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堵塞农村财务漏洞
承安尝试“双代管”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陈必将报道:河北省新乐市承安镇改革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将村集体财务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所有权归村集体,由镇政府的经管站统一代管,既代管资金,又代管帐目,简称“双代管”。这一做法,经过两年时间,已收到明显效果。
1993年初,承安镇组织专门班子对全镇13个村的财务进行清理检查。从清查中发现,全镇村级财务普遍存在三个问题:一是帐目不健全,绝大多数记的是流水帐,收入不记帐的问题相当普遍。二是开支不合理。有些村集体一年收入才三四万元,可招待费却花去两三万元。三是干部拖欠、超支、挪用公款的多。全镇13个村几乎都有借公款长期不还的问题,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通过这次清查,承安镇党委、政府下大决心把村集体财务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由镇经管站把村里资金、帐目代管起来。
他们选调业务熟悉、作风正派,能秉公办事的同志充实加强镇经管站的力量。经管站具体负责全镇13个村的集体财务的收支、管理和审查以及帐目记载、零用金支付、村干部工资发放、资金融通等业务。与此同时,村选好经管员(相当于过去的会计、出纳),具体负责本村各项收支登记、零用金保管、收入上交、报帐结算等业务。“双代管”不管村里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利润承包的企业内部帐,而主要代管村集体积累资金、各业承包费、租赁费、村提留、土地征用补偿费、各种罚款没收费、有偿服务费等。他们还建立审批制度,日常开支由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一支笔审批。镇成立了审计委员会,按季度进行审计,审计后加盖已审章,向群众张榜公布。
承安镇实行“双代管”,减少了不合理的开支,刹住了吃喝风,财务透明度高,密切了干群关系,提高了村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号召力。这样,集体资金使用趋向合理,给公益事业带来了发展。两年来修路55公里,植树13万株,购置推土机3台、大型收割机4台,上变压器2个,建大棚菜技术推广站1个。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小议

增加透明度
刘鲜日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集体财务已不再像“大锅饭”时期那么简单。村级集体在经济活动中的收入额和支出额都越来越大,财务透明度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事情一旦缺乏透明度便变得模糊、混乱。当前一些地方的村级财务帐目即这样。有的有帐不清,进项多少、出项多少看不明白,有的根本就无帐,真是花多花少只有天知道。这可是一件事关农民的劳动成果、集体经济后劲的大事。农民辛辛苦苦挣来几个血汗钱假如不知出处,是投到田里去了还是塞进了少数人的腰包,都说不清道不白,农民哪里还会有什么干劲可言呢?这个问题现在已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了。承安镇实行“双代管”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当然,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承安镇的经验只是解决农村集体财务混乱的一种尝试,希望各地在这方面有更多更好的经验。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培育企业建立基地开发市场
安徽贸工农一体化结硕果
本报合肥电记者刘杰报道:大别山革命老区金寨,以丝绸工业带动全县15万户农民植桑养蚕脱贫;淮河岸边临泉县达裕公司,把600多个家庭加工厂的脱水大蒜片装上漂洋过海的巨轮;亳州市一个中药材市场让千家万户在种植加工业中致富。由“龙头——基地——市场——农户”连接而成的贸工农一体化,正在安徽全省各地开花结果。
安徽近年来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强贸工农一体化建设:
——培育龙头企业。安徽围绕优质米、黄牛、茧丝绸、水产品等进行系列开发,组建跨地区龙头企业集团。百家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26个大型国营农场、500多个农业“三场”,一批国营林茶场已渐入“龙头”角色,发挥起“主力军”作用。
——建设商品基地。基地乃龙头企业之“第一车间”。从淮北地区、江淮之间到皖南山区,安徽根据不同的地域情况、种植习惯,分别指导,逐渐形成了大规模的粮、油、棉基地,水果、蔬菜、药材基地,山区干果、竹、茶、食用菌基地。
——开发两大市场。一是国内市场,全省每年投资2亿多元用于市场建设,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已有14个;二是国际大市场,全省近10年来农副产品及加工产品累计出口额增长7倍多,占外贸总额的一半以上,乡镇企业中出口创汇企业已达1000多家,有3家企业集团被授予“国家贸工农生产基地”称号,出口品种已有1000多种。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编后

三个关键
搞贸工农一体化,“市场”、“龙头”、“基地”是三个关键。尚志市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两年实现工业利税、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三个翻番,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贸”字当头,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来组织加工、生产,避免盲目性。“龙头”企业的作用在于它能带动起一种或若干种农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变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使农产品在加工中升值,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基地建设则直接关系到原料生产的规模和质量,是贸工农一体化的物质基础。三者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尚志市的实践说明,推进贸工农一体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只有扎实努力,科学安排,大胆开拓,才能收到实效。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贸工农一体化富了一方
