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理论)
专栏:认真学习《邓小平文选》

  扎扎实实做好用科学理论武装人的工作
——关于广东省干部理论教育的调查报告
岳理
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近三年来,中共广东省委认真落实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不懈地抓好干部理论教育;各级干部学习、运用理论热潮迭起,成效显著。
抓好“龙头”
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关键是抓好“龙头”,即抓好领导干部带头学。
广东省委抓“龙头”主要从两方面做工作。一方面是省委常委舍得花时间先学一步、学深一点、学多一些。凡是重要的学习内容,省委常委都带头先学。例如,1992年春小平同志视察广东时的重要谈话,省委常委和省几套班子的主要负责同志用三天时间进行了认真传达学习。然后又召开有省、市、县三级和省直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会议,进行传达学习,研究贯彻措施。中央文件下发后,省委很快就提出了比较成熟的学习贯彻意见。凡是制定重要的部署和措施,省委常委都要结合有关问题反复学习理论,加强理论的指导。例如,制定关于加快广东发展步伐、力争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的部署和措施时,省委领导反复学习小平同志的有关论述和十四大精神,对实际部门和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论证,使理论转化为符合实际的工作部署和措施,工作部署和措施则体现理论的指导。凡是要求下级学习的内容,省委常委都以身作则,作出表率。
另一方面是按照学理论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抓好市厅级领导干部的学习。主要是由省委直接举办市厅级领导干部读书班。例如,今年四五月间,省委连续举办三期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班,副职则进省委党校轮训。同时也要求职能部门——省委宣传部要经常了解和掌握市厅级中心组的学习情况,及时提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市厅级领导干部的学习。
深入钻研理论大胆解决现实问题
广东干部理论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深入钻研理论,掌握精神实质,联系实际,大胆解决现实问题。
一是全面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把握精神实质。在今年1月召开的广东省市厅级领导干部学理论汇报会上,大家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思想,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分析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结论。这个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握这一根本思想,就能全面理解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的概括,使社会主义建设各项工作的位置有了正确的摆法。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的根本的位置上,发展是硬道理,其他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和服从这个中心;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实行改革开放,坚持“两手抓”,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因而形成了我们党的基本路线;从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立场出发,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进而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广东省的干部正是这样来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尽管十多年来不断有“左”的和右的干扰,但始终坚信不疑、坚定不移,任何时候都不转移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不忘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干出一番新事业。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敢闯,正是广东的重要经验。广东干部理论教育强调,在掌握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大胆试验大胆闯,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从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来,广东各级干部大胆试验大胆闯的成果非常突出,许多市县都走出了各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路子。从全省看,这几年坚持不懈地抓“三个三”工程,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法制和廉政监督三个机制,加强农业、交通能源通信和教育科技三个基础,实现农业结构、生态环境和人口素质三个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是联系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作为领导干部,在学习、运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今年以来,结合国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重大措施的出台,广东的干部理论教育突出邓小平关于全局与局部、改革与发展和稳定关系论述的学习,使广大干部的全局观念有了很大提高。今年4月省委举办省委常委学习中心组与市委书记联席读书班,重点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围绕贯彻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方针,联系今年以来广东在贯彻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分析形势,统一认识,明确思路。读书班运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分析当前形势,认为要在肯定总的形势好的前提下,充分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困难和问题,要从全国的大局、从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来分析,不能仅从局部和地区的角度来考虑。当前要处理好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改革与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经济工作方面必须解决好四个互相关联的矛盾:加快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增加财政收入与减轻企业负担的矛盾,物价居高不下与改善群众生活的矛盾,加强农业与发展第二、三产业的矛盾。在合理解决这些矛盾的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搞好社会治安、化解不安定因素,就能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对此,读书班提出了一个积极解决问题的工作思路,并要求广大干部要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振奋精神,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开创新局面。各市仿照省委的做法,举办了县委书记读书班,联系大局学理论。
搞活理论教育
广东省干部理论教育不是简单地沿用过去的那一套做法,而是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和要求,探索有效的制度、形式和机制,尽量搞活理论教育。
根据干部的不同层次,建立相应的灵活的学习制度。这几年,广东把干部队伍大体分为五个层次:省几套领导班子、市厅级领导班子、县处级领导班子、省市县党政机关干部、基层党员干部。对不同层次的干部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形成相应的学习制度。坚持数年比较有效的学习制度主要有:领导班子的学习中心组制度;省市县党政机关干部的岗位学习日制度和短期办班制度;基层党员干部的党日学习制度和基层党校的宣讲班制度。这些制度相对固定,灵活掌握。
