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河内披上新装
许必华
距我第一次到河内,已过去32年了。旧地重游,还剑湖依旧是那么迷人,湖水蓝蓝,芳草青青,湖中的砖塔显得更加古朴,湖畔的树木更加茂密。老人、孩子、恋人悠然其间,或散步,或游戏,或倾心细语。环绕这一泓清水的林荫道上,汽车、摩托车、自行车川流不息。间或有头戴斗笠、挑着担子进城做小生意的农村妇女,轻快地走过。
河内,正在悄悄起变化。
厂钱街——还剑湖附近最繁华的街道,竖起了起重机。陪我逛街的越南朋友范清河说:“这里是新加坡人与越南人合资建的商店。离这儿不远的法国大都会旅馆已重新开业,它曾于1954年奠边府战役后关闭。”
在河内至海防的公路边,还有一片韩国工业区。现在,越南积极引进外资,主要形式是合资,而且是外资比重大,越南通常只占30%或40%。
越南政府实施的“革新开放”政策,为经济运转增添了活力。
我曾于1963年和1970年两次去河内,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自行车了。人来人往,全骑自行车,就连运送战时物资也用自行车。当年,以中国凤凰牌自行车组成的“凤凰队”出没于抗美前线,曾名噪一时。而现在,河内小青年最时髦的事是买一辆摩托车,风驰电掣于大街小巷,甚至有些60岁以上的人也骑上一种矮小的摩托车。目前,近300万人的河内,已经有约75万辆摩托车,自行车正在退居二线。
如今的河内,物品相当丰富。过去,河内只有一家国营百货公司,现在已是店铺林立,大街上的商店一家挨着一家,小巷里也散落着许多小店、小摊。有的店主干脆把商品从店内一直摆到人行道上。行人不仅要小心汹涌而来的摩托车流、自行车流,而且还得小心脚下,别碰着地上的商品。记得1970年,我们一批中国记者从17度线采访归来。我想买点纪念品带回北京,可却满街找不到店铺,最后只好到百货公司买了一双汽车轮胎剪裁成的“抗战鞋”和一把用美国飞机残片做成的梳子。那个百货公司现已承包给个人。街上的商品有越南产的,但更多的是外国货。在店铺里,我看到中国的啤酒、服装,日本的电器、摩托车,美国的胶卷……
在1970年夏那次几乎走遍越南北方的采访过程中,越南朋友尽了很大努力才解决了我们的吃饭问题。炮火连天之日,农民们能就着鱼露(一种类似中国酱油的调味品)吃上一顿米饭,就相当不错了。而1994年夏,我在河内郊区慈莲县、嘉林县农村所见所闻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慈莲县广安乡支部书记阮如意领着我们穿过他家的花棚进到客厅,我们看到他的女儿及其未婚夫正在学电脑呢。阮如意说:“从5年前起,乡里人开始种花了,收入比过去多。今年年底前,我想盖两幢小楼,大概要用200两黄金吧!”在嘉林县以生产陶器而闻名的巴特兰村,我了解到,农民们生产的陶器大部分销往国外,缴税之后的收入全归个人。
从河内市区到慈莲和嘉林的公路上,来来往往都是摩托车和自行车,没有步行者。坐在骑者背后座上的妇女们穿红戴绿,有的还打着阳伞为骑者遮阳,远远望去,还真有几分诗意。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他山石

  亚特兰大的公共交通
黄太成
大量汽车的运行给美国亚特兰大市政建设带来诸多问题,如建市内停车场所需的巨额开支和汽车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等。因此,市政当局努力发展公共交通,市销售税的1/5就专用于此。
我到亚特兰大之初,美国朋友问我对亚特兰大的最差印象是什么,我回答说:“公共交通不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第一印象不复存在,我也成了Marta(“玛塔”——亚特兰大公共交通系统的名称)的常客。
Marta由地铁和公共汽车两部分组成。地铁有东西、南北两条干线,在市中心交叉。每个地铁车站又是若干条公共汽车线路的起点或终点。公共汽车可达大街小道和边远市镇。巧妙地搭乘地铁和公共汽车,可到达亚特兰大市的每个街区和处所,十分便利。
地铁车站建筑比较正规,有旅客进站口和站台、供残疾人使用的电梯等。在较大的地铁车站还设有报刊亭和图书馆,供候车旅客借阅和购买书刊。每个地铁站入口处都有几部免费直通电话,拿起话筒后无需拨号即有人应答。这种电话既用于紧急情况下的报警,也用于遇到一般困难时的求助。一次上街购物,我的乘车卡卡在了自动验票装置里,只得打电话求助。20分钟后即有一警察开着标有Marta字样的汽车赶来,帮我取出了乘车卡。