尚志农民收入实现两年翻番
本报讯黑龙江省尚志市围绕山区资源优势,城乡联动,积极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济,初步形成了10条“大龙”和30多条“小龙”,一定程度地实现了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的有效对接,使本地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利税、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均实现两年翻番,跻身于全省县级综合经济实力10强行列。
尚志市自然资源相当丰厚。自1987年以来,这里专业化生产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林、牛、果、矿等10大主体产业。随着农业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尚志市因势利导,推进贸工农一体化进程。即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导向,以农副产品加工经销企业为龙头,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协会和社区合作组织为纽带,通过社会化服务、利益调节和建立新的财产关系,使各方结成经济共同体,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尚志市先后建各类市场35个,其中大型封闭市场3个,年成交额达2亿多元;与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石材、柳编、浆果、白瓜籽、山野菜等年出口创汇近2000万美元。几年来,他们先后新建药材、浆果等9家大型“龙头”企业,通过引进高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把一批企业改造成为一体化的“龙头”。市一面坡啤酒厂是年创利税5000万元的“大龙头”,它带动了酒花贸工农一体化体系,使这里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酒花生产基地,厂家与农民建立了稳固的产销关系,仅此一项,就为基地农民人均年增收800多元。尚志市还大力加强基地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专业乡镇5个、专业村113个,1/3的农户从事专业化生产,浆果、平贝、菜籽、酒花等成为全国性专业生产基地。
(赵力赵晓亮)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工农互促平衡发展
宜春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各显神通
本报讯江西省宜春地区坚持一手抓农业,一手大力抓乡镇企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各县、市、乡、村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走自我发展之路,各地经济都办出了特色,全区出现了城乡共繁荣,工农齐振兴的好形势。
宜春地区是一个不靠海、不沿江,多年又无国家重点工程的内陆传统农业地区。它的经济迅速崛起,是建立在稳定发展农业基础之上的。这些年全区从改造中低产田到建设吨粮田,从修修补补搞水利到大面积高标准整治农田排灌系统,从消灭荒山到高效农业发展,全区财政每年投入的支农资金就达上亿元。尤其是贯彻地委“山上再造一个宜春”的战略中,各地加大劳力和资金投入,大力培植竹、木、果、茶等产业,全区新辟果园56万亩,速生丰产林102万亩,毛竹林271万亩,使多种经营在农业中的比重上升到73%。
农业稳步发展后,宜春地区从资源开发起家,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和当地资源为原料的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各地经济都办出了特色。宜丰、铜鼓、靖安、奉新4个山区县,利用本地丰富的竹木资源,开发竹木系列产品,年加工产值近4亿元。铜鼓县建成江南最大的笋罐头基地,竹木加工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71.5%。山地资源缺乏的县市,则大力开发丰富的地下资源,加快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例如丰城市已发展成为江西省三大煤区之一,高安市生产的釉面砖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1/7。与此同时,全区各地的传统产品,如万载的夏布、樟树的药业和酿酒、宜春的造纸、各县市的烟花鞭炮也都得到了较大发展。
宜春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加快了农业工业化进程,使全区各项经济指标都走到了全省前列。全省综合经济实力10强县市,宜春地区有6个。全省乡镇经济百强,这里有52家金榜题名。农民人均收入去年已经超千元。全区没有一个吃财政补贴的县。
(袁志成黄正根杨木寿)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发挥行业优势坚持对口支援
水利部扶贫工作扎实有效
