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一个年加工350万张羊皮的全国最大皮毛加工专业村,村里却看不到一只活羊。河南孟县桑坡村致富的全部秘密就在于:
村里做起跨国生意
本报记者李而亮
地处内陆腹地的一个行政村目前正全力争取进出口权,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可当我们了解到它目前年加工羊皮已达350多万张,其中200万张靠进口;产品一大部分销往海外,今年创汇达1000万美元,占河南省皮毛出口量的26%的情况时,就会理解到直接拥有进出口权对他们来讲是何等重要。
记者到桑坡村采访时,恰遇这个村所在的南庄镇举办“全国皮毛经贸订货会”,来自18个省、市、自治区108家企业的500多名客商汇聚此地,其阵势令人刮目相看。桑坡村党总支书记、焦作市雪羊皮毛集团总公司总经理白虎占兴奋地对记者说:今年全村皮毛加工的产值将突破3.5亿元,利税5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000元。
桑坡村是一个回民村,坐落在典型的平原农区,搞皮毛加工无资源优势可言。无资源优势却有祖辈承传下来加工皮毛的手艺。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实施“两头在外”的战略与占领市场抢先一步的意识。前些年,在许多牧区只是贱卖资源的时候,他们广敛货源,家家户户做起盘晒羊皮的行当,把一个桑坡变成了白色的天地,率先富了起来。
桑坡的致富门路,使许多为他们供应原料的产地和劳务输入于桑坡的人受了启发,他们纷纷“觉醒”过来,就地加工,截住外流的“肥水”。就在国内皮毛资源逐渐吃紧的时候,桑坡人以对市场的预见性,果断地把眼光投向国外。他们通过国家有关部门从盛产绵羊的澳大利亚和俄罗斯进口羊皮进行加工。抢先一步跳出了在国内与产地争资源带来的被动局面。
从原料来源打开了国际市场这一头的桑坡人,在如何让产品打出去的另一头上很快也开了窍。过去,他们只是进行千家万户盘晒羊皮的初加工,再卖给其他厂家深加工后出口。市场的瞬息万变使他们意识到,只有把生产的“入口”和“出口”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牢牢把握市场的主动权。在皮毛的深加工上,他们选准了市场的空档,请来科研人员和技师研究开发了国内一流的羊剪绒新技术,先后推出了高档裘皮汽车坐垫、沙发垫、地毯、床褥等8种具有国际水平的新型皮毛精品。为提高加工能力,去年全村投资6000多万元,建起26个加工厂。随着这些加工企业的逐步投产,已经有30%的羊皮进入深加工,产品全部销往海外。桑坡村做起了真正意义的跨国生意。许多外商了解情况后惊奇地说:“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内陆村庄竟有如此能耐!”
已经步入小康的桑坡村,如今正努力向国际惯例接轨,把跨国生意做大。他们今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2000万元,把千万元以上产值的加工企业增加10个。他们把八大银行的机构建到村里,为投资者直接服务;通讯上,投资400多万元建起全省首家村级2000门程控电话项目,电话从村里直拨国内外;购销渠道,除巩固已在天津建立的进出口基地外,又着手在上海、深圳、西安开设了进出口网点;环境保护上,投资了200万元,在中科院的指导下,修建了鞣洗皮毛废水利用工程;科研上,筹建皮毛研究所,开办皮毛专业学校,研制新潮产品,占领国际市场。
说起发展目标,白虎占总经理满怀信心说:“我们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形成年产销500万件产品的大型皮毛加工基地,把桑坡村建成雄居中原的皮业城。再经过几年努力,建设成为在世界有一定地位的皮都。”
这就是当代中国农民的气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绥化掀起冬修水利热潮
全区每天出工十万人次车辆两千余台
本报讯记者武培真、董伟报道: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一改北方农民秋收后一闲半年的传统习惯,利用秋收后至结冻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大搞以翻整地、造林和修水利为主要内容的“春潮秋闹”活动。自1991年开始已连续4年的这项活动,使绥化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增,粮食产量持续保持50亿公斤的好收成。
今年,在自然灾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春潮秋闹见了实效,粮食产量创历史纪录,达61.5亿公斤,占黑龙江省粮食总产约1/4。秋收后的绥化大地,记者在采访中处处可见“闹秋”的人海。据统计,现全地区每天出工10万多人次、大小车辆2000多台,已完成计划的60%以上。
绥化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以盛产优质玉米、大豆、水稻闻名全国。但是,作为北方传统农业地区,农民一直有干半年闲半年的“猫冬”习惯。1991年秋,地委根据农业开发的需要,提出一改传统习惯,春潮秋天闹,以提高整个农业综合生产能力。4年来,每年水利建设完成土石方量都在千万立方米左右,全区基本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的水利运行体系;每年完成机耕整地面积都在1000万亩以上,使全区土地三年轮翻一次,建起了“黑色水库”;每年造林挖坑面积都在30万亩以上,苗木成活率达90%以上,全地区处处是树成行、田成方;针对全地区玉米播种面积大的特点,每年组织农民秋天用玉米茬子、根秆还田,面积都在600万亩以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盼建化肥农药检验站
近年来,假冒伪劣的化肥、农药充斥农村市场,使不少农民上当受骗。购回使用之后,起不到肥田和治虫的作用,造成庄稼减产甚至颗粒不收。
为此,农民迫切呼吁有关打假单位到农村来,给不法之徒以严厉的打击。同时,他们也殷切盼望上级主管部门在一些乡镇建立化肥、农药检验站,帮助农民辨别真假伪劣,使那些坑农害农的犯罪分子无机可乘。
河南省方城县柳河乡政府 刘新章等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盼播种机零配件下乡
