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从陆绩“怀桔”说起
马玉亮
据报载,旧时的《二十四孝图》眼下又大大时行起来,不仅数家出版社竞相出版连环画册,而且不少风景名胜之地也塑蜡像、建堂馆。看来那早已湮没无闻的24位孝子贤孙又要乘市场经济之风大大地风光一番了。
陆绩“怀桔遗母”的孝行是有正史可证的。《三国志·吴志》写得清清爽爽:绩年6岁,去九江见袁术。术以桔儿招待。绩吃了不算,还“怀三枚”。临行叩头,桔儿却滚了出来。闹得袁术大皱眉头,说“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不料陆绩情急智生,说是拿回去孝敬老娘的。于是一出尴尬事,都付笑谈中。按说,一个6岁小孩偶怀几枚桔子当属小事一桩,是无需褒贬的,但后世诸公硬要将其作为孝的楷模教化孩子却值得推敲——为了孝,其偷、抢、拐、骗诸手段都可以不管吗?陆绩后来是做了官的,如果为了孝,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用民脂民膏去孝敬老娘,是否也应作为官的楷模大褒大扬呢?幸而此后的史实是,陆绩做了东吴的郁林太守,廉洁奉公,离职还乡时,因官船太轻不能越海,只好取石为重,于是就有了“石压归航”的典故,为后世所称道。
我曾猜想,在“怀桔遗母”与“石压归航”之间,似应还有“三娘教子”一出好戏在。当陆绩把三枚黄橙橙、香喷喷的桔儿捧到陆母面前时,陆母是批评了这种行为的。我们尽可想象循循善诱、严厉责备等情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陆母的教诲给幼小的陆绩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至影响了陆绩的一生。《三国演义》中,当诸葛亮揶揄他“君非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乎”,绩即羞惭而退的情节,亦可证明陆绩并没有将丑行当美谈。
如果照时下的做法,陆母一把将绩儿抱在怀里:“我儿亲亲、真乖,小小年纪就知道怀桔孝母。以后要多‘怀’,要藏得严严实实就更好了。”如此气氛,虽然祥和,可是这样一来,陆绩还乡时,官船就绝不会轻到不能越海的地步了。


第8版(副刊)
专栏:

  小镇读竹
蔚华
诸佛庵,大别山腹地的小镇,一个颇有些历史的小镇。那曾辉煌一度、为她得名的庵舍、庙宇,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那漫山遍野的翠竹,越见葱郁,与小镇厮守始终,构成皖西一幅独特的风景。
来到小镇,就像走进停泊在浩渺碧水中的客轮。那由毛竹、金竹、苦竹、水竹、紫竹……组成的万亩竹林,就是浮载这船儿的大海。山风起时,绿波拍峰涌岭,涛声滚滚,几十里连绵,其景象比大海的波涛还要壮观迷人。
千百年来,竹子奏成了小镇人生命的主旋律。因为竹子,小镇人的生活,才有了鲜艳的色彩,才有了诗意盎然的内容。街市上,在竹子搭成的凉棚和货架下,坐在竹凳上的摊主,摆卖着竹碗、竹筷、竹鸡、竹马等各种各样的竹器和竹工艺品。小巷里用竹扁担挑着竹箩的男人,快步如飞,展示出竹子般坚韧的身躯;浣衣女提着竹篮,欢笑如竹笛般悠扬,走向镇前映着竹影的深水河;戴着竹笠的老人,含着竹烟袋,手中的竹杖起落在古老的石板道上,敲出竹板似的脆响;背着竹枪的孩子,踩着竹高跷,欢叫着冲向镇外的竹林。
推开竹篱门,院内搭在树杈上的竹衣杆同躺在地上的竹帚,形成一个别致的立体构图。掀起竹帘,走进镇上人家,竹子的涟漪,又漾满屋内的每一个角落。厅堂里,吉祥的竹灯笼高悬在竹棚的两端。竹桌玉立厅中,竹椅分守四侧。竹亮格把厅堂、卧室、储藏室、厨房分割开来。卧室里除了铺着竹席、竹枕的木床,还有纳凉用的竹床,存放衣物的竹柜、竹箱,摆放书籍的竹书架。储藏室更是竹具的世界,竹圈条囤着黄橙橙的谷粒,竹篓、竹箕、竹筛……还有挂在墙上夏天扇风的竹扇,放在墙角冬天取暖的竹烘篮。厨房里,锅中煮着鲜嫩的竹笋,灶堂燃着干燥的竹枝。
竹子是小镇的依傍,竹子更是小镇人经济的命脉。“家有千根竹,根根肋巴骨”,这正是小镇人把竹子看成衣食父母的通俗表述。很早很早,这深山小镇就开始了“雨季繁荣”。每年春夏,是小镇人最忙乎的日子。他们伐竹子、采茶叶,接待从山外千里迢迢赶来的商贩。小镇人要赶在河水丰盈的时候,用竹排把客商送出山外,把竹子、茶叶、木材等山货运往平原、都市,换回油盐、火石、布匹。当公路伸进了小镇,小镇人便闯入了都市,不仅推销原竹,还出售自己加工的竹器。小镇人,揭开了竹子历史的新篇章。
随着乡镇企业的崛起,竹子的科学开发越见红火。从镇上运出的一车接一车的建筑模板、汽车底板、包装板、工艺装饰板,人们可以看出,竹子变了,变成了受市场欢迎的千姿百态的新产品,变成了小镇人通向富裕之路的金桥。当竹子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时候,小镇也悄悄地迈进了亿元乡镇的行列。
小镇有数不完的竹子,犹如一部读不尽的竹简书。