公共汽车站则比较简单,只在那些有多路公共汽车经过的大站才有站牌,而大多数车站只是在路旁设立一个1.2米左右的水泥桩,上书“STOP”(车站)字样。这种车站每隔150米左右即有一个,所以,上下车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车上每个座位旁都有一黄色按钮。当车临近你的下车站时,按一下按钮则会响铃,通知司机到站停车。由于站间距离较小,所以偶尔坐过站也关系不大。
车票有3种形式:“投肯”、乘车卡、硬币。“投肯”是一次性乘车凭证,形状如人民币1分的硬币,每枚价格为60美分。地铁站入口处都有投肯自动发售机。乘车卡是乘车次数不限的乘车凭证,分周卡和月卡两种,通用于全市各线地铁和各路公共汽车。周卡的价格相当于10个投肯,月卡相当于45个投肯。只有那些偶尔乘用Marta或忘记带乘车卡和投肯的乘客才用硬币乘车。
公共汽车上只有司机,没有专门售票员。乘车时,要向司机出示乘车卡,或将一个投肯或足够数额的硬币投入票箱。
地铁进站口有一金属隔墙,中间是仅够一人通过的通道,侧旁有一个乘车卡投放孔。经通道向外可自由通过,向内则必须放入乘车卡后,栏杆才解锁放行。通过一人后栏杆又自动锁闭。乘车卡验后自动弹出。自动验票装置有计时功能,同一张乘车卡半小时内再次使用不起作用。这样就防止了多人共用一卡的作弊现象,除非你愿意坐等半小时以上。
换乘公共汽车时,须向司机出示换乘证。若先乘地铁,后欲换公共汽车,则在地铁站入口验票时,按一下验票装置上的特别按钮,即会弹出一张换乘证。从公共汽车换乘另一路公共汽车时,事先要向司机索取换乘证。
Marta运行准时,与时刻表上标示的时间相差无几。你只要提前3分钟到适宜的车站候车,准不会误车。
为了缓解市内交通的拥挤状况,市政当局采取了一些措施鼓励市民乘用Marta。
措施之一是在市郊地铁站旁开辟停车场。这种停车场收费低廉,每天(12小时)只收一个“投肯”。而市内停车场每小时收费高达1.5美元,两者相差近30倍。多数驾车上班的人住在远郊。他们大多将车停在市郊地铁车站旁的停车场,然后乘地铁去上班。另一措施是把地铁车站尽量建在大公司或大的购物中心旁边,这样遇雨雪天乘地铁上下班或购物尤为方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毛里塔尼亚椰枣节
顾玉清
每年7月是毛里塔尼亚采摘椰枣的季节。到时,无论在城里工作的人,还是长年奔波在外的游牧民,都要千里迢迢地赶回家乡,与朋友和家人团聚于椰枣树下,欣赏和享用丰收的果实,热热闹闹地欢度椰枣节。
椰枣林沿河流延伸,形成了沙漠中的片片绿洲。椰枣分红、黄两种,甜蜜且含有大量维生素,是荒漠中不可多得的食品。所以,椰枣树得到了很好的护理,即便在河道干枯时,当地人也要用羊皮袋打井水浇灌。
椰枣树叶子呈羽状,长而锋利。采摘人要有勇气、耐力和技巧,才能爬到高高的树上,摘下一串串鲜红的枣,抛向人群。树下,大人孩子你争我抢,边拣边吃,充满了欢乐。
椰枣可生吃,也可用来做枣茶或枣泥。毛里塔尼亚人食用椰枣通常是在饭前,如同喝开胃酒。据说,椰枣除甜美可口外,还有洗肠解毒之功效。享用时,大家围着盛满椰枣的大盘席地而坐,吃着,聊着,各自叙述着一年中发生的变化。在一道咸汤之后,人们开始吃烤全羊和自制蛋糕,渴了再喝骆驼奶或羊奶。在此期间,全村人来往串门,互致问候,忙碌异常。
毛里塔尼亚游牧民根据季节的变化,每年要经历3次大迁徙,大家天各一方。椰枣节使人们“千里来相会”,不少男女青年正好借此良辰吉日举行婚礼,这给椰枣节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牧民们一般以独特的抢婚方式为热烈的婚礼拉开序幕。乐师开始吹拉弹唱,宾客们围着精心打扮的新郎、新娘尽兴歌舞,表达最美好的祝愿。
7月的椰枣节也是人们等待雨季第一场雨的时候。在下雨之前,天气非常闷热。据当地人介绍,被称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夏天一个星期喝一至两次水,平常季节一个月喝两至三次水,草肥水美的时候,一个月喝一次水就行。而到这时,它们也都渴得到处找水喝。因此,对于牧羊人来说,雨季来临是黄金时节。水使万物复苏,荒漠上长出嫩芽,椰枣林里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从报童到总统