秋种开始后,播种机到了使用的高峰期,却常常由于零配件跟不上只好趴窝。
播种机的使用季节性强,使用时间短,大部分时间在库房里“休息”,加之维修保管不善,损坏、缺件现象十分严重。而有些农机经销部门因播种机零配件卖不了几天就得封库保存,于是少进货,甚至不进货,致使有的农民往往由于少一个螺丝,也不得不前往几百里以外的生产厂家去购买,既耽误了秋种的进度,又增加了经济负担。还有些农民不得已把因配件不齐的播种机当作废铁卖掉,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他们迫切盼望农机经销部门以农民的切身利益为重,多组织一些质量过硬的播种机配件,满足广大农民的急需。
山东定陶县农机局 车现鹏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随笔

  关注农民的“盼”
慧敏
这两篇来信,说的都是农民的企盼。编辑部每天收到的大量农村来稿中,类似的稿件远不止两篇,说明农民的“盼”值得关注。
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地方的农民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盼”。前段时间,我在山东莒南县王家坊前村采访。问农民买化肥难不难,农民回答:“村里都给预备好了。”这个村家家户户搞石雕,问及原料和销售情况,村民说:“这些事都不用我们操心,村委会全给我们解决了。”……
深入采访之后,我又发现那里的农民的企盼也不少,只是当地的干部能经常研究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农民的企盼了解得早,再加上集体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不少农民急需办的事他们都帮忙办了,一时办不了的也有个交待,农民的这“盼”那“盼”自然也就减少了许多。
如今可不是催收催种搞计划经济那样的年代了。新形势给我们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区域经济如何发展?农民种什么最赚钱?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少开会议、多跑市场,深入调查研究,为农民当好参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农民都需要什么?这就需要我们的商业、供销部门做好市场调研,未雨绸缪,及时送货上门。怎样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这又需要我们的农技部门做好推广工作,将科技送到田头。如何保证农用物资不乱涨价,确保农民利益?这又需要我们的物价、工商部门,严格物价检查,惩治不法分子……
不是有些干部总觉得服务工作不好搞吗?那就请关注一下农民的“盼”吧,它既告诉我们应该服务的内容,也告诉了我们方法。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舞起“龙头”
——广西、云南实施“丰收计划”采访札记
本报记者夏珺
“丰收计划”,读者也许还有点陌生,它是由国家农业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旨在大面积大规模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一项农业工程,已经实施7个年头了。最近,记者赴广西、云南部分地、县采访,对“丰收计划”在农业生产乃至整个农村经济中的作用有了切实的感受。
    科技的威力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又使推广农业科技工作面临新的课题。“丰收计划”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台的,探索在新形势下大面积推广先进、适用农业科技的路子。
广西是1987年起实施“丰收计划”的,已累计实施面积2600多万亩,增产粮食15亿公斤。谈起7年来的体会,自治区农牧渔业厅厅长林灿说:“‘丰收计划’确实是一条把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纽带,一是明显加快了科技推广的速度,以杂交稻为例,以前是四五年更新一个品种,现在只要两年即可更新一个新的良种;二是变过去单项技术推广为将先进农业技术综合配套、优化组合,效果十分明显。”林厅长介绍说,广西增产的粮食中依靠科技的含量已由实施“丰收计划”前的不足20%提高到了30%多。
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省7年来共实施“丰收计划”1255万亩,增产粮食4.3亿公斤。省农业厅厅长钟振川说:“实施‘丰收计划’以来,我们主要抓了以良种为中心的,包括水稻薄膜育秧、条栽、科学施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育苗移栽密植、间套种等九大综合配套技术。‘丰收计划’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推广农业科技的途径。”
    “政、技、物三结合”
“丰收计划”显示的威力是“政、技、物三结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也有人称之为“社会办项目”。广西、云南均有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行政、科技、物资保障系统。省(区)上成立了由农业厅厅长或副厅长任组长,吸收科委、财政、金融、供销社等涉农部门领导参加的项目领导小组和由若干高级职称农技人员组成的项目技术指导小组,地县及承担项目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并利用目标合同管理的形式,层层签订“军令状”,一杆子插到底,保障行政落实、技术落实、物资保障落实。
广西北流市把实施“丰收计划”与建设吨粮市结合起来,市里五套班子及116个机关分别挂钩乡镇,实行目标责任管理。自1989年实施“丰收计划”以来,粮食连年丰收,去年一举实现了亩产粮食1010公斤,在广西率先建成了吨粮市。主管农业的副市长温守荣对记者说:“吨粮市的建成起码有‘丰收计划’一半的功劳!”