第8版(副刊)
专栏:

  丹桂飘香
桑新华
桂花,是人们珍爱的传统庭园花木。
桂花,实属百花上乘,诸木极品。凡目睹过“千桂竞放,十里飘香”美景的人,都会久久不能忘怀。
我对桂花最初的印象,来自小时候邻里的教书先生。雨天月夜,闲来没事,和小伙伴们聚在先生的小屋里,听他讲古道今。讲来讲去说的最多的是桂花:什么桂“贵”同音,人们喜欢当庭植桂,寄托了吉祥如意、兴旺显达的愿望;什么秀才金榜题名又称及第“折桂”;壮士凯旋归来,最隆重的旌表是授以桂枝,戴上“桂冠”;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折桂相送,表示爱慕日深,永结友好;桂花可赏可食可用,作食物香料,作药物……俨然一个桂花通。有趣的是,先生描述花美味香,好像面对实景实物,一往情深,爱怜不已,说到动情处,竟语音颤颤,泪眼盈盈。我们呢,莫名其妙,只是窃窃发笑。直到后来才知道,先生深爱的亡妻名字就叫桂花。打那时起,桂花的形象深深印在心里,金秋赏桂成为向往的梦。
在北方,尤其农村,桂花很稀罕,极少进入寻常百姓家。碰巧我那个上千户的大村还真有一棵。我们挡不住先生绘声绘色的诱惑,于是伴仲秋之月,前去观看,结果仅见到那棵蓬蓬旺旺遮了小半个院子的桂树,一朵花也没看见。
直到成年后来泰山脚下念书,才有缘得见桂花真面目。又是仲秋,细雨绵绵,岱庙里新置桂花千株,竞相怒放,我急急去圆赏桂梦。刚到岱庙北门百米外的大路,袭人的花香迎面而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香气,香中带着轻轻的甜意,香得清醇绝尘,浓郁脱俗,香得典雅飘逸,令人心驰神往。它熏香了蒙蒙细雨,浸透了赏桂人的身心,也浸透了古今咏桂的诗文佳句。“清香不与群芳并,仙种原从月中来”,难怪倾倒了那么多文人墨客、志士仁人,到底不负“天香”的盛誉。
院内甬道两旁,一排一排,摆满了双耳大木盆栽植的桂花。冒雨施肥的管理人员介绍:桂分三种,黄白色的为银桂,橙黄色的为金桂,艳红色的为丹桂,丹桂最名贵,也是院里最多的。抬眼一看,只见葱绿、长长的叶子英武茁壮,万波丛中,依稀露出或黄或红的星星点点。我忙近前细看,只见叶子底下玲珑的花朵,几个几十个的簇拥成一堆堆一片片,密密层层挤着,贴着粗壮繁茂的枝桠,羞怯怯地展开纤纤花瓣,安宁地承受风雨的吹打。微风掠过,碧波翻卷,显眼的丹桂以出众的红艳,一尘不染的晶莹,托着细细亮亮的水珠,悠悠展出天生丽质,如低眉、如含笑、如轻歌曼舞,与大自然形成和谐的韵律。它平凡而又超凡,轻俏而又端庄,尊贵而不娇纵,有其它花所不能及的内涵深蕴的秀丽,别具情怀的谦和温馨,叫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可亲可爱而不可亵玩的感动。此情此景,使我陷入冥想:桂花的细小身躯,却孕育那么浓烈的奇香。等到聚集全力、毫无保留地做出奉献后才收藏起自己的美丽。这心境、这品格是自然的造化,还是桂花特具的心路历程使然?