学习形式多样化。理论学习的形式历来过于单调。广东在干部理论教育中,改变单纯灌输的单调做法,而是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领导班子中心组的学习,大多采取交流、讨论的方式;党政机关干部,则采取辅导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与此同时,还采取其他辅助形式来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和效果。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也是促进理论学习的好方法。这几年,广东注意抓住理论学习中碰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召开研讨会,并把研究成果及时宣传,收到了解惑释疑的效果。广东还注意利用大众传媒进行理论的通俗化宣传。如举办“从广东实践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型征文活动,拍摄以广东实践或事件为背景的电视录像片,如《伟大的实践》、《市场风暴》、《权与钱》、《阿罗汉神兽》等,进行理论的形象化宣传,使广大党员干部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建立切实可行的检查考核制度。检查考核要克服形式主义的影响,真正从干部教育的实际出发,既要检查干部书本理论学习的情况,也要检查理论指导工作、促进工作的情况。这几年广东形成了注重实效、逐级检查考核的制度。省委主要检查考核市厅级领导干部的学习。检查考核的办法,一是要求党委中心组成员每年每人写一至两篇理论联系实际的体会文章。二是召开领导干部学理论汇报会。对省市县党政机关干部的检查考核,主要是在参加轮训班时要求写学习体会文章或基本知识的开卷考查。检查考核情况填入学习档案,作为干部提拔使用的一种依据。


第5版(理论)
专栏: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
宣中光
提出“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的观点,旨在从企业实践的角度,强调人才的地位和重要性。
    资本与人
传统的资本概念,亦即经济学中通常意义上的资本概念,是生产资料与货币的统称。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资本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和延伸,商标、技术软件、信誉度等又被称为“无形资本”。这样,资本就有“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两大类。根据社会分工所决定的社会作用,资本还被分为金融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资本的分类是相对的,又是在一定条件下互为转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物质财富总量的增加正是资本转换增殖的结果。
在资本的转换与增殖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人是联系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的纽带,是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与商业资本相互转化的动力。可以说,生产资料与货币如果只是表现为相对静止的物化形态,而不能以创造利润为目的表现出转换与增殖的运动过程,它就不能体现资本的特征。体现资本运动特征的根本因素又是什么呢?是人的作用,是人类自身生存、延续和发展需求的消费与积累最终决定资本增殖——不断扩大社会物质财富总量的目的。因此,我们说,就资本在社会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而言,是人直接和最终决定资本的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本身就构成资本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积极、最主动、最活跃的部分。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
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条件下,企业通常是作为金融资本过渡到商业资本这一中间环节发挥它的作用。就任何一个工业项目而言,从市场调研、立项到资金筹措,再到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人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不论是其中的哪一个环节出现人的“质量”事故,企业发展都如同一条断裂了的链条难以为继。所以,对企业而言,资金(属于资本范畴)往往不是主要矛盾,因为即使有了资金,没有高素质的人,资金也不能增殖。相反,有了高素质的人,即使资金暂时紧张,也终究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较少的资金赢得较高的效益——资金利税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
强调“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把人才开发作为企业发展的主题,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阶段,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这个过渡阶段,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所需要的法制还不健全,经济秩序尚有待整顿,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能高屋建瓴洞察历史发展动向的优秀企业人才正确掌握和运用企业资本为人民造福,为社会发展承担历史责任。我们在企业实践中,大力宣传和弘扬“以生命作为第一投入”的奉献精神,正是基于这一考虑。
    树立“大人才观”,全面释放人的能量
树立“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的新观念,必须以全新的视野看待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实际作用,用“大人才观”指导企业的用人实践。
所以提出“大人才观”,是为了强调企业的各级决策机构在人才问题上要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明确两种思路。其一,全方位地认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纠正“企业人才即是工程技术人才”的狭隘认识,改变用人方式,拓宽用人渠道。就企业发展实际而言,工程技术人才固然重要,但目前最缺乏的还是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是能把企业搞活的厂长和销售经理。从另一个侧面讲,我们有的企业一些素质很高的工程技术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究其因,还是管理者的素质问题。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脑体劳动之间的差异逐步缩小,企业面临的情况愈来愈复杂,因此,掌握各种边缘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企业决策者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其二,以往我们过于强调人才引进,而忽视对人才的培养,在人才使用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远香近臭”的错误做法。必须认识到这种做法的危害性,重视企业内部员工的主体地位,把全面释放人的能量看作企业领导者的主要职责。
    重视人格主体意义,培养造就人才
用“大人才观”指导企业实践,必须重视人才作用在企业实践中的人格主体意义。所谓人格主体意义,即人才的创造性劳动所体现的个性特征和社会价值。我们广泛开展“价值观”大讨论,目的正在于使广大员工认识到:市场经济的法则是优胜劣汰。谁通过富有个性的创造性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谁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以按劳分配的方式取得高报酬。所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每个人都要重新衡量一下自己的价值,都要对自己的价值来一次自我鉴定。要以“企业多大程度上需要我”为基本依据,自我定位,自我估价自己。
作为价值观或者说人格主体意义的体现,首先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方针,强调产品、工艺装备和管理创新在企业实践中的作用。为此,中国扬子集团公司制订了专门政策,对专利和管理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给予发明创造者提成奖励。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专利事务处,为专利发明者提供咨询与服务。其次,强调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鼓励技术人员“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树立创“中华牌”产品的志气,大胆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我们的冰箱厂自制的全套冰箱自动化生产线,已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验收,正为技术出口做前期准备工作,走的就是这样一条路子。