云南省保山市1990年起承担了省里下达的10万亩吨粮田建设的“丰收计划”任务,他们采取集团承包的办法,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去年提前一年完成了10万亩吨粮田建设任务。
    “龙头”效应
实施“丰收计划”,国家财政每年只拿出几千万元。但为数不多的拨款却像一块磁石,吸引了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地方配套资金,据云南省统计,7年来国家共投资130万元(含周转金),而省、地、县的配套资金高达近5000万元。广西截至去年统计,国家拨款120多万元(未含周转金),地方配套资金3000多万元。此外,地方配套的还有几百万吨农膜、化肥等生产资料。
还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除国家下达的项目外,省、地、县还自费搞自己的“丰收计划”项目,广西从1990年起搞了56项地方“丰收计划”项目,4年来实施面积720万亩。去年云南并未列入全国“丰收计划”,但省里仍按原定合同继续执行一年,实施面积120万亩,今年省里又下达省级“丰收计划”面积840多万亩。
“丰收计划”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云南省德宏州农业局副局长张江云把实施“丰收计划”的好处概括为“四出一带”,即出产量、出技术、出人才、出成果,带动大面积科技推广。他还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支撑他的观点。他所说的“出人才”,一是指德宏州规定凡农业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必须先到“丰收”项目中锻炼3年,几年来已有425名大中专毕业生在“丰收”项目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二是指培养农民科技人才,全州339个行政村每村都有一个农民科技辅导员,政府每年给他们1000元补贴,这些人通过补习考试已有90多人被招聘为国家干部。
广西自治区农业厅厅长林灿说得更形象:“‘丰收计划’最大的好处在于它的‘龙头’效应,抓‘丰收计划’就抓住了龙头,像舞大龙一样,龙头舞起来了,才能带动龙身、龙尾摆起来。”
广西、云南的同志对“丰收计划”的反映是“三满意”:政府满意,科技人员满意,农民满意。
    “丰收”与效益
近年来,广西、云南开始将“丰收计划”项目向蔬菜、水果等高效益方向转移。如云南省弥渡县利用“大蒜提早抽薹”新技术搞大蒜的“丰收计划”,使大蒜提前两个月成熟,赶在春节前上市,价格比常规蒜高出1—3倍。广西桂林地区开展“稻田养鱼丰收计划”项目,两年来推广了8.8万亩,农民纯收入增加1200多万元。
这是一个可喜的动向。如果今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将先进的科技应用于高效益的经济作物甚至扩展到养殖业,那么,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供给,一方面又能增加农民收入,“丰收计划”必将葆有更加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农业部要求加强对乡镇企业评比表彰管理
本报讯农业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对乡镇企业评比表彰工作的管理,促进乡镇企业评比表彰工作健康发展。
农业部在《关于加强对乡镇企业评比表彰工作管理的通知》中规定,对乡镇企业厂长(经理)的评选表彰以及对乡镇企业的评比、评价、排序等评比表彰工作,要坚持以乡镇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主,对乡镇企业和乡镇企业管理者的评比、评价和表彰的结果承担行政甚至法律上的责任。要坚决抵制借评比表彰之名向企业行不合理收费之实的各种评比表彰活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新事

  农家肥广告上电视
李耀卿关德胜
前不久,黑龙江省绥棱县电视转播台播出一条卖农家肥的广告:“农民朋友,县环卫站新买一台吸粪车,有需要农家肥的农户,请来联系,本站每车只收20元燃料费……”
“俺想买20车,能给送到地头吗?”天刚放亮,后头乡十五井村农民韩信就找到正检查街面卫生的镇环卫站长耿文。
“行,就照你说的办!”耿站长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农民。
待到上班时,新曙光乡、后头乡等乡村派人来联系买粪肥。不多时300车粪肥被预约定出。
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些年,价廉劲又大的农家肥被人冷落到“二线”,价高又板地的化肥却唱起了“主角儿”,致使黑土地越种越瘦。眼下,化肥价格连涨,绿色无公害粮食俏销,农民想用农家肥又苦无肥源。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拿出10万元购买一台吸粪车;年底还准备划出一块好地,成立粪肥公司,使镇内废物变成肥料,支援农业生产。
听镇负责环境卫生的郭树森介绍,绥棱镇内有公厕200多个,每年有两万多吨粪便被白白扔掉。城粪下乡后,既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使肥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张家口农行支持菜篮子工程