第8版(副刊)
专栏:

  林州石板岩
刘文凤
石板岩镶嵌在太行山一个深深的皱褶里,是红旗渠故乡另一番绝美的风景。到红旗渠怎能不去石板岩?
石板岩位居林州市最西部,与山西接壤,海拔1000多米。出林州市向西,太行山像苍翠的巨幅画屏挂在西天,不由你不心向往之,越是走近它,便越是被它所吸引,而石板岩当是那最精彩的一笔。
山路遥遥,九曲八弯,欣赏过传说中的鲁班壑,钻过1000米长的太行隧道,沿露水河向南,石板岩终于走进我们的视野。改革的春风无所不至,这太行腹地的石板岩作为开放的一处自然风光游览景点,也如别处的山水名胜一样进山就得买门票,停车就须留下看车费。这里的山民也照样拿着山货招揽生意。只是当站在山脚,遥望通向云天深处的上山栈道,遥想当年石板岩供销社的货郎们靠一根扁担上山送货的情景,心底的敬意还是油然而生。
过山门,拾阶而上,不几步就到了王相祠。祠前立着商朝宰相傅说塑像。相传商王武丁年少时被其父送往太行山,在此结识了有见识的奴隶傅说。后来武丁即位,为得到傅说,武丁竟三年不语,借先祖托梦之举掩人耳目,终将傅说召来,拜为宰相,最后辅佐他成就了帝业。后人为纪念傅说,将他住过的岩洞称为王相岩,把岩前的千年古橡树称王相树,树旁的村庄称王相村,岩下的山沟叫王相沟,傅说饮水用过的石井叫王相井。
过王相岩,踏在石板铺就的山道上,前临深涧,背倚岩壁,两侧危崖环抱,眼前秀峰相迎,顿觉进入了一个清幽、美妙的世界。山外的灼热悄然遁去,火辣辣的骄阳似乎也慑于这美的山峰而躲其身后,只露出一圈朦朦胧胧的光晕,苍翠的秀峰便成了一幅濡染了的水墨画,而我们则成了画中的点缀。
人们常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石板岩的山峰因了瀑泉之水的滋润更显其秀,那植被又丰富又奇特,竟分了三个层次。最下一层林木葳蕤,葱葱郁郁;中间一层青绿泛黄,且稀稀落落;最上一层则纯粹是光秃秃的石壁,只在石壁的边缘处着一点绿色。大自然就是这般神奇,往往是不经意的一笔,就使这里的山峰既有了北方的雄伟险峻,又有了南方的秀丽旖旎。
行至“仰天池”,仰头看那千尺白练从峰顶飘下,初始像一段轻纱,中间被风裁断,落地时才又接上,然后飞珠溅玉般落到一块突出的巨石上,形成一幅美丽的云水图,最后才涌到仰天池里,流成一潭浓浓的绿。潭里放一只游船,那船也特别,远望像一个四腿朝天的长桌,桌腿即是船之桅杆。一少年像蜻蜓点水般地摇橹,那船儿就悠悠地向前移动了。在这如画一样的仙境里,春看万木竞翠、山花烂漫的美景;夏沐丽山秀水、风清气明的爽风;秋尝满山桃、杏、梨、柿的美味;冬赏大雪封山、冰柱高挂的奇观……就那么走到人生的永远,不也是一种别样的人生?
也许,石板岩正因藏在深山,才被过去的帝王将相看中作为隐居的处所;但也亏在深山,而不被世人所识。尤其是战争年代,革命志士忙于战火,无暇顾及它的芳容;百姓苦于生计,无心欣赏它的秀美。只有在人们获得衣食饱暖,希望寻求精神享受的今天,它的美才得以展示在世人面前。
其实,凡是美的东西,终有一天会被世人所识,显示出它自身的魅力,只不过时间早晚而已。


第8版(副刊)
专栏:

  艺文短波
△青年画家沈斗平画展日前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作者近年来新创作的八十余幅构图简练、明快典雅的山水花鸟作品参加了展出。此次画展是由中国民主促进会福建省委员会、中国海关学会、福建省青年联合会及福建省青年书画家协会联合主办的。
△《李爱国国画创意》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丁宁散文选》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何香久抒情诗选》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艳齐诗集《夏日恋情》由今日中国出版社出版。
△《徐志国摄影作品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清宪)


第8版(副刊)
专栏:

心心相连(泥塑) 郑于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