三产业,为在更大范围内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条件。
第二,既要态度积极,又要工作细致。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行,赋予农业发展以根本的动力,从而使农村生产力有了第一个飞跃。然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现代化的规模经营。这项工作做好了,将使农村生产力在第一个飞跃基础上实现新的飞跃。作为各级领导,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满腔热情地加以支持和引导。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势必会影响到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既涉及到利益调整,又涉及到人们的心态平衡,会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宁可把问题考虑得更多一些,努力把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工作中,要注意防止片面性,不要给农民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要变了,把适度规模经营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立起来;要切忌急躁,防止“刮风”,千万不能不顾实际条件,盲目下指标、搞攀比,只追求发展数量,不重视发展质量。我们要把态度积极和工作细致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健康有序地发展。
第三,既要尊重群众意愿,又要积极进行引导。尊重群众,引导群众,是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在推行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尊重群众意愿,必须维护群众利益,当前尤其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动摇,要在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推行适度规模经营,以保持党的农村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条件还不成熟的地方,不能违背群众意愿,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搞行政命令,硬性推广。否则,必然会损害群众利益。但作为领导,必须走在群众的前面,把尊重群众意愿与对群众进行积极引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民对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有了多年实践,适度规模经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果我们各级领导不去认真研究,不去积极引导,我们的认识就会落后于实际,我们的工作就会落后于群众。所谓积极引导,就是要宣传适度规模经营的优越性,使农民群众都能认识适度规模经营,自觉自愿地参与实践。特别是要向农民讲清楚“稳制、活田”,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的道理,让农民放心。要注意运用典型引导。尤其要注意总结土地流转方面的经验,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实现形式,以及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等。通过总结推广,充分发挥典型的“引路”作用。还要加强工作指导,在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工作中,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强具体指导,特别是对一些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要认真试点、精心组织、加强领导。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大胆探索和实践农村的第二步改革,省委、省政府已经决定把发展粮田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有领导、有组织、有步骤地在全省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先确定沿海26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市县作为重点推进地区。目前,这些地区已确定重点推进乡镇211个、村619个,今冬明春先进行试点村427个。我们要求重点乡、村在坚持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土地调整,使经营大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与此相配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扶持种粮大户的政策措施,从资金、生产条件以及服务设施等方面给予倾斜,使之逐步建立起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机制。预计今冬明春全省可新增经营10亩以上粮田的大户2万多户,新增规模经营面积40万亩,到明年上半年,全省10亩以上粮田的规模经营户将达到7.8万户,面积近160万亩。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广大农民的实践创造,粮田适度规模经营必然能取得积极的成果,小平同志勾画的农村第二次飞跃的“蓝图”一定会成为现实,整个农村经济必将出现新的面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