本报讯张家口农业银行积极支持菜篮子工程建设,利用提供资金、管理、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了当地基地建设。目前淡季蔬菜面积已达15万亩,近5年每年向北京供应蔬菜都在1亿多公斤。
1988年商业部确定张家口为秋淡菜基地。张家口农业银行、信用社把支持进京菜篮子工程作为信贷的重点。近年来每年都派出专业人员到北京市场和蔬菜重点产区作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安排、调整信贷资金的使用,并列出重点支持的项目。从1990年以来发放信贷资金2.5亿元,用于支持园田开发、水利配套,引进良种、大棚蔬菜等18个项目。近两年来支持引进新蔬菜品种荷兰豆、紫甘兰,西芹等30多个,投放大棚蔬菜信贷资金800多万元,发展大棚蔬菜生产1万亩。
(胡栋刘占华)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铜川成为黄土高原苹果城
全市苹果面积23万亩
本报讯在陕西铜川市,一个新的产业——苹果种植业正迅速崛起。目前,全市苹果面积达23万亩,年产数万吨,亩产约1000公斤,优质果率达到70%,被广大消费者公认为黄土高原上的“苹果城”。
铜川市自1974年被国家定为外销苹果基地后,一直大力发展苹果生产,苹果园面积每年以25.4%的速度递增。在苹果基地建设中,他们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选择最适宜的25个乡镇集中连片发展,实现了苹果的区域化生产;同时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搭配品种比例,其中红富士栽植比例在全省最高,约占35%左右。近几年开始推广无病毒苗建园,并建成一批矮化密植和无病毒示范果园,先后推广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土肥水综合管理技术等,为早果、优质、丰产奠定了基础。
(张永翊杨忠鹏)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立足本地资源 发展优势产业
通化多种经营发展迅速
本报长春11月2日电记者张玉来报道:位于长白山腹地的吉林省通化市,立足本地丰富的林木、药材、山珍和野生经济动物资源优势,突出发展优势产业,使多种经营呈现迅速发展的好势头。近几年,全市多种经营的收入已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67.5%,农民人均收入中多种经营的收入已占50%。预计今年农民多种经营的人均收入将达到650元,比去年增加30.4%。
多种经营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初步形成了高层次、专业化的生产格局。从种植业、养殖业到加工业,从山上到山下,从庭院到农田,项目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出现大批木耳村、蘑菇屯、养鸡屯、养牛屯等专业村屯。梅河口市曙光镇15个村,其中有5个养鸡村,3个养牛村,5个果仁加工村,1个稀土矿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规模经营。
以经济田、经济林、经济动物开发为重点的多种经营发展迅速。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种植结构,以种植蔬菜、瓜果、药材为主的经济田今年达到63万亩,占全市旱田面积的30%,比去年增加16%。通化县已发展经济田12.5万亩,户均5亩,使农民收入提高两成以上。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野向南阳直供新鲜菜
本报讯为平抑城市菜价,河南省新野县向南阳市开展了蔬菜直供业务。
南阳市是个销菜大市,新野县是个产菜大县。今年10月份,两地商定,新野蔬菜直供南阳市。新野县工商部门从菜农手里把菜收上来,运到南阳市,中间只加个运费,为产销之间搭起了桥梁。
(温卫平吴满朝)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宝坻大片森林环境美
本报讯最近经勘察发现,距津京两地只有几十公里的天津市宝坻南仁俘乡石辛庄村西有一大片森林,总面积达8000亩,共有15个树种。这里三面环水,环境幽静,是开发旅游的风水宝地。
(凤河振廷伯苓)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安徽省亳州市把发展药材业作为振兴当地经济的龙头,吸引了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及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目前上市的药材品种达两千多种,年交易额达二十五亿元。
图为中药材市场一角。戴维奇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山东省潍坊市以治水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目前已进入高潮。他们计划今冬明春开工各类工程31300项,总投资2.6亿元,计划扩大灌溉面积21.4万亩。
图为潍河筑堤工程一角。
赵宝信陈景禄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