从“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这一理论前提出发,企业决策者必须转变观念,纠正人才单靠提拔、自生自灭的认识,把人才培养列入项目投资计划,加大人才开发的力度。今后,“扬子”的职工培训费用,将按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培训计划的落实,也将作为厂长、经理任期目标考核的硬性指标。我们还规划用3—5年时间将人员整体结构调整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达到50%以上,中专、中技的40%。今后不具备中专、中技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一律不得录用。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初步考虑建立两个培训中心,一个是上海厂长、经理国际培训中心,培训有一定业绩、有事业心的干部骨干;二是滁州职工培训中心,用于全员普及培训和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
树立“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本”的新观念,要落实到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这一实际工作中去。各种领导班子要真正成为全体员工的“能量释放委员会”。大家知道,做“人”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关键是抓住两条:一是矢志不渝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宣传、讨论等多种方式把政策交给群众,把决策大事的权力交给群众,把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交给群众。同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倡导奉献精神,用统一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抓好“按劳分配”工作。这里所指的分配不仅限于利益分配,我们常讲的选人、用人,也都在这个范畴。这些年,“按劳分配”问题讲的多,做的少。道理大家都清楚,关键是要动真格的。动真格的就是要彻底冲破几十年传统体制造就的“工人靠工龄、干部靠级别、技术人员靠职称”这种违背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分配方式,这需要胆识和勇气,而胆实和勇气来源于无私无畏的信念追求。


第5版(理论)
专栏:书刊评介

  新时期工运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孙中范
邓小平同志始终重视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他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等问题所作的重要论述,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工人阶级与工会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中华全国总工会编辑出版了《邓小平论工人阶级与工会》一书。
《邓小平论工人阶级与工会》一书,是以《在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致词》为开卷篇。邓小平同志的致词,以无产阶级战略家的气魄,揭示了中国大地即将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深刻指出改革是一场“伟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致词高度评价我国工人阶级不愧是久经考验的立场坚定的革命领导阶级,号召工人阶级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标志着中国工人运动和工会工作进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致词科学地阐明了新时期工会的性质、地位、作用和方针、任务,为工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本书贯穿着一个非常鲜明的主题,就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这本书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在西南局城市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提纲》,是邓小平同志在1950年为西南局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讲话亲笔写的报告提纲。他在这次报告中着重阐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之后,“城市工作做什么?依靠谁?”的问题。他强调全党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这个报告提纲中,他深刻地阐述了如何依靠工人阶级的问题。他指出:第一,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工人阶级的作用,不依靠工人就无法搞好工业生产,就不可能走向社会主义。第二,必须把工人的最大多数组织到工会中去,“忽视工会工作,就谈不上依靠工人阶级。”第三,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反对在困难时依靠,顺利时就不依靠;需要时依靠,不需要时就不依靠;口头上依靠,思想上并不依靠的错误观点。第四,“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到各部门中去。不能把它看作只是工会和工厂的事情。”邓小平同志在报告提纲中阐述的这些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指导作用。当今,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历史条件虽然与建国初期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小平同志阐述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将永远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方针。对此,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与工会独立自主开展工作的关系。加强党对工会的领导,是保证工会政治方向的重大问题。工会组织在任何时候都要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工会运动的一条根本原则。邓小平同志认为:“党对群众团体,应加强其政治领导,不应在组织上去包办。”他一方面强调,群众团体应该依照党的全面工作来布置自己的工作,尊重党的领导,绝不能提出与党的方针相违反的工作方针;一方面又强调,党委应该尊重群众团体的独立性,不能随便包办代替。既要防止群众团体脱离党的政治领导的倾向,又要防止党委包办一切的倾向。1943年2月20日小平同志在太行分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结论中,明确了“党与群众团体的正确关系问题”,是工会工作的一个重要准则。
邓小平同志始终重视企业的民主管理问题。他在1950年就明确指出企业必须实行“管理民主化”和“经营企业化”的问题。他认为,管理民主化必须具体体现在工会、职工代表会的组织形式中,经营企业化也只有在管理民主化的基础上才有可能。1957年邓小平同志又提出:“职工代表大会,是扩大企业民主、吸引职工群众参加企业管理、克服官僚主义的良好形式,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之一。”他在山西的一次讲话中指出:“工会的屁股应当坐在群众那里。企业中,行政应更多地从国家方面考虑问题,工会应当更多地站在群众方面看问题,代表群众的利益。这两方面有矛盾,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全面了。”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工会九大的致词中重申:“所有的企业必须毫无例外地实行民主管理”,“各企业的工会,将成为职工代表大会和职工大会的工作机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把企业实行民主管理作为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提到议事日程。他反复强调政治体制改革的三大目标之一,就是“调动基层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这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也是建立中国式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决定,不管企业体制如何变化,都应当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坚持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和职工的民主管理权利。
邓小平同志关于工人阶级与工会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论述非常深刻。它为新时期工会建设和改革指明了方向,是做好新时期工会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