本报讯记者唐进修报道:水利部从1988年起在长江三峡腹地的万县、涪陵、黔江地区开展对口扶贫。该部根据其行业特点,以农田水利、水土保持、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和大力发展小水电为突破口,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投入,并坚持派工作组逐项落实,使这些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面貌大变,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水利部在1988年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从1990年起,开始向三峡地区派驻扶贫工作组。几年来,工作组成员虽换了三届,但他们都把三峡贫困地区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跋山涉水,足迹遍及这个地区的每一个县,为落实扶贫项目作了许多具体工作。
发挥行业优势,是水利部扶贫工作的突出特点。到目前为止,水利部已为上述地区衔接、安排各种专项资金共计4.2亿元,扶持云阳咸池水库等5处中型水利工程,治理山区小流域90多条,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01处,扶持建设小水电站12座,总装机达27.5万千瓦。
这些项目可增加灌溉面积21.7万亩,解决50.1万人的饮水困难,使当地工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其中由水利部组织实施的长江中上游“长治工程”三峡库区片一期工程,经过5年努力,治理区内人均基本农田增加了21.53%,人均林木由0.095亩增至0.25亩,平均亩产粮食由184公斤增加到278公斤,林草覆盖率由23.5%增加到41.8%,农业人均纯收入净增192元。
山区群众对工作组成员与贫困农民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交口称赞。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开垦宜农荒地开发农副产品
松辽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效大
本报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的吉林省松辽平原,经过两期共6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为全省农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素有粮仓之称的吉林省松辽平原,粮食生产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中低产田居多,约有3000多万亩,并且水利设施老化,工程年久失修,严重困扰吉林省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1988年以来,吉林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对松辽平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在山区搞立体开发,按流域治理;在平原区完善水利设施,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在风沙盐碱区,打井抗旱,以稻治涝,以稻治碱,进行开发治理。继1991年完成一期开发工程后,于今年6月又完成了二期开发工程,以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了国家验收。
松辽平原两期开发取得很大成效,共投资近10亿元,改造中低产田837万亩,开垦宜农荒地20万亩,造林119万亩,改良草场41.5万亩。新增生产能力:粮食13亿公斤,油料0.9亿公斤,糖料1.7亿公斤,肉类0.9亿公斤。仅二期工程就累计增产粮食131万吨,占全省粮食增产总数的25%。
在改造中低产田的同时,吉林省在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进行了10大系列共90多项开发,新增粮食转化能力40万吨,累计创产值6亿元,利税2亿元。松辽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实施6年,使开发项目区17万农户脱贫,人均收入大大增加。群众称赞农业综合开发是造福百姓的“德政工程”。
(张春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来信

  农民急需金融知识
据农业银行山东东营市分行反映,近些年来,一些农民经常因分辨不出假支票、假人民币而上当受骗。在有些地方,富裕起来的农民有钱不会花,出现了盲目投资现象。至于在生产和经商过程中,不懂得使用银行汇票、转帐支票、信用卡等金融工具的农民则更多。
金融知识的缺乏,使广大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此,笔者建议要利用多种形式向农民宣传金融知识,要适时编印一些关于金融知识方面的小册子或“明白纸”等,发送到农民手中。
中国农业银行山东东营市分行梁琳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李衍秀的“理”
尹洪东
山东高密市高密镇永安村党支部副书记李衍秀,被人们称为“懒棉花支书”。他今年种了120亩懒棉花,亩产皮棉80公斤,成了潍坊市头号植棉大户。
李衍秀的棉花大获丰收之后,各地棉贩蜂拥而至。有的甚至赖在地头不走,对烂僵瓣都许以每公斤7.4元的高价。更有人好心相劝:“偌多棉花,少卖给国家千儿八百斤,看不出来。”可李衍秀一概坚决拒绝:“我的棉花一两也不外流,全部卖给国家。”至11月5日,他已向国家交售籽棉14吨。
说来不信,李衍秀今年才“改行”种棉花。37岁的他一直兼任永安村实业公司的总经理,企业搞得红红火火,从未种过棉花。
李衍秀决定大面积种植“懒棉花”,是在看了报纸上关于懒棉花省工、省力、产量高的报道之后。他把企业的摊子交给别人代管,自己跟妻子一心一意扑在懒棉花田里。为全面掌握懒棉花栽培、管理的新技术,他几次带人去山西请教懒棉花的发明者曹生吉。曹生吉的妻子蔡淑玲先后三次到李衍秀的棉田指导。今年高密多雨高温,四代棉铃虫暴发,是棉花的低产年。李衍秀种的是懒棉花,产量比常规棉高出一倍多。现在,李衍秀的120亩棉花还没有全部收完。他估计总收入可达10万元,亩纯收入830多元。
李衍秀“转行”植棉为哪般?很多人不理解。李衍秀讲了两条理由:“一是我想用自己科技植棉、规模植棉的效益证明种棉有帐算,有钱赚;二是虽说如今搞市场经济了,但不能光盯着钱,就是说,啥时候咱也不能忘了自己是基层的一个党员,不能忘了没有国家的大利益就没有个人的小利益这个老理儿。”
高密市棉花办公室的同志介绍:“在李衍秀带动下,永安村已有1.3万公斤皮棉全部交售国家。天天来向李衍秀取懒棉花经的棉农更是不断溜。”
“懒棉花支书”明年打算再多种30亩棉花。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大城县建成四大农产品基地
