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4日人民日报 第12版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以“不欺”作座右铭
杨建勋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而名垂青史,被世人推崇为高尚人格。但这脍炙人口的佳作引发于“不欺”二字却鲜为人知。
近读宋史,方知少壮致仕、历经宦海沉浮,主朝戍边数载的范仲淹,于花甲之年抱多病之躯做了邓州知州。邓州有位新科状元贾黯回乡省亲,慕名探望,求教为官之道。两人交谈投机,范仲淹便推心置腹地说:“为官就要忧国忧民,上不欺君,下不欺民,如果一心想爬上高位,不用欺诈手段是不行的。你是一位有志之士,我愿以‘不欺’二字,送你作座右铭。”说话间,正巧同科作官、同边御敌、同贬知州的滕子京派人送来重建的岳阳楼图案,请他作重建记文,这更使范仲淹感慨万千……时隔几日,范仲淹便构思写成了借景抒怀、名垂千古的《岳阳楼记》。
官相对民而言,无民亦无官。对如何作官,平民百姓很少想。作官的人,无疑要思虑再三。当官的怎么想,老百姓不知道;当官的怎么做,臣民却心明如镜。范老先生在中央干过,在基层也干过,也算是几上几下,对为官之道应该说认识深刻。他认为“不欺”乃为作官之准则,也就是不用虚假言行掩盖事实真相而蒙上,不用无理手段侵犯压迫而欺下。这与今日倡导报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把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一致起来等观点如出一辙。如此看来,历史总有相似之处。
令人遗憾的是,范老先生讲的大道理虽然感人至深,但并没有指出防止善“欺”之人混入官场而误国的防范措施,也没有明确鉴别“欺”与“不欺”的界定标准。设身处地一想,可能范知州也有苦衷。
八百多年后的今天,人类社会科学昌明,防“欺”的硬件建设也达到了一定的层次:“测谎机”可对委以重任之人测试一番,据说还挺神。因此有人主张可少进几台生产设备,当务之急是进口若干台“测谎机”,不仅对上岗前的“准官人”可测,也可对产品广告以测。既有防止欺上瞒下、心术不正之徒为官之功,也有杜绝以假充真、以劣充优之物充市之效。我想,那玩艺儿对初入官道之人或能有点用处?但对修炼到明明说谎而面不改色心不跳的老油子多半也无可奈何。因而还是要对“测”而过关之人,再送他“不欺”作座右铭。


第12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雷乡”海阳大秧歌
刘水清
伴随着凉爽的秋风,以“地雷战”著称于世、聪明勤劳的海阳人民,又迎来了一个硕果累累、金色灿烂的丰收。这时,海阳人民没有忘记最能表达他们感情的粗犷奔放、引以自豪的海阳大秧歌。于是一个劲地舞啊,蹦啊,跳啊,海阳大秧歌就这样一憋气地舞进了高亢爽丽的沈阳城,并一举荣获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金玫瑰奖。
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海阳县志》记载有560多年的历史。她素以火爆热烈、情感充沛、风趣幽默的表演风格著称于世。在表演形式上,分大场子和小场子两种。大场子是群舞。锣鼓响起,万马奔腾,宛如大河滔滔,高山流水,三教九流,生旦净丑,一齐登场。场面异彩纷呈,情节扣人心弦,令观者驻足,客人忘归。忽闻锣鼓低鸣,急转直下,静如小桥流水,娴似处子弄筝,铮铮鏦鏦,低徊委婉。场子里或是八戒背媳妇,或为板桥倒骑驴;以及包公与陈世美对峙,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舞,等等,这便是小场子。往往一台秧歌下来,小场子大场子交叠辉映,有静有动,有急有缓,有情节,亦有故事。这情节决非平铺直叙,却是一波三折,颇似登高远眺,山外有山,楼外有楼,层峦叠嶂,美不胜收。
在第四届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秧歌)节中,这支颇具特色的地方秧歌队乍登台,便吹皱一池春水,技压群芳,引人注目。他们中有上至七十余岁的古稀老人,下至十七八岁黄发垂髫的小姑娘,常常是爷孙二人同台比舞,老的不嫌老,少的不嫌少,插科打诨,相映成趣。最值一提的是,这支队伍的总导演于信却是一位地道的庄稼汉,他把祖传技艺揉进了现代艺术的氛围,自演自导,独树一帜。为了排好这次大秧歌,于信把家里的农活都扔了。行前,媳妇悄悄对他说:“这次你一定要拿大的。”于信没有辜负71万海阳人的殷切期望,不愧为“雷乡”好汉。他的队伍一登台亮相,全场哗然,以精湛的演技,雄浑的阵容,激越的鼓乐,在26个参赛队里一路领先,一举夺魁。在这些实力雄厚的参赛队伍里有7个享誉国际舞台的外国代表队,其中包括久负盛名的俄罗斯民间舞蹈团和日本札幌民族舞团,还有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兴秧歌表演团,都是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面对好手云集,这些“初出茅庐”的庄稼汉临阵不乱,抡起强壮有力的臂膀,擂响震天撼地的大鼓,彩扇开了,倩影现了,绚丽流畅的舞姿,把友谊编织在这北国的历史名城,将鼓乐镶嵌在黑土地的上空。
几十年来,海阳大秧歌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和支持。由于一届一届领导的关怀和照顾,海阳大秧歌踏着高跷步步登高,在新形势下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活力,没有落伍掉队。曾多次被中央、省、市电视台、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和录像。总政歌舞团、解放军艺术学院近几年创作的获奖舞蹈作品《在希望的田野上》、《苦菜花》都汲取了海阳大秧歌的艺术精华。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蹈系(原教育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学府的讲坛。