郭伟成
埃内斯托·塞迪约在今年八月二十一日的墨西哥大选中当选总统。由于这届总统任期是从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到二○○○年十二月,所以,塞迪约将成为墨西哥跨世纪的领导人。
塞迪约从报童成为政治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路。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塞迪约出生于墨西哥城。在他三岁时,父亲为了谋生而举家迁往北方边境城市墨西卡利。那时,塞迪约的父亲是电器修理工,母亲在电影院的糖果铺里工作。幼年的塞迪约为了给家庭分忧,读小学时就打工卖报。塞迪约从卖报生涯中得到了磨练。他发奋读书,品学兼优。读中学时,他就和哥哥一起自己管理家务,自己做饭。一九六七年,塞迪约考入国立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院攻读经济学。但是,家里根本无力资助他的学业,他不得不继续打工。他每天上午八时到下午三时工作,然后乘地铁去学校听下午的课。尽管这样,他只用了三年就读完五年的硕士课程。一九七三年,塞迪约获得政府奖学金,前往美国耶鲁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四载寒窗后他学成而归,并由著名经济学家莱奥波尔多·索利兹推荐,进入总统府与国家银行进行经济调研,后来,又到计划预算部工作。当时,他创造性地提出一项“债务风险兑换方案”,救活了成百个负债企业,创造了数千个就业机会,并使国家获利二十五亿美元。他的才华使他崭露头角,三十六岁就担任了联邦计划预算部主管计划与预算控制的副部长。他还参与组织了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经济稳定与增长协议》、《全国互助计划》等一系列重要的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这期间,墨西哥外国记者协会曾邀请他谈谈政府的经济政策及全国发展计划的情况。塞迪约欣然来访。当时,他给人的印象是文质彬彬,很像一位教授。他回答问题从容不迫,很自信。他的记忆力很好,一切都装在脑子里,根本不朝摊开的本子上看一眼。会后,他自己驾着一辆很普通的车,带着助手走了。
后来,塞迪约又调任教育部长,主持制订全国基本教育现代化纲要。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国家现代化与发展的关键。童年的经历使他特别注意推动落后地区与贫困阶层的教育。他提出的教育现代化战略被吸收为国家宪法改革的内容,列入国家教育法。塞迪约在竞选时提出的发展经济十点计划、农村发展纲要、克服贫困的战略、遏制腐败等等,受到民众赞许。在对外政策方面,塞迪约关注亚太地区。他说,中国正在崛起,这对亚洲与世界都有重要意义。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正态曲线》引发的争论与思考
何刚
今秋的美国真是热闹,美军劳师远征海湾,中期选举忙得热火朝天,而在出版界,一本《正态曲线》的新书又引出一场大争论。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查德·赫恩斯坦和保守派理论家查尔斯·默里花费3年多时间撰写的这本书,今年8月一出版,就引起美国各界关注,连正忙里忙外的克林顿总统也对此书出版“很生气”,认为书中观点“违背我们的历史和传统”。
那么,这本副题为《美国生活中的智力和阶级结构》的书究竟讲了些什么呢?据报道,该书引用和分析了一系列数据后认为,人的智商主要取决于遗传基因,而不是人的生活环境;高智商者多能有所成就并有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低智商者多处于社会下层,贫穷、犯罪、早孕等也往往与他们相关;种族间存在智商差异,美国黑人平均智商比白人低15个百分点,而亚裔美国人智商又略高于白人。该书由此得出结论:低智商者无可挽救,为他们提供教育和福利救济是徒费钱财。