本报讯河北省大城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种养加综合开发、农科教协调并举、贸工农齐头并进,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这个县以枣粮间作为重点抓调整,确立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他们把农业种养结构、品种结构和深层次结构等几个方面作为调整的重点,带动该县具有特色的枣粮间作、果树种植、蔬菜食用菌、畜牧养殖四个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确定了在种植业内部以发展吨粮田为主,林果业以枣粮间作为主,瓜菜生产发展以大棚菜为主,养殖业以发展养鸡为主的发展方向。通过努力,使全县种植业初步形成“南抓枣树进田,西抓梨树果园,中部蔬菜上档,东部菜籽抓钱”的发展格局;养殖业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区域化的生产格局,猪、羊、牛存栏率比上年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养鸡业发展迅速,蛋鸡存栏率达到120万只,比上年增加64%。
(刘鲜日龚金星)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涪陵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展开
本报讯四川省涪陵地区今年10月已争取到水利建设项目55个,落实资金3200多万元,将投入360多万个劳动积累工,对全区2万多个各类水利工程进行动工修建,全面拉开了全区“农田水利建设年”活动的序幕。
涪陵地区把今冬明春定为“农田水利建设年”。全区依托国家重点项目,带动面上建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今冬明春,全区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平方公里,解决农村15万人的饮水困难,改造54万亩中低产田,完成绿化造林55万亩,维修改造提灌机械7800多台。到10月30日,全区参加农田水利建设人数已达19万。到11、12月,预计全区参加农田水利建设的日上工人数,将达40万。涪陵地区要求全区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做到乡乡有项目,家家无闲人。
(皮发万)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新疆建设兵团农二师实力增强
本报讯坚持不懈地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二师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近6年新增耕地面积18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7.3万亩,棉花、甜菜、果品的产量增加1.5倍以上。最近,农二师被国家定为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由国家扶持的棉花生产大县。
自1988年起,农二师扎扎实实地进行以棉糖基地建设为主的农业综合开发,多方筹集资金8000多万元用于开发建设。使田、渠、林、路一次配套完成,当年即形成生产能力。1994年与1987年相比,共增加棉花播种面积10万亩、甜菜面积4万亩、林园面积6万亩,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敦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短讯

  樟树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87个
本报讯江西省樟树市、乡两级领导每人建立一个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向广大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提高农民致富的本领。目前,市领导建立的培训基地有10个,乡镇领导建立的基地达77个。
这些基地大力传授、推广、应用实用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科技的进步。去年以来,全市农村共引进新技术160多项,推广新品种70余种,培训农村干部、党员8805名、群众14200余名。这些接受过培训的群众基本上掌握了一两门实用技术,年收入大多万元以上。
(刘远生)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宁让资金等收购不让收购等资金
河南粮棉油收购形成高潮
本报讯进入11月份,河南省农行紧急行动,全力搞好秋季农副产品收购资金的供应与管理,宁让资金等收购,不让收购等资金,促成全省粮棉油收购高潮迭起。仅11月上旬,该省平均每天收购总值就达1.5亿元。
前一时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河南省秋季粮棉油收购进度缓慢。为尽快扭转被动局面,河南省政府要求近期要集中精力抓收购,并实行地方首长负责制度。该省农行密切配合,层层实行行长负责制,加强资金的调度调剂,还大力组织盘活资金,并协助企业搞好调销挖潜,监督企业资金使用,实现收购资金的良性循环;还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压缩其它项目的贷款,腾出资金用于收购。对挤占挪用收购专户资金者,严格进行经济制裁,不仅推动了收购进度,而且农行还从中吸收了大量储蓄存款。
(王德龙)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沈阳大力拓展国际蔬菜瓜果市场。如今,该市蔬菜果品总公司已向俄罗斯、韩国、美国、日本等国出口蔬菜瓜果达四百多万公斤,名列东北榜首。这是总公司向俄罗斯装运的四个车皮的蜜桔正在验货。
新华社记者郭大岳摄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广西贺县近年来引导农民面向珠江三角洲市场兴办蔬菜、水果等特产基地,并从技术、资金、运输等方面扶持农民。全县运销珠江三角洲市场的农副产品收入已达两亿多元。图为该县莲塘镇农民在装运“秋阳白”销往珠江三角洲市场。李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