第12版(副刊)
专栏:

  山河澄正气
一直
袁宏道在一则尺牍上说过:“湖水可以当药,青山可以健脾,逍遥林莽、欹枕岩壑,便不知省却多少参苓丸子矣。”安徒生亦有同感:“对我来说,旅行是使精神返老还童的秘方。”日本的著名俳句作家松尾芭蕉也说:“山静养性,水动慰情。”山水确实是个好东西,在和大自然无拘无束的亲近中,我们可以锻炼筋骨,开阔眼界,陶冶情操,充实胸襟。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大好的山河,热爱她,亲近她,可令人心旷神怡。青山秀水是一帖镇静剂,可以抚慰人们浮躁、骚动的心绪;雄关绝壁是一帖提神剂,可使我们的心智为之一振;飞流直下的瀑布是一帖立竿见影的泻药,可以将胸中的污气荡涤净尽;郁郁葱葱的森林是一帖灵验的消炎药,可以化解我们从尘世感染来的种种炎症;登高望远,可以矫治我们心灵的近视;坡陡路险,可以考验我们勇敢的品质;聆听那天地之万籁,可使我们习惯于叫卖声、讨价还价声的听觉焕然一新;浏览那天长日久的文物古迹,可让我们感受一种历史的深沉和浑厚;鸟瞰那一望无际的天地万物,可令我们领略一种自然的宽阔和大度。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熙熙攘攘的现代都市的人来说,回归自然不正是意味着身心的真正放假?
山水如药。正如林语堂所说:“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唐代诗人方干说得好:“山河澄正气,雪月助宏才。”(《赠许秀才》)我们伟大祖国的万里江山堪称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神奇药库。对于现代人常患的种种都市病来说,大自然也许是最好的一帖方剂。


第12版(副刊)
专栏:大地文学副刊

  鲁山秋色
郑峰
记得去年那个秋日,一踏进鲁山境界,就被一片神秘的氛围裹围了。虽然上山千折百回的山道两边尽是燃烧的枫叶和火炬树,可进入山的深处,却是别有洞天:高大翠绿的马尾松,墨绿墩实的灌木丛,蓬蓬簇簇如搅动滚滚浓烟的不知名的满山植物世界,泉水汩汩,穿行林间,缓缓拨响了大提琴的G弦,发出沉稳的咏叹;鸟儿清脆婉转的鸣叫,使葱郁静谧的森林荡漾着生机和活力;空气清醇得使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顿悟:会呼吸,真是人生一大快事!挥动双臂作一次深呼吸,精神为之一爽,不禁快活得大声说笑。鲁山,真是一个大气功状态,在这清气蒸腾的山林间,人的身心确实得到了一次修炼和净化,心有灵犀一点通!亲爱的万古常新的自然界啊,谢谢你!
鲁山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境内,主峰海拔1108米,是鲁中高峰,亦是鲁中奇秀之山。最令我惬意的是巅顶之上竟是我们广播电视的转播台,为这飞来之峰增添了不少光彩。登山极顶,放眼望去,林壑苍翠,神旷怡人。山脚下,就是闻名遐迩的泉河自然风景区。透过历史的尘烟,是唐代建筑颜文姜祠,齐鲁长城遗址。单是那文姜与孝妇的故事,就使淄博这块大地独钟灵秀。
如果说鲁山的神秘和历史,仅能从山巅左侧已经坍塌的石庙可略见一斑的话,就整个而言,它仍旧是一块未曾开垦的处女地,也许这正是它最奥妙、最有潜力的所在。自然的树木,自然的泉水,自然的山径,自然的风貌,一切都是自然天成,原原本本。
在这莽林之中,我生发奇想:真怕人类又在打它的主意,这里盖一座房,那里设一个景,来破坏这山野的灵气,把它变成又一处不伦不类的“旅游胜地”。因为,在我们这个人口稠密的国度里,几乎没留下多少天本自然的山水了。当然,那些构思精巧、布局得当的点缀,也许会是名山大川的冠上明珠。我想到美国保留严整的原始森林区,乘车穿行七天尚不见路头——那是怎样一种巨大财富啊。
融在这秋意渐浓的鲁山怀抱里,原始林野的风并不和暖但也不凌厉,莽林间腐叶厚覆的土地上,挡不住的鹅黄暗绿仍在浮光跃金似地涌动,整个山林间渗透着一派深秋特有的清肃的气息。也许喜爱春天姹紫嫣红的人们并不去观赏这秋色,但在我却是一种惊喜的收获——因为,这景致是自然界的一瞬,如电光石火,稍纵即逝了。
在这特定的环境中,过去的部分阅历一下子浮现了出来:雪山的辉煌,山野的粗犷,故乡的甘苦,友情的柔蜜,镜泊湖的浩淼,地平线的绵长,天地悠悠,山河苍苍,林木森森,溪水湍湍,人世茫茫,都一齐涌注笔下……一时间,那天空、云彩、太阳、秋风,以至时空,都属于每一个钟情者!


第12版(副刊)
专栏:

  秋种
舒欣
垄沟,一行行列阵
如命运缜密的经纬
直铺入云隙
犁铧耕耘到天门
收获后的禾屑
随风飘摇
泥土酥软得
像在喘息
秋日急迫的阳光
无声地渗透着
又开始新的孕育
种子懂得艰辛
随同琥珀般
凝结的汗滴
在土层中掩埋
那根蘖将与
泥土的骨髓连接
托出无际的生命
将与土地一起
跨越年轮


第12版(副刊)
专栏:

山里的孩子(油画)华剑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