书中这些观点在西方引起了强烈反应,美英各大报刊卷入了激烈争论:遗传基因是否是决定人的智力的唯一因素,环境对此有否影响?智商测试能否等同于人的智力水平?种族间有否智力差别?可以说,这都是自1905年法国人阿尔弗雷德·比纳设计智商测验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老问题。60年代的阿瑟·詹森、70年代的威廉·肖克利、80年代的罗杰·皮尔逊及90年代初的拉什顿都曾因鼓吹“遗传决定智商”而引起过争论。
从南北战争、马丁·路德·金领导的民权运动到1992年洛杉矶事件,美国历史一直贯穿着种族问题纷争。那么,在种族问题高度敏感的美国社会,出版《正态曲线》这种宣扬种族差异的书,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人指出,这反映出美国社会右翼思潮势力的抬头。英国《卫报》的评论认为,“正态曲线理论”代表了美国社会中一股“危险思潮”,反映了富裕阶层厌恶处于社会底层的黑人和拉美裔居民、且不愿意多纳税以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自私心理。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的评论文章指出,该书的这套理论为一些人“逃避救济社会底层提供了依据”。
《正态曲线》的出版及其引发的争论看来还有深层背景。近年来,美国白人的种族优越感有所抬头。他们抨击说,黑人靠政府救济金度日,懒于进取,生育无节制,不仅生计艰难,而且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黑人区的贫困和高犯罪率搞得政府焦头烂额。克林顿上台以来声势最大的“医疗保健改革计划”在国会至今仍难通过,说到底是因为美国中产阶级中的多数人不愿意多缴税以向3000万穷人提供医疗保险。
当前在整个西方,社会福利救济已成为各国政府庞大的财政开支。近几年,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社会下层人数剧增。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使西方“工业进步带来的代价昂贵的福利受到国际化的威胁”。减少福利、放弃对赤贫者的救助,成为右翼势力和富裕阶层日见高涨的声音。包括“西方福利国家样板”瑞典在内的欧洲各国,社会福利都呈削减趋势。
另外,西方各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西欧接连不断发生排外事件,新纳粹主义在“修正史学”的鼓噪下死灰复燃。在这种情况下,种族差异论,种族优越论等已被埋进历史垃圾堆的论调又冒了出来。而《正态曲线》提出的“智商差异”,则为种族差异论罩上了冠冕堂皇的学术外衣。
“正态曲线理论”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因为它“可能引起潜伏的种族歧视”。英国《卫报》的评论进一步指出,半个多世纪前,正是种族歧视和种族优越感孕育出德国纳粹理论,给全人类造成空前浩劫。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

马尼沃基是加拿大魁北克省中部的一个小城,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它曾享有“木材之路”的美称。当时伐木业兴旺,马尼沃基周围15万平方公里内伐下的树木,经过加基诺河、里多河、红河、渥太华河等河流漂运到这里,再由工人编扎成木排,沿水路东行1600公里运到魁北克市,再装船转运到英国和美国出售。
如今的马尼沃基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忙景象,唯有小城中心2米多高的铁铸扎木排工人塑像和脚下一棵棵真实的圆木,还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一些回忆。邹德浩摄并文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周末一笑

效果逼真有观供稿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周末一笑

有备无患有观供稿


返回顶部